基本信息
书名:戴明管理4日谈
定价:33.00元
作者:(美)威廉·拉扎克,(美)大卫·桑德斯 ,周静,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504448798
字数:230000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激励人心、简单易读、节奏明快。使读者能对戴明博士的理论建立起正确的基本认知,并协助经理人人从了解理论到得以踏出实践的关键性脚步。
——《一分钟经理人》作者 肯·布兰查德
深入浅出、事例众多、教人拍案叫好!我充满敬意地向读者推荐此书,尤其是那些关心“谁该对管理负责”的人。本书力求避免对管理者说教,但传达的讯息相当有力。
——《追求》作者 汤姆·彼得斯
身为戴明博士的信徒,我曾多次带领下属参加过的“四日研讨会”。本公司始终在全力实践他的管理原则,特别是在持续改善及全员参与这两方面。
——福特汽车公司前总裁 唐纳德·彼得森
本书的观念让我重新评估自己的所有管理动作方式,不愧是一部值得保留的管理指南。
——威尔豪瑟公司CEO 迈克尔·高特尼
从ISO-9000到企业发行都难以增加利润,但本书告诉我们,只要切实推行戴明哲学,就可心真正强化公司的各项努力。
——《哈佛商业评论》
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读者了解、实施戴明的理论,阅读起来充满乐趣。
——《品质》杂志
本书对戴明博士充满前瞻性、无远弗届的管理哲学描绘出全景,同时回归其基本观点,将之简化成人人皆能应用的原则。
——《商业周刊》
全球畅销140万册书店五颗星评价。
20世纪80、90年代,欧美企业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新总裁上任前,都要抽出4天的时间接受一次特别的培训——“戴明4日研讨会”。
内容提要
风行欧美管理界20年的“戴明四日研讨会”课程精要。戴明博士,日本人尊他为“品质之神”,美国人奉之为管理大师,将毕生的管理经验精炼为“十四要点”和“七大绝症”。然而,看似简单的21条箴言,却因戴明本身学说的繁复庞杂,一般人依然难窥其堂奥。从1981年开始,为了推广他的管理思想,戴明每年在欧美举办20次为期4天的研讨会,引导数十万企业界精英改变观念,以全新视野来解决组织及企业的顽症,更为今天风靡全球的“6西格玛管理法”奠定了基础。本书即是此培训课程的现场记录版。再现了戴明博士授课内容之精华,让众多读者都能聆听到管理大师的声音。
这是一本谈论管理原则的好书,不仅可以作为大学教科书,也特别适合各种内部培训。只要稍做修改,本书即可作为企业各级主管及员工的学习教材。
目录
戴明博士序
作者序
绪论
谁是美国企业管理之父
戴明博士小传
戴明管理哲学概览
戴明式公司
背景——圆梦日本经济神话
为什么我应该读这本书
你如何才能读懂这本书
课程安排
天
1 西方式管理的转型之道
戴明博士走进演讲大厅
我们为何来到此地
回顾历史
美国是繁荣发展,还是陷入困境
美国陷入困境——入不敷出
我们的农业还有优势吗
哪些是美国的赚钱行业
美国过去繁荣的原因
殖民地的定义
美国危机的发生
课间休息,喝咖啡时也反思
知识决定品质
急就章——引进新机器及自动化
急就章——及时系统
急就章——压缩成本
急就章——人员和技术的局部佳化
急就章——用结果来管理
品质是在董事会里决定的
惯性管理的破坏力
在美术课上的故事
监狱的壁垒
从监狱中发出的声音
怎样走出困境
2 渊博知识体系
何为渊博知识体系
什么是系统
依赖与合作
系统论——用户/供应商流程图
局部佳化的误区
变异理论
如何理解变异
知识理论
没有“值”
应用心理学
午餐时的反思
3 准则1至准则5
第二天
4 准则6至准则9
5 红珠子实验
6 准则10至准则14
第三天
7 七大绝症
8 各式各样的障碍
9 漏斗实验
10 作业定义
11 人的管理、领导与训练
12 测量系统
13 后的话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我书架上安静地躺了好一阵子,但最近我终于下定决心翻开它。从书名《戴明管理4日谈》开始,我就被一种“大道至简”的预感所吸引。戴明这位管理学大师的名字,总是伴随着“质量”、“改进”、“系统思维”这些沉甸甸的词汇。我一直对他的思想充满好奇,但又觉得那些理论听起来有些高高在上,难以落地。然而,这本书的副标题“4日谈”似乎给了我一个喘息的空间,我猜想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更接近于一场深入浅出的对话,一场关于如何将戴明思想精髓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的探讨。书的装帧朴实无华,中国商业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任。作者是(美)威廉·拉扎克和(美)大卫·桑德斯,名字听起来是两位经验丰富的实践者,这让我对书中的案例和方法论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能从中看到他们如何将戴明的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尤其是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如何依然保持其思想的生命力,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吸引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点亮我工作中的盲点,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让我不再仅仅是“知道”戴明,而是真正“做到”戴明。
评分我拿到《戴明管理4日谈》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个在工作中反复出现的“瓶颈”和“无效循环”。我一直认为,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持续地优化流程,减少浪费,最终实现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戴明管理的思想,我零散地听过一些,但总感觉像隔靴搔痒,缺乏一种系统性的理解和落地的路径。这本书的作者,威廉·拉扎克和大卫·桑德斯,他们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实用主义”的色彩,让我觉得他们可能不是那种只会空谈理论的学者,而是真正能够在企业一线摸爬滚打,并且成功实践了戴明理念的专家。周静的翻译,以及中国商业出版社的出品,都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可靠的保障。我最希望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一种“思维的重塑”,一种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我希望它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运营中的“系统性错误”,并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帮助我识别、分析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高效地引导团队走向持续改进的道路,让“质量”不再是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内嵌于企业 DNA 的一种生存法则。
评分这本书《戴明管理4日谈》出现在我的购物车里,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我一直对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和韩国的三星管理模式很感兴趣,并从中看到了“持续改进”和“以人为本”的影子,而戴明管理,正是这些成功模式的理论基石。威廉·拉扎克和大卫·桑德斯这两位作者,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经验和智慧,让我对他们能够分享的洞察充满期待。中国商业出版社的出版,也让我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了初步的认可。周静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熟,但翻译一本如此重要的管理著作,想必也是一位功底深厚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戴明的管理哲学。我渴望从中学习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优化的系统,如何激励团队成员成为改进的积极参与者,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与管理大师思想的深度对话,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并将其融入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
评分说实话,我买《戴明管理4日谈》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碰运气”的心态。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关于团队协作和效率提升的难题,试过不少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在浏览书店时,看到这本书的标题,虽然不是我常看的类型,但“戴明管理”这几个字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隐约记得,这是关于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大师级人物。作者是两位美国人,威廉·拉扎克和大卫·桑德斯,还有一个名字周静,我想她应该是翻译者,中国商业出版社我也比较熟悉,他们的出版物通常比较靠谱。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其实是比较模糊的,但又充满了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武功秘籍”,能够给我一些“招式”,让我知道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应该如何“出招”。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顿悟”,让我明白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我并不需要这本书提供什么惊天动地的“绝世秘籍”,我只需要一些能够在我日常工作中“学以致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能够帮助我跳出思维的定势,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向。
评分当我看到《戴明管理4日谈》这本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闪现出“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等概念。我一直认为,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效率和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石,而戴明管理正是这些理念的源头活水。这本书的作者,威廉·拉扎克和大卫·桑德斯,他们是美国人,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国际化视野和实践经验充满了期待。周静的翻译,以及中国商业出版社的声誉,都让我相信这本书的质量会有保证。我买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在管理上遇到了什么“燃眉之急”,而是出于一种职业的“饥渴感”。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戴明管理的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将其系统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实操指南”,帮助我将抽象的管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文化”、“如何有效运用数据驱动决策”、“如何提升员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等一系列疑问,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