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老子、庄子深邃博大的思想,我们将这两本经典合为一册,《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老子 庄子》配有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言,却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文摘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老子 庄子》:
叶公子高将要去齐国,他问孔子:“楚王派我出使齐国,任务是重要的。齐国接待使节,表面恭敬而内心冷漠,普通人尚且不能赞同,何况是诸侯呢!我内心很担心。你曾对我说:‘事情不论什么,很少有不通过语言的交往就可以使双方满意的。事情如果办不成,必然会受到惩罚;事情办成了,也会因又忧又喜留下病患。无论成败都不会留下祸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我每天吃的是粗茶淡饭,烧火做饭的人也就无须太讲究了。现在我早上接受使命,到了晚上就要吃闭门羹,恐怕是心中不平吧!我还不曾了解事实的真相,就已经有了忧喜交加的症状了。如果事情办不成,必定会受到处罚。这双重祸患,做臣子的我实在承担不了,你有什么办法能教诲我吗?”
孔子说:“世界上有两种戒条:一种是天命,一种是道义。做父母的子女,这是天命,无法去解释为什么;臣子侍奉国君,这是道义,无论到任何地方都不会没有国君,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就是所谓的戒条。所以侍奉父母,不论做什么都要使他们放心,这是孝道的表现;臣子侍奉国君,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放弃,这是道义的表现。注意修养品德的人,哀乐都不会牵制他,知道世事不容易,没有办法而安心去做,这是好的品性的境界。做臣子的一定就有不得已的事情。按实际行事而忘掉自身利益,哪里还有时间去享乐担心死去呢?你这样去做就行了!
“我再把我所知道的道理告诉你:一般国与国交往,邻近的国家要讲诚信,远方的国家要用语言来表示相互间的友好。国家间交往的言辞总得有人来传递,而传达两国国君的言辞,乃是天下不好办的事。两国国君的喜言,传达时必定多说好话;两国国君的怒言,传达时必定会多说。溢美或溢恶的言辞都太虚伪,而虚妄的言辞致使相互间失和,国君相互失信,这时候传话的人就要倒霉了。所以《法言》说:‘要传达真话,不要传达假语,这样基本就可以保全自己了。’
只要以智巧较量的人,开始时光明磊落,后来经常暗使计谋,到了后就诡计出。按照礼节喝酒的人,开始时守规矩,后来常常就没有礼仪,到了后就会肆意放纵。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开始时相互信任,到头来互相欺骗;开始时简单,终复杂。”
“言语就像风吹的水波,传达言语必定没有的。风吹水波容易荡漾,得失容易带来危险。所以生气没有其他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巧言狡辩有失当的地方。猛兽临死时惊恐乱叫,气息急促,且生出伤人害命的恶念。凡事过分计较,别人就会兴起报复之心,而你自己还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倘若做了些什么但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谁知道你将会遭到什么陷害!所以《法言》说:‘不要改变下达的指令,不要强求别人做不能做到的事,过分的话是多余的。’改变别人的命令或者强人所难,都会有危险。成就一桩好事要靠长期经营,坏事一旦做出想挽回也来不及。行为处世怎么可以不谨慎呢!顺应自然,使心神自在,把都寄托于不得已以养蓄精神,这是的办法。有什么必要先做设想!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君命,这就是不容易做到的地方!”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日:“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日:“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人,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之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娠盛溺。适有蚊虻仆,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牛,絜之围;其高临山③,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④之,走及匠石,日:“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日:“已矣,勿言之矣!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这本书,毕竟市面上关于老庄的书籍太多了,但真正能做到“原文+注释+译文”三位一体的,并且做得如此细致的,并不常见。这本《诸子》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排版很舒服,文字清晰,注释和译文的位置也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突兀。我最喜欢它在注释上的严谨,很多地方都引用了古代的文献作为佐证,让我能感受到编纂者的专业和用心。庄子的蝴蝶梦、老子的无为而治,这些听起来很玄乎的概念,在这本书的解读下,都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特别是译文部分,并没有一味地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以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意思为主,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地引领我走进老庄的哲学世界。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全”。“全本典藏”这四个字并非虚言,它收录了老子和庄子的核心篇章,并且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注释。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古语词汇的解释,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或者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没有注释,很容易产生误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几乎囊括了所有可能引起歧义的地方,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有文言文原文,还有详细的白话文译文,这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顺畅。我常常是先读原文,试着理解,遇到困难就翻看注释,然后再对照白话文译文,最后再回到原文,这样反复几次,很多晦涩的句子就变得豁然开朗。这种“原文+注释+译文”的模式,对于我这种喜欢钻研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老子和庄子思想的精髓,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道德经》和《庄子》原著的工具书。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让我惊喜连连。它不仅提供了权威的原文,更重要的是,它配备了详尽的注释和流畅的译文。我常常在阅读原文时,遇到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便会立即翻阅旁边的注释,通常都能找到令我满意的解答。而白话文的译文,更是解决了我在理解古文语境时的最大障碍。我可以通过对照原文和译文,来加深对老子和庄子思想的理解。这种“原文+注释+译文”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阅读起来毫不费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那些苦于古文晦涩难懂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深感好奇,但每次翻开原著,那些文言文就像一道道高墙,让我望而却步。这本《诸子》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提供了原文,然后紧接着是详细的注释,这一点非常关键,它能让我了解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更绝的是,它还附带了白话文的译文,这使得我能够对照着原文和译文来阅读,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先看看注释,再对照译文,这样一来,那些原本如同天书的文字,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曾经尝试过其他版本,有的只有原文,有的只有译文,但唯有这种原文、注释、译文三者兼备的形式,才能真正帮助我深入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智慧。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本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必须从原文入手。但很多时候,古文的障碍让我们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仅收录了老子和庄子的原文,还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注释,对于那些生僻的字词、典故,都有详细的解释。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附带了白话文的译文,这使得我可以对照着阅读。我常常是先尝试着理解原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去查阅注释,然后再对比译文,这样一步步地深入。这种“原文+注释+译文”的模式,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老子和庄子文字的魅力,以及他们思想的深刻之处。它不像一些只注重翻译的书籍,会忽略原文的韵味,也不像一些只提供原文的书籍,会让读者一头雾水。这本书的取舍和编排,恰到好处,实属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