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风声鹤唳
定价:28.00元
作者:林语堂 著;张振玉 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36350
字数:280000
页码:33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
1.“林语堂三部曲”之一,精装纪念典藏版!
2.《风声鹤唳》是林语堂继《京华烟云》之后的又一长篇巨著,《纽约时报》赞誉其为中国版的《飘》。
3.小说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再现中国民族斗争的历史画卷,生动表现了战争中的爱情与人性。让我们看到挣扎于大爱与小爱之间的纯真之心,感受战乱年代中真挚动人的情感。
目录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捌
玖
拾
拾壹
拾贰
拾叁
拾肆
拾伍
拾陆
拾柒
拾捌
拾玖
贰拾
内容提要
《风声鹤唳(精装典藏新善本)》是《京华烟云》的续篇,与《京华烟云》《朱门》并称为“林语堂三部曲”。它呈现了乱世之中人心的惊恐彷徨和战火之下个人的卑微与无助。穿越抗日的烽火,女主人公丹尼与博雅、老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爱情死生契阔的动人与悲壮,更让我们感受到民族斗争的风起云涌。丹尼和《飘》中的“郝思嘉”一样,在战争之中得到了个人生命的升华。她的成长是战火下被迫的坚强,也是不懈努力之后的华丽转身。这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诗,也是一个国家在苦难中前进的缩影。
文摘
/贰/
在暗巷里,博雅慢慢走回家,内心既困惑又激动。他先天体格健壮,十月天的夜晚也不必添外衣。走了不远,又来到南小街。路灯隔得老远,以至于他几乎看不清路,而路面又崎岖不平。为了专心思考,他慢慢颠簸地走着,不用手电筒,也不在意凹凸不平的路面和骡车、黄车在泥土中留下的沟纹。专管黄车夫生意的小吃摊稀疏开放着,模糊的油灯散放出一股股蓝烟,在黑夜五十码外都可瞧见。
临别时老彭说的话使他大惑不解。真是怪人,老彭。他说梅玲也许会改变他的命运。当然啦,老彭却全然了解他。但是他没见过梅玲,只听到他谈起她,老彭说得这么清楚,是否他觉得咬指甲代表什么意义?博雅本来是找他征询忠告的,后来忘了,谈起战局,分手前才说了几句和梅玲有关的话。更奇怪的是,老彭似乎不反对他抛弃妻子。他说凯男也许是块宝,也许是垃圾。可能老彭已经断定她是垃圾,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真是怪人,老彭!
走出南小街的转角处,他又看到了那警察,警棍紧在腰间,身子斜倚在柱子上。在冷风的吹袭下发抖,似乎要睡着了。
“今晚怎样?老乡?”
警察连忙起身敬礼,直到认出是他,才露出了友善的笑容。
“回家,老乡?”
“是的。”
博雅塞了张一块钱的钞票在他手上,警察说了几句感激和不敢当的话后,就收了下来。
“少爷,您真好。我老是拿您钱,一家五口,也没办法!”警察不好意思地说,“游击队还在门头沟吗?”
“听说还在。晚安。”
“夜里要小心。”
“我有手电筒。”
博雅继续走,穿过他熟悉的泥土巷和荒地。夜一片死寂。以往遍布各胡同的夜宵摊已经散了,因为晚上有戒严令。天空很晴朗,北平的秋天一向如此。博雅靠着星光行走,没有开手电筒,他不想引人注意。为什么他说梅玲会咬指甲,当老彭要他形容她时。这是否表示她的教养、脾气、任性或天真?还是她的魁力?不错,梅玲老是咬指甲,然后露出柔和的浅笑。他现在肯定要去内地了——老彭的几句话打动了他——老彭还问他,他能否一边继续战略分析,一边谈恋爱。他确定凯男——他的太太,不想跟他一块去内陆,梅玲会吗?
到达家门口,他的思绪才停止。门房老林,在惯常的时间等他回家,过来开门。“安适园”又名“王园”,括十几个院落,大大小小,由回廊、月门、圆石小径和别院隔开,常宁静,人在其中恍如与世隔绝。自从他的人们南迁,有半数以上的庭院都已荒弃了。空寂院落的回音和他手电筒照射的幻影,真会把陌生人吓坏。他知道冯舅公一定会等他回来。凯男一直不高兴,自从北平沦陷,年长的冯舅公曾告诉过她,不能再开宴会了,也不能再接待日常访客,而且不要出门。白天正门常常锁上,家人和仆佣都走后院边门,的“桃云小憩”。现在在这荒废宅院中只住了九个主人和几个佣人,听不到小孩的声音。有冯舅公夫妇,他们的儿子冯旦和冯健,冯旦的太太罗娜,他叔叔阿的满洲岳丈董氏夫妇,博雅自己的太太凯男。舅公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商人,由于天生的脾气和教养,做人十分谨慎,甚至警告他们别用,除了较特殊的场合。
“你们年轻人,别在里谈论政治和时局。”满头灰发的舅公说,他说话的样子很紧张,“要不是美国我们不可能平安地住在这。可能当局已经收去,用来驻军了,那我们要上哪儿去呢?博雅,还有旦儿、健儿,你们年轻人,我警告你们,还有你们妇道人家,要记住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当局”一词是惯常提到日本人或傀儡政府时的称呼,他会用“敌人”,也不直称“日本人”。老人家对儿子、儿媳的安全顾虑,真可怜。虽然这座园宅属于姚家,博雅是长孙,冯舅公只是博雅过世祖母的弟弟,但是他年事长,实质上是家庭的领导人。不过老人家这份谨慎忠告只加深了他们的困惑,好像是被拘禁在家里,年轻女人更是无聊,因为她们之中没有人有孩子。博雅夜访老彭已成为他的消遣,舅公对姚家的孙儿比对自己的儿子更加尊重,虽然不大赞成,却并没有干涉。
他转身尚未走到自己的房间,就听到远处院落传来的麻将声,他知道太太小姐们正在通宵雀战,打发时间。雀局通常打到凌晨时分,博雅以前从来,直到近梅玲来了以后,才偶尔例外,这点使得他的太太很懊恼。过去他常常熬到很晚,读蒋介石的《大学》和《中庸》注解,而他太太不是睡觉就是和罗娜、舅妈及旦舅舅打牌。他的太太不赞成他读蒋介石的著作,他也不赞成太太打麻将,常回绝加入战局。但是自从梅玲来到罗娜家后,他已经加入多次,而且看起来似乎十分尽兴,他甚至不费心解释他对麻将改变观念的原因。他总是赢。
他走进庭院,麻将声愈来愈大,他可以听到罗娜细细、尖锐的笑声,和梅玲特有的温柔笑声。女性们玩得入迷,直到他站到她们面前,才听到他的脚步声。梅玲招呼他:“博雅,要不要加入我们啊?”
“老人家问你回来没,好多次了呢,”罗娜转身说,“你知道他老问,我告诉他不用担心。”
博雅只说了声“噢!”便观看全桌景象。他太太根本忽视了他,仿佛妻子天生有权利忽视丈夫似的。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牌局,常使博雅惊奇的是,连基本的算术都弄不清楚的凯男,却能算出麻将的积分。冯健,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年轻弟兄也陪她们玩。梅玲热情地望着博雅,对他全心全意地爱慕着。她的头倾向一旁,博雅在披肩的长发下看到她耳下有颗红痣,从一开始他就被它迷住了。这张成熟的少女脸蛋被人仔细地瞧着,也不害羞。这也可以说是一张爱情邀请帖般的脸孔。
……
作者介绍
林语堂(1895-1976),文化大师,作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内外,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旅居美国数十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气质和情怀。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等。
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装帧设计非常典雅,看得出是用心挑选过的,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畅销书。光是翻开扉页,那精致的字体和留白,就已经让人心生敬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他似乎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叙事舒缓却张力十足,仿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从开篇几章来看,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极其细腻,那些身处乱世的个体,他们的挣扎、隐忍与偶尔闪现的希望,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某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氛围的渲染,那种压抑而又暗流涌动的气场,读起来让人屏息凝神,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和硝烟味。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只是简单地讲述故事,更是在探讨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面貌,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价值观。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和时间交错的方式,使得整个故事网庞大而又密不透风。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史诗感。我个人对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出世”与“入世”的选择的探讨,尤其触动我。那种身怀济世之才却又不得不躬身避祸的无奈与痛苦,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笔杆子抵不过枪杆子”的无力感,但同时又看到了在绝境中,人性光辉依然可以迸发出的微弱却坚韧的光芒。这种复杂的矛盾性,使得人物形象异常立体丰满,不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矛盾集合体。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可观,但阅读过程却出奇地顺畅,这得益于作者对细节描写的精准控制。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做减法”,关键时刻的留白,比冗长的叙述更有力量。例如,在描写战乱时期物资匮乏的场景时,作者没有用大段的控诉文字,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物件、一次微小的互动,就将那种物资匮乏带来的精神上的压抑感传递了出来,这种高级的叙事技巧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在面对选择与诱惑时,是否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读罢,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仅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唏嘘,更是对历史洪流下,个体渺小却又无比重要的地位的深刻感悟。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近乎苛刻的考据精神,每一个场景的构建,每一处引用的典故,都透露出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与深入的钻研。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通俗小说,它有着一股扎实的学问底蕴作为支撑,这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我特别喜欢那种在故事推进中,不经意间穿插进来的社会侧写,那些关于旧式家族的衰落、知识分子在新旧思想碰撞中的迷茫与抉择,都写得鞭辟入里。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文人雅士的社交场景描写,那种表面上的风雅与背地里的政治倾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其富有戏剧张力。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抒情,时而又变得如刀锋般锐利,直指人心最隐秘的角落。读完一章,总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精妙的措辞和蕴含的深意,这种阅读的深度,是很多当代小说难以企及的。
评分坦白说,最初我有点担心这是一部过于沉闷的历史题材作品,但阅读之后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事流畅,即便是描写那些沉重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政治角力,也依然保持着一种优雅的姿态。最吸引我的是那些关于“风骨”的探讨,在那个一切都在崩塌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不可动摇的东西?是金钱、权力,还是坚守内心的那份清白和正直?书中通过几代人的兴衰沉浮,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答案,这个答案并非简单地褒贬对错,而是充满了对人性局限的深刻理解与悲悯。而且,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尤为成功,她们在男权社会的夹缝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智慧,是乱世中一道不可忽视的亮色,她们的命运线索与主线交织,为整体的厚重感增添了一抹柔韧的色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