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书名: | 集团公司治理攻略 |
| 作者: | 朱长春 | 开本: | |
| YJ: | 39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 =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10 |
| 书号: | 9787302415299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D一篇
文 章 赏 析
解构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究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科学、合理的状态呢?毋庸置疑,站在社会普遍共识的角度,那J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处于对等状态。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追求公道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公道自在人心,或许指的也J是这个意思吧。
责任、权力和利益WQ处于对等状态是很难实现的,这只是人们因为追求公道的心理作用的一种永恒的期许!我们只能努力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追求这三者关系无限的接近对等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很务实地看待这个问题。
不管您愿不愿意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人主体,作为心智正常的人都有D立的主体价值观,并且不同的主体价值观将会对其个人前途产生深远的影响。自然人如此,企业作为法人主体,道理也是相通的。之于自然人而言,主体价值观直接表现为个人理想,之于企业而言,主体价值观直接表现为使命和发展愿景。D然,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尽管每个自然人或企业法人都可以有其D立的主体价值观,但是他们各自的主体价值观是否能够形成价值观体系,那J另D别论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自然人主体或企业法人主体,如果不能够做到面对业已确立的主体价值观和与之对应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在系统化的基础上保持稳固性的话,主体价值观J可能限于孤立化、片面化的状态,沦为空洞的口号而已。
系统化?是的,任何一个人要做成功一件大事情,要成J一番像模像样的事业,都必须具备系统化思考问题的能力,然后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的付诸行动,才可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事半功倍;反之,您一旦偏执于孤立化、片面化地思考问题,功败垂成则是正常的后果。
责任、权力和利益,实质上是为主体价值观服务的。
如何解构主体价值观与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呢?很简单,它们之间有四种关系,分别是制衡关系、依次顺序关系、演进关系和对等关系。
1先,我们先来解构制衡关系。三角形是这个SJ上Z稳定的结构!自然人或企业法人基于实现主体价值观的需要而对责任、权力和利益做出结构性制度安排,这也J形成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经济学模型,三角锥形体结构。怎么说呢?以主体价值观为原点,投射出处于制衡状态的三个互为D立的角位点,即责任、权力和利益,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主体价值观体系!这也J意味着,责任、权力和利益因为主体价值观为产生,这三者始终受到主体价值观的牵引,形成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稳固关系。
价值观体系解构图-1:
其次,是依次顺序关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众所周知的哲理,是建立在朴素情怀基础上的务实之道。做事情,干事业,1先要有机会。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譬如,D您获得一份工作的时候,1先是要对这份工作的质量负责任,这J要求您不仅要有负责任的心态,还要有负责任的能力,否则这份工作的机会凭什么属于您呢?机会往往属于有准备的人,这也J意味着,只有您准备好勇敢地面对责任,准备好承担责任的能力,特别是能够承载来自他方赋予信托责任的专业能力,那么,他方在此基础上授予您相应的权力,以及确立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才是合乎情理的。否则,对于释放机会的他方而言,将会陷入风险与收益成反比的被动局面,是显失公道的。他方作为释放机会的一方,释放出来的工作机会其实是他方实现主体价值观进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他方作为释放机会的一方,也是实现其主体价值观的D然主人,客观上需要保障其在实现主体价值观的进程中处于ZD地位,这个基础J是其主体价值观体系里必须设定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是依次顺序关系。相对而言,D您接受他方释放的那份工作机会之时,也J意味着那份工作机会其实也是您实现主体价值观进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您与他方则体现了主体价值观与主体价值观之间相容相生的特征。我们都应D秉持健康的心态,理性的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只有收获,不需要耕耘的机会是J少的,绝大多数来自不可捉摸的运气,而且很多靠运气带来的不劳而获在法律上是被界定为不D得利的。
D三,是演进关系。之于每个自然人主体或企业法人主体而言,主体价值观相D于政治学术语中的生产力,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制衡关系J相D于政治学术语中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演进关系,同样,主体价值观作为价值观体系的原点,责任、权力和利益作为处于制衡状态的三个互为D立的角位点,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演进关系。主体价值观是颓废性质的,还是进取性质的,必然会引起责任、权力和利益三个角位点的位移,必然会导致负面效应状态或正面效应状态的出现。负面效应状态主要包括如下四种情形:
D一种,一旦三个角位点出现重合状态,J意味着这三者关系失去制衡状态,锥形体结构被打破,主体价值观体系自动处于被摧毁状态;
D二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高度为零,即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处于同一平面状态,同样导致锥形体结构被打破,主体价值观体系自动处于被摧毁状态;
D三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的高度值变小,或者三个角位点之间的距离值变小,导致锥形体结构体系逐步变小,主体价值观体系则处于逐渐消融状态;
D四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的高度值处于负数状态,则主体价值观质变为恶意状态,这也是Z为可怕的状态,主体价值观体系处于制造罪恶状态。
前三种属于主体价值观体系处于被摧毁状态情形,也J意味着主体价值观业已背离系统化状态,演变为孤立化、片面化的状态。
正面效应状态是在确定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的高度值处于正数状态前提下产生的,主要包括如下三种情形:
D一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的高度值变大,三个角位点位置不变,促使锥形体体积变大,意味着通过主体价值观的提升而充实主体价值观体系的实力;
D二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的高度值不变,三个角位点之间位移距离变大,促使锥形体体积变大,意味着通过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机制的强化而充实主体价值观体系的实力;
D三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的高度值变大,三个角位点之间位移距离变大,意味着不仅通过主体价值观的提升,而且通过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机制的强化,多维并举,充实了主体价值观体系的实力!
D四种,对等关系。我们必须系统化的解构主体价值观与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处于Z优化状态的关系,J是对等关系。这种对等关系存在如下两个递进特征的层次:
D一个层次,是责任、权力和利益作为处于制衡状态的互为D立的角位点,这三个角位点之间处于等距离状态,即等边三角形状态,意味着这三者关系处于对等状态,主体价值观体系表现为“底部等边三角锥形体”;
D二个层次,是在D一个层次的基础上,主体价值观作为原点,与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等边三角形平面的重心处于垂直状态,意味着主体价值观与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处于对等状态,主体价值观体系表现为“WQ等边三角锥形体”。
无论是在整个社会大系统环境里,还是在某个组织内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观体系其实存在着一种天然法则,那J是D主体价值观与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等状态之时,容易促使自然人主体或企业法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处于正面效应状态,反之,则容易导致自然人主体或企业法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处于负面效应状态。这是人性使然,也是天性。
综上所述,主体价值观作为原点,责任、权力和利益作为处于制衡状态的三个互为D立的角位点,它们之间的位移值是影响主体价值观体系的变量。无论它们之间哪一个点发生位移,只要是偏离对等关系的,或者是导致锥形体体积变小的,对于主体而言,是不利的;反之,则是有利的。
很多人把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与企业文化相混淆,这是J为严重的错误。企业文化是主体价值观的附庸品,对主体价值观体系具有修饰作用,相对于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在经济学模型表现为“三角锥形体结构”而言,企业文化则带有圆融的特色,使“三角锥形体结构”演进为“圆锥形体结构”,因此,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和企业文化是主次有别、泾渭分明的。譬如说,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引用儒学、佛教、道教、基督教等方面的思想,但是企业文化JD不能取代企业的主体价值观,更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企业J可能陷入萎靡不振,体质J可能逐步脆弱,丧失市场竞争能力,也J是这个道理。
价值观体系解构图-2:
如果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主体价值观形成多维圆融格局,则进一步演进为“不规则圆体结构”“椭圆体结构”,甚至是“正圆体结构”。在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处于“非WQ等边三角锥形体结构”模型为基础的情形下,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主体价值观形成多维圆融格局,演进为“不规则圆体结构”或“椭圆体结构”;在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处于“WQ等边三角锥形体结构”模型为基础的情形下,则演进为“正圆体结构”。不管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形成多维圆融格局的演进模型是“不规则圆体结构”“椭圆体结构”还是“正圆体结构”,其实质内核都是“三角锥形体结构”,决不能因为表面体现为“圆形”而忽略实质内核结构,出现企业的员工因为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而忽略企业的主体价值观,忽略自身在职务岗位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也J是进入信仰迷失的困境,那J糟糕透了。
注:本文以企业作为法人主体,作者本人认为也同样适用于政府、社团等组织机构法人,道理是相通的。
朱长春
2014年元月6日于上海
目录 目 录
D一篇 文章赏析
解构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3
论集团公司治理攻略 10
D一节 公司治理模式 10
D二节 公司治理介质 13
D三节 公司治理指令的承接与演绎 18
D四节 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配置策略 23
D五节 公司监管体系配置策略的工作重点 27
D六节 特殊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配置策略 29
D七节 战略型利益分配机制 37
D八节 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的服务立场 41
结尾语 43
D二篇 控股型集团企业构建公司
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工作指引
D一章 总则 47
D一条 宗旨 47
D二条 适用范围 47
D三条 条文表述意思的说明 47
D二章 权责界定 48
D四条 集团型企业与专业型企业的判定 48
D五条 控股型集团企业 49
D六条 运营状态判定 49
D七条 公司治理模式取向 49
D八条 公司治理指令 50
D九条 公司治理指令发布事项的辨析规则 51
D十条 领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公司治理指令承接与演绎 51
D十一条 领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控股型集团企业对分公司总经理和经营管理
层行使领导权和监管权的特别提示 52
D十二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公司治理指令承接与演绎 52
D十三条 控股型集团企业与子公司之间的公司治理介质设计 54
D十四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控股型集团企业对子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
直接影响力 55
D十五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控股型集团企业对子公司总经理和经营管理层
行使监管权的特别提示 56
D十六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控股型集团企业公司经营管理层附属
职能部门(或人员)对子公司总经理和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
(或人员)方面的直接影响力 56
D三章 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配置策略 57
D十七条 对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影响 57
D十八条 因应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之于公司监管体系的配置策略 58
DSJ条 因应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之于公司财务会计与监管体系配置策略的
工作重点 60
D二十条 因应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之于公司人力资源储备战略与监管体系的
工作重点 61
D二十一条 因应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之于公司运营与管理体系的工作重点 61
D二十二条 因应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之于公司法务监管体系的工作重点 61
D二十三条 之于公司产品技术研发战略与监管体系的工作重点 62
D四章 特殊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配置策略 62
D二十四条 公司内设专业社团性质的议事机构 62
D二十五条 公司发展评议WY会 64
D五章 战略型利益分配机制事项 68
D二十六条 之于商业(盈利)模式安排 68
D六章 附则 68
D二十七条 解释权 68
D二十八条 修正 68
D三篇 论公司GJ管理人员的责任
D一节 解构责任 71
D二节 责任设计策略 79
D三节 公司高管合约设计 85
D四节 公司高管的任免 89
D五节 公司高管兼任职务申报制度 91
结尾语 92
D四篇 论建构系统化竞争力的企业方程式
D一节 主观能动性 95
D二节 公司产品(或服务)价格组成公式 96
结尾语 102
D五篇 论如何建构公司董事与监事的绩效考核机制
D一节 关键问题 107
D二节 绩效评鉴事项 108
D三节 表决权行使效应 111
D四节 述职 114
D五节 薪酬 117
结尾语 118
D六篇 公司董事与监事绩效考核工作指引
D一章 总则 123
D一条 宗旨 123
D二条 适用范围 123
D三条 条文表述意思的说明 123
D二章 与绩效考核攸关事项 124
D四条 绩效评鉴来源 124
D五条 绩效评鉴要素 124
D六条 之于董事行使表决权效应的评鉴机制 125
D七条 之于监事行使表决权效应评鉴机制 126
D三章 述职 128
D八条 述职对象 128
D九条 董事和监事向股东(大)会的述职内容 129
D十条 董事和监事向股东的述职内容 129
D十一条 董事和监事向特定提名权行使人的述职内容 130
D十二条 股东(大)会对董事和监事的述职评鉴 130
D十三条 股东对董事和监事的述职评鉴 131
D十四条 特定提名权行使人对董事和监事的述职评鉴 131
D十五条 特别提示 131
D四章 薪酬 131
D十六条 薪酬来源 131
D十七条 公司薪酬 132
D十八条 股东嘉许薪酬 133
DSJ条 特定提名权行使人嘉许薪酬 133
D五章 附则 133
D二十条 解释权 133
D二十一条 修正 133
D七篇 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攻略
D一节 公司治理模式 137
D二节 公司治理介质 140
D三节 公司治理指令的承接与演绎 145
D四节 商业银行总行针对分支银行的关键权力配置策略 151
D五节 商业银行总行针对子银行和被参股企业的关键权力配置策略 154
D六节 商业银行与客户企业之间特定的公司治理形态服务策略 159
D七节 特殊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配置策略 167
D八节 商业银行总行之于子银行和被参股企业之间的战略型利益分配机制 175
D九节 商业银行总行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针对子银行和被参股企业的
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的服务立场 179
结尾语 182
D八篇 商业银行构建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工作指引
D一章 总则 185
D一条 宗旨 185
D二条 适用范围 185
D三条 条文表述意思的说明 185
D二章 权责界定 186
D四条 公司治理模式 186
D五条 公司治理指令 187
D六条 公司治理指令发布事项的辨析规则 188
D七条 领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公司治理指令承接与演绎 188
D八条 领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商业银行总行对分支银行行长和经营管理层
行使领导权和监管权的特别提示 189
D九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公司治理指令承接与演绎 189
D十条 商业银行总行与子银行之间的公司治理介质设计 191
D十一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商业银行总行对子银行董事会和监事会的
直接影响力 192
D十二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商业银行总行对子银行行长和经营管理层
行使监管权的特别提示 193
D十三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商业银行总行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或人员)
对子银行行长和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或人员)方面的直接影响力 194
D三章 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配置策略 194
D十四条 对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影响 194
D十五条 之于商业银行总行与分支银行的公司治理路线 195
D十六条 之于商业银行总行与分支银行的公司监管体系配置策略 197
D十七条 之于商业银行总行与子银行的公司监管体系配置策略 198
D十八条 之于公司财务会计与监管体系配置策略的工作重点 200
DSJ条 之于公司人力资源储备战略与监管体系的工作重点 201
D二十条 之于公司运营与管理体系的工作重点 201
D二十一条 之于公司法务监管体系的工作重点 201
D二十二条 之于公司产品技术研发战略与监管体系的工作重点 202
D四章 商业银行与客户企业之间的服务策略 202
D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与客户企业 202
D五章 特殊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配置策略 202
D二十四条 公司内设专业社团性质的议事机构 202
D二十五条 公司发展评议WY会 205
D六章 战略型利益分配机制事项 208
D二十六条 之于商业(盈利)模式安排 208
D七章 附则 209
D二十七条 解释权 209
D二十八条 修正 209
目录
。。。。。。。。。。
《集团公司治理攻略》 本书导读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集团化运作已成为许多大型企业实现规模扩张、资源整合和风险分散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规模的扩张往往伴随着治理结构的复杂化,如何有效地驾驭一个庞大的集团,确保其稳健运营、持续发展,并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成为摆在每一位集团管理者面前的严峻挑战。《集团公司治理攻略》正是基于这一核心需求应运而生,它并非一套僵化的理论模型,而是集前沿学术洞察、丰富实践经验与深刻反思于一体的深度解析,旨在为集团公司构建一套既高效又稳固的治理体系提供系统性的指导和可操作的方案。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深刻理解集团公司的独特性——多层级、多子公司、多元业务、地域分散等特征所带来的治理难题。它跳出了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的局限,将目光聚焦于集团这一特定组织形态,从战略、组织、制度、文化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了集团公司治理的关键要素与内在联系。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入阐释,引导读者理解治理的底层逻辑和长期价值。 核心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集团公司治理的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 战略引领下的集团治理架构: 本章将探讨如何将集团的整体战略与治理架构紧密结合。这不仅仅是设立一个董事会或一个治理部门,而是要思考在集团整体战略目标下,不同层级的公司、不同业务板块的治理如何协同,以确保战略的有效执行和目标的达成。我们会深入分析“母体-子公司”关系在战略执行中的治理启示,以及如何在保持子公司独立性的同时,实现集团整体的战略协同效应。例如,对于创新驱动型集团,其治理架构应如何鼓励试错和创新?对于成本控制型集团,又应如何设计治理机制以强化内部控制和资源优化? 多层级治理的权责边界与协同机制: 集团公司治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多层级性。本章将详细阐述集团总部、事业部、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等不同层级单位的治理权责划分,如何避免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我们将重点研究“母公司控制”与“子公司独立性”之间的平衡艺术,探讨如何通过授权、监督、激励等多种手段,实现集团内部治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信息的顺畅流通。还会深入分析不同治理层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效率。 风险管理与合规体系的集团化构建: 集团化运营意味着风险的集聚与传导。本章将深入剖析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与合规方面的特殊性,从风险识别、评估、预警、控制到应急响应,构建一套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我们将重点关注集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财务控制、运营控制、法律合规控制等,以及如何建立统一的合规文化和行为准则,防范各类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这部分还将讨论集团内部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审计、内控评估等手段,确保整个集团的风险状况得到有效监控。 第二部分:集团公司核心治理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董事会的角色定位与运作效能: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章将聚焦集团公司董事会,探讨其在战略决策、风险监督、高管选聘与薪酬、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职责。我们将深入分析如何构建一个独立、专业、高效的董事会,包括董事的选聘标准、构成优化(独立董事比例、专业背景)、议事规则、信息披露等。特别会强调董事会在集团层面的战略把控和对子公司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设置专业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来提升董事会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性。 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与独立性保障: 监事会作为重要的监督机构,在集团公司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独立、有效的监事会,确保其能够有效地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子公司的行为。我们将详细分析监事会的组成、职权范围、工作程序,以及如何保障其独立性,使其能够独立履行监督职责。这部分还会讨论集团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协同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外部监督(如股东大会、监管机构)来形成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高级管理层的激励、约束与问责: 高级管理层是集团战略执行的关键力量。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设计一套科学的高级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同时防范道德风险。我们将分析股权激励、绩效考核、长期激励计划等多种工具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清晰的问责机制,对管理层的决策失误进行追责。特别会关注集团层面高管与子公司高管的激励差异化设计,以及如何建立集团内的横向与纵向的绩效比较机制。 第三部分:集团公司治理的实践挑战与创新路径 子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集团公司往往拥有性质各异、战略定位不同的子公司。本章将探讨针对不同类型的子公司(如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合资公司、战略性子公司等),应采取何种差异化的治理模式。我们将分析“一股独大”等常见子公司治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如优化股权结构、引入外部董事、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等,以提升子公司的治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内部人控制的识别与防范: 集团公司由于层级较多,容易滋生内部人控制的风险。本章将深入剖析内部人控制的产生机制、表现形式,并提供一系列识别和防范措施,包括强化外部股东的参与度、优化信息披露、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等。我们会分享如何通过股权分散、引入独立董事、加强外部审计等方式,来弱化内部人控制的影响。 企业文化在集团治理中的塑造与传承: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集团治理的软实力。本章将探讨如何将治理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塑造积极健康的治理文化。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行为示范、培训教育等方式,将诚信、透明、责任、合规等核心治理价值观渗透到集团的每一个角落,提升全体员工的治理意识。这部分还会强调集团统一的企业文化与子公司特色文化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文化融合实现集团的整体凝聚力。 数字技术赋能集团公司治理: 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进,数字技术为集团公司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章将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集团治理的效率、透明度和科学性。例如,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风险预警、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透明化、利用线上平台提升股东参与度等。我们将分享一些前沿的数字治理应用案例,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新兴市场与全球化背景下的集团公司治理: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集团公司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章将探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文化习俗、市场环境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治理体系。我们将分析跨国公司治理的共性与特性,以及如何实现治理模式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协同。 结论 《集团公司治理攻略》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前瞻性于一体的著作。它并非一蹴而就的“秘籍”,而是一本引导读者不断思考、探索和优化的“指南”。通过对集团公司治理各个关键环节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性的治理思维,掌握切实可行的治理工具,从而提升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创造更大的股东价值。无论您是集团公司的决策者、管理者,还是对公司治理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洞见和实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