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课程教学进度表,供教师参考。本书各章都精心安排了实验与思考环节,实操性强。书后附录详细介绍了40个发明原理,并提供了部分问题的参考答案和解决方法。
目 录 前言 课程教学进度表 D1章 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1.1 发明与创新 1.1.1 发现和发明
目 录
前言
课程教学进度表
D1章 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1.1 发明与创新
1.1.1 发现和发明
1.1.2 创造与创新
1.1.3 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
1.2 什么是科技创新
1.2.1 科技创新体系
1.2.2 创新文化与环境
1.2.3 创新发展
1.3 知识创新的内涵
1.3.1 特征
1.3.2 形式与能力
1.3.3 知识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源泉
1.4 管理创新及其4个阶段
1.4.1 管理创新的内容
1.4.2 管理创新的4个阶段
1.4.3 基本条件
1.4.4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1.5 国家标准: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
1.6 脑洞大开: 在D二届SJ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7 实验与思考:熟悉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D2章 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
2.1 试错法
2.2 头脑风暴法
2.2.1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规则
2.2.2 头脑风暴小组的成员
2.2.3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
2.2.4 头脑风暴法的使用技巧
2.2.5 头脑风暴法的优点及局限性
2.3 形态分析法
2.3.1 特点
2.3.2 实施步骤
2.3.3 形态分析法的优缺点
2.4 和田十二法
2.5 脑洞大开:无人驾驶和拼车会革了传统汽车商的命吗?
2.6 实验与思考:头脑风暴法实践
D3章 创新思维与技法
3.1 思维定势
3.2 创造性思维方式
3.2.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2.2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3.2.3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3.2.4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3.3 泛化思维视角
3.3.1 改变思考方向
3.3.2 转换问题
3.4 创造性思维技法
3.4.1 整体思考法
3.4.2 多屏幕法
3.4.3 尺寸-时间-成本分析(STC算子)
3.4.4 资源-时间-成本分析(RTC算子)
3.4.5 金鱼法
3.5 因果分析法
3.5.1 常见的因果分析方法
3.5.2 因果轴分析方法
3.6 资源分析法
3.6.1 特征
3.6.2 分类
3.6.3 资源分析方法
3.7 脑洞大开:中国“互联网+”与美国“新硬件时代”
3.8 实验与思考:创造性思维技法的实践
D4章 TRIZ创新方法基础
4.1 TRIZ创新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4.1.1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
4.1.2 TRIZ的发展历程
4.1.3 TRIZ的未来发展
4.2 发明的5个级别
4.2.1 发明的创新水平
4.2.2 发明级别的划分
4.2.3 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
4.3 TRIZ的重要概念
4.3.1 核心思想
4.3.2 技术系统
4.3.3 功能
4.3.4 矛盾与冲突
4.3.5 理想度、理想系统与Z终理想解
4.4 理想化方法的应用
4.5 脑洞大开:虚拟时代已来,手环手表求稳
4.6 实验与思考:阿奇舒勒的5个发明级别
D5章 技术系统的进化
5.1 技术系统进化规律的由来
5.2 S曲线及其作用
5.2.1 S曲线
5.2.2 技术预测
5.3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5.3.1 3条生存法则
5.3.2 5条发展法则
5.3.3 进化法则的本质和作用
5.4 裁剪
5.4.1 裁剪原理和过程
5.4.2 裁剪对象的选择
5.4.3 基于裁剪的产品创新设计过程模型
5.5 脑洞大开:从模仿到创新,中国用了15年时间
5.6 实验与思考:用Z终理想解启迪创造性思维
D6章 发明原理与应用
6.1 发明原理的由来
6.2 原理1:分割
6.3 原理2:抽取
6.4 原理10:预先作用
6.5 原理13:反向作用
6.6 原理15:动态特性
6.7 原理18:机械振动
6.8 原理19:周期性作用
6.9 原理28:机械系统替代
6.10 原理32:颜色改变(改变颜色、拟态)
6.11 原理35: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
6.12 脑洞大开:万物互联需要高速移动网络的支持
6.13 实验与思考:熟悉与应用嵌套(套娃)原理
D7章 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7.1 技术矛盾
7.2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7.3 矛盾矩阵
7.4 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
7.4.1 分析技术系统
7.4.2 定义技术矛盾
7.4.3 解决技术矛盾
7.5 矛盾矩阵的发展
7.6 脑洞大开:收购阿朗推动诺基亚创新
7.7 实验与思考:应用矛盾矩阵获取问题解决方案
D8章 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8.1 物理矛盾
8.1.1 物理矛盾的定义
8.1.2 物理矛盾的定义步骤
8.1.3 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关系
8.2 11个分离原理
8.3 4种分离方法
8.3.1 时间分离
8.3.2 空间分离
8.3.3 条件分离
8.3.4 系统级别上的分离
8.4 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
8.4.1 分析技术系统
8.4.2 定义物理矛盾
8.4.3 解决物理矛盾
8.5 将技术矛盾转化为物理矛盾
8.6 分离方法与发明原理的对应关系
8.7 脑洞大开:行李箱被颠覆式创新
8.8 实验与思考: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
D9章 科学效应与应用
9.1 效应与社会效应
9.1.1 羊群效应
9.1.2 蝴蝶效应
9.1.3 青蛙效应
9.1.4 木桶效应
9.1.5 酒与污水定律
9.1.6 蘑菇管理
9.1.7 80/20效率法则
9.2 科学效应及其作用
9.3 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
9.4 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
9.5 脑洞大开:“+互联网”与“互联网+”
9.6 实验与思考:科学效应应用实践
D10章 工业工程方法
10.1 工业工程基础
10.1.1 定义
10.1.2 专业地位
10.1.3 作用
10.1.4 工业工程意识
10.1.5 常用技术
10.2 工作研究
10.2.1 工作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10.2.2 工作研究的步骤
10.3 人因工程
10.4 物流工程
10.5 生产运作与管理
10.5.1 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
10.5.2 生产运作管理的任务与目的
10.5.3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和技能
10.5.4 从管理角度的分类
10.6 脑洞大开:机器人会逐渐融入生活
10.7 实验与思考:工业工程方法实践
D11章 精益生产与精益物流
11.1 精益生产
11.1.1 发展过程
11.1.2 定义
11.1.3 实质
11.1.4 ZJ目标
11.1.5 管理工具
11.1.6 管理原则
11.2 精益物流
11.2.1 目标
11.2.2 方法
11.2.3 系统基本框架
11.3 现场管理
11.3.1 5S管理
11.3.2 目视管理
11.3.3 定置管理
11.4 脑洞大开:跨境电商的2016
11.5 实验与思考:精益生产应用实践
D12章 六西格玛管理体系
12.1 什么是六西格玛
12.1.1 六西格玛管理的定义
12.1.2 历史由来
12.2 主要作用
12.3 组织结构
12.4 主要流程
12.5 管理特征
12.6 六西格玛设计
12.7 六西格玛与精益生产的对比
12.8 脑洞大开:未来Z强大的计算设备——汽车
12.9 课程实验总结
附录
附录A 40个发明原理
附录B 39×39矛盾矩阵
附录C 物理效应
附录D 化学效应
附录E 几何效应
附录F 部分参考答案和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信息
坦白讲,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让我很难投入进去。它更像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缩略版,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激发我思考、点燃我灵感的书,能够让我看到科技创新背后那些鲜活的故事,那些充满激情和挑战的瞬间。然而,这本书给我的,却是一种“知识灌输”的感觉,它在不断地向我抛出各种理论,但却很少有引人入胜的叙事。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提出的“创新模型”,但这些模型过于理论化,缺乏足够的实践支撑,我很难将它们与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创新场景联系起来。例如,它在探讨“用户需求”时,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理论上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真正地去挖掘、去洞察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却几乎没有提及。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进行用户访谈,如何分析竞品,如何快速验证产品想法等等。但这些内容,在这本书中却非常匮乏。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创新理论的百科全书”,但它却缺失了“如何成为一个创新者”的实践指南,这让我觉得非常遗憾。
评分这本书,我真是太失望了。原本满心期待能从里面学到些关于如何突破常规、迸发灵感的“乾货”,结果翻了几十页,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一个空洞的理论海洋,只有漂浮着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却抓不住任何实际落脚点。它试图描绘一种“创新思维”的蓝图,但给出的工具却像是未经打磨的石器,粗糙且难以使用。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术语,仿佛是为了显得高深而堆砌,但这些词汇本身并没有被清晰地解释,更别提如何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了。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所谓的“思维模型”,但它们更像是一些抽象的哲学命题,脱离了现实场景,让人摸不着头脑。举个例子,书中反复提到“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但对于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在面对具体难题时,有意识地运用这两种思维模式,却只给了笼统的指导,缺乏案例分析和操作步骤。我实在想不明白,如果我每天都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什么改变?我需要的是能够切实指导我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如何跳出固有框架的实用技巧,而不是一堆华而不实的理论口号。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大厨,把所有高级食材摆在你面前,却告诉你“随便发挥”,这对我这个烹饪新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我期待的是一份详细的菜谱,包含步骤、火候、调味,而不是一本关于食材哲学的手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理论轰炸”。它用各种看起来很“科技”很“未来”的词汇,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试图将“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度剖析。然而,这种剖析,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概念游戏”。它在不断地定义、划分、再定义,似乎想要为“创新”找到一个最精确的科学公式,但这种精确,却让我觉得失去了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一种实践的动力,但它给我的,却是一堆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可能相互矛盾的理论框架。例如,它在讲到“跨界整合”时,描绘得天花乱坠,但当我试图去思考如何在我的领域内进行真正的跨界时,却发现书中没有任何具体的指导,甚至连一个可以借鉴的实际案例都没有。它像是告诉我,你可以飞,但它不提供翅膀,也不教我如何扇动。这种感觉,让我觉得,作者似乎更享受于在象牙塔里构建理论,而不是真正地去触碰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摸爬滚打的创新者们的痛点。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够激发我内心深处“为什么不试试”的冲动,而不是让我陷入无休止的理论辩论。
评分说实话,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只有一个词:理论。没错,就是纯粹的理论,而且是那种脱离实际的、漂浮在云端的理论。我本来指望着能看到一些科技领域里,那些颠覆性创新的具体案例,看看人家是怎么一步步从想法变成现实的,但这本书,它好像更专注于“为什么”和“是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它花了很多篇幅去阐述“创新”这个概念本身,分析了它的重要性、它的发展趋势,甚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渴望在科技领域做出点成绩的人来说,这些听起来都很虚。我需要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经验分享,比如,一个初创团队是如何克服资金困难的?一个科学家是如何在实验失败后找到突破口的?一个工程师又是如何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技术变成产品的?这本书里,这些“人”的痕迹太少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对话,而不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创新的实践者。它更像是一篇关于“创新”的学术论文,而不是一本指导实践的书。我想要的,是那些在实验室里、在车间里、在创业公司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真实故事,是那些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而不是这些宏大叙事下的空洞口号。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我在一次漫无目的的旅行中,偶然翻开的一本地图集。地图集里描绘了壮丽的山川、辽阔的海洋,甚至还有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神秘国度,信息量巨大,色彩斑斓,表面上看去,是那么的吸引人。然而,当我想在这张地图上找到一条通往某个具体目的地的路线时,却发现它提供的信息过于宏观,几乎没有详细的街道、路标,更不用说那些关键的转弯和歇脚点。它告诉我“前方有座城市”,却没告诉我怎么才能到达,也没有告诉我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对于科技创新这个主题,它似乎更倾向于描绘一个广阔的“创新图景”,讲述着科技如何改变世界,未来的可能性有多么令人兴奋,但它在“如何实现”这一核心问题上,却显得极为吝啬。我渴望的是那些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切实可行的创新框架的工具,是一些能够指导我进行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商业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法论。而这本书,它更多的是在“赞美”创新,却在“赋能”我创新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似乎对“创新”有了更宏大的认知,但回到实际工作,却依然不知道从何下手,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了世界的顶峰,却找不到下山的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