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学术著作,曾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很大反响,被很多高校列为当代文学专业的学习参考书。本书出版后,许多报刊曾发表文章予以评介,称其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研究的开拓之作。
本书极富个人色彩,创造性地将史料考证、作品审美分析与理论思辨结合起来,生动、深入且诗意地论证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审美特征及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许多颇具学术价值的新见。
本书修订版在原作基础上,纳入了作者近年来对相关问题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可谓一次新的归纳和总结。
##作者自己说写作这本书时有种“伪造和虚构历史的犯罪感”,觉得他做的是“削足适履”的工作,但又以“神会”、“通透的灵犀”和提供“接近一种形而上的经验”等理由加以自我开解。应该说,他道出了一些文学论文写作的通病或者说共同的纠结心理历程。
评分##好书,新时期文学极佳读本。有机融入西方文论,文字华丽,解读深刻,虽不可避免的主观色彩,文学本身见仁见智。咀嚼需要时间。 现在的感觉是,张老师真喜欢分类啊……分类这么清楚也不是什么好事吧……
评分##是教材的味道……寻根-新历史,先锋-新写实的梳理很有帮助。莫言真是一个重要的点啊
评分##匆匆翻过
评分##准备毕业论文读的书
评分##很明显,在那些使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其有限辉煌的催生和推动力量之中,业已包藏着摧毁和埋葬其辉煌的因素。比如,韩少功寻根所得的怪胎,显然不可能承担重塑民族性的重任;朦胧派一维进化论的合法性依据,在面对“第三代”的“pass”之旗时,毫无招架之力;新历史主义在消解官方话语权威和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也在走向更为虚夸的游戏化,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价值。不过,那二十年毕竟是轰轰烈烈的,只是,这轰轰烈烈究竟收获了什么?难道是而今的冷寂与荒凉吗?那些人,他们如烟花绚烂,他们如烟花孤单……
评分##从存在主义到启蒙主义其实和历史化—去历史化—后历史化差别不大,问题在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如果要以理论做框架,从虚构进入历史的可行性依据在哪里,正是进入的伦理(甚至并非进入本身)而非对立或许有可能避免以后现代主义终结文学史书写的结局,因此并非晚生代后当代文学走进末路,而是文学史书写无法真的信任理论,也就并不擅长以虚构的方式结尾——当现实已满是虚构时文学如何能不自我指涉(或是否有必要),后现代主义想要凸显的作为存在之谜的惯例性又如何接受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可逆性——这本身就已经延续了文学史书写的时间,又何必一定回顾先锋时代。
评分##当我读完最后一个依然是作者满怀谦虚之意的字时,掩卷合欢。他在论述时的自信从容与后记中自述时谦卑而略显拘谨的对比,让我看到一个做学术之人应有的品格,纯净而不知足,勇敢而不莽撞。也因而重新回顾作者把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的流向定义为启蒙主义向存在主义的过渡,便更多了一些私己的信任,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信任更多地来自于书中的内容,以整体的思潮为纲,微观透视其演变的背景,原因,从小说诗歌的文本现象,分析每一时期的不同特征,包括优点与缺点,审视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无视,更珍贵的是可以从巧妙的角度去解决和解释。这本书中虽然又不免涉及到西方舶来的理论词汇,但可喜的是,作者并不醉心于用那些看似晦涩高级的辞藻进行阐述,这无疑对读者来说是一件真正能够受惠而大有裨益之事,产生会意的共鸣之乐,这也是“合欢”的由来。
评分##是教材的味道……寻根-新历史,先锋-新写实的梳理很有帮助。莫言真是一个重要的点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