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永不眠:资本世界的暗流涌动和金融逻辑 香帅无花 著 中信出版社

金钱永不眠:资本世界的暗流涌动和金融逻辑 香帅无花 著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融
  • 投资
  • 资本市场
  • 经济学
  • 商业
  • 理财
  • 金融历史
  • 香帅无花
  • 中信出版社
  • 投资逻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1635
商品编码:25335020399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武侠气质的资本市场故事,直白简单的金融学逻辑,人文情怀的经济历史长轴,对各种经济金融现象做“有趣有料”的极简解读。

金融、人文、历史与武侠精神的融合,柳斌杰、林毅夫、梁稳根、蔡洪滨、陈龙联袂力荐

书名:金钱永不眠:资本世界的暗流涌动和金融逻辑
定价:48.00元
作者:香帅无花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3
页码:3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1635

《金钱永不眠》,以武侠的笔触写资本市场、金融常识、历史和故事,像看武侠一样看金融世界的兵戈相见、熙熙攘攘。
《金钱永不眠》,金融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图表,而是活色生香的生活和故事。
金钱永不眠!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我们,不管是主动或者是被动,其实都被“金融”或者说“金融市场”紧紧地绑定,不可分割……生活中每一个场景都和“金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柳斌杰、林毅夫、梁稳根、蔡洪滨、陈龙联袂力荐。

《金钱永不眠》,资本市场观察、经济改革大势、金融史、金融常识在笔下流转,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人间烟火也别有趣味。
    在《金钱永不眠》中,她写韩国经济改革,犹如镜子里看中国的改革;她写商人的历史地位,写哪个朝代适合安放马云;她写中西方的金融发展脉络,写香港金融经济历史的客途秋恨;她写美国股灾,写A股市场惊心动魄几十年,写2015年的熔断三部曲,写万科宝能;她也写资产证券化,写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写期权和存款保险制度,用白话写现代金融学理论与常识……
在香帅笔下,金融市场和经济现象都是有温度的,有知识也有情怀。江湖熙熙攘攘,有金钱、有情感,有朋友、有陷阱,有资本冷漠、有古道热肠。翻开《金钱永不眠》,你犹如在看一幕幕资本操控的剧,一边看,一边叹息,一边回味,读出一个不一样的金融江湖。

目 录

|序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柳斌杰
|序二|人文气质与侠义精神——有温度的金融江湖|梁稳根

|自序|江湖夜雨十年灯|

|卷一|借历史的酒,浇我们自己的块垒|
历史的分岔路口:金融史漫谈 //003
客途秋恨:极简香港经济史  //010
百姓日用即道:中国改革中的世俗理性  //027
从张謇到袁庚:所有的传奇都是时代的传奇  //036
历朝商界风云,何处安放马云? //043
危机过后,韩国是怎样走出低谷的? //049
历史有张相似的脸:A股市场20 年波动记忆  //061

|卷二|金融市场之乱花渐欲迷人眼|
监管的眼泪在飞 //079
错乱的手:泛亚悲剧的背后  //084
虎兕出于柙,谁之过?——光大证券“816事件”之问  //092
“A股韭菜周年祭”三部曲  //105
二胎、生育率和房价 //147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关心股市? //151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154
那座工厂那座城的故事 //158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74
中国版“两房”债会引发“次贷危机”吗? //195
101 次求婚之后:携子之手去远方——携程并购去哪儿漫谈  //199
当三一集团遇上奥巴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美丽与哀愁  //210
万科VS宝能:理想向左,资本向右——万科观察之一  //217
股权VS控制权:万科围城——万科观察之二  //226
并购时代之风起云涌——万科观察之三  //238

|卷三|金融学那点事儿|
金融学为什么要“闹独立”?——极简白话金融学之一  //249
那些年,华尔街的“异教”革命——极简白话金融学之二  //253
华尔街,继续革命——极简白话金融学之三  //259
无套利的魔法——极简白话金融学之四 //263
股票市场的投机因子能赚钱吗? //267
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A股市场的“噪音交易者风险”//272
期权和存款保险制度——老百姓能理解的金融小概念  //276
资产证券化就在你身边——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的秘密  //280
资产证券化的前世今生 //287

|跋|做金融江湖里一朵自由行走的花|陈龙

香帅无花,本名唐涯,麦吉尔大学(加拿大)金融学博士学位,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经济学硕士。2010年9月回国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资产定价、宏观金融和行为金融学。擅长数理分析和金融建模,有多篇学术作品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在近的研究中,唐涯教授关注中国金融市场,研究公司和投资者对于信息资源的战略性使用,包括策略性的信息披露、信息传导机制、羊群效应,以及IPO发行时间的选择等。
   2013年8月开始在《财经日报》等媒体发表大量金融时评和金融学科普文,是财经*受欢迎的财经专栏作家。2015年9月上线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香帅的金融江湖”,以“有料、有趣、有情怀讲金融”为愿景,在金融圈内广为传播和转发。曾推出系列短视频“香帅兔兔说金融”,在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播出,季共6集,点击量超2000万。
自画像:非典型“海龟”,非典型博士,非典型教授。嗜武侠,星爷粉,不小心做了严肃学术的非严肃女青年。曾推出系列短视频“香帅兔兔说金融”,在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播出,季共6集,点击量超2000万。
 自画像:非典型“海龟”,非典型博士,非典型教授。嗜武侠,星爷粉,不小心做了严肃学术的非严肃女青年。

1111111

历史的分岔路口:金融史漫谈

在16世纪中叶前,东西方的“金融意识”分歧不大。转折点是万历到顺治这段时间——中国始终维持着“士农工商”的稳态社会结构,此时的荷兰人却已逐步开创现代金融体系。由此,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渐行渐远,终于在历史的河流中被风吹雨打,零落而去。
又到周末了,下午坐在咖啡馆里备课。看着商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有个奇怪的想法。不知道有多少人明白,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不管是主动或者被动,其实都被“金融”或者说“金融市场”紧紧地绑定,不可分割。从日常的微小支付,到大额的房贷、车贷,再到股票和各种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生活的每个场景都和“金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由“金融资本”驱动运行的世界。
如果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来描述金融,大概就是所谓的“资金融通”吧。而资金融通借贷算得上人类古老的活动之一。今天我们所认识的“金融”像是个舶来品,不过回头看历史,其实中国的“资金融通”业务历史之久远,可以直接回溯到公元前1000 年。
有关中国早借贷行为的记载始于西周(《周礼》),当时,一个叫“泉府”的机构(类似今天的财政部和央行的混合体)掌管着没利息的“赊”和有利息的“贷”。到了战国时期,民间借贷更是发达,当时“仗义疏财”的孟尝君也常常借点高利贷来应付时不时的资金缺口。《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南北朝以后,“抵押借贷”又开始流行,典当(“质库”“解库”)正式进入三百六十行的行列。唐宋元时期,民间的、官府的,各种类型的资金融通行为,都屡屡见于史料。
而从莎翁名著《威尼斯商人》所折射出来的民间借贷活动来看,一直到16 世纪中叶,也就是我国明朝中后期,东西方的“金融意识”还没有发生重大的分歧和变化。然而从万历走到顺治,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在这一甲子的时间中渐行渐远。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历史吊诡地发生了逆转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以我粗浅有限的历史知识来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曾给出模模糊糊的答案:
1587 年(万历十五年)……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当大明帝国庞大的建筑体开始经受蚁蠹之困时,1588 年(万历十六年),在遥远的欧洲,濒临北海的一片弹丸之地上,人类历史上个以富裕商人阶层为主体的国家成立了,它的名字叫“荷兰”(荷兰联省共和国)。为了生存,这个只有150 万人口的联邦制小国需要开拓远洋贸易航线,而开拓航线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如何吸引资金、如何处理投资人和贸易船队的关系成为这个新生国家迫切的命题。
1602 年(万历三十年),明神宗停止上朝已经有15 个年头,言官们照样词锋激烈地品评时政,弹劾帝相,时间在东方古老的殿堂里像凝滞的潭水,波澜不惊。而在这一年,欧洲一隅的荷兰却开始了一段奇幻之旅。一家名叫“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公司发行了股票——人们为这个公司即将开始的远洋贸易投资,公司许诺以利润分红。这是人类历史上个股份制公司,所有投资者都是这家公司的所有者,将以所持股份的比例分享这个公司成长的价值。一时间整个荷兰社会(包括政府和各个阶层的居民)都被卷入了这的“股份制公司”热浪之中。
有意思的是,在成立之初的个十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来没有发放过红利。所有的利润都被用于在远东地区马不停蹄的扩张。那么,要怎么样满足公司“投资人”时不时的流动性需求呢?聪明的荷兰人又创造了一种制造流动性的机制——所有东印度公司的股东可以随时将自己手里的股票变成现金,而任何人都可以以现金购买股票。
1609 年(万历三十七年),世界上个证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诞生。可交易证券(股票)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的公众筹资成为可能,资本运营也因此逐渐从资产运营中分离和独立出来,成为新的财富引擎。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又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当大明朝的广大疆域上还只有零散的钱庄、典当行这样原始的类金融机构时,荷兰人已经将现代意义上的“信用”引入了他们的阿姆斯特丹银行,银行“信用”凌驾于一切政治甚至国家机器之上。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西班牙在海上与荷兰舰队酣战不休时,西班牙王室和贵族的资金仍然在阿姆斯特丹银行自由安全出入。
信用、可交易证券,以及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这几乎囊括了现代金融市场的全部基石。金融资本迅速地打通了商业贸易的奇经八脉。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648 年的时候,荷兰人的船队已经游弋于各大洋上,垄断着全球的商路和贸易。
1648 年——让我们稍微在这个年份停顿一下。历史上,我们把这一年叫“顺治五年”。
这一年,距离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1644 年)已有4 年,清军入关大局已定,多尔衮自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一年,为了方便征税,也为了控制民间的反清力量,清廷重点“编审人丁之制”,加强对人口户籍的管理,社会人口的流动性随之急速降低。这一年,为了避免民间资金流向抗清武装力量(购买军械马匹等),朝廷对于商贾贸易的限制和管束日益收紧。尚在襁褓中的清王朝有着“万代基业”的梦想,一切民生、增长和经济的考量都在“秩序”面前沦为了傀儡和点缀。
也就在这一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有15000 多个分支机构,占据了全球贸易额的一半左右。在大洋洲,他们用自己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更重要的是,在北美大陆的哈德逊河口,荷兰人又建立了一个叫“新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在100 多年以后,这个城市里形形色色的荷兰后裔,打铁的、开小商铺的、做皮毛生意的……纷纷加入了“承销”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国债的行列中,创造了世界上初的债券市场。这个城市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纽约”,而那一片荷兰移民开始他们金融“掮客”业务的狭长地带,后来被称为“华尔街”。
从万历走到顺治,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在这一甲子的时间中渐行渐远。“士农工商”的稳态社会结构维系着庞大帝国的运转,缓慢,却倨傲。而荷兰人开创的现代金融体系,却成了真正开启“新世界”的钥匙。
每次想到这个历史的分岔路口,我总是忍不住要问自己一个类似“李约瑟之谜”a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和现代金融告别?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 )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在其编著的15 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他提出一个被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称为“李约瑟之谜”的著名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为什么是在那么稚嫩脆弱的滨海小国(荷兰)产生了现代金融的萌芽?顺着金融的本质特征,我尝试着去理解和回答自己的问题。
现代金融与传统借贷的一个区别在于以流动性为核心的信用创造。通过(金融)证券的发行和交易,线状的借贷关系被发展成网状(或者更复杂)的“金融关系”,从而创造出巨大的流动性,进而推动信用的再生和传递。一切金融交易和创新都是基于这个网络。而这个网络的稳定生态所依赖的基本元素有二:一是清晰的产权和产权保护;二是产权保护的法律能得以顺畅执行。
万历十六年成立的荷兰联省共和国,由于种种历史的因缘际会,恰好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恶劣的地理环境(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在海平面以下)迫使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转向以海上贸易为生,商人传统根深蒂固。从国家建立伊始,商人阶层就占据主要地位,对于产权保护的要求一直是立法和政权基本的诉求。另一方面,联省共和国的各个小城市之间的关系非常独立和平等,一直处于极度松散的政治体系之下,也因此就容易达成一种制衡的国家立法体系,不会像欧洲其他国家那样时不时有贵族特权势力将均衡打破。地理、历史、人文,或者还有一些偶然的因素,造就了荷兰和现代金融的这段渊源。
而同期的中国,却是另一番因缘际会,中央集权与王权的趋势正在走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没有产权,更无从谈及产权保护,没有了产权保护,交易和信用都是品,即使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密度足以支持一个庞大的金融市场。
我们不是没有过和历史再聚的机会,清朝中后期钱庄也曾兴盛一时,然而,由于缺乏金融生长的土壤和基因,钱庄终没能脱胎成真正的现代金融机构,而在历史的河流中被风吹雨打,零落而去。
历史太复杂,无法一言以蔽之。历史太偶然,只有一个样本点,无法重复和试验。然而,在回望历史的时候,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必然的蛛丝马迹吧。


《洞察资本:拨开迷雾,理解时代的经济脉搏》 在这个飞速变迁的世界里,资本的力量无处不在,它驱动着经济的齿轮,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也常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复杂与玄机。《洞察资本:拨开迷雾,理解时代的经济脉搏》是一本致力于为读者揭示资本运作本质、解读宏观经济逻辑的力作。它不拘泥于一时的市场波动,而是着眼于长远的趋势与深刻的机制,帮助您构建起一套理解现代经济运行的思维框架。 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生动翔实的案例、严谨的数据分析,将宏大的经济概念拉近到读者身边。您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探索那些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暗流涌动”,理解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金融逻辑”。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逻辑,到微观市场参与者的博弈策略,再到技术革新对资本市场的颠覆性影响,本书将为您一一拆解,拨开层层迷雾,让您看得更清晰,想得更明白。 核心内容解析: 经济周期的内在逻辑: 深入剖析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与周期性波动。本书将带您理解繁荣与衰退是如何交替上演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从周期性规律中寻找投资与决策的契机。您将了解到,经济并非随机起伏,而是存在着可循的规律。 货币的魔力与现实: 货币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重要?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货币的本质、发行机制、以及其对经济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从通货膨胀的成因到利率传导的机制,从货币政策的工具箱到其对资产价格的潜在冲击,您将全面理解货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股票、债券、外汇、衍生品……这些金融工具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运作规则?本书将为您剖析不同资本市场的特性、风险与收益特征。您将了解到,市场的价格波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您在复杂的投资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全球化浪潮下的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本书将探讨全球贸易、资本流动、汇率变动等因素如何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您将认识到,理解国际经济关系,是把握时代机遇的关键。 技术创新与金融演进: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金融行业的运作方式。本书将分析科技创新如何重塑金融业态,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与投资机会,同时也可能引发新的风险。您将看到,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理解“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市场经济的经典隐喻。本书将深入探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在市场失灵时的干预逻辑。您将理解,一个健康运行的经济体,需要市场与监管的微妙平衡。 本书的价值所在: 《洞察资本:拨开迷雾,理解时代的经济脉搏》不仅是一本关于经济金融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认知的启蒙。它旨在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您摆脱被信息洪流裹挟的困境,形成对经济现象的深刻洞察。无论您是希望提升个人财富管理的技能,还是希望更清晰地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意图,抑或是仅仅想成为一个对时代有更深刻认识的公民,本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本书将引导您: 建立系统性思维: 将零散的经济信息串联起来,形成对经济运行整体的理解。 提升决策能力: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做出更理性、更具前瞻性的判断。 增强风险意识: 识别潜在的经济风险,并学会如何规避与应对。 拥抱时代机遇: 紧跟经济发展潮流,发现新的增长点与投资方向。 翻开《洞察资本:拨开迷雾,理解时代的经济脉搏》,您将踏上一段充满智慧与启发的旅程,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资本时代,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航向。

用户评价

评分

《金钱永不眠》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金融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动态。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理论模型,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变化的有机体。书中对“周期”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资本市场并非线性发展,而是螺旋式上升,伴随着各种周期的波动。理解这些周期,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对于把握市场的脉搏至关重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将抽象的金融概念与现实世界的经济事件联系起来,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知识与我日常接触到的经济新闻进行对照,从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套利”和“风险定价”的讨论感到新奇。原来,在资本市场中,总有一些机会等待着那些能够敏锐捕捉信息、并敢于承担风险的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金融不仅仅是关于钱,更是关于信息、关于预期、关于人性的博弈。

评分

《金钱永不眠》这本书,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本金融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和人性博弈的百科全书。我最欣赏的是,作者能够将一些非常深奥的金融概念,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书中对“杠杆”的解释,就让我豁然开朗。杠杆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能够放大收益,但也同样能够放大风险。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杠杆的运用方式和带来的后果都可能截然不同。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金融危机,让我看到了过度使用杠杆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让我对金融工具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金融世界的风险管理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在金融领域,不是越激进就越好,而是要学会审慎地运用各种工具,并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有充分的预判。

评分

《金钱永不眠》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财富”的含义。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将财富与物质资产挂钩,比如金钱、房产、股票等等。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财富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还包含了信息、知识、信用,甚至是机会。作者在书中对“价值创造”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真正的财富,往往来自于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新价值的创造。这本书也让我对“创新”在资本世界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些能够带来颠覆性创新的企业和技术,往往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从而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这种对财富的多元化理解,让我开始思考,除了传统的投资理财,我还能通过哪些方式来创造和积累财富,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

我最近读了《金钱永不眠:资本世界的暗流涌动和金融逻辑》,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它暗示着在这个看似平静的资本世界里,其实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力量和规则。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来理解金融。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投资,而是试图去解释金融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与社会、政治、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流动性”的探讨。流动性就像是资本市场的血液,它决定了市场的活力和健康程度。当流动性充裕时,市场往往会欣欣向荣,但过度的流动性又可能催生泡沫。反之,当流动性枯竭时,市场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崩溃。作者对不同时期流动性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这让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看到的经济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金融逻辑在支撑,只是我们平时可能没有注意到而已。

评分

最近翻阅了香帅无花的《金钱永不眠》,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对“系统”的认知。我以前可能只关注个体经济行为,比如个人的储蓄、消费,或者某个公司的盈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图景,那就是资本市场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又是如何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其他系统相互连接的。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预期管理”的讨论感到有趣。原来,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集体预期,而这种预期又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引导和影响。作者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金融事件,让我看到,当预期发生改变时,市场的反应可能是剧烈而迅速的。这让我意识到,理解金融,不仅仅是理解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更重要的是去理解那些影响人们行为和决策的心理因素和信息传播机制。

评分

《金钱永不眠》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之前对金融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概念上,比如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等,但这本书则深入到了资本运作的底层逻辑。它让我明白,金钱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它更是一种能量,一种驱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书中对“信用”的解读,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信用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被摧毁的?它对整个经济体系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少去深究。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信用在金融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博弈,这让我觉得,金融市场并非只是理性的计算,更多时候,它也充满了人性的弱点和贪婪与恐惧的循环。这种将金融理论与人性相结合的分析,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我觉得,即使不是金融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前,我可能只关注自己身边的收入、支出,以及一些大众媒体上报道的经济新闻,但《金钱永不眠》让我意识到,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它揭示了在这些表象之下,有更庞大、更复杂的系统在运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险”的讨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风险不仅仅是损失的可能性,它还包含了收益的可能性,并且与信息、预期、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紧密相关。作者通过各种案例和理论,让我明白,理解风险,并不仅仅是规避它,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它共存,如何在高风险中寻找高回报的机会。书中那些关于市场泡沫、金融危机成因的分析,也让我对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经济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黑天鹅事件”,并非完全是突发性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爆发的结果。这本书让我觉得,在金融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可控”。这种对风险的认知,也让我对未来自身的财务规划有了新的思考方向,不再是盲目追求高收益,而是更加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

评分

读完《金钱永不眠》,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对于“价值”和“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上,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价格背后,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作者对“估值”和“市场情绪”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市场价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也包含着非理性的情绪驱动。这种对市场复杂性的揭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投资决策,是否过于依赖表面的价格信息,而忽略了对内在价值的探究。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论述,也让我对市场中的公平性产生了新的思考。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如何才能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这是我接下来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的转变。

评分

我最近读了香帅无花写的《金钱永不眠:资本世界的暗流涌动和金融逻辑》,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消化书中的所有细节,但这本书的某些方面已经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开始思考一些原本可能不会关注的领域。比如,这本书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提供了一种相当宏观的视角,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炒股、如何一夜暴富的书,而是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市场,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宏观层面,资本是如何流动的,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和“羊群效应”的探讨感到着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投资决策似乎不合逻辑,但一旦理解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群体心理的影响,很多行为就变得可以理解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原来我们每个人在资本市场中,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被它影响着,又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它。我还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主题,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种能力本身就值得学习,它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我期待着能再次翻开这本书,去更细致地品味那些我可能已经忽略但至关重要的部分,也许在第二次阅读时,会有更深刻的领悟,能够将书中的理论与我所经历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形成更完整的认知图景。

评分

香帅无花写的《金钱永不眠》这本书,就像是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探究的种子。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表面的认知上,比如听到某个股票大涨大跌,或者看到一些金融新闻。但这本书,则从一个更宏观、更本质的层面,为我揭示了资本世界的运作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信任”这个概念的讨论。在金融领域,信任的建立和瓦解,往往能引发巨大的能量。无论是银行的信用,还是市场的信心,都离不开信任的基础。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金融危机的分析,让我看到,一旦信任崩塌,整个经济体系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明白,金融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它背后承载着的是无数人的期望和信任。这种视角,让我在阅读金融理论时,多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因素的考量,使得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

很好,不愧是中信出版社

评分

还不错多次购买

评分

很好,不愧是中信出版社

评分

香帅的书,一定要买啊

评分

该书碉堡了,看了的都知道

评分

商品不错,值得推荐,优惠多多,物流值得信赖,点赞京东!

评分

香帅的书,一定要买啊

评分

好评啊,抓紧时间看,争取搞懂

评分

还不错多次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