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观,沉思,聆赏音乐的新美学;台湾**音乐教育家刘岠渭先生的五大主张 音乐非语言,不要去猜测音乐代表的具象意义,创作背景亦非首要; 要有敬意,要专注,将自己简单、真诚地融入活生生的音响实体里,与之同肌理,共魂魄: 高度的音乐欣赏,建立在高度的理性基础上,通过乐曲分析找寻音乐中的逻辑性,感受音乐**的美; 学会与音乐单独相处; 在家先把唱片听熟,现场聆听才能有好效果。 《默观无限美(西方古典音乐讲座)》让你读懂古典音乐。
多年以来,“像传教一样,刘岠渭四处举行讲座 ,向民众介绍古典音乐的美妙动人之处”,媒体如此 记录。《默观无限美(西方古典音乐讲座)》,正是从 作者两千多场精彩讲座淬炼而出的。作者以”西方音 乐史的足迹”“音乐家的故事”“通往古典音乐之门 ”三大部分讲述了音乐史的发展、音乐大师的艺术特 点、个人传奇以及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必须具备的基本 态度和方法。“音乐的一切内涵都在声音中,抛开心 里的恐惧与偏见的阻碍,直接关照音乐的美感”,开 篇,作者就提出了“听音乐”的核心观点:“在语言 停住的地方,开始了音乐”,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 并不一定熟悉作品的背景,掌握基本的乐理,但是, “听音乐没有所谓‘懂’与‘不懂’的问题,应该在 意的是心灵够不够沉静,专注力够不够让音乐将你纳 入,成为它的一部分,这些才是一个真正的爱乐者所 要努力去追求的”。好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 让人得到心灵的愉悦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正是作者 从事音乐普及工作的根本目的。
作者音乐学养深厚,语言优美清新,娓娓道来之 间,让读者克服知识和心理上的障碍,走进古典音乐 的大门。
刘岠渭,1947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市。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1983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音乐博士学位;曾任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现任财团法人乐赏音乐教育基金会音乐总监。 在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任教期间,因深感台湾音乐教育所缺的不是演奏家,而是欣赏者的培养,刘教授开始举办各种讲座,向民众普及古典音乐之美;这项行动持续至今近三十年,举办了三千多场讲座,开肩了台湾卉典音乐欣赏的风气,并**许多不会看谱也不会演奏乐器的人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从中得到无限的精神寄托与满足。刘教授也因此被誉为兼纳中西文化的“音乐传教士”。
再版自序
自序
音乐的基本观念
西方音乐**的足迹
文艺复兴活:生生的“人”站到舞台中间了
巴洛克:富丽堂皇的音乐逍遥游
古典:追求永恒与知性的幸福
浪漫:为僵化的传统开创生命力
20世纪新音乐:客观理性,冷却狂躁热情
音乐家的故事
海顿:怎一个“交响乐之父”了得?
莫扎特:***音乐天才
贝多芬:浩然大气,充塞天地
舒伯特:如歌的乐章
门德尔松:在浪漫狂潮中护卫古典秩序
勃拉姆斯:古典骨架,浪漫诗情
瓦格纳:只手改写歌剧史
比才:为卡门而生
理查·施特劳斯:浪漫余晖的灿烂
普罗科菲耶夫:镰刀与斧头
马勒:春愁黯黯独成眠
通往古典音乐之门
管弦乐
室内乐
协奏曲
艺术歌曲
舞蹈音乐
宗教音乐
刘渭vs.杨忠衡
兼纳东西文化的音乐传教士
关于欣赏音乐的观念
中国音乐的创作、欣赏与前瞻
附录:刘渭古典音乐导聆**CD版本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西方古典音乐世界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本来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里面的内容却如此引人入胜,深入浅出。作者对音乐史脉络的梳理清晰得令人惊叹,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奔放,再到印象派的朦胧意境,娓娓道来,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了几个世纪的音乐长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作曲家作品的解析,不仅仅是枯燥的乐理分析,更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曲家的个人心路历程,让冰冷的音符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读完之后,我再去听那些耳熟能详的曲目时,总能捕捉到一些过去从未察觉的细节和情感层次,这种“顿悟”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它成功地将高雅的古典音乐拉下了神坛,变得触手可及,让我这个音乐门外汉也能领略到其中的深邃魅力。
评分坦率地说,我之前参加过一些音乐鉴赏会,讲师们往往专注于炫技式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的核心魅力在于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作者深谙,古典音乐是那个时代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因此,他总能巧妙地将贝多芬的抗争精神、莫扎特的纯真烂漫,乃至瓦格纳的史诗情怀,融入到对作品的剖析之中。这使得音乐欣赏不再是孤立的听觉活动,而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听音乐,更是如何通过音乐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表达他们最深沉的情感。这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明白,古典音乐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用更专注、更饱含敬意的态度去品味。
评分这本著作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简直是为那些渴望系统学习却又害怕枯燥理论的听众量身定制的。我个人对音乐理论基础不太牢固,总觉得很多音乐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然而,这本书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极其生活化、富有画面感的笔触来描绘音乐的结构和情感张力。比如,它形容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时,用的比喻新颖又贴切,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的概念,而不是被一堆专业名词绕晕。每一次阅读体验都像是在与一位知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朋友对饮畅谈,他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精妙的观点,让你茅塞顿开。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探索更多古典音乐作品的兴趣,感觉我的音乐品味都被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仅限于几首脍炙人口的交响乐片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让我明白这些音乐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发展的。它对乐器学和配器的讲解,尤其独到。作者似乎能听到那些“看不见”的音色变化,他描述定音鼓的震撼、弦乐组的丝滑、木管组的灵动,其文字功力丝毫不亚于乐团指挥对音色的把控。读到关于管弦乐队编制的章节时,我甚至能够在大脑中“听”到不同声部如何巧妙地交织、对话,形成复杂而和谐的织体。这种听觉的“再造”能力,是其他任何介绍性读物都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感官的拓展训练,让人对音乐的创作意图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对古典艺术的尊重。内页的纸张质感温润,不是那种刺眼的白,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插图和乐谱片段选择得恰到好处,它们不是随意的装饰,而是与上下文紧密关联的视觉辅助。每当讲到某个重要的转调或者和声变化时,总能看到那个关键小节的放大展示,这对于我这种边听边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显示出编者对古典音乐爱好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讲座记录”,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值得收藏和反复翻阅,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的匠心独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