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独(回归自我)》一书中,安东尼·斯托尔带领读者一路漫游,拜会了自然科学、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各领域的***天才,他们的身世背景、性情气质及作品蕴含的人格风韵将孤独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同于乏味的心理著作,本书既有深入的心理个案分析,又兼具犀利的迷人哲思和温婉动人的诗性叙述,字里行间充满同理心和悲悯。
大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 就是自己的帝王;叔本华说,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 因我们无法忍受独处;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说 ,唯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深入内在的心灵花园,体 验到那种忘形的一体感。
在《孤独(回归自我)》这部洋溢着迷人哲思和 诗性光辉的革命性著作中,安东尼·斯托尔对弗洛伊 德、鲍尔比、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的精神 分析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矫正了其过于注重亲密关 系的弊病,并以无比的深情和悲悯剖析了牛顿、贝多 芬、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作为佐证:个 人所能感受到的*深刻、*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 内部。因此,独处的能力可以说是成熟的标志,它不 但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引导他们 完成内在的整合和精神的升华。
诚如周国平在本书的**序中所说,我们并非只 是为爱而生,亲密关系也不是我们获得价值和幸福的 **要素,如果没有过在孤独中与存在合一的感受, 精神世界未免狭隘。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世 界和人际关系里,放弃享受美好的孤独。
安东尼·斯托尔,1944年取得医生职业资格,后专门从事精神病治疗并接受了精神分析师培训。曾执教于牛津大学,讲授心理疗法。著有《品格的诚信》(1960)、《创作的动力》(1972)、《荣格》(1973)、《孤独》(1988)、《音乐与心灵》(1992)。现为牛津大学格林学院荣誉退休院士。
**章 人类关系的意义
第二章 独处的能力
第三章 孤独的用途
第四章 强制性孤独
第五章 想象的渴望
第六章 个人的重要性
第七章 孤独与气质
第八章 分离、孤单与想象力的成长
第九章 丧失、抑郁与修复
第十章 追求一致性
第十一章 第三阶段
第十二章 渴望并追求完整
致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