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月1日)
平装
开本: 32
ISBN: 9787516812358
条形码: 9787516812358
编辑推荐
☆“#大家都有病系列”,如果这本书刺痛了你,请记住,你并不是一个人!
公开场合很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怕别人耻笑我的观点浅薄;
不喜欢别人的调侃,我总觉得自己被伤了自尊;
害怕遭受失败和侮辱,我把想法压抑在心里,有怒火也不能发泄;
在工作或生活中,只要有人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我就觉得受到了威胁;
对当面的赞扬不知所措,很多时候我觉得那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同情;
没办法停止将自己与他人相比,然后越比较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不敢拒绝别人的任何要求,并且会不断地解释生怕对方认为我不热心;
幻想在人群中得到关注,成为让人羡慕的团体中心,当然,只是幻想;
害怕被孤立,当我的朋友们撇下我去做什么事,心里总是无比难受!
☆重口味心理学故事+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大师卡伦·霍妮毒舌揭秘。
☆通俗心理自助读本,焦虑、社交恐惧、压力、自卑、易怒症治疗实录。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敢不敢撕开面具看看自己应该划入哪个群体?
☆大家都有梦、大家都有爱、大家都有病,但你仍然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无删节全译本)
1.双色插图:双色印刷,精美插图,好读好看!
2.趣味性:丰富的案例、通俗的分析,给你刺激的阅读体验!
3.实用性:解决自身和别人的问题,迅速学以致用的经典!
3.专业性: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的心理学大师,心理学必修书籍!
内容简介
经典心理自助读本,焦虑、社交恐惧、竞争恐惧、嫉妒、自卑、受虐狂、权力欲、偏执、敏感……哪一个是真正的你?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从这里开始内在的探索
我们生活这个社会由于竞争的压力充满了普遍的敌意,人与人之间这种潜在的敌对性紧张,其结果是导致不断产生的恐惧——害怕遭到失败的恐惧以及对他人潜在敌意的恐惧,这种恐惧又因为害怕自己的敌意遭到他人的报复而增强。霍妮对病态人格的种种心态进行了精彩而透彻的分析:我们的焦虑、痛苦,以及我们在个人生活和他人交往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焦虑、社交恐惧、竞争恐惧、嫉妒、自卑、受虐狂、权力欲、偏执、敏感……哪一个是真正的你?《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系统地论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竞争的加剧和安全感的丧失,指出当下个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所能做的就寻求一种积极的竞争模式,《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指引我们保持每个人的个性,而不是把所有的人放在竞争的大潮中听之任之。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早期倡导者之一,1967年后,卡伦·霍妮已被公认为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目录展示
第1章 病态人格的文化及心理内涵 /
第2章 我们时代病态人格的由来 /
第3章 焦虑 /
第4章 焦虑和敌意 /
第5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 /
第6章 对爱的病态需要 /
第7章 再论对爱的病态需要 /
第8章 获得爱的方式和对冷落的敏感 /
第9章 性欲在爱的病态需要中的作用 /
第10章 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 /
第11章 病态竞争 /
第12章 逃避竞争 /
第13章 病态的罪恶感 /
第14章 病态受苦的意义——受虐狂问题 /
第15章 文化与病态人格 /
在线试读
第3章 焦虑
在开始对病态人格作更深入地讨论之前,我们必须重提第一章里留下的一个话题,即着手解释我所提到的“焦虑”的准确含义。这样做是相当必要的,因为我曾说过,焦虑是病态人格的动力来源,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得与之打交道。
前面我曾把焦虑与恐惧等同起来使用,这样就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焦虑和恐惧都是对危险境况所做出的情绪反应,也都有可能伴随各种生理的感觉,比如颤抖、出冷汗、剧烈的心跳等。这些生理变化有时会非常强烈,以至于会因突发的、强烈的恐惧而导致死亡。不过,焦虑与恐惧之间仍然是有区别的。
如果一个母亲因为自己的孩子长了很少的一些丘疹或患上了轻微的感冒,就害怕其会死去,这种反应就是焦虑;但是如果子女的确患了严重的疾病,母亲因此而感到害怕,这种反应就该被称为恐惧。假如有人一旦站在高处就会感觉到害怕,或者每当他必须与人讨论某个他知道得相当清楚的话题的时候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反应就是焦虑;而假如一个人是因在风雨交加之时在深山中迷了路而感到害怕,这种反应就是恐惧。至此,我们能够作出一个简单且明确的区分:恐惧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作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危险作出的某种不相称的反应,甚至是对想象中的危险的反应。
但是这种区分有一点缺陷,那就是,只有根据存在于某种特殊文化中的一般常识,才能够判断一种反应恰当与否。但即便根据这一常识可以判断某种态度是毫无根据的,病态人格所有者仍能毫无困难地为自己的行为找出一种“合理的”依据。事实上,假如我们告诉他们,其害怕遭到某些疯狂暴虐的精神错乱的人的攻击,是出于一种病态的焦虑,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他们会举出自己的恐惧是立足于现实的证据,还会列举出这种事情实际发生的种种例子。同理,假如有谁认为原始土著的某种恐惧是对事实存在的危险的不恰当反应,这些原始土著也会执拗地坚持己见。例如,假如在某个部落中食用某种动物是一种禁忌,而生活在此部落中的某个土著因为某种偶然的原因食用了这种遭受禁忌的食物,那么他必定会被吓得半死。我们作为旁观者和局外人,会把这种恐惧称作是不恰当的反应,认为它是一种毫无缘由的迷信;然而一旦你知道了这种与禁忌食物相关的信念的内涵,你就会意识到,这种情境对于那个土著来说,代表着一种真实的危险,它意味着狩猎或捕鱼的地方将被污染,整个部落所有人将会罹患一场大病。
然而,这种原始土著身上的焦虑,跟那种处于我们文化中的病态人格所有者身上的病态焦虑相比,仍有不同之处——与前者不同,病态焦虑的内容与共同奉行的信念毫无关联。但是不管是何种焦虑,一旦我们理解了其内在意义,那种觉得它是不恰当反应的看法就立刻会被打消。例如,一方面,存在这样一些人,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根本不能驱散的恐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痛苦,他们对于死又带有一种隐秘的渴望。他们对于死的各种恐惧,与对于死的期望和思考两者相叠加,就会产生出某种危险迫近的强烈感觉。假如了解了产生恐惧的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就只能说他们对于死的这种焦虑是一种有着充分理由的反应。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人们站在悬崖的边缘,高楼的窗口旁边,或是站在大桥上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恐惧。从表面上看,这种恐惧是一种很不恰当的反应,但是事实上,这种处境却有可能唤起他们心中是活着还是跳下去这样的冲突,两种冲突激烈竞争便导致了他的焦虑。
由此我们可知,我们需要对焦虑的定义作一些修改。恐惧与焦虑两者皆是对面对危险做出的合理反应,但是在恐惧的情境下,危险是客观外在和显而易见的,而在焦虑的情境下,危险是主观内在和含而不露的。也就是说,焦虑强度的大小是与情境对人所具备的意义成正比的,而人们却大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焦虑。
对恐惧与焦虑所作的此种区分,就是为了说明,采用劝说的方法说服病态人格所有者解除焦虑是毫无用处的。病态人格所有者的焦虑所涉及的并非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处境,而是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处境。因此,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地找出某些处境对于病态人格所有者所具有的确切意义。
我们已经说明了我们所谈到的焦虑的真实含义,现在我们必须进一步搞清楚焦虑所发挥的作用。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一般人很少能意识到焦虑在其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至多能回忆起他在童年时期曾经有过的某些焦虑,曾经做过的一两次让他们感觉到焦虑的梦,或是曾经在正常的生活秩序之外,对某些特殊处境偶尔有过的担心和忧虑,比如,在即将同某位地位显赫的人物作重要交谈之前,或者在将要面临考试之前。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病态人格所有者身上搜集到的资料绝不是一致的。部分病态人格所有者可以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深受焦虑之苦,而焦虑却有着变幻无穷的表现方式:它可以表现为某种弥漫性的焦虑,也可以附着在某种特定的处境或特定的活动上,比如置身于高楼大厦或其他公共场所,还可以表现为具体确切的内容,比如担心神经失常,担心患上癌症,担心自己不小心吞下了什么异物,等等。另外一些病态人格所有者偶尔能够意识到自己会焦虑,虽然他们有时知道是什么处境让自己产生了焦虑,有时并不知道,但不管怎样,他们都并不认为这些外在条件有多重要。后,还有一些这样的病态人格所有者,他们仅仅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压抑感、自卑感和性生活紊乱,以及类似于这些问题的状况,但是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曾经有过什么焦虑。然而更深一层的考察常常能够证明,他们开始的陈述是不准确的;在对他们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隐藏着与第一种类型的病态人格所有者同样多的焦虑。精神分析能够协助这些人意识到他们以前隐藏起来的焦虑,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回忆起那些曾经让他们感觉到忧心忡忡的梦与处境。但即便如此,他们自己能够承认的焦虑也都被限制在正常限度内。这恰恰说明,我们有可能焦虑,而自己却对此毫不知情。
.............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的书。作者的才华令人惊叹,他能够将极其深刻的心理学概念,用一种如此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一直对人格障碍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大多数的书籍都过于专业,很难让我产生深入阅读的动力。而这本《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却像一位老朋友一样,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那些复杂而又迷人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自恋型人格”的描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他们的虚荣、自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消耗”他人来维持自己的优越感,读来让人既觉得真实又感到一丝寒意。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和人际关系。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描述这些病态人格的表现,更深入地探讨了他们的形成根源,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策略。这种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百科全书。双色插图的运用也为这本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它们巧妙地与文字相呼应,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读起来如此引人入胜,简直就像在读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极其精准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易地理解并产生共鸣。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对“操控型人格”的剖析,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类似人物,当时感到困惑和不解的事情,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这些理论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病态人格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悄无声息地滋生和蔓延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一味地渲染病态人格的负面影响,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些人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之道”。这种既有批判性又不失人本关怀的态度,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题材的书籍中脱颖而出。双色插图的设计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们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文字之间,不仅没有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反而为内容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视觉冲击力,让整本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得到了升华。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既有深刻的洞察力,又不乏幽默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乐趣。他对“操纵型人格”和“受害者心态”的分析,让我不禁联想到生活中许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原来背后都有如此清晰的心理学逻辑。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病态人格”视为一个全然负面的概念,而是试图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在感到惊叹的同时,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他能够用简洁而精准的词语,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共情缺失”的论述,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双色插图的加入,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亮色,它们巧妙地穿插在文字之间,既增加了视觉上的吸引力,又为内容增添了几分艺术的张力,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完整和令人难忘。
评分老实说,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因为“病态人格”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些沉重,我担心它会是一本让人感到压抑的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了。他用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心理学理论娓娓道来,语言生动幽默,时常让我忍俊不禁。但是,笑过之后,他又会用犀利的笔触,直指人性的阴暗面,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感到脊背发凉。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作者仿佛能够洞察人心,将那些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动机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他对“边缘型人格”的解读,他并没有将这些人妖魔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同情。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并没有提供什么“治愈”的良方,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去认识,去学会如何在这个充满“病态人格”的社会中更好地保护自己,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双色插图的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为原本就引人入胜的内容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让阅读的过程充满惊喜。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很多书籍都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而这本《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却完全不同,它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戏剧化的方式,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我们社会深处的“病态人格”。作者的笔触既犀利又带着一丝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常常会因为某个比喻或者描述而会心一笑,但下一秒又会被内容中揭示的真实人性给震惊到。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了很多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竟然有着如此相似的心理驱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等概念的解读,他没有简单地给这些人贴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响周围人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更能理解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本书的插图也非常出彩,虽然是双色印刷,但却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让原本就有些令人不适的内容,多了一层艺术的张力,也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既有知识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绝对是心理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一本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