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桑巴特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
  • 经济
  • 美国历史
  • 社会主义
  • 社会思潮
  • 政治经济学
  • 历史
  • 社会学
  • 冷战
  • 意识形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盐城新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3132
商品编码:2386657606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作者: (德)桑巴特 开本:
YJ: 39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4-03
书号: 9787509753132 印刷时间: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维尔纳 桑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德国ZM社会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1888年,桑巴特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890年起,他先后任教于布雷斯劳大学、柏林商业学院以及柏林大学。在布雷斯劳大学任教期间,桑巴特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桑巴特著述甚丰,他一共撰写了二十多部著作,大部分已成为经典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流传。目前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桑巴特作品包括:《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SC与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德意志社会主义》等。
精彩导读   桑巴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缺失。中国出版界对他的作品的少量译介与他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的大名气相比是很不相称的。Z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SC与资本主义》,促进了对桑巴特作品的译介,是可喜的。然而,值得中国学界介绍的桑巴特的著作还有很多,《SC与资本主义》的出版只是开了一个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本书——《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翻译出版将是这场并不算长的接力跑中的D二棒,希望它的译介不仅促进大家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思考和认识,而且促进中国学人对桑巴特本人的了解,以便可以更好地实行“拿来主义”。
  德国思想家维尔纳 桑巴特(Werner Sombart)生于1863年,卒于1941年。他比他后来的同事兼思想论敌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大一岁。桑巴特青年时代求学于比萨大学和柏林大学,并于1888年取得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888年到1890年间,他在不莱梅商会做商务代表。之后,他得到了布雷斯劳大学经济学特别教授的教职(这是一个比教授低而比讲师高的职位)。与其他一些德国大学相比,那时的布雷斯劳大学在学术上可以说是一潭死水。但J是在这里,桑巴特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他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不为布雷斯劳大学一些人所喜欢的政治倾向,他在那里一直待了15年还未提升到教授一职,尽管在此期间他著述颇丰。1906年,在完成《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后不久,他离开了布雷斯劳大学,来到柏林商业大学,并在那里D一次获得了教授的职位。1917年,54岁的桑巴特得到了柏林大学的教授职位。1931年他成为荣誉退休教授,结束了正式的学术生涯。
  桑巴特一生著述甚丰,思想多变。他一共撰写了20多本著作,其中的部分作品已经成为经典,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经常为人们提到和引用的有《资产阶级》(1915年英文版译名为《资本主义的精华》)、《无产阶级》、《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该书1896年D一版出版以后,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多次修订再版,并已被翻译为17种文字出版)、《SC与资本主义》、《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现代资本主义》、《19世纪的德国经济》(1903年英文版译名为《19世纪德国的经济发展》)、《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战争与资本主义》、《商人与英雄》,等等。此外,桑巴特还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和专题研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思想家。
目录

译者前言
导 论
  一 资本主义在美国
  二 社会主义在美国
D一章 工人的政治地位
  一 政治与种族
  二 政治机器
  三 两大党的垄断
  四 所有D三党的失败
  五 执政党的内在本质
  六 美国工人在国家中的地位
D二章 工人的经济状况
  一 概况
  二 美国和欧洲工人的货币收入
  三 美国和德国的生活费用
  四 工人怎样生活
  五 生活水平与意识形态
D三章 工人的社会地位
  一 美国公共生活的民主方式
  二 雇主与工人
  三 工人们逃往自由
杂志名称缩写
参考文献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一部深入剖析美国独特政治经济轨迹的力作 在美国政治光谱中,“社会主义”一词常常被提及,但它在美国的实际政治实践中却鲜少占据主流。本书,一部思想深邃、论证严谨的学术著作,旨在拨开迷雾,深入探究美国为何在社会主义思潮涌动、许多西方国家纷纷拥抱福利国家模式的背景下,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路径。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经济数据,而是通过多角度、跨学科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美国独特性的框架。 历史的积淀:奠定基石的自由主义传统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美国的历史根源。美国建国伊始,便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将个人自由、财产权和有限政府作为其核心价值。与欧洲大陆不同,美国并未经历过封建制度的长期压迫,也未有过大规模的阶级革命。这种“未竟的革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得美国社会在面对集体主义思潮时,更容易产生天然的警惕。 作者详细阐述了美国早期移民的动机——他们并非为了追求某种社会平等,而是为了寻求宗教自由、经济机会和摆脱旧大陆的束缚。这种“新大陆”的叙事,强化了个人主义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成为美国社会集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在工业化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面前,美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也更多地强调“机会均等”而非“结果均等”,这与欧洲社会主义思潮中强调的社会公平有着显著的区别。 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美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经历的两次重大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移民潮。这两股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团体,但它们也遭遇了来自强大保守力量的抵制。例如,美国的工会运动虽然曾一度声势浩大,但在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博弈中,其发展路径显得尤为曲折。作者细致地梳理了美国工会运动的特点,包括其高度的行业性、相对分散的组织结构以及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都与欧洲高度集中、政党化的工会模式有所不同。 意识形态的较量:个人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揭示了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强大生命力。这种个人主义并非简单的利己主义,而是一种将个人自由、责任和成就视为核心价值的哲学观。它深深植根于美国文化之中,并在教育、媒体和公共话语中得到反复强化。 作者通过分析美国的政治辩论、社会运动和文化产品,展示了这种个人主义如何有效地抵御了集体主义和阶级斗争叙事在美国的传播。例如,在面对经济危机时,美国的反应往往是强调个人创业、减税以刺激经济,而非诉诸大规模的国有化或财富再分配。这种倾向与欧洲国家在类似情况下更倾向于加强社会保障、扩大公共服务形成鲜明对比。 本书还探讨了“美国梦”的构成及其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排斥作用。“美国梦”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成功,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它提供了一种鼓舞人心的愿景,鼓励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追求幸福,而非依赖于外部的集体力量。这种对个人奋斗的强调,使得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集体解决方案在很多美国人看来显得多余甚至不切实际。 政治制度的设计:制衡与多元的复杂性 除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因素,本书还深刻剖析了美国独特的政治制度设计对其政治经济轨迹的影响。联邦制、三权分立以及强大的司法审查制度,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度制衡的权力结构。 作者认为,这种制度设计使得任何单一的激进政治力量都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主导地位。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都需要在多元化的政治博弈中寻求妥协和联盟。社会主义思潮在美国的传播,往往受到这些制度性障碍的限制。例如,在美国的选举制度下,两党制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独立政党(包括社会主义政党)很难突破选票门槛。 同时,本书也关注到美国政治光谱的独特之处。与欧洲国家清晰的左右翼划分不同,美国的政治光谱往往更加复杂,党派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例如,一些曾经被认为是“左翼”的政策,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在美国也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政治斗争,并最终被整合进现有政治框架之中,但其理念和实践仍带有鲜明的美国特色。 社会运动的演变:从激进到改良的转变 本书并非忽略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左翼思潮。相反,它详细梳理了这些运动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党派,到20世纪中叶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再到当代的进步主义思潮,这些运动都为美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然而,作者指出,在美国,这些社会运动的最终走向往往并非是颠覆性的革命,而是温和的改良。民权运动最终争取到了法律上的平等,但并未触及根本的经济结构;反战运动未能阻止美国的军事行动,但却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反思。这种“渐进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部分激进诉求,但也削弱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吸引力。 本书还分析了美国社会结构和族裔构成的复杂性。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构成了多元的社会。这种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阶级意识,使得基于阶级的集体行动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 经验的局限与未来的可能 本书在深入剖析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深层原因的同时,也承认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例如,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教育成本的飙升等问题,都在挑战着美国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模式。 在分析过程中,作者避免了对其他国家模式的简单褒贬,而是着重于理解不同政治经济体系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认识美国政治经济特性的独特视角,也为理解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这部著作不仅是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的学术研究,更是一次关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一个国家是如何塑造其经济制度和政治选择的。通过对美国经验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本书为我们理解全球政治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挑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简单定义,也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是什么塑造了一个国家的身份和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美国政治经济体系一直以来的疑惑。我一直觉得,明明社会上存在着那么多不公平,贫富差距也日益拉大,但为什么“社会主义”这个词在美国总是带着贬义,而且似乎从来没有形成一股真正能挑战现有秩序的力量?这本书恰恰深入浅出地解答了我的困惑。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理论层面,而是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剖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美国个人主义精神的论述,书中详细阐述了这种精神是如何在美国建国之初就被深深烙印,并如何通过教育、媒体、政治宣传等多种途径不断强化,使得集体主义的观念在美国社会中始终处于边缘。同时,作者也探讨了美国独特的两党制以及资本主义的强大韧性,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有效地吸收和化解了潜在的社会不满,阻止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壮大。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对美国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思维的“洗礼”。我原以为,美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强大的社会主义运动,可能仅仅是因为经济发达,人民普遍富裕,所以不需要。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它详细描绘了美国历史上几次可能出现的左翼力量萌芽,但最终都被巧妙地“驯化”或者“消解”了。作者通过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精妙设计,比如选举制度、利益集团的影响力等,揭示了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和适应,来维持其统治的。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于美国移民政策的分析,它指出了移民群体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的复杂角色,既带来了多元文化,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原有的阶级矛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左翼理论视角来看待美国社会,这种视角非常新颖,也极具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任何社会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历史、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作者在书中对美国社会“自由”概念的独特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一概念在美国语境下的含义。书中详细阐述了美国精英阶层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宣传和制度设计,将“自由”与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制度紧密绑定,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任何试图挑战这一体系的思想。同时,书中对于美国社会中各种“非政治化”的亚文化和运动的分析,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揭示了,即使在没有大规模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下,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抗议和不满,只是这些抗议往往被引导到更“温和”的轨道上。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精辟的解释,让我对美国社会运行的逻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内心是充满好奇的,因为“社会主义”在美国似乎是一个被回避的禁忌词,而这本书却以“为什么没有”为切入点,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 nuanced(细致入微)的分析所折服。书中不仅仅罗列了一些历史事件,而是将这些事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例如,关于美国工会运动的兴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失败,而是深入分析了工会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来自政府、企业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其内部的局限性。此外,书中对于美国社会“机会均等”叙事的构建和维护的探讨也极其深刻,它揭示了这种叙事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阶级意识,让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个人奋斗的重要性,即使在现实中成功的概率并不均等。整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观点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我对“美国例外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作品,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深刻的视角来理解美国社会。我一直对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乐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精神感到好奇,但同时也隐约感觉到这种精神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结构性的问题。这本书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它追踪了美国社会中“集体”概念是如何被不断弱化,以及“个人”叙事是如何被持续建构的。书中对美国媒体如何塑造公众认知,以及政客如何利用社会议题来巩固现有政治格局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和社会现象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他能够从微观的个体行为连接到宏观的社会制度,勾勒出一幅美国社会“为何如此”的生动图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