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
| 书名: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 
| 作者: | 王学泰 | 
| ISBN: | 9787203087311 |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 
| 定价: | 98.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14-10-01 | 版次:1 | 
| 页码: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项“好汉”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是游民动惊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名人推荐: 要研究游民问题,实际上不能不研究整个中国社会与全盘中国历史,学泰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 作为一个学者,学泰声明“本书不会介入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但是我认为,像本书这样的对游民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对了解我们今天的社会及其未来的走向也有很大的意义。 ——李慎之 王学泰先生积二十年之功完成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无疑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力作。在我看来,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对其所研究的对象,有精细的把握,但其解释力仅限于“这一个”;而另一种研究,则通过“这一个”,作出更具普遍性的概括,提出了具有更大解释力的概念,因而具有某种理论价值。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研究就属于后者。  | 
| 图书目录 | 
|   序言 章 绪论 一、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与游民文化 二、游民意识是不是真正存在? 三、什么是游民?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 一、聚族而居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二、宗法国家时期的社会结构及其解体 三、汉至唐——族居与地主庄园经济的结合时期 四、宋代及宋代以后宗法家族制度的确立 五、乡土社会造就了乡土意识 第三章 脱离了宗法与家族秩序的人们 一、什么是“脱序”? 二、社会的主力军——流民 三、游士的辉煌与解体 四、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 五、历代统治者对待流民、游士、游侠的态度 第四章 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 一、五代战乱对传统的冲击 二、宋代社会风貌的变迁 三、游民群体形成的初期——两宋、元到明中叶 第五章 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 一、“江湖”——游民生活的空间 二、两宋时代的江湖艺人 三、早期通俗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游民生活与游民意识 第六章 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 一、《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 二、游民意识在《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等通俗作品中的表现 第七章 从游民到帝王——一个个案的分析 一、谈所谓对农民的“背叛” 二、朱元璋的生平和造反实践 三、朱元璋的治国之术 四、从游民到帝王的思想转化 五、《英烈传》等通俗小说中的朱元璋和朱元璋集团 第八章 通俗文艺与游民意识的传播 一、通俗文艺传播的存在 二、通俗文艺的传播 三、“三教”之外,还有一教——通俗文艺中游民意识的影响 四、小说教中的英雄崇拜 五、传播中的反传播力量 第九章 游民意识与通俗文学的演变 一、“说唐”小说系列的构成及其早期作品 二、游民知识分子与文人共同创作的《隋史遗文》 三、作为游民知识分子作品的《说唐》 四、背离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游民意识 第十章 明中叶以后游民的发展和组织化过程 一、明中叶以后的人口、流民与游民 二、社会的游民化与游民的社会化 三、在通俗文艺影响下的游民结社 第十一章 天地会与通俗文艺 一、两种不同的秘密会社与安清帮 二、天地会的产生与通俗文艺作品的关系 第十二章 游民、游民组织与通俗小说 一、游民的分化与通俗小说 二、会党活动的公开化及其在通俗文学中的反映 三、武侠小说中的帮会 结语 附录:游民政治 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引用书目 后记 增修版后记  | 
| 文摘|序言 | 
|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吴思“潜规则”、余英时“士文化”被称为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 读游民文化,发现另一个中国 刘、关、张桃园结义前,为何关羽张飞要杀掉对方一家老小? 绿林好汉手中的朴刀是一种介乎农具和兵器之间的器具? 放火可以当官?穷人靠着力气和胆量也能吃香喝辣? 香港影片中,为何警察和地下秘密社团都要拜关二爷?  | 
| 作者介绍 | 
|   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人饮食文化简史》《监狱琐记》《发现另一个中国》《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等。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常见的正经学术著作的严肃感,反而透着一股子随性,正如“游民”二字给人的直观感受。我一直觉得,“游民”这个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是一个被忽视但又无处不在的存在。它不单单指那些没有固定居所的人,更包含了一种文化上的流动性和边缘性。这本书的增修版,光看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到底会如何梳理这股“游民文化”的脉络,又如何将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联系起来?我期待它能挖掘出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许是那些被主流史学略过的民间生活、社会心态,甚至是某种潜藏的集体无意识。我很好奇,作者王学泰先生是否会从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角度去切入,描绘出一幅生动而复杂的“游民”群像?或者,他会更侧重于从社会结构、经济变动等宏观层面去分析“游民”现象的根源及其对社会秩序、文化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更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于“游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的探讨,他们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还是稳定秩序的潜在威胁?这种种疑问,都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寻找答案。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许多历史画面:战乱时期流离失所的百姓,边疆地区不受羁绊的部落,或是江湖中那些不受王法约束的侠客。这本书的“游民文化”这个概念,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好奇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边缘化或被忽略的群体及其文化。增修版的出现,让我觉得作者必定是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精细的梳理,或许是加入了更多鲜活的案例,或者提出了更具启发性的理论。我希望能够从书中了解到,这种“游民文化”是如何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他们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还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个人,是否仍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和启示?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解答,理解那种不屈服于既定框架、在流动中寻找生存之道的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中带着一丝不羁,这似乎与“游民文化”这个主题非常契合。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庞大的社会肌体中,总有一些“异质”的文化元素在暗流涌动,而“游民文化”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这本书的“增修版”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部经过反复打磨、内容更为丰富的作品。我特别好奇,作者王学泰先生是如何将“游民”这个概念,从一个相对模糊的社会群体,提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来解读的?它是否涵盖了那些不安分的知识分子,或是那些在体制边缘探索的艺术家?我又想知道,这种“游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如何与主要的社会结构,例如官僚制度、农业经济、儒家思想等,形成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的?它是对主流文化的补充,还是对其的潜在威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那些看似稳定的社会表象之下,那些流动、变化、甚至带有反叛色彩的“游民”精神,是如何默默地塑造着中国社会的走向和文化的面貌的。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坚实的装帧和相对厚重的体量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它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内容扎实的学术性读物。书名中的“游民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辨识度的概念,它唤起我对于历史上那些不被固定阶层束缚、在社会边缘游走的群体们的想象。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深入剖析这类群体的生存状态、思维模式以及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所扮演的角色。从“增修版”这个字眼来看,这无疑是对原有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很可能加入了新的史料、更新的研究方法,或者修正了原有的观点。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游民”与“主流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致描绘,他们之间是冲突、融合,还是某种微妙的张力关系?是否存在一种“游民智慧”或“游民精神”,能够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成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力,甚至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帮助我打破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固有认知,去理解那些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从书名“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来看,就透着一股子探索性和韧劲。我一直对那些隐匿在历史洪流之下、不为人知的社会力量感到着迷。游民,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流离失所的个体,他们身上可能承载着一种不羁的精神,一种对既有秩序的挑战,甚至是一种另类的生存智慧。这本书的“增修版”标志着作者对这一议题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很期待它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带来更丰富的解读和更精深的洞见。我很好奇,作者王学泰先生是如何界定“游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它是否包含着某种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是行为规范?又或者,这种文化是如何在中国广阔的社会空间中,与官僚体系、宗法制度、传统道德等主流文化元素发生碰撞与融合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关于游民在社会动荡时期的活跃身影,他们如何成为历史的“搅动者”,以及在相对和平的时期,他们如何被吸纳、被改造,或者如何继续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