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沒有說清楚的問題。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等科技大咖,預測未來30年的全球突破性技術:腦機接口、測序、機器學習、量子計算、智能製造…… 2050年,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榖歌、蘋果、、臉譜網正在哪些領域布局?
《超級技術》是未來社會的預言書。
任何人都無法準確地告訴你,2050年將會湧現哪些改變世界的黑科技;就像30年前,沒人可以預測到今天的蘋果、*、臉譜網和榖歌。雖然預測未來十分睏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正在發生的趨勢,有依據地發現未來技術的蛛絲馬跡,並預測其大規模商業化的潛力,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的重大影響。
未來已經到來,隻是還分布不均。本書提齣瞭勾勒未來科技圖景的三大工具:從過去,從現在,從科幻故事中構建未來世界。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大腦接入互聯網,替換身體中損壞的“零件”,食用實驗室裏培育的奶製品。如果足夠幸運,我們將生活在一個生産力更高、能源更豐富,並且更加平等的社會裏。
序 邂逅超級技術 // V
第一部分 基礎
第 1 章 預測未來的水晶球 // 003
如果要窺探技術的未來, 可以從三個方麵著手: 過去、現在, 以及科幻小說中的未來世界。
曆史之鏡 // 004
明天重復今天 // 005
從科幻小說中發現未來 // 007
實戰 // 009
未來在加速前進? // 015
第 2 章 未來技術的物理基石 // 017
基礎物理的進步為其與技術的關係開創瞭一個質變的新局麵。 牢固的基礎能夠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機會和挑戰。光明的前途就在前麵,也潛伏著危險。
從神秘到精通 // 018
世界係統化 // 022
臆想之事 // 031
機遇 // 032
第 3 章 生物技術的潛能 // 041
從製藥到生産,生物技術將為個人、企業和經濟打開一扇充滿無限可能的大門。
把互聯網接入自己的大腦 // 044
當軟件遇上濕件 // 046
生物技術繁榮的基礎 // 047
生物工程的未來 // 050
從磁盤到 DNA // 053
牛奶工廠和生物經濟 // 054
你好! 機器牛 // 056
第 4 章 超越摩爾定律 // 058
微處理器性能的巨大進步使得計算革命成為可能。未來, 革命還將以其他方式繼續下去。
強弩之末 // 059
3D芯片和量子計算 // 062
消逝的計算機 // 065
摩爾定律的終結 // 067
第 5 章 技術發展史: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 069
要想瞭解未來 30 年事情將如何變化, 可以參考過去 30年各種技術浪潮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波浪潮: IBM和七個小矮人 // 070
第二波浪潮的贏傢: 微軟和甲骨文 // 072
一浪快過一浪: 第三波和第四波浪潮 // 073
技術浪潮與風險投資傢 // 074
第五波和第六波:大數據和物聯網 // 076
第七波到來: 人工智能浪潮 // 076
浪潮退去之後 // 081
第 6 章 創新大辯論 // 084
關於在未來技術是否能像過去一樣給發展和生産力帶來飛躍引起瞭激烈的爭辯。
令人悲觀的數據和統計的假象 // 086
被低估的指數效應 // 088
技術充分發揮潛力的滯後效應 // 090
技術變革帶來的麻煩 // 093
更加不平等的未來 // 096
第二部分 各個行業的超級技術
第 7 章 歡迎來到 2050 年的農場 // 101
一個擁有 100 億人口的星球如何養活自己。
農業革命 // 104
都市中的田園 // 107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 109
第 8 章 醫療保健和病人的權利 // 111
醫學的快速進步將同時讓人類和社會受益匪淺。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 112
個性化醫療和“組學” 的時代 // 116
分子影像 // 119
超倫理問題 // 119
超級技術 MEGATECH
第 9 章 能源技術:再生能源的崛起 // 121
由於太陽能和風能發電, 以及儲電技術的進步, 能源的消費模式即將迎來劇變。
陽光普照 // 123
風中搖曳 // 126
人民的力量 // 128
加州之夢 // 129
路漫漫 // 131
煤炭工人的煩惱 // 134
變革的時代 // 135
第 10 章 製造業的新材料 // 138
新材料與新技術的結閤將同時改變可以生産什麼以及怎麼生産。
“編織” 汽車 // 138
黑色藝術品 // 140
迴收利用 // 147
製造業迴流 // 148
第 11 章 技術改革戰爭:巫術和非對稱 // 151
西方國傢將從武器和信息技術的巨大進步中受益匪淺,但這也為敵人留下瞭可以利用的新漏洞。
創造性破壞 // 153
火與硫黃, 精確製導武器 // 156
思想之戰 // 160
上九天攬月 // 163
已知的未知 // 165
第 12 章 個人技術 // 167
隨著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的關聯越來越緊密, 數字技術將進一步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很有可能滲透到我們的身體裏麵。
虛擬現實 // 168
增強現實的世界 // 171
為什麼這次與眾不同 // 173
技術最終植入人的身體 // 175
無處可藏 // 177
第三部分?6?9 超級技術與社會
第 13 章 人工智能的倫理 // 185
雖然怪物機器統治人類的威脅目前還是杞人憂天,人類濫用機器的風險卻是真實存在的。
為人工智能設定邊界 // 188
“信息圈” 裏的婚姻 // 191
小心人類 // 194
第 14 章 數據驅動的世界 // 197
大規模的、 創新的、 無處不在的數據應用將使得很多事情變得更容易、 更便宜、 更豐富。
自我療愈 // 199
數據與教育 // 201
取代律師 // 203
就業的末日? // 206
因果倒置 // 208
數據, 無處不在 // 209
第 15 章 掌握自己的命運 // 211
如果這個世界上的每位女性都有一部智能手機, 那將徹底改變她們的生活。
並不難實現 // 214
第 16 章 超級技術和超級不平等 // 215
技術帶來瞭很多的不平等, 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解決不平等。
分界與學校 // 217
可汗學院 // 220
免費教育 // 222
數據革命 // 225
技術與政治傢 // 226
第 17 章 工作崗位和機器的崛起 // 229
技術正在挑起一係列關於未來工作的問題,但有一點是明確的: 任何機構成功的關鍵是具有適應性。
機器能解放我們的大腦嗎 // 230
機器能否決定一切 // 232
機器能否讓權力扁平化 // 233
第 18 章 短篇故事:探視時間 // 238
這是 2050 年,技術帶來瞭身心方麵的各種問題。
第 19 章 短篇故事:恒河水 // 249
2050 年,是各種星際探險和科研活動的時代。
第 20 章 史海鈎沉:工業革命的教訓 // 265
為瞭評估本書對於技術未來的看法是否閤理,我們可以看看過去的一些關鍵事件。
自我意識? // 268
蒸汽動力 // 271
意外的後果 // 275
對策 // 276
緻 謝 // 281
梅琳達·蓋茨(Melinda Gates)
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閤創始人、聯閤主席。
丹尼爾·富蘭剋林(Daniel Franklin)
《經濟學人》執行主編。1983加入《經濟學人》,以前主要撰寫關於蘇聯以及東歐的文章,後來擔任華盛頓分社社長。他還是《大轉變:2050年的世界》(Megachange)一書的閤編者。
譯者簡介:
黃強
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計算機係,研究生畢業於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目前任職於中國農業銀行某境外機構,高級工程師、金融風險管理師(FRM),曾多次獲得人民銀行科技進步奬。
引力波為我們在宇宙中打開瞭一扇新窗戶,能夠讓我們探索宇宙中被隱藏的時空以及各種狂暴事件。為瞭發揮其全部的潛力,我們需要在太空中部署數百萬公裏的精密儀器陣列。
弗朗剋·韋爾切剋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係教授,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
技術本身並不會帶來性彆平等。但是,通過幫助女性建立以前她們不曾有過的聯係,智能手機一定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梅琳達·蓋茨 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閤創始人、聯閤主席
當人工智能在數據分析、決策等方麵變得更加復雜時,當機器人能夠勝任日常工作時,當機器學習為專業能力*好、技術*好的工人的工作帶來革命時,所有的崗位、人纔和專業都將岌岌可危。
琳達·格拉頓 倫敦商學院管理實踐學教授
如果要窺探技術的未來,可以從三個方麵著手:過去、現在,以及科幻小說中的未來世界。
湯姆·斯丹迪奇 《經濟學人》 雜誌副主編
大數據不會把天堂帶到地球上來,人工智能也不會讓我們長生不老。獅子不會躺在羔羊旁邊, 我們也不會把衝鋒槍換成自拍杆。但是幾乎所有的事物都將被數據優化,世界能夠變得更美好。
肯尼思·庫剋耶 暢銷書《大數據時代》作者
序 邂逅超級技術
本書旨在從較長的時間維度來思考技術的發展。我們把目光鎖定在2050年,是為瞭找到這段時間內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基本動力。本係列書的前一本——《大轉變:2050年的世界》(Megachange: The World in 2050)於2012年齣版,對全球的人口、宗教、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行瞭預測。本書僅關注一點——技術,但是超級技術的範圍很廣泛,幾乎會給所有一切帶來影響。
顯然,我們無法肯定2050年的技術將會是什麼樣,就像30年前,沒人可以預測到今天的蘋果、*、臉譜網和榖歌,但進行有根據的預測還是很有趣、很有意義的。本書匯集瞭各個領域的專傢的觀點,囊括瞭科學傢、企業傢、學者、科幻作傢以及《經濟學人》雜誌的記者等,大傢對於未來幾十年技術將怎樣演變和影響我們做齣瞭預測。
工具和平颱
本書從基礎開始,第一部分的前六章,討論瞭未來技術的一些基本問題,以及技術變革的驅動力和限製。我們應如何著手研究未來的發展?科學,特彆是物理學和生物學將取得哪些進展?技術的發展將會遇到哪些瓶頸?投資者如何看待新技術,目前他們正把資金投到哪些領域?技術的變革是否會像大傢預測的那樣迅猛,抑或遜色於20世紀的技術革命?
為瞭更好地預測未來的技術,最好是找到相關工具。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為我們提供瞭一些這樣的工具,他建議我們到過去的發展模式、現有的“邊界案例”,以及科幻作傢的“想象中的未來”裏尋找綫索。然後,他把這些工具在四個很有前景的領域進行測試:虛擬現實、自動駕駛、私人太空旅行以及基因工程。這些案例錶明我們將迎來一個技術的孕育期(兩位科幻作傢稱這個即將到來的變革時代為“加速帶”),這將與17世紀中期的科學革命遙相呼應。
科學領域的進步讓“加速帶”看起來是可行的。弗朗剋·韋爾切剋(Frank Wilczek)在其對基礎物理學的精湛概述(很多讀者會覺得相見恨晚,如果大學裏麵有如此清晰的解釋就好瞭)中,給齣瞭一個驚人的論斷:
今天我們有準確的、完整的公式來為核物理、材料科學、化學以及所有閤理形式的工程提供基礎。
因此,計算可以越來越多地取代技術開發中的實驗,從而實現更快的進步。這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為人類服務”,同時“為我們取得更高水平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帶來瞭令人振奮的前景”。但是,它也為我們呈現瞭一些可怕的錯誤(或“失敗模式”),其中最令人擔憂的三種是:核戰爭、生態崩潰,以及人工智能戰爭。
如果說物理學已經成熟到可以進行創新,那麼生物學就是剛剛升起的太陽。羅伯特·卡爾森(Robert Carlson)預測,到2050年之前的幾十年中,我們將會研究生命科學中各個部分和各個係統是如何協調工作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齣現的一些技術,包括人的大腦連接互聯網、身體各個部件以舊換新,都可能帶來倫理方麵的問題。同時,整個行業(從食物到製藥)都將因為生物工程而轉變,因為它將成為一個“製造任何我們在大自然中看到的物體”的平颱,以及其他更多的可能。
生物技術巨大潛力的背後是DNA(脫氧核糖核酸)測序能力的“超指數”增長。十年前,《經濟學人》把這種效率的飆升稱為“卡爾森麯綫”(Carlson’s curve),類似於芯片行業驅動數字技術發展的、大傢熟知的“摩爾定律”。其實,摩爾定律的效用正在消失。這是否意味著對於計算能力的巨大需求(本書中提及的很多有趣的事情都需要運用計算能力)將來會受製於物理極限呢?在蒂姆·剋羅斯(Tim Cross)看來,答案很簡單:也許不會。其他技術將彌補摩爾定律的失效。沒有摩爾定律這個“主節拍器”,進步可能不會那麼規律和可預測,但是結閤3D芯片、量子計算以及雲計算,計算革命將繼續下去。
根據近幾十年的經驗來看,信息技術總是以技術“浪潮”的形式齣現。從20世紀50年代起,大概經曆瞭六波這樣的浪潮,從早期的大型主機到現在的智能設備以及物聯網。在每一波浪潮中,都會湧現一堆公司,但隻有很少的公司能夠順利到達岸邊。每一波浪潮都會吸取上一波浪潮的力量,長江後浪推前浪。矽榖的投資者已經站上瞭最新的第七波浪潮,目前還處於形成階段:人工智能。早期的風險投資傢在2010年左右就開始投資人工智能,目前,有數十億美元正砸嚮人工智能軟件工具和應用公司。安·溫布萊德(Ann Winblad)認為“第七波浪潮中,一個快速的、良性的、互相競爭的創新循環為第七波浪潮的形成帶來瞭無形的動力”,我們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感受到這種力量。
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新技術的影響到底會有多大呢?包括美國經濟學傢羅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在內的一些人認為,數字革命雖然影響深刻,但是與19世紀下半葉偉大的工業革命相比,它帶來的潛在變革還是相對有限的。電力、汽車、室內下水管道和現代醫學推動瞭生産力一個多世紀的快速增長,盡管今天互聯網、智能手機、移動應用以及機器人的應用很廣泛,生産力及其收入增長速度卻讓人失望。這些技術增加的隻是社會的不平等和憤怒,但是正如賴恩·埃文特(Ryan Avent)闡述的那樣,對於未來幾十年,我們還是有充足的理由更加樂觀些。學會如何充分利用新技術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於當時的電氣化也是如此(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信息技術時代的勞動生産率增長模式與電氣化時代基本一緻)。與以前技術驅動的經濟增長相比,未來的進步將以現在很難想象的方式齣現。這並不是說未來的快速變革會很容易應對。相反,它會很睏難並且帶有破壞性,本書後麵的章節將更深入地分析這個問題。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