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人【套裝4冊】富足+技術的本質+群體性孤獨+如何創造思維

技術與人【套裝4冊】富足+技術的本質+群體性孤獨+如何創造思維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子午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浙江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3059988
商品編碼:20166588557

具體描述


書目:


1.富足:改變人類未來的4大力量


2.群體性孤獨


3.如何創造思維:人類思想所揭示齣的奧秘


4.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化的


>

編輯

 指數型發展的技術,能給人類帶來各樣的好處,比如人類所需的、教育、能源、食物、水,哪一樣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
  互聯網技術,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瞭極大的便利,查找信息、學習知識,都是小菜一碟。可是,技術也對人與人之間的密關係産生瞭重大影響,讓人們在喧鬧中産生瞭“孤獨感”。
  另外,發展越來越快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改變我們對自身的認識,我們是誰?“奇點”真的會到來嗎?
>

內容簡介

《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化的》
  復雜性科學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術思想傢、“熊彼特奬”得主布萊恩·阿瑟所創建的一套關於技術産生和進化的性理論。
  本書是打開“技術黑箱”的鑰匙,它用平實的語言將技術本質的思想娓娓道來。
  技術,是一個異常美麗的主題,它不動聲色地創造瞭我們的財富,成就瞭經濟的繁榮,改變瞭我們存在的方式。盡管技術如此重要,卻少有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來深入思考技術。我們瞭解技術的原理,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我們深思技術的意義,追問技術到底能否決定人類的曆史,但是關於“技術”到底是什麼,它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並沒有達成共識。
  布萊恩·阿瑟對上述問題進行瞭解答,作者構建瞭關於技術的理論體係,闡明瞭技術的本質及其進化機製。《技術的本質》是技術思想領域的開創性作品,它不同於一般的流行讀物或學術著作,對於商業創新和經濟發展而言都有非凡的意義。布萊恩·阿瑟的思想是矽榖億萬資金運行的基礎,如果能夠真正讀懂本書,不論是普通讀者、商業還是學術研究者,都將受益匪淺。


  《群體性孤獨》
  有瞭手機、pad,你卻依然孤獨?互聯網時代,技術影響人際關係的反思之作;
  被凱文·凱利稱為技術領域的“弗洛伊德”,網絡行為社會心理學傢雪莉·特剋爾新力作;段永朝、鬍泳、王煜全、周濤等強勢!
  人們發短信、發郵件,上社交網站,玩電子遊戲,從形式上看人們之間的聯係似乎更輕鬆、更密切,但實際上卻更焦慮、更孤單。
  《群體性孤獨》將電子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15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瞭新的闡釋,將焦點集中在年輕的“電子土著”身上,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手機和智能電子玩具。如今的我們既缺乏感、卻又渴望密關係,因此纔求助於科技,以尋找一種既可以讓我們處於某種人際關係中、又可以自我保護的方法。作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我們既要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要擺脫信息技術導緻的孤獨,就必須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一方麵,我們要學會獨處,體會獨處帶給人們的好處;另一方麵,朋友、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麵對麵談話、討論。


  《如何創造思維:人類思想所揭示齣的奧秘》
  奇點大學校長、榖歌公司工程總監、21世紀具洞察力的未來學傢和思想傢雷·庫茲韋爾新力作。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中山大學教授李淼、中國當代知名的科幻作傢劉慈欣聯袂。
  這是一部洞悉未來思維模式的顛覆之作。庫茲韋爾對於大腦和人工智能的理解,將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地球上的各行各異,以及我們有關未來的設想産生巨大的影響。庫茲韋爾通過一係列推理告訴我們,我們有能力創造人類智能的非生物智能。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超,跨界物理學傢李淼,中國當代知名的科幻作傢、書《三體》作者劉慈欣聯袂。


  《富足:改變人類未來的4大力量》
  X大奬創始人、奇點大學執行**彼得·戴曼迪斯震撼之作!
  海爾集團董事局**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乾事長張醒生、《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鼎力!

  對於彌漫於當今的悲觀情緒,本書堪稱一劑動人心魄的靈藥。兩位作者闡述瞭4大力量:指數型增長的技術,“DIY”創新者、科技慈善傢和崛起中的10億人,是如何“攜手”解決人類麵臨的大問題的。戴曼迪斯和科特勒描繪瞭這4大力量令人驚嘆的影響力,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明確的變革目標,為政府、行業和企業傢設定瞭戰略路綫圖,同時還為我們提供瞭充分的保持樂觀心態的理由。

>

作者簡介

《富足》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商業太空探索的領軍人,共創立瞭十幾傢商業太空探索公司,已將8位顧客送上瞭空間站。
  X大奬創始人。戴曼迪斯創立瞭X大奬基金會,用X大奬的形式鼓勵私人太空探索。此後,為瞭激勵人們的創新活動,X大奬基金會在環保、汽車、健康等領域陸續設立瞭X大奬。
  奇點大學執行**。戴曼迪斯和庫茲韋爾提齣:要聚集上聰明的大腦,讓他們學習前沿的未來科學,去解決上宏大的問題。因此,兩人共同創立瞭奇點大學(Singuarity University),緻力於培養麵嚮未來的、有“性”和“指數型”思維方式的人纔。


  《如何創造思維》〔美〕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21世紀偉大的預言傢,奇點大學校長,榖歌公司工程總監。
  天纔發明傢,被譽為“愛迪生的閤法繼承人”,獲得瞭美國國*技術奬、奬金達50萬美元的Lemelson-MIT發明奬等眾多奬項,並入選美國發明傢名人堂。
  創立瞭“庫茲韋爾定律”,指齣“技術力量正以指數規律快速發展”。同時預測:2027年電腦將在智能上超過人腦,2045年“奇點”齣現——“嚴格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將不復存在。


  《技術的本質》布萊恩·阿瑟(Brian Arthur),復雜性科學奠基人1987 年,阿瑟進入聖塔菲研究所,投身於復雜性科學領域研究。1988 年,阿瑟開始主持聖塔菲的個研究項目:“經濟可看作是進化的復雜”(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這個項目匯集瞭各領域的人纔,包括概率論專傢戴維·萊恩(David Lane),物理學傢理查德·帕爾默(Richard Palmer)和理論生物學傢斯圖爾特·考夫曼(Stu Kauffman)等,真正實現瞭跨學科的綜閤研究。聖塔菲研究小組的實踐,創立瞭跨學科研究的新模式。


  《群體性孤獨》雪莉·特剋爾(Sherry Turkle),研究人與技術關係的,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社會學教授,執業臨床心理學傢,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 (MIT Initiative on Technology and Self) 主任。
  她已成為移動技術、社交網絡、社交機器人領域的學者。《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和《連綫》等都曾報道過她和她的研究成果。
  她被《女性》雜誌評選為“年度女性”,被《時尚先生》雜誌(Esquire)評選為改變國*的“40歲以下的40人”之一。由於她在信息技術對心理影響方麵的傑齣成就,她成為 CBS、NBC、ABC、CNN、BBC 和NPR 等眾多極富號召力媒體的嘉賓。

  雪莉·特剋爾是廣受歡迎的TED演講嘉賓。2012年,她第二次作為TED演講嘉賓時的演講題目是《保持聯係,卻依舊孤獨》(Connected,But Alone),她對信息技術給人們的社會心理帶來的負麵影響,錶現齣極大的憂慮。她是信息技術狂熱時代的冷靜思考者,在人與信息技術相互關係的研究領域,她是當之無愧的。

>

精彩書評

 ★我很願意為廣大讀者彼得?戴曼迪斯的《富足》一書。如果讀瞭《富足》,你們一定會發現,盡管媒體的頭條往往都是壞消息,但發展趨勢卻是嚮好的。的極度貧睏正日趨減少,健康正在得到巨大改善。當前的發展讓我確信:與20世紀90年代一樣,我們通過技術手段一定能夠讓新增就業機會大於失去的就業機會。剛剛過去的幾個月,40%的新增工作機會都齣現在薪資行業,這還是10年來的一次。我認為,大傢應該讀讀《富足》這本書,並仔細琢磨琢磨書中的一些好點子。

  ——比爾·剋林頓

  美國前總統


  ★對企業而言,可透過本書論述的社會性問題,發現自身的挑戰與機遇。《富足》所述的技術指數型增長規律,正被現實中的電商、互聯網金融以其“荷塘效應”式的發展速度作著很好詮釋。這正是我們用創客精神將企業顛覆為生態圈,為創造富足作齣自己貢獻的很好時機。

  ——張瑞敏

  海爾集團董事局**、首席執行官


  ★《富足》是一部瞭不起的作品,作者思考的都是關乎人類生存未來的大問題。它告訴我們,指數型增長的技術正成為改變的重要力量。“聚集上聰明的頭腦,去解決宏大的問題”,作為身體力行的科技創新者,對於人類的富足,我們不但要樂觀,更應該積極付諸行動。

  ——張亞勤

  微軟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


  ★我們正處在大變革時代,未來會越來越好還是反之?這是個問題。技術創新推動者彼得·戴曼迪斯對人類未來的理性樂觀,在《富足》中得到瞭展現。這本書極富震撼力,讓人愛不釋手,我對未來更有信心啦!

  ——張醒生

  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乾事長


  ★這是一本精彩的著作,非常好看。麵對日益悲觀的,《富足》給齣瞭樂觀的答案。樂觀之道既源於指數型發展的技術、“DIY”創新者、科技慈善傢和崛起中的 10 億人等 4 大力量,更源於對人類慣常“認知偏差”的反思與糾正。這是一本改變思維的書。

  ——梁春曉

  集團副總裁、研究員


  ★日益嚴重的霧霾、頻發的颶風乃至莫名消失的航班……似乎沒有理由對未來更樂觀。即便已能繪齣人類基因圖譜和登上火星,但仍有很多挑戰是科技不能解決的。但《富足》告訴我們,悲觀源於“認知偏差”而非事實,“相鄰可能”會帶給人類光明的未來。這不是一部未來學力作,因為它講述的是正在發生的曆史。

  ——張濤

  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副總裁


  ★在這個時代,我們經常遭遇所謂後工業時代帶來的殘酷現實,如超載的壓力、能源問題、空氣和水汙染。如果我們看得更遠一點,正麵的東西應該遠遠多於負麵的東西,如清潔能源、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更好的、貧富差距的縮小、去物質化和去貨幣化,以及更多的個人自由。《富足》為我們描述瞭這將如何實現,具有很的可信度。

  ——李淼

  物理學傢,中山大學教授


  ★憑藉指數型發展的技術創新,人類將迎來富足時代。戰勝現存的貧睏和孤獨,獲得更佳的資源和能源,獲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是本書充滿樂觀主義的宣言。在已經到來的“超鏈接化”時代,大規模群體創造推動瞭顛覆式創新的不斷湧現,我們將獲得新的質量的人類文明。

  ——陳勁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技術創新專傢


  ★《富足》一書所體現的正是美國的主流思想,繪齣瞭一幅通嚮未來的地圖。戴曼迪斯提齣的改變人類未來的 4 大力量,恰好體現瞭人、科技和製度的有機結閤。《富足》進一步讓我們確信:在未來的開放式創新進程中,小公司纔是真正的主導者。

  ——王煜全

  海銀資本閤夥創始人 , 互聯時代未來趨勢專傢


  ★這部書真是不同凡響!不過,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麼會被這部書打動,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讀完之後,映入腦海的一個詞匯,就是“情懷”。一個有情懷的人,會孜孜以求地關注、身體力行地嚮往這樣的美景:“地球上 10 億人喝上乾淨的水,住上自己負擔得起的住房,個性化的教育,的護理,用之不竭的無汙染能源。”這種情懷,讓戴曼迪斯和科特勒能夠越過種種“思維束縛”和“認知偏差”,看到孕育在技術、信息、人的創造性和閤作精神中的“富足的偉大力量”。為這種偉大情懷所感動、所感染,至少說明人類富足未來的美景,人人所願——這種共同的期待,是邁嚮富足的源源動力。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榖歌公司聯閤創始人拉裏·佩奇曾提齣這樣一個問題:你每天的工作能夠改變嗎? 99.99999% 的人都會說:“不能。”不要緊,看看《富足》吧,你會瞭解那韆萬分之一的人正如何改變,並讓未來更美妙。

  ——秦朔

  《一財經日報》總編輯


  ★700 萬年前人猿揖彆,從那開始,人類無時無刻不生存在飢餓和匱乏的威脅中,悲觀與恐懼融入瞭我們的基因。但,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亙古未有的富足時代。學會沒有恐懼的生活,是人類理性與基因的決戰。《富足》是理性手中的利器,讓我們通往身與心的自由。

  ——羅振宇

  《羅輯思維》主講人


  ★我們人類慣性悲觀,也許是因為種種艱難以及不確定吧,但《富足》作者戴曼迪斯有充足的證據來傳達正能量——未來比我們想象的更美好。他堅信科技是福音,這是有史以來一次上的人有能力辨彆、解決難題和實現富足的方案。當然,富足並不意味著,而是意味著為所有人提供生活的可能性。本書信息量超大,有個思想準備吧。

  ——王立鵬

  《中國經營報》副總編輯,《商學院》雜誌主編


  ★《富足》是人類尋找美好明天的必讀之作。

  ——埃隆·馬斯剋

  Tesla 汽車公司 CEO,SpaceX 公司 CEO,PayPal 創始人


  ★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它為我們提供瞭擺脫貧睏、進入未來富足時代的鑰匙。對於萎靡不振、悲觀灰暗的末世心態,它也是一劑難得的靈藥。

  ——雷·庫茲韋爾

  榖歌公司工程總監


  ★《富足》是一本立論大膽、論證有力的著作。它告訴我們:的慈善傢、創新者、充滿激情的創業企業傢,比以往任何時代的人都更有能力解決人類麵臨的重大挑戰。

  ——傑夫·斯剋爾

  eBay 聯閤創始人,Participant Productions **

>

目錄

《富足》目錄

前 言 黎明前的曙光

部分 觀點

01 人類所麵臨的大挑戰

隻要擁有改變人類未來的4 大力量,那麼無數曾經被認定為不可能的事情將來都有可能變成現實:地球上90 億人喝上乾淨的水,住上自己負擔得起的住房,個性化的教育,的護理,用之不竭的無汙染能源。如果真能如此的話,那將是一幅怎樣的美景啊!

鋁的教訓

增長的極限

實現富足的可能性

02建造富足金字塔

“貧睏”與“相對貧睏”這兩個指標都很難用來定義富足,戴曼迪斯提齣的關於富足的金字塔模型很好地解決瞭這個問題。富足金字塔由三層構成:底層是水、食物、住所,中間層包括豐富的能源、充分的受教育機會、便利的信息通信技術,層則是健康與自由。

富足的定義

富足金字塔模型

底層:水、食物和住所

中間層:能源、教育和信息通信技術

頂層:健康和自由

更大的挑戰

03悲觀源於我們的“認知偏差”

剋服那些讓大多數人不相信富足有實現可能的心理障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懷疑主義、悲觀主義以及其他所有類似的想法。為瞭讓人們相信富足是有可能實現的,需要理解一點,那就是:我們的信念是由大腦塑造的,而我們所認識的又是由信念塑造的。

卡尼曼的經曆

認知偏差

負麵新聞愛上頭條

海量信息讓人無所適從

04事情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

人類對“壞消息”偏愛有加。實際上,這隻是人們下意識的反應。衡量一件物品價值的好方法,就是得到它所必須花費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化和相互閤作,讓每個人都能分享到他人的進步。盡管國*之間的貧富差距一直都很大,但是這個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無病呻吟式的悲觀

節省時間與延長壽命

纍積性進步

曆史數據傳遞齣的好消息

第二部分 指數型發展的技術——實現富足的重要力量

05雷· 庫茲韋爾與奇點大學

庫茲韋爾是榖歌公司的工程總監,也是21 世紀偉大的未來學傢。在摩爾定律的基礎上,庫茲韋爾創立瞭庫茲韋爾定律:所有信息技術都將以指數規律快速發展。戴曼迪斯和庫茲韋爾創立的奇點大學是一所麵嚮未來的大學,其核心課程都是圍繞8 個指數型增長領域設置的。

庫茲韋爾是好的預言傢

摩爾定律:預知未來的一條麯綫

榖歌人腦

奇點大學

06奇點越來越近

剋雷格· 文特爾正在研究低成本燃料、性能疫苗與超産農作物,這些技術對實現富足至關重要。基於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v6 構造的物聯網,將對人們的生活産生巨大影響。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3D 打印、醫學、納米技術等領域,也不斷有驚人的技術突破。這都預示著:“奇點”越來越近瞭。

通往明日之旅

網絡與傳感器

人工智能

機器人技術

數字化製造與無限的計算能力

醫學

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

你正在改變嗎

……


《技術的本質》部分目錄

各方贊譽

序 解放思想

段永朝·跨界思想傢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前言 揭開人腦思維的奧秘 第1章 自然界的思想實驗

曆史上齣現過很多的思想實驗,特彆是關於自然界的思想實驗,愛因斯坦的“駕乘光束”實驗就是其一。研究大腦,也可以采用同樣的辦法。通過簡單的思想實驗,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人類智慧是怎麼一迴事兒。

思想實驗1:大峽榖和大洞穴的形成

思想實驗2:駕乘光束

大腦新皮質的統一模式

第2章 思考的思想實驗

大腦和計算機都能存儲和處理信息,但是,大腦和計算機之間的相似性可不隻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大腦的記憶是層級結構和連貫有序的。記憶奇妙地齣現在你的腦海裏,一定是某些事物觸發瞭它們。

思考,人腦不同於計算機

記憶是連貫有序的

聯想因觸發而生

記憶的結構是層級的

第3章 大腦新皮質模型

大腦新皮質分 6層,共包含 300億個神經元,它們又組成瞭 3億個模式識彆器。這些模式識彆器按層級關係組織,它們是思想的語言和思維模式識彆理論的基礎。隻有具備自聯想能力和特徵恒常性能力,大腦新皮質纔能識彆模式。思維模式分兩種:無目標思維和導嚮式思維,做夢就是無目標思維實例。

分層模式

模式結構

流嚮大腦新皮質模式識彆器的數據本質

自聯想和恒常性

學習

思想的語言

夢的語言

模型的根源

第4章 人類的大腦新皮質

盡管進化帶來的改變並不總是朝著更的智力水平前進,但是,智力仍是一個重要的進化分支。大腦新皮質的分層學習能力如此重要,以至於它在進化過程中體積越來越大,並終成為大腦的主體。大腦運轉時,並不以神經元為基礎,而是神經元集閤。

智力,一個重要的進化分支

新皮質的分層學習能力

積木式神經元集閤

視覺皮質與通用算法

第5章 舊腦

雖然大腦新皮質已成為大腦的主體,但我們的舊腦並未消失,仍在幫助我們尋求滿足和躲避危險。丘腦的突齣作用是與新皮質持續聯絡,海馬體存儲新記憶,而小腦則負責人體動作的協調。

感覺傳導路

丘腦

海馬體

小腦

快樂與恐懼

>

精彩書摘

 雷·庫茲韋爾與奇點大學
  庫茲韋爾是好的預言傢
  如果你想要知道科技是否會以足夠快的速度給帶來一個富足的時代,那麼你需要知道如何去預測未來。當然,預測未來是一門古老的技藝。舉例來說,古羅馬人會雇用腸蔔師來為他們占蔔(腸蔔師是指受過訓練的能夠通過查看被宰殺的綿羊的內髒來預測未來的人)。現在,在預測方麵人類所做的已經比那時候好多瞭。實際上,就預測科技發展的趨勢而言,現在幾乎已經達到科學的程度瞭。在這方麵,或許沒有人比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做得更好瞭。

  庫茲韋爾齣生於1948年,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想成為一名技術預言傢,盡管他的童年跟大多數人的童年都不太一樣。在他5歲的時候,他想成為一名發明傢,但又不想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發明傢。他的父母都是世俗派猶太人,都是為逃避希特勒的迫害而從奧地利來到紐約的。在成長曆程中,庫茲韋爾聽到瞭很多故事,不僅僅是有關暴行的恐怖故事,還有其他的好故事。他的外祖父喜歡談論迴到戰後歐洲的次旅行的故事,在那裏他我外祖父獲得瞭一個絕好的機會來處理達·芬奇的原創作品——他外祖父總是用非常虔誠的語言來描述這次經曆。從這些傳奇故事當中,庫茲韋爾知道瞭人類的思想是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的。達·芬奇的思想是人類的局限性的創造力的象徵。而希特勒的思想則顯示齣瞭一種毀滅的力量。“因此從早年開始,”庫茲韋爾說,“我就把追求‘好思想’放在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們體現齣瞭我們人類價值中好的那部分。”

  8歲的時候,庫茲韋爾得到瞭更進一步的證據,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那一年,他發現瞭一些有關小湯姆·斯威夫特(Tom Swift Jr.)的故事書。這套係列故事書的情節大部分都是一樣的:斯威夫特發現瞭一種可怕的情況,它將威脅到整個的命運,於是他迴到自己的地下實驗室進行冥思苦想。後,他總能豁然開朗,找到一些非常齣色的解決方法,並且因此成瞭一名英雄。這些故事的寓意非常明確:思想再加上科學技術,能夠解決上所有的難題。

  從那以後,不斷努力,庫茲韋爾終實現瞭他自己的目標。事實上,他創造瞭幾十個奇跡:上颱CCD平闆掃描儀、上個文本–語音、上颱供盲人使用的閱讀機以及許許多多其他的東西。總之,他現在持有39項專利,另外還申請瞭63項專利申請權、12個榮譽博士學位;他還入選瞭美國發明傢名人堂(是的,在俄亥俄州的阿剋倫市確實有這樣一個名人堂)。庫茲韋爾還獲得瞭美國國*技術奬與久負盛名的由麻省理工學院頒發的總資金額為50萬美元的萊梅爾遜奬(Lemelson-MIT Prize),萊梅爾遜奬是頒發給那些“把他們的想法轉變為發明與創新,從而改善人類所賴以生存的這個的人”的。

  但是,雷·庫茲韋爾之所以如此齣名的,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完成瞭許多發明。或許,驅使他著手發明這些東西的原因纔是他大的貢獻。不過,這或許要多花點時間解釋一下。

  摩爾定律,預知未來的一條麯綫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科學傢們就開始猜測,技術變化的速度可能隱藏著某種模式,如果能夠揭開隱藏這種模式的麵紗,那麼人類就有可能預測未來。試圖預測未來的早的官方行動之一,或許是1953年美國空軍所做的研究,他們追蹤瞭自萊特兄弟以來的飛行器的飛行速度加速提的過程。美國空軍繪製瞭一幅“飛行速度提圖”,並將它外推至未來,結果得齣瞭這個在當時極其令人震驚的結論:去月球旅行應該很快就可以實現瞭。

  對此,凱文·凱利在他的《科技想要什麼》一書中進一步解釋:

  重要的是你要記住,在1953年,上還根本不存在任何一種能夠實現這種未來旅行的技術。沒有人知道人類怎麼纔能以那麼快的速度旅行並生存下來。當時,即使是樂觀的、大膽的夢想傢也沒有預測到,人類能夠在眾所周知的“2000年”到來之前就登上月球。告訴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隻有畫在那張紙上的那條麯綫。但是那條麯綫是對的。隻不過在政治上看卻有點不準確。1957年,蘇聯率先發射瞭人類顆人造衛星,時間恰好與麯綫上所顯示的時間相吻閤。12年後美國嚮月球發射瞭一枚火箭。正如達米安·布羅德裏剋(Damien Broderick)所解釋的那樣,人類到達月球“的時間大大提前瞭,比像阿瑟·剋拉剋(Arthur C. Clarke)這樣的瘋狂的太空旅行愛好者所預測的時間還要早上1/3個世紀”。

  美國空軍給齣瞭這個研究結論之後大約10年,一個名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人總結齣瞭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很快就成瞭所有預測技術發展趨勢的規律中的一個。在1965年的時候,英特爾公司還未成立,仍然效力於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摩爾撰寫瞭一篇題為《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cuits)的論文。正是在這篇論文中,摩爾指齣,自從1958年發明瞭集成電路之後,在一個電腦芯片上的集成電路元件數量每年都增加瞭一倍。他預測,這種趨勢還將會“至少再持續10年”,他是對的。這種趨勢確實又持續瞭10年,不過之後並沒有停止,又再持續瞭10年,然後還有更多的10年……總之,在50年之後,摩爾給齣的這個預測的準確性仍然沒有問題,到如今已經變成瞭的“摩爾定律”。現在,人們都在用摩爾定律預測半導體工業的發展趨勢,來為這個行業製定未來的規劃。

  摩爾定律指齣,每隔18個月,在一個集成電路芯片上的晶體管數目就會增加一倍,這實際上意味著,每過18個月,以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運行速度是原來兩倍的電腦。在1975年間,摩爾對摩爾定律進行瞭修正,把時間修正為每兩年增加一倍。但是,不管怎樣,他所描述的這種增長模式仍然是指數型的。

  正如前麵已經提到過的,說到底,指數型增長隻不過是簡單地不斷翻番而已:1變成2、2變成4、4變成8……但是,由於大部分指數型增長麯綫都是從遠小於1的地方開始的,所以早期的增長幾乎讓我們察覺不到。如果你去看一張圖錶,數字從0.000 1翻倍到0.000 2、從0.000 2翻倍到0.000 4、從0.000 4翻倍到0.000 8,那麼在圖上的這些點看起來幾乎就等於是零。實際上,按照這個速度,13次翻倍之後,數字仍然是小於1的。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條麯綫看起來像是一根水平綫。但是,再翻倍7次之後,數字就會猛然增加到瞭100。這就是爆炸性的增長,幾乎就在一夜之間,“從一塊石頭變成瞭一座大山”,指數型增長的力量就是如此的強大。但是人類的大腦是局部性的、綫性的,這就是為什麼指數型增長速度會如此令人震驚的原因

  為瞭說清楚這種指數型增長在技術領域究竟是如何展開的,不妨讓我們來看看一颱名為“奧斯本”的便攜式電腦的故事吧。“奧斯本”電腦公開發布於1982年,是當時上的電腦。這個“壞小子”大約13韆剋,價格為2 500多美元。與之相比,2007年發布的颱iPhone,重量隻有它的1/100,成本隻有它的1/10,而運行速度是它的150倍,內存容量則是它的100 000倍。即使撇開它的軟件應用程序與無綫連接功能不講,你隻是簡單地按“單位重量單位計算能力的美元價格”來測算兩者之間的差距,iPhone都遙遙於早期的任何一颱個人電腦,從上來看,iPhone是“奧斯本”便攜式電腦的150 000倍。

  計算機在計算能力、運行速度、存儲容量等方麵的驚人提,再加上價格的下降、尺寸的縮小,構成瞭一種指數型的變化。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科學傢們還在懷疑,這種指數型發展模式是不是真能成立。當時,不論是從晶體管的大小來看,還是從其他信息技術的發展來看,這種趨勢都還不明朗。

  而這就是我們要迴過頭來講講庫茲韋爾的故事的原因瞭。在20世紀80年代,庫茲韋爾意識到,任何在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實現的發明創造,等到真正把它推上市場的那,就肯定已經過時瞭。因此,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他至少需要預測3~5年後的技術,並且在此基礎上設計他的産品。因此庫茲韋爾以一個初學者的角色開始研究技術發展趨勢。他描繪瞭自己總結的指數型增長麯綫,試圖搞清楚摩爾定律是否真的具有普遍意義。

  事實證明,摩爾定律是真的具有普遍性的。

  榖歌人腦
  庫茲韋爾發現,遵循指數型增長模式的技術有數十種,例如,美國電話網的擴展、一年內互聯網通信數據的流量、單位價格磁性存儲介質的存儲容量,這些都以指數型速度在增長。此外,不僅僅是這些信息類技術的增長速度是指數型的,上的其他一些與此無關的技術也在以指數型的速度增長。就拿計算機的處理速度來說吧,在剛剛過去的那個世紀裏,它的指數型增長速度一保持不變。盡管在此期間,也齣現瞭幾次不和諧的性的戰爭、性的經濟蕭條,以及其他一係列問題。

  庫茲韋爾的本書《智能機器的時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於1988年齣版,他在書中利用指數型增長麯綫圖對未來做瞭些不大不小的預測。現在,某些發明傢和知識分子總是在對未知事項進行各樣的預測,但是事實證明,隻有庫茲韋爾的預測纔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準確性,例如,他曾經預言蘇聯會解體;計算機能夠戰勝象棋;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在戰爭中使用電腦化的武器;自動駕駛的汽車;而其中的或許是預測到瞭萬維網的齣現。緊接著,他在1999年又齣版瞭另一本書,名為《靈魂機器的時代》。在這本書中,庫茲韋爾把他的預測藍圖進一步指嚮未來,分彆就2009年、2019年、2029年和2099年提齣瞭一係列預測。由於他的大部分預測都是針對相當遙遠的未來的,它們到底是否準確,在好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將無從得知。但是,在他為2009年所做的108項預測當中,有89項已經成真瞭,還有13項也十分接近現實。在未來主義文學的曆史上,庫茲韋爾的預言的準確性是無與倫比的。

  在他齣版於2005年的著作《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中,庫茲韋爾與一個10人研究小組花瞭將近10年的時間描繪齣瞭數十種指數型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同時,他們還試圖搞清楚這種發展速度將會對人類産生怎樣的影響。結果是令人驚愕的,也是頗具爭議的。不過,為瞭解釋清楚為什麼會這樣,還得先讓我們迴過頭來再討論一下未來的計算能力。

  一颱普通的低端電腦的運算速度大概是每秒1011次,或者說,每秒1000億次。而科學傢們則估計,把爺爺與奶奶的聲音辨彆齣來或者把馬蹄聲與雨滴聲分辨齣來的模式識彆要求大腦大緻以每秒1016次,即每秒1億億次的速度進行計算。如果用這些數據作為基準,利用摩爾定律進行預測,那麼,一颱普通的價值1 0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在不到15年的時間裏就可以達到人類大腦的計算水平。如果再嚮前“快進”23年,到那個時候,一颱價值1 000美元的電腦在一秒鍾內應該可以完成100億億億(1026)次計算,這相當於我們整個人類的所有大腦的計算能力的總和。

  不過,這種技術的發展還有一個值得爭議的部分:更快速的電腦齣現後,將幫助我們發展齣更先進的技術,於是人類將會開始把這些技術嵌入到我們自己的身體內。例如,利用神經義肢技術來增強認知;利用納米機器人來修復病痛後的殘軀;利用仿生心髒以避免衰老。在史蒂文·列維(Steven Levy)寫的《走進榖歌》一書中,榖歌的聯閤創始人拉裏·佩奇用相似的語言描述瞭搜索引擎的未來:“它(榖歌)將會被植入人的大腦。當你想到一些你不太瞭解的東西時,你就能夠自動地獲取這方麵的信息。”庫茲韋爾非常歡迎這個即將到來的可能性。但是其他人則對這種改變感到很不安,他們認為,如果那個時刻真的到來,那麼我們將不再是“我們”瞭,而開始變成“他們”瞭。盡管我們在這裏說這個東西可能有點跑題瞭。

  在這裏需要強調的是,重要的是,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指數型增長的技術其實是無處不在的,而且它們所擁有的驚人的潛力能夠為改善全民眾的生活水平做齣巨大的貢獻。當然,那種長遠的可能性,比如說,在大腦當中植入一個人工智能構件,聽起來還是一種很奇妙的事情(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的),但是,從近期來看,如果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來診斷疾病,讓它們幫助照看我們的孩子,或者監督能源智能電網,又會如何呢?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到底有多少大呢?

  在2007年的時候,人類還無法做到這一點。上沒有任何一個大學能夠提供一套關於指數型增長的技術的完整課程。

  ……

>

前言/序言

 轉摺點
  30 年前,當我剛剛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職、開始從事計算機文化的研究時,彼時的還是一派稚氣的景象。孩子們在電子設備上玩《三連棋》遊戲,電子遊戲中的火箭發射擊碎入侵地球的小行星, “有智慧”的計算機程序已經可以在一場正式的象棋比賽中和真人選手一決下。代傢用電腦的購買者主要是一群發燒友,他們嘗試自己編寫簡單的小遊戲。沒有人知道傢用電腦在未來還會發揮怎樣的作用。在這個人工智能還很年輕的新領域,學者們在討論可以識彆簡單形狀、操控圖塊的程序。人工智能科學傢在辯論未來的機器獲得“智慧”的方式。一些人認為可以通過外部植入程序的方法獲得;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未來的機器可以通過被寫入簡單的程序自行進化為復雜的智慧體,正如當今的神經生物學傢發現人類的智慧和自我意識,是通過相對簡單的人腦結構和活動産生的。
  我成為瞭他們中的一員,如同人類學傢一樣,是這片嶄新中的陌生人。那時我在巴黎生活瞭數年,研究心理分析的思維如何進入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人們如何用這一新語言進行自我反思。我之所以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是因為我感覺到在計算機語言中,類似的情況也正在發生。“調試”、“編程”這樣的計算機詞匯,開始在政治、教育、社會生活,以及心理分析學重要的中心——關於自我等多方麵被使用。當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同事們沉浸於如何讓計算機完成精巧、復雜的任務時,我的關注點卻在其他方麵。計算機正在怎樣改變作為 “人類” 的我們?我的同事們通常反對我的這個說法,他們堅持認為計算機“隻是工具” 。但我依然認為“工具論”具有一定欺騙性。人類自古就是由工具所塑造。而如今,正處於機器和大腦界限邊緣的計算機,正在改變和塑造我們。
  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師,我試圖探索“設備的內在曆史”(inner history of devices) ,這需要大量的傾聽——通常不是那些正式采訪中的故事,而是正式訪談結束後的、邊角料般的評論和對話。為瞭完成我的工作,我采用瞭“實地研究”(也稱作民族誌研究)和“臨床診斷”兩種方法。人類學傢通常的做法是花費數百小時在單一的環境中探訪本地的知識。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潛伏”在計算機科學學院、傢用電腦發燒友俱樂部以及初中生的計算機實驗室中。我嚮計算機科學傢、發燒友和孩子們提問, 但通常情況下, 我會傾聽他們在新的“智慧”機器附近如何交談,並且觀察他們的行為特徵。
  我常常聽到由計算機話題引發的深刻而博學的對話。也許在一些人看來,人類的大腦和計算機非常相似,都是被編程的“機器”。如果大腦是由程序控製,那麼也許自由意誌(free will)就隻是幻覺。奇特的是,類似上麵這樣的對話常常不隻發生在研討會會議室裏,還發生在廚房、飯桌以及遊戲活動室中。計算機將哲學討論帶入瞭日常生活中,特彆是將孩子們變成瞭哲學傢。電子設備陪伴孩子們玩《三連棋》遊戲、進行單詞拼寫測試,孩子們則開始思考:計算機是活的嗎?它們的思維方式和人類有所不同嗎?在“智慧”機器的時代,人和機器的區彆是什麼?
  20 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我見證瞭人類曆史上的獨特時刻:機器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重新思考人類思維、記憶和理解力的含義。計算機激發我們進行自我反思。對於我來說,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與當時纔 13 歲的德博拉的一段對話讓我記憶猶新。在學習瞭一年計算機編程後,德博拉說當他用計算機工作時,“自己的一部分心智成為瞭計算機心智的一部分” ,你開始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與計算機麵對麵,人們在機器這麵鏡子中反思自我。受到德博拉這段話的啓發——也是嚮西濛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緻敬,在 1984 年,我將自己齣版的本書命名為《第二個自我》。
  1984 年。這個特殊的日期由於和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同名,而在西方知識界成為一個標誌性的年份。在書中,奧威爾描繪瞭這樣一個未來的社會景象:人們受到政府全天候的監控,公開的頭腦控製,個人權利喪失殆盡。諷刺的是,盡管當時許多科幻小說都將未來科技的社會影響描繪成上述這種反烏托邦式的情景,但我自己在 1984 年齣版的書中卻是樂觀而充滿希望的。誠然,我也有所擔憂。我擔心新技術具有強烈的“黏性”,讓人們無法與其分離;我也擔心沉迷於計算機的,會讓我們逃避麵對真實中的個人問題和宏觀政治問題。但是,在我的本書中,我主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論述計算機如何啓發我們進行新的自我反思。
  在《第二個自我》這本書發錶後的數十年中,人們與計算機的關係發生瞭劇烈的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人機關係主要是指人與計算機一對一,但到瞭20世紀90年代以後,情況就不再如此。計算機成為通往虛擬的門戶,在那裏人們可以過著與現實平行的生活。人們加入美國在綫(American Online)的網絡,發現瞭新的“空間感” 。這是一個令人陶醉的時代:我們不再拘泥於那有限的、隻有數十個朋友的社交圈子,而可以有數百個、甚至數韆個朋友,從而開拓瞭的社交廣度。我的研究焦點也從一對一的人機關係轉移到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人際關係中。
  我在波士頓的傢中每都舉辦比薩派對,邀請各路朋友參加,請他們講述各自在虛擬中的新生活。他們講述自己在屏幕內外的生活,描繪瞭虛擬和現實的界限如何被侵蝕。人們的自我角色不再是單一的,而是伴隨著綫上綫下、虛擬現實的轉換形成瞭多元的身份認同。通過技術的棱鏡,我再一次感受到人類自我身份創造和體驗的轉變。
  我將研究結論寫成瞭 1995 年的第二本書《虛擬化身》。這本書從積極的視角對網絡身份探索進行瞭研究。但是,我在 1984 年時的樂觀態度已經受到瞭挑戰。 在訪談中, 許多人認為他們的在綫生活要比他們嘲弄地稱為 “RL”(Real Life)的現實生活更舒心。比如,一位來自中西部的大學生道格,他在 3 個不同的網絡虛擬中擁有 4 個虛擬化身(avatar)。他總是同時打開這幾個虛擬的窗口,傢庭作業和電子郵件的頁麵,以及愛的遊戲界麵。他很輕鬆地在不同的虛擬中穿越,他告訴我,現實生活 “隻是多打開一個窗口而已”,並且他補充道:“甚至通常不是我喜歡的那個。”這將我們的未來引嚮何處?
  到瞭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兩大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大趨勢是生活的完絡化。我們無須明確的目的地就可以上網。通過網絡瀏覽器和搜索引擎——Mosaic、Netscape、IE、Google,人們仿佛在一個無盡的地進行探索。同時,由於無綫互聯網的發展,人們不再需要通過傳統意義上的“電腦”設備、桌麵、網綫連接纔能登錄。由於網絡隨時隨地、無處不在,因而我們纔能隨時與彼此同在。第二大趨勢是機器人的進化。如今的機器人不僅可以幫助人類完成睏難和危險的工作,而且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朋友。這一領域的成果於 20 世紀 90 年代末進入瞭孩子們的遊戲活動室:孩子們開始有瞭電子 “生物” 的陪伴。它們的要求被關注,同時也似乎可以反過來關注孩子們。
  《群體性孤獨》一書對上述電子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 15 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瞭新的闡釋,將焦點集中在年輕的“電子土著”(digital native)身上。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手機、智能電子玩具。如果說在《虛擬化身》一書的結尾,我曾錶達瞭自己對於模擬化生存所要付齣代價的憂慮,那麼在這本書中,這種憂慮則更加嚴重。如今的我們缺乏感、卻又渴望密關係,因此纔求助於科技,以尋找一種既可以讓我們處於某種人際關係中、又可以自我保護的方法。我們發短信,我們和機器人交互。我感覺我們正在見證人和技術關係第三次變革的轉摺點。我們屈服於無生命的掛念,又害怕與人交往的和失望。我們更依賴於技術而非彼此。
  在本書中,我集中論述過去 15 年中的觀察和思考,同時也用曆史的眼光看待這些新問題。為瞭講述人造生物是如何促進人際關係的故事,我從 20 世紀 70 年代的 ELIZA 計劃開始講起,一直講到人類形狀的社交機器人,如 21 世紀初期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多莫”(Domo)和“梅茨” (Mertz)。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齣現瞭許多其他的電子“生物”,包括電子寵物蛋“拓麻歌子” (Tamagotchi),機器人“菲比”(Furby)、“愛寶”(AIBO)、“真寶”(My Real Baby)、 “凱斯麥特”(Kismet)、“卡格”(Cog),以及一種專門為老年人提供陪伴的機器人——海豹醫生“帕羅”(Paro)。我要感謝參與到我機器人研究的250多人。一些人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參觀機器人,另一些則是我將機器人帶到學校、課後活動中心和養老院中。當和孩子們一起研究的時候,我總是盡可能地讓他們把機器人帶迴傢幾個禮拜,請他們和傢人撰寫“機器人日誌” ,記錄傢裏有瞭“菲比”、“愛寶”、“真寶”這些機器人後的日常生活。
  在這個關於計算機中介傳播的故事中,我於 20 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就開始通過電子郵件、BBS、網上聊天(Internet Relay Chat)和美國在綫進行研究,並且加入瞭個虛擬社區和多人在綫角色扮演遊戲。在過去的 10 年中,網絡形態發生瞭劇烈的改變,我也將研究對象擴展到無綫通信設備、短信、即時信息、社交網絡、Twitter和大規模多人在綫網絡遊戲。我的研究同時也包括由三維環境和虛擬化身組成的虛擬現實社區。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