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1.富足:改变人类未来的4大力量
2.群体性孤独
3.如何创造思维:人类思想所揭示出的奥秘
4.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
>
《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
复杂性科学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熊彼特奖”得主布莱恩·阿瑟所创建的一套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性理论。
本书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技术本质的思想娓娓道来。
技术,是一个异常美丽的主题,它不动声色地创造了我们的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我们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我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是关于“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布莱恩·阿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作者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技术的本质》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它不同于一般的流行读物或学术著作,对于商业创新和经济发展而言都有非凡的意义。布莱恩·阿瑟的思想是硅谷亿万资金运行的基础,如果能够真正读懂本书,不论是普通读者、商业还是学术研究者,都将受益匪浅。
《群体性孤独》
有了手机、pad,你却依然孤独?互联网时代,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反思之作;
被凯文·凯利称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网络行为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新力作;段永朝、胡泳、王煜全、周涛等强势!
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群体性孤独》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如今的我们既缺乏感、却又渴望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如何创造思维:人类思想所揭示出的奥秘》
奇点大学校长、谷歌公司工程总监、21世纪具洞察力的未来学家和思想家雷·库兹韦尔新力作。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中山大学教授李淼、中国当代知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联袂。
这是一部洞悉未来思维模式的颠覆之作。库兹韦尔对于大脑和人工智能的理解,将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球上的各行各异,以及我们有关未来的设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库兹韦尔通过一系列推理告诉我们,我们有能力创造人类智能的非生物智能。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超,跨界物理学家李淼,中国当代知名的科幻作家、书《三体》作者刘慈欣联袂。
《富足:改变人类未来的4大力量》
X大奖创始人、奇点大学执行**彼得·戴曼迪斯震撼之作!
海尔集团董事局**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鼎力!
对于弥漫于当今的悲观情绪,本书堪称一剂动人心魄的灵药。两位作者阐述了4大力量:指数型增长的技术,“DIY”创新者、科技慈善家和崛起中的10亿人,是如何“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大问题的。戴曼迪斯和科特勒描绘了这4大力量令人惊叹的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变革目标,为政府、行业和企业家设定了战略路线图,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保持乐观心态的理由。
《富足》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商业太空探索的领军人,共创立了十几家商业太空探索公司,已将8位顾客送上了空间站。
X大奖创始人。戴曼迪斯创立了X大奖基金会,用X大奖的形式鼓励私人太空探索。此后,为了激励人们的创新活动,X大奖基金会在环保、汽车、健康等领域陆续设立了X大奖。
奇点大学执行**。戴曼迪斯和库兹韦尔提出:要聚集上聪明的大脑,让他们学习前沿的未来科学,去解决上宏大的问题。因此,两人共同创立了奇点大学(Singuarity University),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有“性”和“指数型”思维方式的人才。
《如何创造思维》〔美〕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21世纪伟大的预言家,奇点大学校长,谷歌公司工程总监。
天才发明家,被誉为“爱迪生的合法继承人”,获得了美国国*技术奖、奖金达50万美元的Lemelson-MIT发明奖等众多奖项,并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创立了“库兹韦尔定律”,指出“技术力量正以指数规律快速发展”。同时预测:2027年电脑将在智能上超过人脑,2045年“奇点”出现——“严格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将不复存在。
《技术的本质》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复杂性科学奠基人1987 年,阿瑟进入圣塔菲研究所,投身于复杂性科学领域研究。1988 年,阿瑟开始主持圣塔菲的个研究项目:“经济可看作是进化的复杂”(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这个项目汇集了各领域的人才,包括概率论专家戴维·莱恩(David Lane),物理学家理查德·帕尔默(Richard Palmer)和理论生物学家斯图尔特·考夫曼(Stu Kauffman)等,真正实现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圣塔菲研究小组的实践,创立了跨学科研究的新模式。
《群体性孤独》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研究人与技术关系的,也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社会学教授,执业临床心理学家,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 (MIT Initiative on Technology and Self) 主任。
她已成为移动技术、社交网络、社交机器人领域的学者。《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和《连线》等都曾报道过她和她的研究成果。
她被《女性》杂志评选为“年度女性”,被《时尚先生》杂志(Esquire)评选为改变国*的“40岁以下的40人”之一。由于她在信息技术对心理影响方面的杰出成就,她成为 CBS、NBC、ABC、CNN、BBC 和NPR 等众多极富号召力媒体的嘉宾。
雪莉·特克尔是广受欢迎的TED演讲嘉宾。2012年,她第二次作为TED演讲嘉宾时的演讲题目是《保持联系,却依旧孤独》(Connected,But Alone),她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社会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她是信息技术狂热时代的冷静思考者,在人与信息技术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她是当之无愧的。
★我很愿意为广大读者彼得?戴曼迪斯的《富足》一书。如果读了《富足》,你们一定会发现,尽管媒体的头条往往都是坏消息,但发展趋势却是向好的。的极度贫困正日趋减少,健康正在得到巨大改善。当前的发展让我确信:与20世纪90年代一样,我们通过技术手段一定能够让新增就业机会大于失去的就业机会。刚刚过去的几个月,40%的新增工作机会都出现在薪资行业,这还是10年来的一次。我认为,大家应该读读《富足》这本书,并仔细琢磨琢磨书中的一些好点子。
——比尔·克林顿
美国前总统
★对企业而言,可透过本书论述的社会性问题,发现自身的挑战与机遇。《富足》所述的技术指数型增长规律,正被现实中的电商、互联网金融以其“荷塘效应”式的发展速度作着很好诠释。这正是我们用创客精神将企业颠覆为生态圈,为创造富足作出自己贡献的很好时机。
——张瑞敏
海尔集团董事局**、首席执行官
★《富足》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作者思考的都是关乎人类生存未来的大问题。它告诉我们,指数型增长的技术正成为改变的重要力量。“聚集上聪明的头脑,去解决宏大的问题”,作为身体力行的科技创新者,对于人类的富足,我们不但要乐观,更应该积极付诸行动。
——张亚勤
微软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
★我们正处在大变革时代,未来会越来越好还是反之?这是个问题。技术创新推动者彼得·戴曼迪斯对人类未来的理性乐观,在《富足》中得到了展现。这本书极富震撼力,让人爱不释手,我对未来更有信心啦!
——张醒生
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
★这是一本精彩的著作,非常好看。面对日益悲观的,《富足》给出了乐观的答案。乐观之道既源于指数型发展的技术、“DIY”创新者、科技慈善家和崛起中的 10 亿人等 4 大力量,更源于对人类惯常“认知偏差”的反思与纠正。这是一本改变思维的书。
——梁春晓
集团副总裁、研究员
★日益严重的雾霾、频发的飓风乃至莫名消失的航班……似乎没有理由对未来更乐观。即便已能绘出人类基因图谱和登上火星,但仍有很多挑战是科技不能解决的。但《富足》告诉我们,悲观源于“认知偏差”而非事实,“相邻可能”会带给人类光明的未来。这不是一部未来学力作,因为它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张涛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副总裁
★在这个时代,我们经常遭遇所谓后工业时代带来的残酷现实,如超载的压力、能源问题、空气和水污染。如果我们看得更远一点,正面的东西应该远远多于负面的东西,如清洁能源、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好的、贫富差距的缩小、去物质化和去货币化,以及更多的个人自由。《富足》为我们描述了这将如何实现,具有很的可信度。
——李淼
物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
★凭借指数型发展的技术创新,人类将迎来富足时代。战胜现存的贫困和孤独,获得更佳的资源和能源,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是本书充满乐观主义的宣言。在已经到来的“超链接化”时代,大规模群体创造推动了颠覆式创新的不断涌现,我们将获得新的质量的人类文明。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技术创新专家
★《富足》一书所体现的正是美国的主流思想,绘出了一幅通向未来的地图。戴曼迪斯提出的改变人类未来的 4 大力量,恰好体现了人、科技和制度的有机结合。《富足》进一步让我们确信:在未来的开放式创新进程中,小公司才是真正的主导者。
——王煜全
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 , 互联时代未来趋势专家
★这部书真是不同凡响!不过,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这部书打动,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读完之后,映入脑海的一个词汇,就是“情怀”。一个有情怀的人,会孜孜以求地关注、身体力行地向往这样的美景:“地球上 10 亿人喝上干净的水,住上自己负担得起的住房,个性化的教育,的护理,用之不竭的无污染能源。”这种情怀,让戴曼迪斯和科特勒能够越过种种“思维束缚”和“认知偏差”,看到孕育在技术、信息、人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中的“富足的伟大力量”。为这种伟大情怀所感动、所感染,至少说明人类富足未来的美景,人人所愿——这种共同的期待,是迈向富足的源源动力。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谷歌公司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每天的工作能够改变吗? 99.99999% 的人都会说:“不能。”不要紧,看看《富足》吧,你会了解那千万分之一的人正如何改变,并让未来更美妙。
——秦朔
《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700 万年前人猿揖别,从那开始,人类无时无刻不生存在饥饿和匮乏的威胁中,悲观与恐惧融入了我们的基因。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亘古未有的富足时代。学会没有恐惧的生活,是人类理性与基因的决战。《富足》是理性手中的利器,让我们通往身与心的自由。
——罗振宇
《罗辑思维》主讲人
★我们人类惯性悲观,也许是因为种种艰难以及不确定吧,但《富足》作者戴曼迪斯有充足的证据来传达正能量——未来比我们想象的更美好。他坚信科技是福音,这是有史以来一次上的人有能力辨别、解决难题和实现富足的方案。当然,富足并不意味着,而是意味着为所有人提供生活的可能性。本书信息量超大,有个思想准备吧。
——王立鹏
《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商学院》杂志主编
★《富足》是人类寻找美好明天的必读之作。
——埃隆·马斯克
Tesla 汽车公司 CEO,SpaceX 公司 CEO,PayPal 创始人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摆脱贫困、进入未来富足时代的钥匙。对于萎靡不振、悲观灰暗的末世心态,它也是一剂难得的灵药。
——雷·库兹韦尔
谷歌公司工程总监
★《富足》是一本立论大胆、论证有力的著作。它告诉我们:的慈善家、创新者、充满激情的创业企业家,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更有能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杰夫·斯克尔
eBay 联合创始人,Participant Productions **
《富足》目录
前 言 黎明前的曙光
部分 观点
01 人类所面临的大挑战
只要拥有改变人类未来的4 大力量,那么无数曾经被认定为不可能的事情将来都有可能变成现实:地球上90 亿人喝上干净的水,住上自己负担得起的住房,个性化的教育,的护理,用之不竭的无污染能源。如果真能如此的话,那将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啊!
铝的教训
增长的极限
实现富足的可能性
02建造富足金字塔
“贫困”与“相对贫困”这两个指标都很难用来定义富足,戴曼迪斯提出的关于富足的金字塔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富足金字塔由三层构成:底层是水、食物、住所,中间层包括丰富的能源、充分的受教育机会、便利的信息通信技术,层则是健康与自由。
富足的定义
富足金字塔模型
底层:水、食物和住所
中间层:能源、教育和信息通信技术
顶层:健康和自由
更大的挑战
03悲观源于我们的“认知偏差”
克服那些让大多数人不相信富足有实现可能的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怀疑主义、悲观主义以及其他所有类似的想法。为了让人们相信富足是有可能实现的,需要理解一点,那就是:我们的信念是由大脑塑造的,而我们所认识的又是由信念塑造的。
卡尼曼的经历
认知偏差
负面新闻爱上头条
海量信息让人无所适从
04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人类对“坏消息”偏爱有加。实际上,这只是人们下意识的反应。衡量一件物品价值的好方法,就是得到它所必须花费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化和相互合作,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他人的进步。尽管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一直都很大,但是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无病呻吟式的悲观
节省时间与延长寿命
累积性进步
历史数据传递出的好消息
第二部分 指数型发展的技术——实现富足的重要力量
05雷· 库兹韦尔与奇点大学
库兹韦尔是谷歌公司的工程总监,也是21 世纪伟大的未来学家。在摩尔定律的基础上,库兹韦尔创立了库兹韦尔定律:所有信息技术都将以指数规律快速发展。戴曼迪斯和库兹韦尔创立的奇点大学是一所面向未来的大学,其核心课程都是围绕8 个指数型增长领域设置的。
库兹韦尔是好的预言家
摩尔定律:预知未来的一条曲线
谷歌人脑
奇点大学
06奇点越来越近
克雷格· 文特尔正在研究低成本燃料、性能疫苗与超产农作物,这些技术对实现富足至关重要。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 构造的物联网,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3D 打印、医学、纳米技术等领域,也不断有惊人的技术突破。这都预示着:“奇点”越来越近了。
通往明日之旅
网络与传感器
人工智能
机器人技术
数字化制造与无限的计算能力
医学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你正在改变吗
……
《技术的本质》部分目录
各方赞誉
序 解放思想
段永朝·跨界思想家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前言 揭开人脑思维的奥秘 第1章 自然界的思想实验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思想实验,特别是关于自然界的思想实验,爱因斯坦的“驾乘光束”实验就是其一。研究大脑,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通过简单的思想实验,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人类智慧是怎么一回事儿。
思想实验1:大峡谷和大洞穴的形成
思想实验2:驾乘光束
大脑新皮质的统一模式
第2章 思考的思想实验
大脑和计算机都能存储和处理信息,但是,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的相似性可不只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大脑的记忆是层级结构和连贯有序的。记忆奇妙地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一定是某些事物触发了它们。
思考,人脑不同于计算机
记忆是连贯有序的
联想因触发而生
记忆的结构是层级的
第3章 大脑新皮质模型
大脑新皮质分 6层,共包含 300亿个神经元,它们又组成了 3亿个模式识别器。这些模式识别器按层级关系组织,它们是思想的语言和思维模式识别理论的基础。只有具备自联想能力和特征恒常性能力,大脑新皮质才能识别模式。思维模式分两种:无目标思维和导向式思维,做梦就是无目标思维实例。
分层模式
模式结构
流向大脑新皮质模式识别器的数据本质
自联想和恒常性
学习
思想的语言
梦的语言
模型的根源
第4章 人类的大脑新皮质
尽管进化带来的改变并不总是朝着更的智力水平前进,但是,智力仍是一个重要的进化分支。大脑新皮质的分层学习能力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在进化过程中体积越来越大,并终成为大脑的主体。大脑运转时,并不以神经元为基础,而是神经元集合。
智力,一个重要的进化分支
新皮质的分层学习能力
积木式神经元集合
视觉皮质与通用算法
第5章 旧脑
虽然大脑新皮质已成为大脑的主体,但我们的旧脑并未消失,仍在帮助我们寻求满足和躲避危险。丘脑的突出作用是与新皮质持续联络,海马体存储新记忆,而小脑则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
感觉传导路
丘脑
海马体
小脑
快乐与恐惧
雷·库兹韦尔与奇点大学
库兹韦尔是好的预言家
如果你想要知道科技是否会以足够快的速度给带来一个富足的时代,那么你需要知道如何去预测未来。当然,预测未来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举例来说,古罗马人会雇用肠卜师来为他们占卜(肠卜师是指受过训练的能够通过查看被宰杀的绵羊的内脏来预测未来的人)。现在,在预测方面人类所做的已经比那时候好多了。实际上,就预测科技发展的趋势而言,现在几乎已经达到科学的程度了。在这方面,或许没有人比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做得更好了。
库兹韦尔出生于1948年,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想成为一名技术预言家,尽管他的童年跟大多数人的童年都不太一样。在他5岁的时候,他想成为一名发明家,但又不想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发明家。他的父母都是世俗派犹太人,都是为逃避希特勒的迫害而从奥地利来到纽约的。在成长历程中,库兹韦尔听到了很多故事,不仅仅是有关暴行的恐怖故事,还有其他的好故事。他的外祖父喜欢谈论回到战后欧洲的次旅行的故事,在那里他我外祖父获得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来处理达·芬奇的原创作品——他外祖父总是用非常虔诚的语言来描述这次经历。从这些传奇故事当中,库兹韦尔知道了人类的思想是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的。达·芬奇的思想是人类的局限性的创造力的象征。而希特勒的思想则显示出了一种毁灭的力量。“因此从早年开始,”库兹韦尔说,“我就把追求‘好思想’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们体现出了我们人类价值中好的那部分。”
8岁的时候,库兹韦尔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那一年,他发现了一些有关小汤姆·斯威夫特(Tom Swift Jr.)的故事书。这套系列故事书的情节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斯威夫特发现了一种可怕的情况,它将威胁到整个的命运,于是他回到自己的地下实验室进行冥思苦想。后,他总能豁然开朗,找到一些非常出色的解决方法,并且因此成了一名英雄。这些故事的寓意非常明确:思想再加上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上所有的难题。
从那以后,不断努力,库兹韦尔终实现了他自己的目标。事实上,他创造了几十个奇迹:上台CCD平板扫描仪、上个文本–语音、上台供盲人使用的阅读机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东西。总之,他现在持有39项专利,另外还申请了63项专利申请权、12个荣誉博士学位;他还入选了美国发明家名人堂(是的,在俄亥俄州的阿克伦市确实有这样一个名人堂)。库兹韦尔还获得了美国国*技术奖与久负盛名的由麻省理工学院颁发的总资金额为50万美元的莱梅尔逊奖(Lemelson-MIT Prize),莱梅尔逊奖是颁发给那些“把他们的想法转变为发明与创新,从而改善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这个的人”的。
但是,雷·库兹韦尔之所以如此出名的,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完成了许多发明。或许,驱使他着手发明这些东西的原因才是他大的贡献。不过,这或许要多花点时间解释一下。
摩尔定律,预知未来的一条曲线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科学家们就开始猜测,技术变化的速度可能隐藏着某种模式,如果能够揭开隐藏这种模式的面纱,那么人类就有可能预测未来。试图预测未来的早的官方行动之一,或许是1953年美国空军所做的研究,他们追踪了自莱特兄弟以来的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加速提的过程。美国空军绘制了一幅“飞行速度提图”,并将它外推至未来,结果得出了这个在当时极其令人震惊的结论:去月球旅行应该很快就可以实现了。
对此,凯文·凯利在他的《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进一步解释:
重要的是你要记住,在1953年,上还根本不存在任何一种能够实现这种未来旅行的技术。没有人知道人类怎么才能以那么快的速度旅行并生存下来。当时,即使是乐观的、大胆的梦想家也没有预测到,人类能够在众所周知的“2000年”到来之前就登上月球。告诉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画在那张纸上的那条曲线。但是那条曲线是对的。只不过在政治上看却有点不准确。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颗人造卫星,时间恰好与曲线上所显示的时间相吻合。12年后美国向月球发射了一枚火箭。正如达米安·布罗德里克(Damien Broderick)所解释的那样,人类到达月球“的时间大大提前了,比像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这样的疯狂的太空旅行爱好者所预测的时间还要早上1/3个世纪”。
美国空军给出了这个研究结论之后大约10年,一个名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的人总结出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很快就成了所有预测技术发展趋势的规律中的一个。在1965年的时候,英特尔公司还未成立,仍然效力于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摩尔撰写了一篇题为《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组件》(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cuits)的论文。正是在这篇论文中,摩尔指出,自从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之后,在一个电脑芯片上的集成电路元件数量每年都增加了一倍。他预测,这种趋势还将会“至少再持续10年”,他是对的。这种趋势确实又持续了10年,不过之后并没有停止,又再持续了10年,然后还有更多的10年……总之,在50年之后,摩尔给出的这个预测的准确性仍然没有问题,到如今已经变成了的“摩尔定律”。现在,人们都在用摩尔定律预测半导体工业的发展趋势,来为这个行业制定未来的规划。
摩尔定律指出,每隔18个月,在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就会增加一倍,这实际上意味着,每过18个月,以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运行速度是原来两倍的电脑。在1975年间,摩尔对摩尔定律进行了修正,把时间修正为每两年增加一倍。但是,不管怎样,他所描述的这种增长模式仍然是指数型的。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说到底,指数型增长只不过是简单地不断翻番而已:1变成2、2变成4、4变成8……但是,由于大部分指数型增长曲线都是从远小于1的地方开始的,所以早期的增长几乎让我们察觉不到。如果你去看一张图表,数字从0.000 1翻倍到0.000 2、从0.000 2翻倍到0.000 4、从0.000 4翻倍到0.000 8,那么在图上的这些点看起来几乎就等于是零。实际上,按照这个速度,13次翻倍之后,数字仍然是小于1的。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条曲线看起来像是一根水平线。但是,再翻倍7次之后,数字就会猛然增加到了100。这就是爆炸性的增长,几乎就在一夜之间,“从一块石头变成了一座大山”,指数型增长的力量就是如此的强大。但是人类的大脑是局部性的、线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指数型增长速度会如此令人震惊的原因
为了说清楚这种指数型增长在技术领域究竟是如何展开的,不妨让我们来看看一台名为“奥斯本”的便携式电脑的故事吧。“奥斯本”电脑公开发布于1982年,是当时上的电脑。这个“坏小子”大约13千克,价格为2 500多美元。与之相比,2007年发布的台iPhone,重量只有它的1/100,成本只有它的1/10,而运行速度是它的150倍,内存容量则是它的100 000倍。即使撇开它的软件应用程序与无线连接功能不讲,你只是简单地按“单位重量单位计算能力的美元价格”来测算两者之间的差距,iPhone都遥遥于早期的任何一台个人电脑,从上来看,iPhone是“奥斯本”便携式电脑的150 000倍。
计算机在计算能力、运行速度、存储容量等方面的惊人提,再加上价格的下降、尺寸的缩小,构成了一种指数型的变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科学家们还在怀疑,这种指数型发展模式是不是真能成立。当时,不论是从晶体管的大小来看,还是从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这种趋势都还不明朗。
而这就是我们要回过头来讲讲库兹韦尔的故事的原因了。在20世纪80年代,库兹韦尔意识到,任何在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实现的发明创造,等到真正把它推上市场的那,就肯定已经过时了。因此,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他至少需要预测3~5年后的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他的产品。因此库兹韦尔以一个初学者的角色开始研究技术发展趋势。他描绘了自己总结的指数型增长曲线,试图搞清楚摩尔定律是否真的具有普遍意义。
事实证明,摩尔定律是真的具有普遍性的。
谷歌人脑
库兹韦尔发现,遵循指数型增长模式的技术有数十种,例如,美国电话网的扩展、一年内互联网通信数据的流量、单位价格磁性存储介质的存储容量,这些都以指数型速度在增长。此外,不仅仅是这些信息类技术的增长速度是指数型的,上的其他一些与此无关的技术也在以指数型的速度增长。就拿计算机的处理速度来说吧,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里,它的指数型增长速度一保持不变。尽管在此期间,也出现了几次不和谐的性的战争、性的经济萧条,以及其他一系列问题。
库兹韦尔的本书《智能机器的时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于1988年出版,他在书中利用指数型增长曲线图对未来做了些不大不小的预测。现在,某些发明家和知识分子总是在对未知事项进行各样的预测,但是事实证明,只有库兹韦尔的预测才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准确性,例如,他曾经预言苏联会解体;计算机能够战胜象棋;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在战争中使用电脑化的武器;自动驾驶的汽车;而其中的或许是预测到了万维网的出现。紧接着,他在1999年又出版了另一本书,名为《灵魂机器的时代》。在这本书中,库兹韦尔把他的预测蓝图进一步指向未来,分别就2009年、2019年、2029年和2099年提出了一系列预测。由于他的大部分预测都是针对相当遥远的未来的,它们到底是否准确,在好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无从得知。但是,在他为2009年所做的108项预测当中,有89项已经成真了,还有13项也十分接近现实。在未来主义文学的历史上,库兹韦尔的预言的准确性是无与伦比的。
在他出版于2005年的著作《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中,库兹韦尔与一个10人研究小组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描绘出了数十种指数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他们还试图搞清楚这种发展速度将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是令人惊愕的,也是颇具争议的。不过,为了解释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还得先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讨论一下未来的计算能力。
一台普通的低端电脑的运算速度大概是每秒1011次,或者说,每秒1000亿次。而科学家们则估计,把爷爷与奶奶的声音辨别出来或者把马蹄声与雨滴声分辨出来的模式识别要求大脑大致以每秒1016次,即每秒1亿亿次的速度进行计算。如果用这些数据作为基准,利用摩尔定律进行预测,那么,一台普通的价值1 0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就可以达到人类大脑的计算水平。如果再向前“快进”23年,到那个时候,一台价值1 000美元的电脑在一秒钟内应该可以完成100亿亿亿(1026)次计算,这相当于我们整个人类的所有大脑的计算能力的总和。
不过,这种技术的发展还有一个值得争议的部分:更快速的电脑出现后,将帮助我们发展出更先进的技术,于是人类将会开始把这些技术嵌入到我们自己的身体内。例如,利用神经义肢技术来增强认知;利用纳米机器人来修复病痛后的残躯;利用仿生心脏以避免衰老。在史蒂文·列维(Steven Levy)写的《走进谷歌》一书中,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用相似的语言描述了搜索引擎的未来:“它(谷歌)将会被植入人的大脑。当你想到一些你不太了解的东西时,你就能够自动地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库兹韦尔非常欢迎这个即将到来的可能性。但是其他人则对这种改变感到很不安,他们认为,如果那个时刻真的到来,那么我们将不再是“我们”了,而开始变成“他们”了。尽管我们在这里说这个东西可能有点跑题了。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重要的是,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指数型增长的技术其实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它们所拥有的惊人的潜力能够为改善全民众的生活水平做出巨大的贡献。当然,那种长远的可能性,比如说,在大脑当中植入一个人工智能构件,听起来还是一种很奇妙的事情(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从近期来看,如果利用人工智能机器来诊断疾病,让它们帮助照看我们的孩子,或者监督能源智能电网,又会如何呢?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到底有多少大呢?
在2007年的时候,人类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学能够提供一套关于指数型增长的技术的完整课程。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