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集合论导论 第2版
定价:28.00元
作者:(美)Robert L.Vaught (R. L. 沃特)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92001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是一本关于集合论的本科生教材,写法生动、有趣、愉悦,至少让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也感到非常愉悦。第2版对书中的问题作了精解,提升了其作为教材的实用性。目次:前言;引言;集合及其关系运算;基数和有限集;数系;基数;序及序型;公理集合论; 良序、基数及序数;正则公理;逻辑和形式理论;独立性证明;基数和序;附录;文献目录;索引;题解。读者对象:数学专业本科生及科研工作者及数学爱好者。
目录
作者介绍
Robert L.Vaught (R. L. 沃特,美国)是学者,在数学界享有盛誉。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科研和教学成果,适用于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和研究生。
文摘
序言
我是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市面上推荐的参考书多如牛毛,但唯独这本让我找到了那种“对味了”的感觉。它的逻辑推导过程异常严谨,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常常在关键步骤上含糊其辞,用一句“显然如此”就带过去了,让人抓耳挠腮。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的困惑点,每一步从公理到引理,再到最终的定理证明,都做到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我尤其喜欢它在引入新概念时,会先从一些直观的、甚至带有哲学意味的思考切入,然后再迅速过渡到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这种“先感性认识,后理性把握”的过渡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理解集合论这种高度抽象学科的门槛。有几处关于选择公理的讨论,它并没有简单地陈述其等价命题,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不同数学分支中的实际影响和争议,这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工具书”的层面,更像是一本引导思考的哲学导论。可以说,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严谨性和良好的引导性,让我最终决定将它作为我主攻的教材。
评分如果要挑剔的话,这本书的初版可能确实存在一些小瑕疵,但第二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几乎将所有早期读者指出的问题都进行了修正和完善,这体现了作者对学术反馈的重视。例如,早期版本中对某些涉及超限归纳法的证明,符号的切换略显生硬,但在第二版中,作者增加了一个专门的小节来阐述这种符号切换的规范性,并补充了几个过渡性的例子,使得整个论证链条更加顺滑。此外,针对非数学专业背景的读者,第二版增加了一个非常实用的附录,里面回顾了必要的预备知识,比如逻辑符号和基础集合运算的严格定义,这使得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相对平顺地进入到核心章节。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这本书从一本优秀的教材,升级为了一本可以长期作为参考工具书的典范。能看出作者在再版过程中,是抱着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了打磨和重塑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气息的深蓝,配上烫金的书名,显得沉稳又不失格调,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作品。初次翻开时,那种纸张细腻的触感也挺舒服,闻着新书特有的油墨香,心情都跟着愉悦起来。虽然内容本身是偏硬核的数学理论,但作者在排版上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拉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初学者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过于吃力。最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定义和定理的陈述,都采用了非常清晰的区块划分,关键术语都有明确的标注和加粗处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查阅和确认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相比于市面上那些排版密密麻麻、恨不得把所有信息塞进一页的教科书,这本书在“阅读体验”这个维度上,无疑是做到了教科书级别里的一股清流。不过,话说回来,再好的排版也只能是辅助,真正的考验还是接下来的内容本身,但至少,它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让我愿意沉下心去啃下那些复杂的符号和公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习题设计水平非常高,这可能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很多数学书的习题要么过于简单,流于表面,要么就是直接照搬书本例题的变体,缺乏新意。但这本书的习题集明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不仅仅是用来检验你是否掌握了本章概念的,更像是对该章节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拓展的“迷你项目”。举个例子,有一组关于基数运算的题目,它不是让你直接计算某个集合的大小,而是引导你从不同的构造性视角去证明某些等式在特定情况下依然成立,这迫使你必须跳出书本上已有的框架去思考。更棒的是,对于那些难度系数较高的挑战题,书后都有非常详尽的提示,甚至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点出一条不同的解题思路,这一点对于自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教会你如何“破局”,而不是简单地“抄答案”。通过这套习题的训练,我感觉自己对集合的构造和运算的理解,已经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可以熟练操作的实践者。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群展现出了一种非常开阔的学术视野,这使得全书的叙述跳脱出了传统集合论的狭隘框架。我之前读过的几本教材,大多集中在ZFC系统的内部逻辑,探讨点到为止。但这本书明显有所不同,它非常巧妙地穿插了关于集合论在现代数学其他领域应用的实例。例如,在讨论良序定理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纯粹的逻辑证明上,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述它在泛函分析中如何保证某些算子的存在性,以及在拓扑学中如何构建紧凑集。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深刻理解到,集合论作为“数学的语言”,其重要性远超出了它本身的范畴。这种“宏大叙事”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套孤立的公理系统,而是在窥探整个现代数学大厦的底层逻辑结构。这种融合了历史背景、哲学思考和广泛应用的叙事方式,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最显著特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