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集》收作者1925年所作杂文三十一篇。1926年6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九版次。《华盖集》的内容包括:通讯论辩的魂灵,牺牲谟,战士和苍蝇,夏三虫,忽然想到(五至六),杂感,北京通信,导师,长城,忽然想到(七至九),“碰壁”之后,并非闲话,我的“籍”和“系”,咬文嚼字(三)等内容。
##“存学者的良心,有市侩的手段”
评分激烈但又一语中的。民国姑且还让文人抨击社会和政府,言论还自由,学生还是很有觉悟的,还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
评分##202101:内容上有大事,也有琐事,基本以想到就写,不求面面俱到,但是一针见血的方式在写。琐碎之处,因为隔着近百年的时间,时事已成不甚了解的往事,因而在理解上多有难懂之处。就看懂的部分而言,义愤之处未必全然赞同,但诸如“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你怎么不到外国去?”这样的语句,曾经与现在,语境意义有所差别,但在字面上居然一字不爽,真不知道该说是鲁迅先生的洞察先见,还是这个民族的劣根性已经顽固到百年而不变分毫。这是一个明面上资讯发达、高歌猛进的时代,但已经很久不见有人会抛却互联网的术语套话,辛辣直爽地讲话了。
评分##真性情的真战士
评分##“存学者的良心,有市侩的手段”
评分##鲁迅对于国民性有极其深刻的洞察和批判,现在应该差不多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但很多人没有想过的是,这种对国民性的批判,来自于他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相当激进的批判,其态度说是极端也不为过。这是因为一切的国民性,都是文化和传统塑造出来的,要想改变前者,就必须连根斩除后者。这世上,或许没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好事
评分##由女师大引发的学潮,使鲁迅在“民气”与“民力”的关系方面,与胡适等人产生严重分歧。按鲁迅的看法,民气宜一鼓作气,直捣邪恶的巢穴,若像胡适等人所主张的到“研究室”去、先提升了民力再说回民气的办法,不啻把岁月蹉跎在琐事上,这点气,不外乎二而衰三而竭。历史证明,鲁迅没能弄对。余英时在论胡适日记的长文中谈到,胡适主张到“研究室”去,目的是让这些尚不能辨别善恶的青年学子,不为激进主义所蛊惑。简言之,先读书,“后浪”,先弄对是非,再去行动。当然,当年的学术环境,至少还能让胡适相信读书可以识别善恶,书,也还没被读(毒)死。一百年后,我们还有这样的信心吗?看看那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嘴脸吧。
评分##看烦了
评分##“存学者的良心,有市侩的手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