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 | 作者 | 冈田尊司著,颜静译 |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40464387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180000 | 页码 | 21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在大人看来千篇一律的童话故事,为什么小孩子却百听不厌?出了门总怀疑自己忘了锁门,一定要反复确认了才放心?看到别人遭遇不幸,心里竟会涌出一丝快意?对有裸露癖的人来说,演员竟是幸福的职业?……出版五年来,一直雄踞日本通俗心理学排行榜Top1的《怪癖心理学》一书,旨在通过分析存在于人们日常行为中的各种怪癖,帮助我们发现并认识潜伏在我们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事实上,完美主义、洁癖、强迫症等所有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本书作者冈田尊司,日本心理学专家,他告诉我们:怪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去驾驭!尼采、叔本华、荣格等人物都为怪癖所苦,但也因怪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查理?布考斯基有一句名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要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毁掉了他们的异禀。” |
| 作者简介 | |
| 冈田尊司,1960年生于日本香川县,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作家。中途退学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后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院,在京都大学医学院高等脑科学讲座神经生物学教室、脑病态生理学讲座精神医学教室从事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并担任山形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现代人的心理危机。主要著作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亚斯伯格症候群》《抑郁及精神障碍》《人为什么会失眠》《动摇世界的潜规则》《人格障碍》《了解孩子的“心病”》《悲伤的孩子们》等。 |
| 目录 | |
| 序言:你的影子操纵着你 每个人都有异常心理 “异常心理”不等于“精神障碍” 异常心理所传递的真相 第1章恐怖的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异常心理的入口 无法接受妥协与模糊 三岛由纪夫的完美主义 无法释放本能 完美主义的悲剧《黑天鹅》 潜藏在完美主义下的病理 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的孩子 白领为何反复卖淫 洁癖和饮食障碍 抹不掉的伤痛 印在心底的心理暗示 甘地的故事 完美主义与不洁恐惧 导致死亡的病态性完美主义 为何在成功的选择死亡 扔掉完美主义吧 即使满身泥垢也坚强生存 第2章潜藏在身上的罪恶快感 被犹如麻醉般的快感控制时 欺侮、家庭暴力或虐待容易上瘾 虐待和欺侮是罪恶的温床 沉迷于怪异行为的儿童 过度饮食症与偷窃癖 快乐电流一旦接通便持续循环 说谎的快感 裸露是舒爽的 一个人的性爱 他人的不幸是蜜味的 罪恶哲学家巴塔耶的色情社会学 颠倒错乱的孩童经历 因不被爱而生“恶” 蹂躏弱者的快感 施虐症 摆脱罪恶的反复循环 第3章从内心走出来的敌人 妒恨招致不幸 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症 不存在无意义的偶然 过度敏感造成幻觉 被同伴排斥后 “大家都在离我远去” 自我的陷阱 偏执分裂和抑郁 自恋性防御 是性欲还是支配欲? 只爱朋友妻的罗素 缺爱和自卑感导致病态的自恋 为什么无法阻止伴侣虐待孩子 嫉妒是人类情感中强烈的心理 支配欲“中毒” 有色眼镜下的“问题儿童” 第4章你被相反心理所愚弄 李尔王的悲剧 人会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心理 逆反心理 乖孩子常有“邪恶”的想象 与其强迫自己不去想,不如顺其自然 何谓倔强、矫情? 就爱唱反调 不听话的孩子 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嗜虐性和解离症 第5章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 脱离自身的另一个自己 从恶魔附身到癔症 “心理分析”的诞生 两种强迫观念“固执观念”和“固着” 人有情结,情结也拥有我们 无意识现出原形 从自身经历中学习“心病”的荣格 拥有双重人格的荣格 第二人格是精神的“避风港” 改正强迫观念的方法 消除心理创伤的方法 第6章只爱玩偶 玩偶之家 同一性扩散的时代 被遗弃的“玩偶”叔本华 被母当作玩偶的孩子 自恋者过于纯粹的爱情 自恋的人嫉妒深 被当作女孩养大的王尔德 “好孩子”的危险 为什么杀掉自己的孩子 杀掉生儿子的悲剧 悲剧背后的父母心及责任感 奉献的对象也是“另一个我” 失去依恋对象的悲伤 无法舍弃的人和物 依赖症 第7章罪恶感和自我否定的深渊 恋母情结 酒精依赖症的背后 尼采为何一定要杀掉上帝 害怕“黑狗”的海明威 急于求死的冲动 潜藏在异常心理中的罪恶感 为何害怕得到幸福 另有隐情 自我否定的陷阱 试图用金钱购买友情的心理 痴迷“牛郎”的人 隐藏在依赖欲望背后的爱情饥渴 不惜出卖肉体的心理 半求半不求的自杀心理 不需要完美的人生 为何完美主义与自我否定有关 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为了幸福的人生 结语:异常心理的根源 |
| 编辑推荐 | |
| 1、《怪癖心理学》是日本5年来*的通俗心理学著作。 2、《怪癖心理学》揭示怪癖的真相:完美主义、洁癖、强迫症、多重人格等,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你的影子操纵着你! 3、《怪癖心理学》使用了大量精彩案例,讲述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等天才人物是如何为怪癖所苦,又是如何因怪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的。 4、怪癖是人的两面性的体现,人既有做正确的事的冲动,也有做坏事的冲动。一味压制做坏事的冲动,很可能适得其反。勇于正视怪癖,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能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低谷,收获健康幸福的人生!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书名《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来看,我预感到这本书会是一次关于自我探索的奇妙旅程。我一直认为,所谓的“正常”与“怪癖”之间并没有一道绝对的界限,很多时候,那些被社会贴上“怪癖”标签的行为,可能只是个体独特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个人对这种将个体差异纳入研究范畴的心理学理论非常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努力去迎合某种社会期待,压抑着内心深处一些不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想法,久而久之,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可能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去勇敢地面对和接纳那个不那么“标准”的自己,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驱动力。我希望它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科学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在我们身上悄然滋生的“怪癖”,并且能够以一种健康、积极的态度去与之相处,甚至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评分“怪癖”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而《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这个书名更是让人充满遐想。我一直对心理学中那些探讨人性和个体差异的领域特别感兴趣。有时候,我会观察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一些不寻常的习惯或思维方式,但却找不到一个清晰的解释。这让我觉得,人类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加丰富多彩。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这无疑是在暗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另一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通往我们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隐藏的“怪癖”,并且理解它们的来源和意义。我渴望从中获得一些洞见,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那些在他人身上展现出的独特之处,从而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充满差异的世界。
评分《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人类内心复杂性的一切好奇。我总觉得,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别人难以理解,甚至连自己也难以完全解释的特质。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地定义为“怪癖”的行为、想法,是否真的只是边缘化的东西?还是它们恰恰是我们独特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内心深处不被完全驯化的痕迹?我一直对心理学中那些能够揭示人性深层秘密的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这样一本能够让我们审视内在的指南。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理解那些“不太一样”的自己,或许,我们一直以来都在逃避或排斥的,恰恰是我们最真实、最鲜活的部分。这本书就像是在邀请我们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去拥抱那个可能被我们忽视的“另一个我”,并从中找到理解与接纳。
评分《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解开它。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看似矛盾、难以解释的方面。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存在一些别人难以理解的小习惯,或者一些自己也说不清的偏好,这些究竟从何而来?是基因使然?是童年经历的影响?还是社会环境的塑造?这本书似乎承诺要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些答案。我特别期待它能够超越简单的归类和标签,而是深入剖析这些“怪癖”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内心的“另一面”,去理解那些不那么“主流”的想法是如何形成并影响我们的行为的。这本书的存在,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不再对那些“不同寻常”感到困惑或羞耻,而是将其看作是构成我们独特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欲。我总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者说,存在着一个不那么“正常”的自己,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为我们揭示这些潜在“怪癖”的钥匙。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关于人性深层奥秘的探讨。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会有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习惯?那些被我们认为是“怪癖”的东西,是否真的只是单纯的怪异,还是隐藏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这本书的标题直指核心,仿佛在邀请我去深入了解那个不那么显眼的自己,去审视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奇特想法和行为。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自己身上或者身边人身上那些“不太一样”的地方,甚至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让曾经的困惑转变为一种豁然开朗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