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外科证治全生集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外科证治全生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晓峰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外科
  • 临床
  • 证治
  • 伤科
  • 外科全书
  • 中医经典
  • 医学
  • 养生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尔麦医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75985
商品编码:1690094471
包装:01
开本:09
出版时间:2006-08-08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今日团购: 【限量团购特价,低至58折】清宫医案研究(上下卷) ¥234.00 9.00折 210.60 已参团人数: 剩余时间:
今日团购: 【低至65折 先到先得】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上下册 ¥248.00 9.00折 223.20 已参团人数: 剩余时间:

基本信息(337)

书名:外科证治全生集

原价:10.00元

作者:(清)王维德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117075985

字数:

页码:107

版次:1

装帧: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清代外科名家王维德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参以祖传秘方,汇编成《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氏创立了阴阳为主的外科辨证论治法则,重视疮疡阴阳辨证,治疗上“以消为贵,以托为畏”,贡献家传秘方甚多,疗效卓著,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剂。书成后形成以王洪绪学术思想为代表的外科学派,即全生派,在中医外科学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提要


本书由清代外科名家王维德在总结自己40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参以祖传秘方编成,于康熙五年(1740)刊行。1卷。分论证、治法、医方、杂证、制药、医案六部分论述。其中介绍常见外科病证治法65种,常用外科效方75 首,内、妇、儿科杂病验方48首,200余味药物的性能及炮制,医案15则。作者以治疗外科疮疡而擅长,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外科辨证论治法则,重视疮疡阴阳辨证,治疗上提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临床治病疗效卓著,自诩“治病历四十余年。用药从无一误”。备受后世医家推崇。所收录的家传秘方,如:阳和汤、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等,至今仍是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本次整理,精选底本,增加导读,编制方剂索引和药物索引附于书末,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不仅是外科医生的临床必备书,也是临床各科医生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论证
痈疽总论
阴疽论名
部位论名
治法
烂溃不敛治法
患孔毒根治法
翻花起肛治法
毒气攻心治法
痈疖治法
阴疽治法
石疽治法
恶核治法
流注治法
疔毒治法
红丝疔治法
刀镰疔治法
走黄治法
诸疮治法
疮鼓治法
杨梅结毒治法
痘毒治法
赤游治法
漆疮治法
火珠治法
汤火治法
冻疮治法
禁用千捶膏鲫鱼膏
上部治法
瘅贡头及发疽治法
蛀发癣治法
蜡梨疮治法
头面肥疮治法
咽喉治法
喉痹治法
喉闭治法
乳蛾治法
喉癣治法
喉珠治法
锁喉治法
缠喉风治法
牙痈辨治
骨槽风治法
瘰疬治法
遮腮发颐治法
耳后锐毒治法
走马牙疳治法
……
杂证
制药
医案
方剂索引
药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本草纲目》: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智慧之大成的医药巨著 序言: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医药典籍中,《本草纲目》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严谨的科学精神、系统的分类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精湛的图文并茂,成为明代乃至后世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巨著并非凭空而降,而是根植于数千年中医药实践的沃土,集历代医家智慧之大成,历经作者李时珍数十载的辛勤考证与实践,终成一部包罗万象、集大成的医学百科全书。 作者与成书背景: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山人,生于医家,早年随父李言闻学习医学。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实践,不信空谈。李时珍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尤其是对本草学的深入探索。在当时,中国医学领域对药物的认识虽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存在着分类混乱、考证不清、药性记载不详等问题,这极大地阻碍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李时珍目睹了这些不足,立志要撰写一部纠正前失、详尽完备的本草著作。 他不仅广泛阅读了历代本草书籍,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等,还深入民间,走访各地,考察药材的生长环境、采集时节、形态特征,并亲自尝试药物的性味与功效。他曾多次上山采药,深入林莽,与采药人、药农、渔人、猎人等交流,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他还通过观察动物的习性,了解植物的分布,通过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印证药物的疗效。经过长期的实践、考察、辨析与总结,李时珍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并在1593年得到刊刻出版,但此时李时珍已逝。全书共计190多万字,收录药物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0余幅。 体例与内容: 《本草纲目》的体例极为严谨,这是其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全书共分16部,60卷,其中: 总论(卷首): 包含凡例、序例、附方、药鉴等,阐述了编纂原则、药物学基本理论,以及一些重要的医疗经验。 正文: 按照“ 释名、集解、辨疑、气味、主治、发明、附方” 的体例逐一进行阐述。 释名: 详细解释药物的名称来源、别名、异名,纠正前人错误。 集解: 汇集历代本草著作对药物的记载,进行甄别、考订,辨明药物的产地、形态、采集、炮制等。 辨疑: 纠正前人本草书中存在的错误和混淆之处,是李时珍的创新之处。 气味: 阐述药物的性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及其归经。 主治: 记述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和适应症,以及临证应用。 发明: 阐发药物的功效机理、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等,提供更深入的医学见解。 附方: 收集与该药物相关的实用方剂,以验药验方。 分类体系的创新: 《本草纲目》在药物的分类上,突破了以往按照药物来源(如草、木、虫、兽)或功效(如解表、清热)的传统方法,而创造性地采用了“ 形类取象 ”的原则。这种方法将药物按照其形态、色泽、生长环境等相似性进行归类,例如将植物类分为草部、木部、谷部、菜部、果部、隰草部、石部、涌泉部、金属部、玉石部、动植物部(动物部分)、人部(包括人尿、齿、指甲等)、虫部、鱼部、兽部、禽部、介部(龟鳖类)等。这种分类方法更加直观,便于记忆和查找,也更符合事物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思维。 《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与贡献: 1. 集大成与纠谬正误: 《本草纲目》集结了李时珍之前几乎所有重要的本草学成就,并对其中存在的错误进行了系统性的纠正,其“辨疑”部分尤为突出,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2. 科学的分类方法: 创新的“形类取象”分类法,比以往的分类更加科学、系统、直观,便于后人学习和研究。 3. 详实的药物考证: 对每味药物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包括名称、产地、形态、炮制、性味、功效、主治、附方等,内容详实,可信度高。 4. 丰富的临床实践: 李时珍将历代医家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收集了大量的有效方剂,并对药物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5. 精美的插图: 全书配有大量的药物插图,逼真地描绘了药物的形态,极大地提高了药物识别的准确性,对于后世的医学教育和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6. 对世界医药学的影响: 《本草纲目》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影响力还远播海外。在明代晚期,该书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如日文、拉丁文、俄文等,对日本、朝鲜、越南以及欧洲的植物学、药物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在欧洲,它促进了对东方植物的认识,并激发了新的药物发现。 《本草纲目》的影响与意义: 《本草纲目》不仅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更是一部体现中国古代科学精神和医学智慧的百科全书。它为后世的本草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分类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仍为我们所借鉴。时至今日,《本草纲目》依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所蕴含的求真务实、博采众长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药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结语: 《本草纲目》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本草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以其卓越的科学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在世界医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丰富的药物知识,更传递了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种尊重自然、关怀生命的医学伦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我觉得非常符合它的定位。素雅的封面,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给人一种沉静、专注的学术氛围。书页的厚度和纸张的颜色也比较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经典、耐看的风格,它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而不是被表面的浮华所干扰。

评分

初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学术性很强。字体清晰,排版规整,每一部分的标题都标注得非常明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从目录和章节的划分来看,它应该是对中医外科的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我觉得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中医外科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但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医生或者爱好者来说,它应该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不是指实际重量,而是说它内容上的那种厚重感。书脊很厚,厚到让我觉得里面一定承载了非常丰富的知识。我之前在一些中医论坛上看到过有人提到这本书,说它是一本“临床必备”的参考书,尤其对于想深入理解中医外科理论和实践的人来说,几乎是绕不开的。我对书的内容充满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提供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古朴的米黄色封面,烫金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几个大字,再配上“外科证治全生集”几个行书,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打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不易洇墨,翻阅起来手感温润。封面设计上,我觉得它很用心,既体现了中医的传统韵味,又不失经典著作应有的庄重感。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拿在手里感觉很实在,翻页的声音也很清脆。封面的设计朴实无华,但又透着一股沉稳的大家风范,完全符合一本中医经典著作的气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看到这样一本用心制作、内容紮实的书,确实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欣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