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正版書籍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正版書籍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01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店鋪: 嘉匯漢唐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西北大學
ISBN:9787560435305
商品編碼:1662342681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為什麼中國的錢這麼多? 為什麼中國人錢多瞭反而不安? 為什麼說大國崛起靠的是製度而非掠奪? 為什麼政府有錢不如民間富有? 為什麼說養兒防老“不道德”? 為什麼發展金融是中國唯一的齣路? 陳誌武所著的《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 )(精)》探討金融發展和一般市場發展對文化和社會 帶來的影響。作者從理論到事實對西方金融的發展正 本清源,追溯財富基因,解讀資本密碼,剖析金融危 機,廓清陰謀迷霧。作者長期關注社會轉型問題,痛 擊時弊,觀點振聾發聵。新版更增加數十幅插圖,見 證金融發展的曆程;增添一篇後記,解析實體經濟與 虛擬經濟的錯誤二分法,觀點犀利。
    
   


    經典暢銷書《金融的邏輯》重裝再現,被譽為中國的《國富論》。 陳誌武所著的《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精)》探討金融發展和一般市場發展對文化和社會帶來的影響。作者從理論到事實對西方金融的發展正本清源,追溯財富基因,解讀資本密碼,剖析金融危機。作者創造性地從金融作為“大社會”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對儒傢文化進行金融學反思,直言市場經濟是個人解放的必由之路,發展金融是中國的唯一齣路。
   

序言  金融是什麼【第一部分】資本化的邏輯  第1章  中國的錢為什麼這麼多  第2章  為什麼中國錢多瞭許多人並不感到富有  第3章  西方的興起是因為掠奪的銀子多嗎  第4章  掠奪對西方的崛起貢獻有多大  第5章  資本化是美國資本主義的核心精神【第二部分】金融的邏輯  第6章  治國的金融之道  第7章  政府有錢不如民間富有  第8章  中國人的理財前景  第9章  反思高利貸與民間金融  第10章  中國是否會發生金融危機  第11章  金融現代化為何如此艱難【第三部分】金融危機的邏輯  第12章  從美國次貸危機中學到什麼  第13章  政府為解救危機而持股銀行不是國有化  第14章  金融危機之下,美國的藉貸消費模式會改變嗎  第15章  消費驅動型模式不會改變【第四部分】股市的邏輯  第16章  中國股市怎麼瞭  第17章  從國有銀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麼  第18章  資本市場與法治發展的互動【第五部分】文化的金融學邏輯  第19章  對儒傢文化的金融學反思  第20章  儒傢“孝道”文化的終結與中國金融業的興起  第21章  儒傢文化與中國金融發展的滯後  第22章  市場經濟是個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最後的話  發展證券金融是中國唯一的齣路編輯說明緻謝新版後記
   

     金融是什麼 2007年7月,美國齣現次貸危機。到2008年鞦, 次貸危機進一 步演變成全方位的金融危機。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 兄弟公司倒 閉之後,美國的金融危機不僅裂變成全球金融危機, 而且轉變成十 足的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形成嚴重衝擊,給多國帶 來失業大增、政 治動蕩的嚴峻挑戰。
     這個時候,我們自然想知道:金融到底是怎麼迴 事?危機之後, 金融市場是否會終結?人類社會為什麼需要金融市場 ?金融交易除 瞭讓華爾街、金融界賺錢之外,對社會到底有沒有貢 獻、有沒有創造 價值?如果有的話,是如何貢獻的?如何創造價值的 ?金融的邏輯 是什麼? 我跟金融結上緣,完全是巧閤。或者說,整個人 生都是一係列巧 閤,隨機事件組閤在一起,形成係列,就構成瞭你我 的人生。
     1986年1月,我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拿到係統 工程碩士學位。
    由於那時我的英文較好,學校不讓離校,於是,畢業 即留校。隻是到 那時,我已對工程沒有興趣。權衡之下,就要求分到 政治教研室工 作,這樣,至少能名正言順地看些社會科學類著作。
    在那時候,全國 沒有幾個政治學、社會科學類的研究生,就這樣,我 創造瞭曆史,成 瞭第一位進入國防科大政治教研室的碩士畢業生。去 那裏之後,具 體工作主要是給教研室老師分蘋果、送花生、收錢, 等等。
     到3月份,我收到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錄取通知 ,給我奬學金 和生活費用,讓我進入其博士班。由於該博士項目包 括金融、財會、 市場營銷、管理經濟學以及運籌學,說去瞭之後我可 以選擇其中任 一學科作為研究方嚮。這麼多選擇,一下把我弄糊塗 瞭,當時,除瞭 經濟學和運籌學之外,我確實不知道其他學科是什麼 。
     那時,崔之元在國防科大讀數學本科,我跟他在 一起寫文章、 譯書。問他:“什麼是finance?”他說:“是金融 。”“那,什麼是金 融?”他接著再給瞭一個解釋,隻不過,我確實沒聽 懂,也就更不明 白瞭,沒記住他的解釋。我想,反正我的興趣是要用 數理方法研究政 治、經濟與社會,所以,不知道“什麼是金融”也無 妨。
     就這樣,1986年8月28日,我稀裏糊塗地來到耶 魯大學。第 一學期,要上的課程沒有多少選擇,不管你今後學哪 科,都要上綫性 代數、概率論與統計、微觀經濟學以及效用函數理論 。第二個學期上 的是非綫性代數、計量經濟學、博弈論、微觀經濟學 。這期間,我發 現,原來要跟隨的那位導師教授年紀已經較大,他所 做的研究課題 有些過時瞭。同學給我建議:“不要選擇博弈論政治 學或者數理經濟 學瞭,還是學金融經濟學吧。” 但是,“什麼是金融”呢? 到今天,按照我的定義,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 跨空間的價值交 換,所有涉及價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 間進行配置的 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學就是研究跨時間、跨空間 的價值交換為 什麼會齣現,如何發生,怎樣發展,等等。
     比如,“貨幣”就是如此。它的齣現首先是為瞭 把今天的價值儲 存起來,等明天、後天或者未來任何時候,再把儲存 其中的價值用來 購買彆的東西。但,貨幣同時也是跨地理位置的價值 交換,今天你在 張村把東西賣瞭,帶上錢,走到李村,你又可以用這 錢去買想要的東 西。因此,貨幣解決瞭價值跨時間儲存、跨空間移置 的問題,貨幣的 齣現對貿易、商業的發展是具有革命性的創新。
     像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山西“票號”,則主要以 異地價值交換為 目的,讓本來需要跨地區運物、運銀子纔能完成的貿 易,隻要送過去 山西票號齣具的“一張紙”即匯票就可以瞭!其好處 是大大降低瞭 異地貨物貿易的交易成本,讓物資生産公司、商品企 業把注意力集 中在他們的特長商品上,把異地支付的挑戰留給票號 經營商,體現 各自的專業分工。在交易成本如此降低之後,跨地區 貿易市場不快 速發展也難! 相比之下,藉貸交易是最純粹的跨時間價值交換 。你今天從銀 行或者從張三手裏藉到一萬元,先用上,即所謂的“ 透支未來”,明 年或者5年後,你再把本錢加利息還給銀行或張三。
    對銀行和張三 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把今天的錢藉齣去,轉移到 明年或者5年後 再花。
     …… 第二,就如當年美國三隻國債所錶現的,這些國 債的存在與交 易給市場提供瞭評估其政府政策與製度優劣的具體工 具,通過國債 價格的上漲下跌,立即反映齣市場對國傢未來的定價 。隻要國傢的 負債足夠高、隻要繼續發債的需要還在,國債價格的 下跌必然逼著 政府對其政策或法律做齣修正。公民投票是民主製度 的重要形式, 但投票無法天天進行,而證券市場對國傢的監督、評 估、定價卻是每 時每刻的!美國和英國的興起如此,其他西歐國傢的 經曆要麼也如 此,要麼就被金融市場所教訓! 負債纍纍的政府是一個權力難以擴張的政府,因 為負債後,一方 麵政府就得麵對債券市場,另一方麵就得徵稅,就得 麵對納稅人。或 許,負債、債券市場、徵稅、納稅人,這些也都是民 主憲政的磚瓦。
    金融不隻是能幫助一個國傢平攤一時的支付壓力,還 能促進製度的 良性發展。
     迴頭看,對金融的認識、理解,花瞭我二十餘年 時間。1986到 2001年間的數理金融理論訓練和研究,給瞭我分析人 、社會、經濟 的科學方法和基本框架,讓我認識到人生一輩子效用 函數的最大化 是人的行為的終極目的,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 具在不同時期、 不同社會不一樣。這一分析框架或許就是一把鑰匙, 幫助我認識社 會、文化、曆史還有其他,包括反思和審視我們習以 為常的許多觀 念,也包括再思考企業和國傢的治理戰略。
     本書匯集的正是這些年反思、審視、研究、討論 的結果。
     2009年2月17日
   


     第2章 為什麼中國錢多瞭許多人並不感到富有 中國正在經曆的轉型總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因 為正在發生的 事情太多、太廣,也太快,對於有興趣研究人、研究 社會的學者來 說,這是個韆載難逢的研究機會。還是以我們在前麵 談到的“中國 的錢為什麼這麼多”這個話題為例,我們看到,商品 交換的日益市 場化、經濟活動的進一步錢化、財富和未來收入的快 速資本化,這些 都使中國的錢和金融資本越來越多。
     但是,除此之外,正在經曆的中國社會結構與文 化轉型也在給 中國帶來很多錢。具體講,就是原來許多通過親情關 係、友情關係所 實現的隱性經濟交易和隱性保險信貸投資交易,都逐 步被顯性的市 場交易取而代之,被直接錢化、金融證券化瞭,其結 果必然使中國的 錢和收入大大增加,同時當然也對金融業的發展提齣 挑戰。原來由 親情、友情實現的互助互惠式隱性金融交易被錢化之 後。如果替代性 的顯性金融保險、信貸、養老、投資産品又無法跟上 ,中國人在錢多 的同時。可能反而對未來更感到不安,這不僅使中國 的內需無法增 長,使中國經濟增長繼續依賴齣口,也讓中國人的幸 福感下降。
     ——靠親情實現的隱性交易逐漸由市場取代 人類自古就難以以個體生存,人際經濟交易、感 情交換曆來是 人類得以存活的主要保障形式,必須通過彼此間的利 益交換,特彆 是在不同時間、空間之間的人際利益交換來最大化我 們的生存概率, 來讓我們對未來的生活保障(包括養老)有安全感。但 是,人際交 易,尤其是跨時間或空間的人際交易必須以相互信任 為前提,否則, 交易的不安全使我們即使有需要,也不會去跟他人做 不同時空間的 價值交換,不會去互相保險、互相藉貸、互相養老、 互相投資。
     在市場規則、信用交易保障體係均不發達的社會 裏,人們主要 依靠以血緣建立的傢庭、傢族為跨時空利益交易的場 地,或者說傢 庭、傢族就是隱性的內部金融市場。在傳統中國社會 裏,血緣是這些 族內、親情內部利益交換的信用基礎,而儒傢“三綱 五常”名分等 級秩序便是信用交易的具體文化製度保障。“孝道” 文化是這種個人 未來生活安全保障體係的另稱。
     “養子防老”,親戚間“禮尚往來”,生老病死 時的相互幫助。這 些都是保險、養老、信貸、投資等的具體實現形式, “血濃於水”的 信念是用以強化這種體係的信用基礎的文化價值。這 些當然都是不 能稱作“利益交換”的跨時空經濟交易活動,是隻能 做但不能這樣 說的經濟活動,因此,這些經濟交易所創造的價值從 來不能以貨幣 單位計算,沒有被“錢化”,自然沒有記入GDP之中 。傢庭、傢族之 內的經濟交易或者說“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再 多,這種價值交 換由於沒以錢來核算,人們自然不會感到“錢多瞭” 。
     不過,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文化價值觀的 變化,原來靠血 緣、親情實現的隱性金融交易正在由金融市場以顯性 金融交易的形 式取而代之。原因有幾個方麵:第一,人口流動大大 增加,例如在江 西齣生但到北京、上海、廣州生活的人口比例越來越 高,人口流動起 來後,由血緣、傢族提供的經濟保障和養老互助功能 越來越不可靠, 正式的金融交易産品必須取而代之;第二,多年來所 執行的獨生子 女政策也使單純的傢庭、傢族養老互助體係無法勝任 ,特彆是人均 壽命的上升,使年輕的夫妻很容易要負責上兩代12位 老人的生活, 因此,以血緣為基礎的保障體係的效果越來越低;第 三,在文化價值 觀上,中國人越來越追求個人自由和經濟獨立,把未 來的生活保障 盡量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通過各種金融品種的組閤安 排把未來各類 經濟需要事先設定好,以此最大化自己經濟上的獨立 。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依賴金融市場,而不是隻 依賴傢庭、傢族 達到保障未來生活的目的,這當然也使中國的市場交 易額大大增加。
    錢自然也多瞭。
     就以中國的保險業為例,壽險、財産險、人身險 、意外事故險、 健康險等各類保費的總額,在2006年底為2萬億元, 到2007年5 月底大約是2.5萬億元,5個月增長25%。也就是說 ,如果是在傳統 中國社會裏,這些保險品種都會以人格化的形式在傢 庭、傢族以及 朋友網絡間實現瞭,隱性地實現瞭,那麼,這2.5萬 億元金融資産就 不會在中國經濟中齣現,全社會的金融資本供給量就 會少2.5萬億 元,保險業的公司收入和從業者的收入也不會有,中 國的錢量當然 也會少許多。換言之,正是由於這些保險功能已逐步 走齣血緣、走齣 友情,由保險行業取代,中國的金融資産多瞭2.5萬 億元,中國的貨 幣收入也因此增加瞭許多。
     P43-45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正版書籍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正版書籍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正版書籍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正版書籍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正版書籍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