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會史論》
基本信息
齣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42142
版次:1
商品編碼:16067203
包裝:平裝開本:25開
齣版時間:2013-12-19
頁數:472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14.8cm
內容簡介
《明清社會史論》已被譽為明清史專傢、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十世紀五、六〇年代,何炳棣緻力於明、清兩朝帝製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及階層間的上下流動,《明清社會史論》即是他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組成及階層流動的歷史钜作。
作者何炳棣是位大量運用近百種明清兩代的進士登科錄,進士三代履歷,進士同年齒錄和晚清若乾舉人和特種貢生的三代履歷等鮮為人注意的科舉史料的學者。這批量化的統計資料構成瞭《明清社會史論》的經線,有係統地呈現明清兩代間,初階、中階和高階舉業所造成的社會流動。何炳棣分析瞭進士及舉貢共約四萬個案例,發現這些人祖上三代為布衣齣身的比例很高,甚至高達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他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具有高度的社會流動性,遠遠超過英國十八世紀的情形。
另一方麵,何炳棣在《明清社會史論》一書裡運用大量的史料,如政府律令、方誌、傳記、傢譜、社會小說和觀察當代社會與傢庭事務的著作等,構成瞭本書研究的緯線。《明清社會史論》探討瞭個人與傢庭的地位轉移、社會流動的製度化和非製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會概念與迷思。除瞭從明清科舉觀察社會流動外,何炳棣也討論瞭清代晚期所廣泛施行的捐納製度,如何使富與貴緊密結閤,且影響力量趨強;造成平民嚮上流動機會大減。同時,何炳棣在書中不但處理嚮上流動,也討論嚮下流動及其導因,《明清社會史論》亦有專章討論士農工商、軍民匠竈的橫嚮水平流動,並論及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
《明清社會史論》討論明清社會流動,根據的樣本數量極多,被譽為討論科舉與社會流動全麵的一部經典钜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炳棣(Ping-ti Ho)
浙江金華人。1917年生於天津,2012年卒於美國加州爾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34年入清華大學,1943年獲清華庚款公費留美,師從英史巨擘John Brebner研修近代英國農業經濟史,1952年以〈英國的土地與國傢(1873-1910):土地改革運動與土地政策研究〉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65年芝加哥大學聘為湯普遜(James Westfall Thompson)歷史講座教授,1975年當選美國亞洲研究學會首位亞裔會長。
何炳棣治中國史,善用交叉學科知識與理論詮釋關鍵史料。早年選擇經濟運作、社會結構,晚年鑽研思想源頭,皆為直指歷史上影響時代脈動的核心問題。其名著《東方的搖籃》以充實的古代文獻聯繫考古資料及古動植學知識,論證中國古代文明源於本土,打破西方學者的世界文明皆源自西亞的一源說,連一源說的代言人威廉·麥剋尼爾(William H. McNeill)教授亦為之摺服。何炳棣之《明清社會史論》則運用社會分層化和社會流動理論,解釋明清科舉製度與中國社會身份意識的緊密聯繫,並將中國史從局限於區域研究的「漢學」,推到世界史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的西方學界主流殿堂,深受到西方學界肯定。
譯注者簡介
徐泓
1943年12月25日生於福建省建陽縣,獲颱灣大學歷史係文學士、文學碩士及國傢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歷史係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退休榮譽教授,曾任颱灣大學歷史係教授兼係主任、藝術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香港科技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部創設學部部長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署理院長,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及係主任、教務長及代理校長。教學研究的領域,主要是明清史、中國社會經濟史,已發錶明清鹽政與鹽業、明代社會風氣、明代婚姻與傢庭、明初國內大移民、明代城市及明清史學相關學術論著八十餘種、學術評論三十餘篇及歷史普及讀物三十餘篇。
目錄
前言
第二版自序
版自序
譯者序: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會史論》
目錄
圖錶目錄 章 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階層
節 基本反論
第二節 社會階層
第三節 教育與財富同為決定社會地位之主要因素
第二章 社會身分製度的流動性
節 法理上缺乏對社會流動的有效阻礙
第二節 明代特殊身分進士的統計
第三節 社會文學所見身分製度的流動性
第四節 社會為儒傢意識形態滲透
第三章 嚮上流動:進入仕途
節 史料的簡要評述
第二節 統計分析
第四章 嚮下流動
節 抽樣的傢譜記錄
第二節 人文環境
第三節 競爭激烈的考試製度
第四節 有限度的蔭敘
第五節 財富的減少
第六節 傢庭製度
第七節 小結
第五章 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
節 科舉與官學
第二節 社學與私立書院
第三節 幫助應試舉子的各種社區援助機製
第四節 宗族製度
第五節 刻書業
第六節 戰爭與社會動亂
第七節 人口與經濟因素
第六章 科舉的成功與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
節 各省的人口
第二節 以省分區分的科舉成功者之地理分布
第三節 社會流動率的地域差異
第四節 科甲鼎盛的地區
第七章 概括與結論
附錄 社會流動的案例選
引用書目
譯者註與按語引用書目
這本書的印刷質量和裝幀設計非常精良,看得齣齣版社在處理這種重要學術著作上是下瞭大工夫的,紙張的觸感和排版的疏密得當,使得長時間閱讀的疲勞感也減輕瞭不少。我著重看瞭其中關於明代城市化進程與手工業作坊組織形式轉變的部分。作者對於不同區域的經濟模式差異化處理,展現瞭他處理龐大曆史數據的驚人能力。他沒有把“江南”視為一個同質化的經濟體,而是細緻地比較瞭蘇南與蘇北在勞動力組織、技術傳承上的微妙差異,這些細節的對比,對於理解中國區域經濟史的復雜性至關重要。讀完這一部分,我對自己先前關於明代商業資本的一些綫性理解産生瞭動搖,意識到曆史的真實麵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斑駁和多樣化得多。這是一本需要仔細研讀,甚至需要對照地圖和年錶來輔助理解的著作。
评分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有點被這書的“厚重”震住瞭。它絕對不是那種輕鬆閱讀的“曆史普及讀物”,更像是為專業研究者準備的深度材料匯編。我關注的焦點在於明代中後期的社會流動性問題,特彆是商人階層如何在科舉製度的邊緣地帶尋求閤法性地位的張力。翻閱的章節裏,我注意到作者對於“地域性”和“血緣網絡”在權力分配中的作用進行瞭極為細緻的辨析。他沒有簡單地將社會結構視為僵化的等級體係,而是呈現齣一種充滿張力和動態平衡的生態圖景。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社會史”概念變得具體可感,仿佛能透過那些泛黃的紙張,看到當時士紳們在傢族利益和個人抱負之間徘徊的復雜心緒。不過,坦白講,對於初涉此領域的新手來說,可能需要搭配一些基礎背景知識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因為它直接進入瞭深入的學術對話狀態。
评分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桌上,光是書脊上的燙金字就透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感。我最近在研究明清時期的士紳階層以及他們與地方社會運作的復雜關係,所以毫不猶豫地就入手瞭。何炳棣先生的大名在史學界自然是如雷貫耳,他的研究方法和對一手史料的駕馭能力,一直是學界津津樂道的話題。我尤其期待他如何通過細緻的田野考察和檔案整理,來剖析那個時代社會結構變遷的脈絡。從初步翻閱的感受來看,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引用的材料極其紮實,絕非泛泛而談的宏大敘事,而是深入到具體事件和人物的微觀層麵去構建他的論點。這種腳踏實地的治學態度,對於我們理解一個看似熟悉卻又充滿隱秘運作的古代社會,無疑是提供瞭極富洞察力的視角。對於真正想深入瞭解明清社會肌理,而非滿足於教科書式概述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沉甸甸的禮物。我打算花上幾個周末的時間,沉浸在這浩瀚的史料和精妙的分析之中,相信一定能帶來許多啓發性的思考。
评分作為一名對社會變遷動力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尋找的正是這樣能提供深度分析的文本。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結構與行動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得到瞭充分的探討。比如,在論述宗族製度的演變時,作者並未將其簡單歸咎於外部環境的壓力,而是深入剖析瞭宗族內部精英階層如何主動地、策略性地利用或規避既有的社會結構來服務於自身群體的利益延續。這種對曆史主體能動性的關注,使得論述充滿瞭活力,而非冷冰冰的結構決定論。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簡單的答案,而在於提齣更深刻、更精準的問題,引導讀者去重新審視我們所熟知的曆史。它需要耐心,但迴報絕對是豐厚的學術體驗。
评分我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作者的學術聲譽去的,何先生在史學界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個人對清初的“文字獄”及其對知識分子心理狀態的影響頗感興趣,想看看他如何將這種政治高壓環境下的社會反應納入更廣闊的社會史框架來考察。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時間綫推進,而是圍繞幾個核心的社會議題進行多角度的交叉論證。我注意到其中一章對地方精英如何通過慈善事業來鞏固其社會權威的論述尤為精彩,它揭示瞭道德資本在物質資本之外的另一種重要構建路徑。這種對權力運作的非主流解讀方式,非常值得玩味。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士大夫”這個群體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政治角色,而是一個嵌入復雜社會網絡中的多麵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斷地挑戰我們對既有曆史敘事的固有認知。
評分商品好,服務周到
評分商品好,服務周到
評分商品好,服務周到
評分商品好,服務周到
評分商品好,服務周到
評分商品好,服務周到
評分商品好,服務周到
評分商品好,服務周到
評分商品好,服務周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