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画入门基础教程:山水云树(彩印) | ||
| 定价 | 39.80 |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9月 | |
| 开本 | 16 开 | |
| 作者 | 任安兰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128 页 | |
| 字数 | 416 千字 | |
| ISBN编码 | 9787115461438 | |
| 重量 | ||
本书是“国画入门基础教程”系列图书中的一本。“国画入门基础教程”是专门为零基础美术爱好者打造的、涉及多种国画常见题材的国画入门书,针对美术初学者学习的实际安排案例。书中细致的绘画步骤,简单风趣的文字,让你轻松学会国画。本书通过6 章内容,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山水云树”这一常见题材的相关绘制技法。第1 章介绍了国画的基础知识,包括工具和使用、运笔技法、用墨技法、用色技法等。第2 章介绍了常见的山石的画法,包括山石的结构、山石的组合方式、画山石的基本流程、石头的皴法、常见山体的画法。第3 章介绍了云水的画法,包括云的画法、雾的画法、烟的画法、岚的画法、水的画法、泉水的画法、瀑布
的画法等。第4 章介绍了树的画法,包括树的基本画法、树干的画法、树枝的画法、树叶的画法、不同种类树木的画法、丛树的画法。第5 章介绍了点景的画法,包括人物的基本画法、房屋的基本画法、桥的基本画法、船的基本画法等。第6 章介绍了山水画创作的画法,包括6 个典型案例:《归舟图》《早春图》《春江图》《深山访友图》《归隐图》《春山图》,技法实用,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本书对于正准备提高国画写意绘画修养和技法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教程和临摹范本。本书适合美术爱好者自学使用,也可作为美术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
第1 章 国画基础入门
用笔技法6
毛笔的种类 6
怎样握笔 7
运笔技法8
中锋运笔 8
侧锋运笔 8
藏锋运笔 8
逆锋运笔 8
露锋运笔 8
顺锋运笔 8
运笔技巧9
运笔快慢 9
运笔提按 9
运笔转折 9
线条的练习9
用墨技法10
用墨时水分的控制 10
如何研墨 10
墨分五色 11
墨法技巧 11
用色技法12
常用的国画颜色 12
色的浓淡 13
色墨调和 13
色色调和 13
第2 章 山石的画法
山石的结构14
山石的组合方式15
大石间小石 15
小石间大石 15
画山石的基本流程 16
石头的皴法 17
斧劈皴 17
披麻皴 17
折带皴 19
荷叶皴 20
米点皴 21
云头皴 22
雨点皴 23
钉头皴 24
乱柴皴 25
常见山体的画法26
石面 26
高坡 26
平坡 27
石间坡 29
山路 30
山峰 31
山峦 33
山脉 34
第3 章 云水的画法
云的画法35
勾云法 35
烘云法 37
留白法 38
雾的画法39
烟的画法40
岚的画法41
霞的画法41
水的画法42
勾水法 42
留白法 43
倒影法 43
泉水的画法 44
瀑布的画法 45
江水的画法 47
海水的画法 48
湖水的画法 49
第4 章 树的画法
树的基本画法50
树干的画法51
单钩法 51
没骨法 52
勾皴法 52
横皴法 52
线皴法 53
点皴法 53
疤结法 53
树枝的画法 55
鹿角枝 55
蟹爪枝 55
长臂枝 56
藤蔓枝 56
树叶的画法 58
点叶法 58
夹叶法 61
针叶法 64
不同种类树的画法65
松树 65
柏树 68
柳树 71
杂树 74
丛树的画法76
两棵树的组合 76
三棵树的组合 77
五棵树的组合 78
第5 章 点景的画法
人物的基本画法83
坐卧 83
站立 84
儿童 86
妇人 87
老农 88
论道 89
对弈 90
不同形态的人物 91
房屋的基本画法93
草屋 93
篱笆 95
阁楼 96
瓦房 96
白塔 97
不同的建筑类型 98
桥的基本画法101
木桥 101
石桥 102
不同形态的桥 103
船的基本画法104
渔船 104
帆船 105
不同形态的船 106
芦苇、竹子、草的画法108
芦苇的画法 108
竹子的画法 109
草的画法 110
第6 章 山水画创作
归舟图111
早春图114
春江图117
深山访友图 120
归隐图121
春山图126
我一直对中国的山水画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常常被水墨丹青所描绘出的意境所吸引,但苦于没有途径深入学习。最近,我偶然发现了《包邮 国画入门基础教程:山水云树(彩印)》这本书,这让我看到了入门国画的希望。“入门基础教程”这几个字,正是我需要的,它表明这本书是为像我这样的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山水云树”更是点明了核心内容,我一直觉得,山水画的灵魂在于其对自然元素的生动描绘,而云和树无疑是其中最能体现生命力的部分。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教授绘制这两种元素的。例如,如何用笔墨来表现云的飘逸和厚重感?如何勾勒出千姿百态的树木,从苍劲的松柏到婀娜的柳枝?“彩印”这一点也让我倍感期待,我相信,清晰的彩色图片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笔墨变化、色彩搭配以及细节处理,这对于我这个视觉型学习者来说,将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辅助。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基础的山石画法,因为山石是构成山水画骨架的重要部分,只有掌握了山石的基本画法,才能更好地将云和树融入其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此外,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完整的山水画构图范例,并对这些范例进行详细的解析,说明作者是如何安排景物,如何运用虚实,如何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国画的敲门砖,让我能够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魅力,并逐渐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被中国水墨山水画所吸引,却又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学习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觅一本能够真正带我走进国画世界的入门书籍。当我在网上看到《包邮 国画入门基础教程:山水云树(彩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入门基础教程”这几个字,无疑是给我这样零基础的初学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山水云树”这个主题,也正好是我最感兴趣的几个关键元素。我总觉得,在一幅山水画中,云的飘渺灵动,树的生机勃勃,是赋予画面灵魂的关键。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详细讲解如何绘制这两种元素。比如,在画云的时候,是需要用浓墨还是淡墨?是需要用飞白还是润笔?而对于树木,又该如何表现出不同树种的特征,例如松树的苍劲,柳树的柔美?更让我期待的是“彩印”这一特点。我相信,高质量的彩色印刷,能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书中所展示的笔墨变化、色彩运用以及细节处理。这对于我这样视觉型学习者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涵盖一些基础的山石画法,因为山石是山水画的骨架,只有掌握了山石的基本画法,才能更好地将云和树融入其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步骤图,甚至是一些名家作品的临摹示范,并附有详细的讲解,让我能够模仿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我还在琢磨,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原则,比如如何安排景物的层次感,如何利用留白来营造意境,以及如何通过画面的布局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真正迈出国画学习第一步的领路人。
评分我对中国古典山水画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梦想着能够亲手创作出一幅属于自己的水墨山水。然而,现实是,我完全是一个国画零基础的初学者。因此,当我在网上看到《包邮 国画入门基础教程:山水云树(彩印)》这本书时,我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入门基础教程”这几个字,无疑是最能打动我的,它意味着这本书会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讲解,不会让像我这样的新手感到茫然。“山水云树”更是点明了核心内容,我一直觉得,云的变幻莫测和树的生机勃勃,是山水画中最具灵气的部分。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教授绘制这两种元素的。比如,对于云,是否会有不同的画法来表现不同的天气和形态?对于树,是否会详细讲解不同树种的造型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树的质感和层次?“彩印”这一点也让我非常兴奋,我相信,高清的彩色图片一定能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笔触、每一处墨色变化,以及色彩的搭配。这对我来说,将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我还会仔细研究书中是否包含了基础的山石画法,因为山石是山水画的根基,有了稳固的山石,才能更好地衬托出云树的意境。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完整的山水画构图范例,并且对这些范例进行详细的解析,说明作者是如何处理景物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虚实,如何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从“看得懂”到“学得会”,最终能够“画得出”,能够真正体验到国画创作的乐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的山水画有着莫名的向往,总觉得那种写意的水墨,能够勾勒出天地间的灵韵。但是,作为一名完全的“小白”,面对浩瀚的山水画世界,我总是感觉无从下手。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名字:《包邮 国画入门基础教程:山水云树(彩印)》。光是“入门基础教程”这几个字,就让我看到了希望。“山水云树”更是点明了几个关键的绘画元素,而“彩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说明书中的插图和范例会更加清晰直观,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绝对是极大的便利。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讲解“云”的绘制的。我常常觉得,画云就像在与空气搏斗,如何才能让它既有飘逸灵动之感,又不失山水画的整体意境?是需要用枯笔扫出,还是用湿笔晕染?书中会不会提供不同的云的画法,比如表现暴风雨前的乌云,或者是晴空万里的流云?再者,“树”也是我非常头疼的部分。如何在纸上画出各种姿态的树木,从挺拔的松柏到婀娜的柳枝,都需要不同的笔触和墨法。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讲解,比如不同树木的造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皴法和点法来表现树的质感和层次。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讲解一些基础的山石画法,因为山石是构成山水画骨架的重要部分。即使重点是云树,但如果没有山石的衬托,云树也难以展现其魅力。最后,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完整的山水画构图范例,并且对这些范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作者是如何安排景物,如何运用虚实,如何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真正感受到国画山水的魅力,并有信心迈出自己绘画的第一步。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情有独钟,那种写意的水墨,仿佛能够将天地间的灵气凝结于纸上。但苦于没有系统学习过,面对那些大师的作品,我总是只能望洋兴叹。最近,我偶然发现了《包邮 国画入门基础教程:山水云树(彩印)》这本书,它的名字就深深吸引了我。“入门基础教程”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希望,而“山水云树”更是点明了核心要素,这正是我最想学习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讲解“云”的画法的。我总觉得,画云是一件很考验功力的事情,如何才能让它既有飘逸灵动之感,又能与山石融为一体?是需要大量的练习,还是有特定的笔法和墨法?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的云的形态,例如流云、积云、雨云等,并提供相应的画法?同样,对于“树”的描绘,我也有很多疑问。如何才能画出各种姿态的树木,从苍劲的松柏到婀娜的柳枝?书中是否会讲解不同树木的造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皴法和点法来表现树的质感和层次?“彩印”这个特点也让我非常期待,我相信高质量的彩色印刷能够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书中的笔墨变化、色彩运用以及细节处理。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视觉型学习者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基础的山石画法,因为山石是山水画的骨架,有了坚实的骨架,云树的描绘才能更加生动。另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完整的山水画构图范例,并对这些范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作者是如何安排景物,如何运用虚实,如何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真正迈出国画学习第一步的有力助手,让我从“纸上谈兵”变成“实际操作”。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充满热情,但又缺乏实践经验的都市白领。每天工作之余,我常常会沉浸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中,但总觉得自己离真正的创作遥不可及。最近,我发现了这本书——《包邮 国画入门基础教程:山水云树(彩印)》。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入门基础教程”这几个字,正是我想找的,它承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而“山水云树”则精准地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我一直觉得,山水画的灵魂在于其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而云和树无疑是山水画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画出飘渺的云,如何才能勾勒出千姿百态的树?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运用不同的笔墨来表现云的轻盈或厚重,如何通过线条的变化来塑造树的挺拔或婀娜?我还特别关注“彩印”这一特点。我相信,高质量的彩色印刷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墨色的晕染、色彩的搭配,以及不同笔触所产生的效果。这对于我这样依赖视觉学习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还会期待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基础的山石皴法介绍,毕竟山石是山水画的骨架,没有坚实的骨架,云树的描绘也难以展开。另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从最基本的笔墨运用,到简单的构图,再到最后的完整山水画创作。如果书中能有详细的步骤分解和临摹范例,那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帮助。我还在想,这本书会不会触及一些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哲学思想,比如“意境”的营造,以及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如果能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那将是额外的惊喜。
评分读了其他朋友关于这本书的一些零星评价,特别是提到“彩印”这一点,我感觉非常兴奋。这意味着书中展示的画作和技法会更加直观,色彩的运用,墨色的层次,都会一目了然,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觉得,国画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其对色彩和墨色的 nuanced (细微) 运用,仅仅通过黑白的文字描述,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精妙。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彩印”,并且印刷质量上乘,那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云”的描写,因为我总觉得画云是最难的。是需要用饱满的墨色,还是用干枯的笔触?是需要表现出朝霞的绚丽,还是傍晚的朦胧?书中是否会提供不同的云的画法,比如流云、积云、雨云等等?还有“树”,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讲解各种树木的造型,比如松树的苍劲,杨柳的婀娜,还有各种杂树的穿插。我希望不仅仅是讲解笔触,更重要的是讲解如何捕捉树木的生命力和形态。另外,“山水画”作为基础,我猜测书中也会涵盖一些基础的山石皴法,比如披麻皴、斧劈皴、点子皴等,并且会讲解如何将这些皴法与云树结合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步骤图,甚至是视频教程的二维码,这样我就可以边看边学,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我还在琢磨,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的概念,以及如何将这种思想体现在画面中。因为我觉得,国画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表达。如果能在学习绘画技法的过程中,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那将是双重的收获。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不敢下笔”变成“跃跃欲试”,最终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小作品。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国画有着浓厚兴趣,但又长期处于“理论学习”阶段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带领我入门的书籍。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山水云树”和“基础教程”这几个字,让我眼前一亮。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云”和“树”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山水画的整体创作中。我个人在画云的时候,总是感觉飘忽不定,缺乏厚重感,而画树,又常常显得僵硬,没有生命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云的形态变化,以及不同季节、不同光照下树木的不同表现手法。比如,如何用墨的浓淡变化来表现云的层次,如何用线条的刚柔并济来勾勒树的轮廓和枝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讲解“基础”的部分,比如常用的笔法、墨法,以及基本的构图原则。很多入门教程往往会跳过这些最根本的东西,直接讲解一些复杂的技法,导致初学者无所适从。如果这本书能从最基础的点、线、面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那将是极其有益的。我还在设想,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经典的临摹范例,并且对这些范例进行详细的解析,说明作者是如何处理云、山、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色彩和墨色来烘托意境。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有提及如何培养观察力,因为我觉得,画好山水,最重要的就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这本书的“彩印”特点,让我对它充满期待,我相信高清的图片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真正迈出“第一笔”的勇气和信心。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总觉得那些写意的笔触,能够勾勒出天地间最纯粹的意境。但是,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国画的人来说,如何开始,总是让我感到困惑。当我看到《包邮 国画入门基础教程:山水云树(彩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眼前一亮。“入门基础教程”这几个字,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山水云树”这个主题,更是触及了我心中最想学习的部分。我总觉得,山水画的精髓,就在于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而云和树,无疑是其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元素。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绘制“云”的。是需要用大量的练习来掌握其飘逸灵动之感,还是有特定的笔法和墨法?对于“树”的描绘,我又该如何入手?是先学习树干,还是先练习树叶?书中是否会提供不同树种的画法,以及如何通过笔墨的变化来表现树的质感和层次?“彩印”这一点也让我非常期待,我相信,清晰的彩色印刷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笔触、每一处墨色变化,以及色彩的搭配。这对于我这样主要依赖视觉学习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还会仔细看看书中是否包含了基础的山石画法,因为山石是山水画的骨架,没有稳固的山石,云树的描绘也难以脱颖而出。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国画,最终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山水画作品。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情有独钟,但苦于没有门路,总是望而却步。最近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拿到手,但光看名字和“彩印”的字样,我就已经心潮澎湃了!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云树”这一块有所突破,要知道,画好一团云,勾勒出层次分明的树木,可真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我常常在想,要如何才能画出那种飘渺灵动,又带着点苍劲古朴的云彩?是只需要简单的皴法,还是需要更深层次的墨法运用?而树木,又是如何才能在纸上呈现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姿态,甚至不同的生命力?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各种树的画法,比如松树的挺拔,柳树的婀娜,竹子的劲节?我非常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步骤,而不是泛泛而谈。毕竟,对于我这样一个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每一个小小的技巧都可能是我迈出成功第一步的关键。我还会关注它对于“包邮”服务的评价,虽然这和内容无关,但能用更便捷的方式拿到心仪的书籍,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真正感受到国画山水云树的魅力,并有信心去尝试创作,而不是停留在光看不练的阶段。我还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基础的构图原理,比如如何安排云、山、树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利用留白来营造意境?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困惑的地方。毕竟,山水画不仅仅是笔墨的堆砌,更是天地万物的浓缩与升华。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启发,那绝对会是意外之喜。我也会密切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名家作品的临摹范例,并对这些范例进行详细的讲解,比如名家是如何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云树的质感,又是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只有这样,我才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所借鉴,有所模仿,从而更快地掌握绘画技巧。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它能成为我踏入国画山水云树世界的第一盏明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