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孩子的書: 兒童文學與靈魂

閱讀孩子的書: 兒童文學與靈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河合隼雄 著,林暉鈞 译
图书标签:
  • 兒童文學
  • 教育
  • 親子
  • 閱讀
  • 兒童心理
  • 文學分析
  • 成長
  • 靈魂
  • 書評
  • 教育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3570820
商品编码:16091876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13
页数:3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人總是被這世上的體系與結構,
也就是被所謂的常識所綑綁,不容易看到靈魂,
孩子的眼睛卻能夠率直地注視「靈魂的真實」。--河合隼雄

熱愛兒童文學、關注兒童心靈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本書中向讀者介紹《飛行教室》、《回憶中的瑪妮》、《長襪皮皮》等各國兒童文學名著,探究這些作品到底有什麼魅力,能夠歷經時間的淬練,風靡全球大小讀者?
這魅力,就在於兒童文學呈現了「靈魂的真實」。
河合隼雄認為,閱讀兒童文學和心理治療之間關係密切。關注「靈魂」對心理治療而言非常重要;而兒童文學忠實陳述出孩子眼中所見的「真實」,和靈魂有著深刻的關聯。

本書從「內部」浸淫兒童文學的世界,並以大人能夠理解的文字,勾勒出孩子清澈透明的眼睛所見到的真實。「認識靈魂」不能依靠知性,需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生命;閱讀兒童文學足以動搖我們視為「常識」的存在根基,唯有經歷這種體驗,才有可能一點一滴地了解靈魂。
「孩子的書」應該是「不管對大人或小孩都有意義的書」。《閱讀孩子的書》改變了兒童文學的閱讀方式,也改變了兒童文學本身。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Hayao Kawai,1928-2007)
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臨床心理醫師學會會長、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等職。
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鉅,其中《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一書曾榮獲大佛次郎獎,《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榮獲首屆新潮學藝獎。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孩子與惡》、《轉大人的辛苦》、《青春的夢與遊戲》、《故事裡的不可思議》、《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以上由心靈工坊出版)、《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原來如此的對話》、《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心的棲止木》等。

■編者簡介

河合俊雄
1957年生,河合隼雄之子,京都大學教授,榮格分析師,於1990年於蘇黎世榮格學院取得分析師執照。他的興趣在於研究心理治療的文化與歷史背景,陸續從事多項心理學相關書籍之編著譯介,文章與著作已有英語、德語及日語版發行,作品已譯成中文的有《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從《1Q84》的夢物語談起》(心靈工坊出版)。

■譯者簡介

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帝國的結構》,另譯有《高山寺的夢僧》、《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革命的做法》、《孩子與惡》、《青春的夢與遊戲》等書(均由心靈工坊出版)。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蔡怡佳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謝文宜
(按姓氏筆畫排列)

「好的童書,不只是大人為孩子所寫,而且是那些未曾失去「孩子之眼」光芒的人,為自己所寫。」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

「不論是哪一個章節,都能立刻感受到河合老師是如何深入這些作品的世界,幾乎處於被『附身』的狀態。他以整個存在投入的態度,不論初讀或是再讀,都令人感動不已。」
--兒童文學作家/石井睦美

目录

河合隼雄?孩子與幻想系列 發刊詞/河合俊雄
〔推薦序1〕「這其實是心理醫生的診療手記……」/游珮芸
〔推薦序2〕對reality的體驗/蔡怡佳
兒童文學與靈魂

為什麼要讀孩子的書?
一 埃里希?凱斯特納《飛行教室》
二 菲利帕?皮亞斯《夢幻中的小狗》
三 瓊安?羅賓森《回憶中的瑪妮》
四 今江祥智《小少爺》《哥哥》《我們的阿母》
五 彼德?赫爾德林《曾經有個叫希貝爾的孩子》
六 阿思緹?林格倫《長襪皮皮》《長襪皮皮出海去》《長襪皮皮到南島》
七 如玫?高登《老鼠太太》
八 長新太《堆啊堆啊 喵~》等
九 佐野洋子《我還是妹妹的時候》

〔解題〕閱讀孩子的書
〔解說〕聚焦「靈魂」的視點,閱讀「孩子的書」/石井睦美
〔附錄〕延伸閱讀

星空下的秘密:一部关于宇宙奥秘与人类追寻的恢弘史诗 著者: 阿尔伯特·维德曼 出版社: 寰宇之眼文化 页数: 8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特制星图 --- 内容提要 《星空下的秘密》并非一部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横跨数千年人类文明史的宏大叙事,它深入探讨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哲学、艺术和生存方式。本书以一种兼具诗人般浪漫情怀与严谨科学家般求知欲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史前洞穴中对月相的初次描摹,到伽利略的望远镜带来的颠覆性视角,再到当代粒子物理学对宇宙起源的终极叩问。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揭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往何处去”这三大永恒命题在浩瀚星空背景下的新诠释。维德曼教授认为,人类对星辰的凝视,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一种主动的“对话”——我们试图将内心的秩序和意义投射到外在的混沌之中,反过来,宇宙的规律也塑造了我们内在的逻辑结构。 第一部:神话的星轨——古人对天象的敬畏与构建 本书的开篇回溯至文明的黎明。作者细致考证了巴比伦的天文学记录、玛雅的历法体系,以及古希腊哲学家对“天圆地方”模型的思辨。重点阐述了诸如“七星”崇拜如何渗透到早期社会结构、法律制定乃至农业生产之中。维德曼深入分析了古代文明如何通过天体运动来理解时间、权力与神祇之间的关系。例如,书中详尽对比了埃及的尼罗河周期与中国黄河文明对“天命”的解读,展示了地理环境如何通过对天象的感知,构建出截然不同的宇宙图景。这一部分尤其聚焦于人类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如黄金分割、几何图形)应用于对行星运行轨道的描述,展现了早期理性思维的曙光。 第二部:望远镜的凝视——科学革命中的视觉冲击 进入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本书的叙事节奏骤然加快。伽利略的望远镜不仅仅是光学仪器的进步,更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次致命打击。维德曼教授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而面临的审判,以及牛顿力学体系如何为宇宙提供了一个宏大、可预测的机械模型。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将科学史视为一条平直的进步之路。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开普勒的神秘主义倾向,以及莱布尼茨和牛顿在微积分发明背后的哲学冲突。这种对科学内部张力的挖掘,使得科学家的形象不再是刻板的教条执行者,而是充满激情、怀疑与傲慢的探索者。例如,书中对“以太”概念的兴衰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科学理论的脆弱性和迭代性。 第三部:时空的褶皱——相对论与量子世界的颠覆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的宇宙观遭受了两次颠覆性的冲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维德曼教授以清晰的逻辑,将弯曲时空的概念与黑洞、引力波的预言联系起来,展现了宇宙的宏大结构远超经典物理学的想象。 在量子力学部分,本书采取了一种更具哲学思辨的视角。它不再局限于对波函数和不确定性原理的介绍,而是着重探讨了“观察者效应”对我们认识现实本质的挑战。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疑问:当我们试图用数学描述一个不依赖于人类感知的客观实在时,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创造了一种新的主观性?书中对哥本哈根诠释与多世界理论的讨论,充满了对知识边界的敬畏。 第四部:生命的回响——地外文明的概率与孤独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从遥远的星系拉回到地球生命体的独特与脆弱性上。维德曼教授探讨了德雷克方程的意义,分析了费米悖论的多种解释,从“大过滤器”理论到“动物园假说”,无不充满了令人深思的见解。 作者强调,搜寻地外文明(SETI)的努力,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镜像测试”。我们渴望在浩瀚的黑暗中找到另一个发声的文明,以确认我们所感知到的物理定律和生命演化路径并非唯一的偶然。书中对“碳基生命”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假想了基于硅或其他未知物质的生命形式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可能性。 结语:尘埃的期许 在结尾部分,维德曼教授回到了人类的当下。他认为,现代天文学,无论是通过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的遥远星系红移,还是地面实验室中对暗物质的探测,都是人类文明为自己撰写的最壮丽的自传。我们对宇宙的探求,归根结底是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和对无限可能性的肯定。 本书融合了天体物理学、哲学史、文化人类学与科学史的精髓,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笔,为所有对头顶星空感到好奇的读者提供了一次无与伦比的心灵远征。它教导我们:尽管我们是宇宙中的微尘,但我们拥有理解宇宙的智慧,而这份智慧本身,便是宇宙最伟大的奇迹。 --- 读者评价精选: “维德曼教授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他让一个物理学的门外汉,感受到了宇宙的磅礴,并理解了人类思考的局限与伟大。读完此书,我再抬头看夜空时,眼神完全不同了。” —— 伦敦皇家科学院院士,艾莉丝·陈 “这不是一本你‘读完’的书,而是你‘栖居’其中的世界。它将牛顿的苹果与苏格拉底的追问,巧妙地编织在黑洞的视界之内。” —— 《思想评论》 “文笔之优美,足以媲美普鲁斯特,而其论证之严谨,又可与费曼对谈。一部跨越学科边界的杰作。” —— 纽约《文学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和启发,简直是巨大的。我一直觉得,我给孩子读书,就是一种“教导”,是在灌输知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滋养”,是孩子们灵魂生长的土壤。作者以极其细腻且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儿童文学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他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英雄之旅”的解读所打动,那些在故事中经历磨难、克服困难的孩子形象,原来是在为孩子们树立榜样,教会他们勇敢、坚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开始留意,在我给孩子读过的那些故事里,有哪些是真正能够激发他们内心力量,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去挑战自我的。这本书让我明白,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就等于是在选择为孩子注入什么样的精神养分。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本身,更是关于如何通过文学,去塑造一个更健康、更完整、更有力量的灵魂。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智慧运用到我和孩子的日常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去启发他们,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全新的眼睛,去看待孩子和他们所接触的那些故事。我一直以为,给孩子读书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非是识字、理解情节,但这本书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儿童文学与孩子灵魂成长的紧密联系,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意义和力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她将那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用一种充满温情和智慧的方式重新解读,让我不仅对作品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孩子的心灵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比如,书中对一些关于“成长烦恼”主题的故事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原来孩子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是在寻找共鸣,是在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困惑和不安。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时,是否过于焦虑,是否忽略了故事作为一种引导和支持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儿童文学的鉴赏,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理解孩子、更懂得如何陪伴孩子成长的指南。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期待和孩子一起,在阅读中探索更广阔的心灵世界。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我常常觉得,给孩子读书就是一种“任务”,是教育的一部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着多么巨大的情感交流和灵魂的连接。作者用非常生动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揭示了儿童文学如何触及孩子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想象力”的部分,书里提到,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孩子想象力的闸门,让他们在故事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创造属于自己的奇遇。我以前觉得给孩子讲故事,只要把情节讲清楚就好了,但这本书告诉我,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想象,鼓励他们去思考“为什么”,去“如果……会怎样”。这让我开始留意那些可能被我忽略的细节,比如故事里描绘的场景、人物的表情,以及那些留给孩子想象空间的地方。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我家孩子听故事时的神情,那种专注、那种惊喜,原来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本身有趣,更是因为他们在那一刻,正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亲子阅读不应仅仅是单向的输入,更应是双向的沟通,是灵魂深处的共鸣。我开始更加珍惜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光,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份珍贵的情感联结。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重新认识了童年。我一直觉得给孩子读书,就是让他们认识字,了解故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它不仅仅是关于故事的本身,更是关于孩子是如何通过这些故事来理解世界、理解情感的。书里提到了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小时候也读过,但当时只是把它当成故事来听,完全没有意识到它们对我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比如,书里分析的《小王子》,我之前只觉得它是一个关于友谊和责任的故事,但读完这本书的解读,我才明白,它其实是在教孩子如何去爱,如何去认识自己,如何去面对孤独。作者的文字很细腻,能够捕捉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情感波动,那种纯真、好奇、甚至是偶尔的失落,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是不是过于功利,有没有真正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它让我明白,儿童文学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孩子认识世界、塑造灵魂的重要媒介。我开始尝试用更开放、更具引导性的方式去和孩子一起阅读,去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本书真的像一本指南,让我这个家长在育儿的道路上,找到了更深刻的意义和方向。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分析,但读下去之后,我完全被它吸引住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文学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亲切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述,更像是一位资深的朋友,在和你娓娓道来,分享她对儿童文学的深刻理解。书里关于“情感教育”的章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情感表达和管理需要引导,但这本书告诉我,儿童文学本身就是最好的情感教材。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体验喜怒哀乐,学习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读过的那些故事,那些让我时而欢笑、时而流泪的情节,原来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的同理心和情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选择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孩子,就等于是在为他们选择一种看待世界、看待情感的方式。我开始更加谨慎地挑选书籍,不再只是看故事是否“有趣”,而是去思考它能否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情感,更好地与人相处。这本书真的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