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香格里拉,源自於知名英國小說作家詹姆士·希爾頓(James Hilton)《消失的地平線》小說中虛構的城邦。書中過度理想化的理念為香格里拉一詞轉化成「世外桃源」、「人間天堂」的代名詞;而茶馬古道亦然,它所扮演的角色並非單純的茶葉與馬匹的貿易古道,而更接近是一段追尋的過程。儘管馬匹的需求隨著朝代的更迭失去了意義,古老的步徑與道路也被新式的公路所取代,但不變的是這條古道上的人文與宗教的結合,使得它得以展現出超脫世俗的精神財富,更開啟了一扇對外的窗口,讓朝聖者與商旅都能在這條古道上追尋彼此心中的美好!
作者简介
麥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
「國家地理」資深攝影師
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攝超過30年的資深攝影師,畢業於美國康乃狄格州衛斯里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亞洲研究學系,之後曾在亞洲旅遊、生活七年,能說流利的日語,曾居住在日本、曼谷與新加坡。
麥可·山下的作品曾獲許多專業獎項,以關注亞洲地貌與傳奇的史詩報導著稱。他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過許多大型專題,包括追尋馬可.波羅與鄭和等偉大探險家的旅程,以及追溯日本俳句大師松尾芭蕉的生平。
麥可·山下的專業橫跨平面影像及紀錄片製作,紀錄片作品〈幽靈艦隊:鄭和的史詩之旅〉(The Ghost Fleet)贏得「紐約獨立製片節最佳歷史紀錄片」的優異成績;他為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紀錄片「馬可.波羅」,奪得兩項「亞洲電視電影獎」,也是國家地理頻道過去十年最受歡迎紀錄片的前20名。
麥可·山下已出版九本攝影集,包括:
《長城:從開始到盡頭》(The Great Wall: From Beginning to End)
《紐約上空》(New York: Flying High)
《鄭和:追尋中國偉大探險家的史詩之旅》(Zheng He: Tracing the Epic Voyages of China’s Greatest Explorer)
《馬可波羅:一個攝影師的旅程》(Marco Polo: A Photographer’s Journey)
《湄公:母親河之旅》(Mekong: A Journey on the Mother of Waters)
《日本花園》(In the Japanese Garden)。
他同時也是攝影專業講師,2012年被提名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攝影教授。出任務或旅行之餘,麥可.山下與家人住在美國紐澤西州鄉間,並擔任消防義工。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序 尋訪天上人間
前言 在那遙遠的地方
第一章 茶在中國
第二章 雲霧間的高山與寺廟
第三章 文化的心臟與靈魂
第四章 游牧人的國度
第五章 前往拉薩與世界的屋脊
第六章 飄渺的香格里拉
作者簡介 參考書目與謝誌
前言/序言
尋訪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馬古道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地理探险记录,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漫游,一次对“香格里拉”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刻追问。作者以茶马古道为主线索,深入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与秘境深处,探寻被历史洪流冲刷、被现代文明逐渐遗忘的古老信仰、生活方式与民族智慧。本书旨在还原一条活着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走廊,揭示其在物质交易之外,承载的文化、宗教与生态意义。 第一章:迷雾中的召唤——古道的幽灵与现代的焦虑 我们为何依然对“香格里拉”抱有近乎原始的向往?本章从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切入,探讨这种对“失落伊甸园”的集体无意识。作者描绘了首次踏上古道边缘时的复杂心境——既是对史诗传说的向往,也是对现代性失序的反思。 古道,不仅仅是连接物资流通的路径,更是文化、物种乃至疾病传播的生命线。本章追溯了茶马古道从唐宋兴盛至清末衰微的历史脉络,梳理了不同朝代对这条经济命脉的战略布局。我们将聚焦于几个关键的早期节点——例如早期的盐茶互易中心,分析其如何在地理的制约下,催生出独特的区域经济模式。 作者深入分析了早期探险家与朝廷官员对西南边陲的记载,对比这些“官方叙事”与当地流传的神话传说之间的张力。迷雾笼罩下的山川,往往是解读人类集体记忆的绝佳样本。我们探讨了“香格里拉”的概念如何从西方探险家的笔下,逐步与滇藏高原的特定区域绑定,成为一个兼具地理实指与精神象征的复杂符号。 第二章:生命的货币——茶、马与沿途的信仰交织 茶马古道的核心驱动力是茶与马的交换,但这种交换远超简单的商品贸易。茶,作为生活必需品与药用资源,在高原地区扮演了“生命的货币”角色;而马匹,则是权力、战争和游牧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 本章将详细考察不同地域的茶叶制作工艺——从云南大叶种的晒青毛茶到四川边地的紧压砖茶,每一种茶都携带了特定的地域气候信息和制作哲学。我们记录了当地茶农与马帮的交易场景,捕捉那些在山路上口耳相传的定价标准与信用体系。这套体系,在缺乏现代金融工具的背景下,展现了惊人的韧性与复杂性。 更引人入胜的是信仰的渗透。在许多古道遗址旁,矗立着形态各异的玛尼堆与经幡,它们不仅是祈福的象征,更是对旅途风险的集体规避。作者走访了数个位于险峻隘口的寺庙,记录了寺院对茶马贸易的经济供养与精神引导。僧侣与马帮之间的互动,揭示了宗教如何内嵌于世俗的商业活动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神圣商业伦理”。 第三章:高地的建筑学——在绝境中生长的村落 古道沿线的村落,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创造力最直接的回应。它们如同散落在山脉褶皱中的珍珠,每一座村寨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智慧。本章聚焦于材料的运用与空间的组织。 我们考察了利用本地石材、木材和泥土构建的抗震、保温型民居。例如,一些藏族地区的碉房,其垂直的结构与狭窄的窗户,既是对防御的考虑,也是对高原强风日照的适应。这些建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边的梯田、水利系统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生态微观单元。 作者还详细描述了古驿站的功能性。驿站不只是提供食宿的客栈,更是信息传递、官府文书交换、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中转站”。通过对几处保存相对完好的驿站遗址的考察,我们得以重建当年旅者夜宿的场景,想象不同语言、服饰的人们在此汇聚又分散的景象。 第四章:失落的语言与未被书写的历史 茶马古道上传播的,除了货物,还有无数口述的歌谣、史诗和地方性的禁忌。这些“非正式”的历史记录,往往比官方文书更能反映底层民众的生活实态。 本章致力于抢救性地记录那些正在消亡的文化表达形式。作者深入到偏远的牧区和林区,聆听仍在流传的马帮歌谣(如“溜溜调”),分析这些歌曲中蕴含的地理标记、对马匹的赞美以及对远方家人的思念。这些歌谣,是马帮的“移动图书馆”。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古道沿线民族的纹饰与符号系统。无论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字,还是彝族的毕摩文化,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的关系。我们尝试解读这些符号,以理解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知识是如何被编码并安全传递的。 第五章:当古道邂逅现代——消逝与重构的边界 随着公路和铁路的开通,传统的茶马古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然而,“失落”并不意味着“终结”。本章探讨了古道在被现代性侵蚀后的新角色。 旅游业的兴起,给这些古老的路径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但也带来了文化挪用与景观消费的风险。作者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当前对“香格里拉”的商业化包装,反思如何在保护其原真性的同时,引入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们考察了那些拒绝被过度开发的村落,记录他们如何利用传统技艺(如手工纺织、传统医药)来维持经济独立。 最终,本书回归到对“香格里拉”这一概念的哲学思辨。它可能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坐标,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对和谐生态与精神净土的追寻。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本质上是在探索我们自身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中,如何安放和维系我们的文化之根。这条古道,最终指引我们回归的,是那份对“在路上”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