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法書新編12:宋黃庭堅墨蹟(下)

故宮法書新編12:宋黃庭堅墨蹟(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何傳馨,陳階晉,何炎泉 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
ISBN:9789575626594
版次:1
商品編碼:1605587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故宮法書新編(12)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故宮法書新編12:宋黃庭堅墨蹟(下)》講述瞭故宮將歷代前賢名傢手蹟,分人、分代、分輯,次第專輯齣書,採精版佳紙刊印齣來,以供愛好中國書藝者臨摹欣賞。

內頁插圖

目錄

緻雲夫七弟尺牘
緻齊君尺牘
緻公言通直執事尺牘
畫花氣熏人詩
跋蘇東坡畫黃州寒食詩(寒食帖)
畫鬆風閣詩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京東的包裝太“節約”瞭,包裝硬度不夠,運輸途中函套都褶瞭!!!嚴重刺傷瞭我的心!!!!!颱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琅器、雕刻、雜項、刺綉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齣,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書畫、織綉等易損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古代書畫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曆代名傢的代錶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捲,懷素的《自敘帖》,顔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張宏的《華子岡圖》等。黃庭堅,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江西修水縣人。生於慶曆五年六月十二日(1045年7月28日),北 黃庭堅像宋詩人,書法傢,詞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曆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彆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捨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彆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於宜州貶所。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顔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啓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齣,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産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麯摺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綫條形成新的組閤,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齣的代錶,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後人所謂宋代 《諸上座帖》封麵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麵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傢。,《鬆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瞭數以韆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鬆風閣詩帖》。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摺,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在後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時,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彆凝重,結字也更加傾側,是尚意書風的典型,其風神灑蕩,意韻十足,堪稱行書之精品。被稱天下十大行書之一,:“宋人書以山榖為最,變化無端,深得《蘭亭》三昧,至於神韻絕俗,齣於《鶴銘》而加新理。” “落筆巧妙,至性天成,題額復吟詩,閣外鬆風聽不絕;煙起寒溪,雲深箬榖,吳宮連晉寺,山中勝跡景常新。”這幅鎸刻在鬆風閣大廳廊柱上的楹聯,齣自當代著名書法傢、邑人周華琴先生之手,道齣瞭古閣的人文景觀及曆史價值。 閣不在大,淵文則名。鬆風閣建於西山之巔的鬆林深處,與山下的吳王避暑宮、晉代古靈泉寺交相輝映,建築空間與自然空間巧妙地融為一體,是西山“鬆風絕唱”景觀的畫龍點睛之作;又是宋代名賢黃庭堅為之命名、題額、吟詩,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珠聯璧閤的典範,因之曆九百餘年而聲名愈隆。 早在宋時,西山鬆樹就十分茂密繁盛,“萬鬆嶺”即因鬆之多而得名。據蘇轍《武昌九麯亭記》所載,九麯亭附近有古鬆數十,“大皆百圍韆尺”。蘇軾謫居黃州後第一次遊西山,有“風泉兩部樂,鬆竹三益友”的贊語。鬆、林、梅同居一山,組成一幅綠的畫圖,鬆風沙沙,流泉潺潺,於茲可見。

評分

東西不錯,買來試試,看行不行!

評分

這套書很不錯,讀書節挑瞭好幾本,下次有活動準備再多買幾本

評分

書給好,是書法愛好者的首選,看起來舒服,臨摹用更好

評分

宋薛紹彭墨跡:故宮法書新編(15),薛紹彭的墨跡世間齣版比較少,趕緊入手。唯一不快是京東就用一個塑料袋包裝,毫無保護措施,搞得書脊受損,想換貨怕又是一樣的待遇,老問題一直不解決,書籍真的這麼不受待見啊。

評分

神券幫助下終於入手瞭!!!京東物流也十分給力!

評分

包裝太差,就一個塑料袋送過來,書摺成這樣,心疼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寜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遊鄂城樊山,途經鬆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鬆濤而成韻。“鬆風閣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錶達對朋友的懷念。黃庭堅一生創作瞭數以韆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鬆風閣詩帖》。其風神灑蕩,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摺,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顔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鬆風閣詩》的結體、用筆、章法都很奇特,其結體有兩個特點:一是內緊外放,緊處亦見奇肆,放處倍添神采,其規律是主筆盡量嚮外輻射,橫畫嚮左,竪畫嚮下,撇捺則左右縱橫開張,一緊束的中宮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形式雖取法於《瘞鶴銘》,但此帖中宮較《瘞鶴銘》更緊,四圍也更放,顯示瞭他入古齣新的奇纔。二是欹側多姿。其字如風枝雨葉,偃蹇橫斜;又如謝傢子弟,不冠不履。欹側本是王羲之行書的特點,黃庭堅則把這個特點進一步予以誇張,橫畫斜度更大,竪畫虯麯不正,撇捺嚮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沒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絕對不敢如此弄險的。《鬆風閣詩》的用筆亦十分精到。縱觀全篇點畫,渾厚勁挺,擒縱得體,濃縴剛柔,盡如人意,長筆遒逸,短畫緊潔,抑揚頓挫,提按分明,雖然如遊龍舞鳳,處處飛動,卻也筆筆著實,沒有絲毫的懈怠和軟滑。《鬆風閣詩》的章法奇詭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間,穿插爭讓,齣沒奔軼,超逸絕塵。故康有為說:“宋人書以山榖為最,變化無端,深得《蘭亭》三昧,至於神韻絕俗,齣於《鶴銘》而加新理。” “落筆巧妙,至性天成,題額復吟詩,閣外鬆風聽不絕;煙起寒溪,雲深箬榖,吳宮連晉寺,山中勝跡景常新。”這幅鎸刻在鬆風閣大廳廊柱上的楹聯,齣自當代著名書法傢、邑人周華琴先生之手,道齣瞭古閣的人文景觀及曆史價值。 閣不在大,淵文則名。鬆風閣建於西山之巔的鬆林深處,與山下的吳王避暑宮、晉代古靈泉寺交相輝映,建築空間與自然空間巧妙地融為一體,是西山“鬆風絕唱”景觀的畫龍點睛之作;又是宋代名賢黃庭堅為之命名、題額、吟詩,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珠聯璧閤的典範,因之曆九百餘年而聲名愈隆。 早在宋時,西山鬆樹就十分茂密繁盛,“萬鬆嶺”即因鬆之多而得名。據蘇轍《武昌九麯亭記》所載,九麯亭附近有古鬆數十,“大皆百圍韆尺”。蘇軾謫居黃州後第一次遊西山,有“風泉兩部樂,鬆竹三益友”的贊語。鬆、林、梅同居一山,組成一幅綠的畫圖,鬆風沙沙,流泉潺潺,於茲可見。 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奇山異水相映襯,就沒有引人之處;有奇山異水,沒有可以讓人登臨的颱閣,奇異風光就顯示不齣來;雖然有颱閣,若無優美文字記述,也不會長久存在;雖有文字,不是齣自雄纔巨匠之手,還是不會曆世傳揚。西山鬆風閣的設計者與建築者,是熟知中國傳統的山水園林建設美學原則的,鬆風閣的建設,便是對上述美學觀點和原則的成功實踐。 古鬆風閣依山而築,位於白虎山陰,郎亭山南,古靈泉寺之後。閣內軒敞明亮,環閣四周皆鬆,白日鬆蔭深邃,入夜鬆濤萬壑。故宋代武昌縣令薛季宣稱:“西山多景,此景為最。” 鬆風閣建築的準確年代,史無記載。:“宋人書以山榖為最,變化無端,深得《蘭亭》三昧,至於神韻絕俗,齣於《鶴銘》而加新理。” “落筆巧妙,至性天成,題額復吟詩,閣外鬆風聽不絕;煙起寒溪,雲深箬榖,吳宮連晉寺,山中勝跡景常新。”這幅鎸刻在鬆風閣大廳廊柱上的楹聯,齣自當代著名書法傢、邑人周華琴先生之手,道齣瞭古閣的人文景觀及曆史價值。 閣不在大,淵文則名。鬆風閣建於西山之巔的鬆林深處,與山下的吳王避暑宮、晉代古靈泉寺交相輝映,建築空間與自然空間巧妙地融為一體,是西山“鬆風絕唱”景觀的畫龍點睛之作;又是宋代名賢黃庭堅為之命名、題額、吟詩,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珠聯璧閤的典範,因之曆九百餘年而聲名愈隆。 早在宋時,西山鬆樹就十分茂密繁盛,“萬鬆嶺”即因鬆之多而得名。據蘇轍《武昌九麯亭記》所載,九麯亭附近有古鬆數十,“大皆百圍韆尺”。蘇軾謫居黃州後第一次遊西山,有“風泉兩部樂,鬆竹三益友”的贊語。鬆、林、梅同居一山,組成一幅綠的畫圖,鬆風沙沙,流泉潺潺,於茲可見。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