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史——遠古至清代》
作者:周佳榮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41660
版次:初版 / 再版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開度:32開(130X190mm)
圖書分類:歷史,中國歷史專題史
裝幀:平裝
頁數:192面
內容簡介
本書是香港古代通史,以文化發展及社會變遷為主要內容。作者分遠古、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個時段簡述香港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歷史進程,在此基礎上,又以香港歷代行政沿革、居民和社會經濟、近代之前的宗教和教育三個專題探討歷史上的香港社會,指出有數千年悠久傳統的中國文化,是香港成長的根源和基礎,而且從未中斷;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是香港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現代香港的前景有賴於文化傳統與國際視野的互相配合。
作者編撰這本香港古代通史,就是希望更多人對香港史有較深層的認識,實事求是,綜觀全局。在社會繁榮、生活安定的日子,應該知所行止;在探索香港前路之時,不至於茫無頭緒;於艱困境況下繼續舉步之際,亦可有所憑藉。
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強調國際化,尤應重視中國文化,研習香港歷史,尤應了解古代香港。
作者簡介
周佳榮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從事歷史教研工作多年,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專攻東亞近代史,並致力於香港歷史文化研究。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及歷史系兼任教授、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研究計劃統籌,另擔任博物館專家顧問等職務。
已刊著作多種,香港史方面,合編有《當代香港史學研究》(1994年)、《閱讀香港:新時代的文化穿梭》(2007年),主撰及合撰有《香港中華總商會百年史》(2002年)、《香港潮州商會九十年發展史》(2012年)、《潮流兩岸:近代香港的人和事》(2016年)等。
目錄
序
章遠古時期(約6000年前─公元前221年)
第二章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
第四章隋唐五代時期(公元581─960年)
第五章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
第六章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2年)
第七章香港歷代建制和名稱由來
第八章香港居民和歷代社會經濟
第九章香港古代以來的宗教和教育
附錄一 中國歷朝年代表
附錄二 香港古代大事表
主要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构建的体验。我发现自己不再仅仅关注于那些耳熟能详的近代事件,而是开始关注那些塑造了香港底层社会结构的长期历史趋势。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论述,逻辑链条非常完整,让人信服。尤其是在清代末期社会形态的描述上,那种对地方权力、宗族关系和民间信仰交织状态的刻画,入木三分,展现了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历史敏感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扎根于本土的、完整的历史叙事框架,它不预设立场,而是忠实地呈现历史的复杂性。捧着它,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重量感和历史本身的生命力,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了解香港文化内核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和知识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其精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铺陈,而是巧妙地将地理、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叙事,使得历史的立体感大大增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每一个关键转折点,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比对,而不是简单地采信某一种主流观点。这种不轻信、重考证的治史态度,对于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去想象当时的生活场景,这种代入感是非常强的。它没有用太多花哨的修辞来粉饰太平或渲染悲剧,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历史的真实面貌呈现出来,这种克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对于那些期待一本能够坐下来,慢慢咀嚼,并从中汲取知识养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
评分说实话,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有些担心早期历史部分会因为史料稀缺而显得空泛。但出乎意料的是,周佳荣先生对于史前至明清时期香港区域的描述,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和洞察力。他似乎能从零散的考古发现、地方志的只言片语中,重建起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面貌。文字风格非常凝练,但信息密度极高,绝不拖泥带水。相比于一些侧重于政治风云变幻的通史,这本书的视角更贴近于“地方性”的演进,这对于理解香港的独特身份构建至关重要。它帮助我理解了,所谓的“香港史”,并非一夜之间被西方殖民强加的产物,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本土化的积淀和过渡。每次翻开书页,都有种被带入历史现场的感觉,那种微观叙事与宏观背景交织的魅力,着实令人着迷,也让我对以往片面的认知进行了深刻的修正。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完全符合其内容应有的分量和地位。作为一本港台原版书籍,它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出的专业水准,是国内一些普通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内文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为读者留出了批注和思考的空间。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虽然内容严谨扎实,但作者的行文逻辑清晰流畅,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这使得即便是对历史研究不甚深入的普通爱好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领略到香港历史的深度魅力。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图书馆里供人瞻仰的工具书,而是一本真正可以被反复阅读、反复揣摩的良心之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评分拿到这本厚重的历史书,第一感觉就是扎实。装帧和纸张的质感都透着一股老派学者的严谨,这在如今动辄追求轻薄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我一直对香港的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的很多书籍要么过于侧重近现代的经济发展,要么就是过于宏观地将其纳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叙事框架,反而忽略了这座城市在更早期阶段的脉络。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很大气,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面对大段的史料引证,也不会觉得枯燥。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似乎能感受到他带领读者穿梭于各个历史切面时的那种从容与自信。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香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逐步演变成今天这般面貌的读者来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感,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次对时间长河的回溯,让人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底色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尤其是在那些尚未被大众熟知的远古至清代的篇章中,展现出了极其丰富的细节和考证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