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椅好坐一輩子:看懂北歐大師經典設計

名椅好坐一輩子:看懂北歐大師經典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東陽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
  • 北欧设计
  • 家具
  • 椅子
  • 经典
  • 家居
  • 生活美学
  • 室内设计
  • 建筑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2295342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25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創意家
出版时间:2011-09-30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9×23.5 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台灣唯一擁有一座「椅子收藏館」的作者:作者自辦「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推廣木家具,廣受各媒體的報導及各界人士與國際間的好評。本身是北歐丹麥知名家具設計大師漢斯.韋格納(Hans J. Wagner)的超級粉絲,目前擁有韋格納大師作品約31件,以及收藏其他多位北歐大師的經典名椅。Arne Jacobsen 雅各布森 / Finn Juhl 芬尤耳 / Borge Mogensen莫根森 / Poul Kjarholm克耶霍姆 / Verner Panto 潘頓。
2.作者親身的體驗與分享:每一張椅子都是作者的珍藏,每張椅子都有生活的痕跡,作者想要與讀者分享如何看懂好椅子以及好椅子的設計特色分析。
3.《名椅好坐一輩子:看懂北歐大師經典設計》介紹47款北歐經典生活逸品:藉由作者多年的收藏與研究,除了可以輕鬆閱讀關於椅子的故事,還能從達人的比較發現椅子有趣的差異性。

内容简介

  一甲子前的設計,今日仍然引領風騷!!  什麼樣的設計,能風靡日本,更成為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必備生活設計品  從買進的那一刻,就不再折價的生活物件,  而且越老越值錢、越坐越有味!   ◆好的設計家具即是非常值得提倡、投資的選擇,不僅可以帶來更豐富的生活層次,同時大師的經典設計款,更是不會折價的生活好物件。  ◆對於經典名椅不該只有初淺認識而已,一張張名椅的設計與背後的故事更值得了解與認識。作者將一一分享每張椅子裡所蘊含著關於設計者的獨到與堅持、還有工匠的執著……等。   風靡全球,設計師家中必備的生活逸品47件  40多張來自作者珍藏的北歐經典椅,  每張椅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痕跡與故事,  藉由作者多年的研究,除了可以輕鬆閱讀關於椅子的設計概念與由來,  還能從椅子達仁的比較中發現椅子有趣的差異性,由此看懂何謂經典好椅。

作者简介

林東陽
懷德居家具三合院 創辦人 / 懷德居文化基金會 發起人
作者獻身家具教育逾越卅年,2003年從台北科技大學教職退休以來,在門生故舊業界友朋的支持下,分別在2004創辦「懷德居家具知識館」,這是研究家具的好地方;2006接著開辦「木工實驗學校」,營造學習木工的優質環境;2008又再成立「家具體驗館」來展示原創設計,推廣台灣好家具。短短5年,懷德居積極建構,集「研究教學與推廣」大成的「家具三合院」,已然實現。
簡歷
1947 生於 嘉寶老家 懷德居
1970 中興大學森林系畢業,從此與林業及木業結緣,自謂「森林之子」
1978~1979 國科會第16屆科技人員,赴美北卡州立大學 進修「家具製造與經營」學程
1979 自美返國,應聘台北工專教職,至2003年退休,從事家具教育長達24年
1980~2003 年年接受政府機構,研究推廣計畫,未曾間斷
1981 協助創辦「木工具雜誌」,前後撰稿,多達151篇
1983 獲頒第一屆「孫海基金會林產事業紀念獎」
1983~1985 國科會第20屆科技人員,赴美北卡州立大學 進修博士課程
1993~1994 國科會第31屆科技人員,赴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 研究
2003 以「桃李久種自成蹊 老驥伏櫪志千里」自題詩句紀退休
2004 創設「懷德居家具知識館」自題詩句:
桃李久種自成蹊,老驥伏櫪志千里
揮別教鞭耕書園,退也不休建平台
藏書匯集懷德居,友朋羣聚嘉溪畔
新知交流唯斯處,經驗傳承好所在
期許成為「家具知識桃花源」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這些家具絕大多是本人近十年來的收藏。因為自己擁有,曾經體驗,所以才敢大聲點名推薦。」
  -- 林東陽

  「對大師與名椅,作者慷慨釋出其獨到見解與體驗、反思心得,値得稱許、細讀。」
  -- 官政能

目录

一、重新認識一張椅子
1 家具比做詩
2 雖小道亦可觀
3 論述椅子新觀點
4 不只材美工巧
5 看海報說故事
6 丹麥世紀名椅海報
7 丹麥家具設計巨著
8 認識夏克極簡風
9 夏克日本並行不悖
10北歐設計夏克影響
二、丹麥工藝精神
1 哥本哈根到旭川
2 借鏡丹麥家具產業
3 木工學徒成大師
4 家具人獎家具人
5 家具老店因何在
6 FDB M?bler
7 木匠生涯五十年
8 木匠公會450年
9 仝款無仝師傅
10工房傳承酋長椅
三、家具大師韋格納
1 話說韋格納
2韋格納看設計
3如此合作世間少見
四、北歐大師經典設計椅
韋格納作品
1 根源明式中國椅
2 一張椅子兩代情
3 溫莎身影孔雀椅
4 尊崇獨享椅世界
5 結緣七年Y Chair
6 兩層托盤咖啡桌
7 攜用方便折掛椅
8 展翅翱翔旗索椅
9 椅子形象泰迪熊
10 形勢昂揚牛角椅
11 霸氣十足公牛椅
12現代抽象公牛椅
13 兼具衣架單身椅
14 凳面形似洗衣板
15 一凳通用搭三椅
16 低背旋轉辦公椅
17 陳年作品新上市
18 三足鼎立水果盤
19 旗繩穿編甲板椅
20 心花長開微笑椅
21 金木皮革扶手椅
22 長期合作奠初基
23 北海輪渡見蹤跡
24 發現新歡有來歷
25 丹麥英式休閒椅
26 星形基座兩用桌
27 坐上搖椅多憧憬
28 大師遺作終現身
29 全然創新圓圈椅
30 體驗發現好餐椅
31 極佳舒適會議椅
其他大師作品
1蛋椅慶金禧
2天鵝也邁天命年
3尤耳雕塑45椅
4法老遺珍酋長椅
5非常坐位狩獵椅
6有椅叫名西班牙
7一見鍾情PK椅
8 PK名椅初登台
9應用力學懸臂椅
10小椅子源自大設計
11 丹麥農家鞋匠凳
其他推薦作品
1慢條斯理Slow 椅
2心藝設計衣帽架
3下個世代新坐具
4歐楚嘉大板凳
5恆安新衣架
五、北歐家具體驗行旅
1 丹麥設計中心
2 設計百貨公司
3 國家博物館
4 PP工房
5 韋格納的家
6 奧胡斯市政廳
7 Bolighuset i Ry 家具店
8 喬菲特博物館
9 韋格納博物館
10 NRA工房
11 丹麥設計博物館
12 芬尤耳的家 & 歐楚嘉美術館
13 家具老店 RR
14 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
15 亞歷山大設計旅店
後記
*大師椅子懷德居看得見
*附錄:北歐當代家具設計大師關係圖

精彩书摘

  Chapter 2
  木工學徒成大師
  他們倆可說是校友、師徒,也曾是工作夥伴。專業有成,原本同源,設計理念,師徒一貫。
  Poul Kjaerholm設計主要以金屬休閒椅稱著,而韋格納的椅子幾乎全以實木為主,他們兩人在不同的材料世界,各領風騷半世紀,無人能出其右,值得我們花些時間,一探究竟為什麼
  的確,兩位大師有太多相同的出身背景,故鄉都在日德蘭半島﹝Jutland﹞,韋格納1914年生於半島南邊Tnder鎮鄰近德國,而Poul Kjrholm則是1929年生在日德蘭北邊stervr鎮,兩位在14、5歲時都曾拜師學做木工,而後再進到相同學校就讀;畢業,更先後在此傳道授業解惑,他們是校友,是師徒,也曾是工作夥伴!專業養成,原本同源,設計理念,師徒一貫。瞭解到此,不足為奇了!
  在論及現代丹麥風格的創造時,韋格納說:「許多外國人問我,我們如何創造出丹麥風格。其實不如說這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淨化過程,對我而言,就是簡化,將椅子元素減到只剩四條腿,一個座位,以及把扶手和椅腦合而為一。」
  韋格納作品中最優秀經典的例子,便是那件有如雕塑般的傑作The Chair,毫無疑問這件作品體現了他的設計理念。因此可以這麼說The Chair是韋格納極簡的代表作,不過Kjrholm的作品PK22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簡單得不能再簡單,自1925年馬歇爾.布魯耶(Marcel Breuer)設計世界第一張鋼管椅Wassily chair以來,在所有金屬椅子中,最獲我心,如此簡單俐落,曾是木工學徒的他,又是如何辦到呢?
  Kjrholm很在意他自己設計東西的清楚易解,也就是說,結構的清晰度以及連接的能見度。他藉用一種常見的工業扣件「機械螺絲」來達成這個目標。高強度機械螺絲,在美國被稱為艾倫螺絲﹝Allen screws﹞,其他地方則稱Unbrako﹝牢不可破之意﹞,這是1920年左右研發用於重型機械,而且成了英美工程師選其做為固定扣件之用。二次大戰後,這種緊固扣件也流通到世界各地。運用機械螺絲使得Kjrholm實現若干目標,顯然超出它得以分件方式運送家具的優點。一方面,螺絲扮演著美學的角色,充當某種現成的裝飾,清楚看見家具構件如何連結起來。另一個更大的優點,從Kjrholm的審美角度來看,是允許他處理這個鋼件的連結,可與細木作同樣地精密細緻。因此PK22休閒椅的邊端與結構間連結的細部,都表現出同樣的細度,而韋格納 PP501(The Chair)椅圈背上的指接﹝finger jointing﹞,也是在表現同樣的工藝意圖。大師們面對材質儘管不同,但對於細部處理的用心,別無二致。
  Poul Kjrholm專長金屬家具設計,但早期受過相當木工訓練,雖然設計的媒材換成了金屬,可是潛意識還想將金屬處理得像木作一樣細緻,因此他想到運用工業螺絲代替焊接方法來連結構件,結果他做到了他所要追求的細部品質,不愧為大師,贏得細部大師「A Master of Detail」的尊呼。
  Chapter 4
  The Chair尊崇獨享椅世界 1949
  一張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坐過的椅子
  英文的太陽和月亮,都加上定冠詞變成The Sun and The Moon,以示宇宙唯一。家具世界裡,只有椅匠大師韋格納所設計的PP 501獲得尊崇直呼「The Chair」。一張椅子居然沒有名字,沒有名字的椅子,就以The Chair為其名,實在是莫大殊榮。老子《道德經》開頭第一句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即可以用言詞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得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
  韋格納畢生創作500多款椅子,1949年的作品PP 501堪稱最重要(註1),這張椅子造形完美,坐來舒適,細部處理和材料使用都表現出色,雖然當初在丹麥公開問世,沒能馬上贏得青睞,直到生產一年後,1950年獲美國室內雜誌(Interior)封面特載才漸出名,進而被譽為世界上最漂亮的椅子。後來1960美國總統大選年,甘迺迪(John Kennedy)與尼克森(Richard Nixon)舉辦電視辯論,主辦單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念及甘氏為背疾所苦,於是挑選這款椅子做為辯論會場上的坐椅。自此PP501就因甘迺迪(John Kennedy)總統坐過越加聲名大噪,從此躍登世界名椅之列。
  最初,韋格納相當低調看待自己的創作,好多場合他都這麼說:「幾百年前大家都已經這麼做了,這一點都不新奇,基本上這是非常傳統的結構。」The Chair由11個組件、14個榫接,組裝成牢不可破的椅框構造,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韋格納並以鄉下人慣有謙虛態度稱PP501為圓椅The Round One,因為椅子基本造形和圓柔輪廓構件,整體設計沒有任何銳角存在。後來因公認其為「椅中經典」,於是取名經典椅The Classic Chair,但不普遍,現在的名字The Chair為來自英語系國家的讚美(註2),他們為這件設計著迷,加上定冠詞,觀看家具世界,只此椅子獨享尊榮。
  感性與理性兼備
  同樣稱呼The Chair,後來韋格納推出PP 503(1950版),與PP 501(1949版)形式概同,但PP 503椅座為皮面或布面,而PP501則為籐編坐面。因為丹麥和美國部分地區的溼度不同,而有新的墊裝坐面(PP 503)推出。經過觀察發現:當時在美國使用,藤編的椅座常會凹陷,而皮革坐面內有墊裝材料顯然較為美國人接受。面對這項差異,韋格納分享個人感覺:理性的消費者以他們的頭腦分析,會選擇皮製坐面PP 503;而感性的顧客憑著感覺會選擇當初藤編的設計PP 501。
  目前PP公司製作的The Chair,可選購櫻桃木(Cherry)桃花心木(Mahogany)橡木(Oak)梣木(Ash)等材別,至於塗裝可依喜好選擇拉卡(lacquer)、油性(oil)或肥皂處理(soap treatment)等方式。
  *註1:韋格納設計這張椅子時,年僅35歲。
  *註2:另有一說,這件作品是1950年,由當時Den Parmanente(哥本哈根著名的室內設計工作室)主任Osker Fitsher命名為The Chair。
  【圖說】The Chair。美國首屆總統電視辯論坐椅,當初約翰甘迺迪所坐的椅子,現今典藏Washington DC史密森美國歷史博物館裡(Smithsonian American History Museum)。
  丹麥家具的標幟--雕塑的連續性
  60幾年前設計的這張古典椅,純然是韋格納最好的作品。線條極其簡單,是他一貫努力的目標,也是他對椅子設計創新貢獻的表現。椅子沒有橫棖,主要全靠椅座側檔,以及椅背、扶手一體結合所產生的強度。
  椅子圈背包括突出部分和椅腿圓榫接合,形成雕塑的連續性,這項特殊設計無疑成為丹麥家具的標幟。然後椅腿在中間以上部分變粗,也在此與座位相接合。讓整張椅子造形堅固,線條筆直,前面座檔微向後彎,後面座檔則向前彎,符合舉凡舒適座椅都共有的設計特色。
  【box】椅子的故事
  1949年孿生名椅同年誕生
  1949那年,中國內戰正夯,人民流離失所,那會想到設計一把好椅子!1949年國民政府轉進台灣,台灣一片亂局;但戰後的丹麥,年僅35歲的韋格納就在這年便有多款設計椅問世,其中最膾炙人口,至今仍為世人讚頌不已的The Chair和Y-Chair,正都是在這同一年誕生,他們可說是同根生兄弟。但Y-Chair翌年授與Carl Hansen生產,至今從未中斷,而The Chair初由Johannes Hansen製作,到1993年起PP Mbler接手生產。兩款設計分別兩家工廠負責製造,儼然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兩款椅子也都爭氣,各領風騷半世紀多。
  The Chair(PP501-藤編坐墊或PP503─皮革坐墊)為Joinery-type Design,做工要求非常講究,每年製作僅約200張。而Y-Chair(CH24)則屬Industrial-type Design,因此得以量產,價格較優勢,可說是所有韋格納設計中,銷售量最多者,除了丹麥,日本人也非常瘋迷。
  Chapter 5
  韋格納博物館
  水塔老建築因專門典藏韋格納作品而享名聲,湯德之子為故鄉留下寶貴設計資產,更為世人懷念。
  韋格納博物館以藏身水塔﹝Vandtrnet,The Water Tower﹞為其特色,塔內只典藏韋格納的設計椅。其他傳統家具都收藏在相鄰的文化史館內,至於現代及超現實主義藝術品則展示在新建的美術館,因此並非整個湯德博物館都在水塔內。
  韋格納博物館係於1995由原來的湯德水塔(Tnder Watertower)改建而成,現在訪客可以爬到塔頂,環顧整個湯德城鎮和遠眺四周田園風景。
  湯德水塔建於1902年,當時該鎮在德國統治下。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塔存廢引起爭辯。但支持者佔大多數,因此1989年湯德市政當局便移交給湯德博物館。成為新嘉士伯基金會﹝New Carlsberg Foundation﹞與路易斯安那美術館﹝Louisiana﹞指導規畫下的一個設計專案。
  1994年,A.P. Mller與Hustru Chastine Mc-Kinney Mllers基金會捐助1,040萬克郎用於將水塔改建作為博物館所需之翻新及重建費用,改造工程責由建築師Niels Frithiof Truelsen和顧問工程師Henry Jensen主其事,1995年8月12日落成,丹麥女王瑪格麗特﹝Queen Ingrid﹞親臨主持剪綵開幕。
  湯德水塔,塔高40米,容量250立方米,原為供應當地飲水而設,建物主體以紅磚砌造,其上儲水部位,則以石板圍築。改建工程保留原本白色花崗石唇緣,但水塔的頂部則予拆除。新的塔頂兩層40噸重,係在地面完成,然後起重懸吊放在主體塔身之上。整座水塔改為八層建築,備有電梯直到七樓。
  該塔由兩部分構成:塔身主體稍呈圓錐形,而頂層則為圓柱形。塔身每兩層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開一對窗戶,而原先石板圍築部分也開有同樣窗口,但現在則全部改成矩形玻璃窗帷,其中最上面一環全為採光玻璃。塔頂裝置風向標,刻上MUSEUM一字,這是仿其前身上刻1902字樣。
  1995年PP公司裝潢塔內空間,塔頂樓層規畫為大型會議室,因配合圓形水塔建築,中間擺放一張韋格納女兒瑪麗安﹝Marianne Wegner Srensen﹞為此特別設計,由五張桌面拼成外圓、五角中空的大會議桌,同時搭配25張韋格納著名的經典椅The Chair使用。其他七個樓層,分別永久展示韋格納夫婦捐贈的椅子和設計圖紙。
  湯德博物館的水塔老建築,因專門典藏韋格納的設計作品和資料而享聲名,近來人們更將這一部分建物,尊稱為韋格納博物館(Wegner Museum)。湯德小鎮因設計大師而為天下知,湯德之子更為故鄉留下寶貴設計資產,而為世人永遠懷念。

前言/序言

【作者序】
一本孕育卅年的椅書
真的從未想過教職退休後,還將出書。從1980年初識韋格納到2010年受邀編寫這本「椅書」,前後閱時卅稔,自然累積不少資料。惟近年撰寫文字,多以網誌發表,圖文並茂,部落格文章少受拘束,想到就寫,非常隨意,故而保持每週一篇上線記錄,堪稱多產。然而一旦要以紙本排印,則受限內容章節及版面格式,為此文字重整,曠費時日,要非三采緊盯不放,問到何時付梓,怕是無期可期。
本書計分五章:1.重新認識一張椅子,2.丹麥工藝精神,3.椅匠大師韋格納,4.丹麥家具經典設計,5.丹麥家具體驗行旅以及後記等。
開門見山重新認識一張椅子。因為家具本來就是人類最親密的器用,每天和它長相左右,但多數國人對於家具的認知,恰常相反,可說「祇見森林 不見樹木」,形相似而意不通。家具之美,往往表現在它的細部,對此人們常視而不見,「祇見輿薪 未察秋毫」殊為可惜。
再說,台灣每以「3C 產業」發展為榮。但先進國家可能更在意「產業 3C」--文化(Culture)、創意(Creativity)與工藝(Craftsmanship)的落實,像丹麥家具產業即以在此3C方面的投入為傲。斯堪地那維亞的工藝水準早為世人所肯定,不過很多人祇知其一,未識其二,他們重視創意,卻少有人去深入瞭解他們如何耕耘,丹麥家具設計了不起的表現,原有所本,我的發現,乃以丹麥工藝精神為題,旨在拋磚引玉,期盼大家繼續反思。何況現在丹麥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已經又進一步推展 From HANDCRAFT to MINDCRAFT 的運動,未來發展或不可限量,值得觀察。
家具大師韋格納,傳統家具的創新者、丹麥現代的先行者。書中大幅著墨,極盡可能旁徵博引,亦經嚴謹求證,以便提供讀者完整正確訊息。在此過程網路資訊雖然取得方便,但以訛傳訛往往離譜。又現在可以找到的韋格納早期文獻,多是丹麥文,可以參考的英文資料不足,確實困擾,為此數易其稿,難以拍板,就如韋格納說:「The chair does not exist. The good chair is a task one is never completely done with.」好椅子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看來要寫好韋格納,也是有相同的困難度,所幸年初 PP Mobler 提供他們的一本藏書--1965年出版 Wegner : en dansk mobelkunstner,詳盡敘述韋格納早期與木工匠師約翰內斯?韓森(Johannes Hansen,JH)二十五年的合作,這是一本專論韋格納的書--稱得是人類的文件(human document),內容關於一位年輕設計師的辛勤努力和耐心,關於不妥協的藝術家與同樣用心工匠之間的合作,以及有關他們共同合作打拼的成果。這段歷史適時填補韋格納與丹麥家具工房傳奇故事的空白。總計韋格納與 JH 合作半世紀,直到工房關門(1940~1990),此外他也與 CH(1949~)及 PP(1953~)分別合作,即使韋格納在2007年辭世,他們的關係依舊。算算韋格納與三家工房的合作竟長達170多年,真是世間少見!
丹麥家具經典設計,此一章節以47篇圖文佐以七字標題,各別介紹丹麥廿世紀六位大師和當代設計新秀的經典作品。這些家具絕大多是本人近十年來的收藏。因為自己擁有,曾經體驗,所以才敢大聲點名推薦。日本北海道東海大學織田憲嗣(Noritsugu Oda)教授,因為收藏上千張丹麥椅子,才完成《Danish Chairs》這本巨著,本人自不量力勉強為之,敢在退休之後,將書出版。
為何丹麥家具體驗行?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曹植與楊德祖書】,家具知識如果祇是來自書本或網路,總覺不夠扎實。為了說話壯膽有所本,去年懷德居起航丹麥,展開這趟集朝聖、研修、學習和體驗之旅,眼觀心想話丹麥。本書乃從數千張照片中,細挑慢選,圖文並陳,提供讀者另類旅遊心得分享。
後記:大師椅子懷德居看得見。經過十年耕耘,韋格納的設計懷德居收藏不少,幾近完備!我們的努力,PP Mobler 看到了,自然懷德居從推廣者角色躍為代理者身分。體驗館陳列好家具,好家具不祇是在書本上「看」得到、更當親手「摸」得到,尤其椅子,還要讓大家「坐」得到,懷德居更將努力讓大家輕鬆「買」得到。
一本椅書孕育卅年才出世,大雞慢啼!名字如何取?衣服如何穿?當然要用心。《名椅好坐一輩子》,書名取得好--SITTING PRETTY;而以懷德居家具圖書館為背景的孔雀椅,深孚眾望被選為封面故事的主角,尤其巧合,名椅和作者同年誕生,孔雀「東南」飛,就在她出生64年後,從丹麥飛到作者的出生地,給這本椅書的封面平添了些許故事。
林東陽【推薦序1】
丹麥現代名椅的啟示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對柯比意的廊香教堂著迷,朝聖般參訪好多次,每次都有新的感動、新的讚賞,說它是神祕的建築、是光的建築,光穿透了他的靈魂;是聲音的建築,有聖歌在空間迴盪;是雕塑建築,讓他五官共鳴,是純粹美的饗宴。
作者林東陽教授,鍾情北歐經典家具,也一樣去丹麥朝聖,他在台北科大工設系家具組專業教學近三十年,不僅飽覽重要家具專書名著,同時典藏經典名椅多年,朝夕使用玩賞。林教授的丹麥體驗旅遊,參訪了丹麥設計中心,韋格納大師的家、工房、美術館等,將細密的觀察體驗與豐富的學識,透過激盪的心靈,寫出這本專精且有創意的《名椅好坐一輩子》,讓人讀起來充滿美的陶醉與愉悅的充實感。
翻開目錄令人驚喜,內容豐富,標題有創意!章節有如粒粒珍珠,串聯出丹麥現代家具設計的發展,散發智慧的光采。
重新認識一張椅子,以詩和音樂來比喻椅子,「詩是由文字構成,正如家具是由細部構成一樣,」「上帝存在於細節中,細節決定品質」,點出了丹麥家具設計的精髓,並引導讀者欣賞家具之美。體會家具的和諧、舒適所帶來的美好生活。
丹麥工藝精神,他們在文化Culture、創意Creativity與工藝Craftsmanship「產業3C」方面的落實,足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借鏡,作者語重心長地期望丹麥能、台灣也能。
獨闢章節談家具大師漢斯?韋格納,傳記題材的敘述,並兼顧家具藝術的欣賞,強調「手」與「工藝」兩者結合才是優秀的家具設計師,這點其實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反省,是否該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的「手」再找回來。此章並藉由韋格納與家具工房的合作關係,認識家具大師的設計觀、設計藝術源流、創作理念、設計的程序與方法,以及與產業團隊的合作等。是設計科系學生的好教材,也是台灣發展文化產業值得參考的一本椅子專書。
導賞經典家具,傳達每款椅子的故事或典故,每件作品的型號、製造、年代、材質、尺寸都很詳盡,其中亦有創作發想或根源,有趣、啟示多,彷彿欣賞名畫作品般,木工技術、創新工法、專有名詞等,皆經作者嚴謹考證。而書是圖文並茂的普普風,很親切,讀起來令人快樂。
前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 趙國宗
【推薦序2】
名椅好坐一輩子,好人一輩子,奇特一輩子
1981年進入台北工專任教30多年來,認識不少人,但夠得上「奇特」的人不多,東陽兄是其中一位,因為在同一教學單位(工業設計科分產品組、家具組、建築組,我在建築組,他在家具組),對他的了解因此深刻。
「奇特」的定義若不咬文嚼字,大概可說是長期對某些自我理想的堅持與實踐,在當時的年代這種人已經很稀有了,現在眼睛可能開始老花了,所以更少看到,很懷念。本來他有意將家具知識館設於台北科大,但此理念並未受到系上認同,因而轉而設置於林口老家,幾年前參加懷德居開幕式,感觸相當深,倒也不是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的想法,而是理念與夢想的堅持,就像他在自序中提及韋格納所說的:「好椅子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這與建築的專業中所常掛嘴邊的話:「設計永遠做不完」異曲同工,都是追求完美的心理素質在作怪。
形容某個人有「木頭」的特性,應是指對那種自然、溫暖、紋路獨一、永遠是活的、擁有生命的神祕感的「木」情有獨鍾的人。每當他說起木頭家具已漸不被教學重視時,就面露複雜的表情,記憶猶新,尤其在退休之前的那段日子,或許這其中所夾雜的失望正是成立懷德居的部分原動力。
丹麥已從HANDCRAFT推向MINDCRAFT,真令人羨慕,台灣技職教育多年來迷思於SCI的追求,浪費了多少年輕學者的熱誠與能量,產業的精緻化嚴重倒退,學術界與社會脫節,與產業界形成嚴重斷層,執教三十餘年,越覺得有他這相同理念及同好的好朋友是幸運的。
出書是一大工程,出好書更是要有毅力,對木頭情有獨鍾,從東陽兄每次向我介紹木家具時的眼神看來,相信這本書只是試金石。
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蔡仁惠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名椅好坐一辈子:看懂北欧大师经典设计》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寰宇建筑奇旅:从古埃及金字塔到未来太空栖息地》 探索人类文明的垂直脉络与空间想象 这是一本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横跨数千年、连接地球两端、并最终延伸至浩瀚宇宙的建筑之旅。本书聚焦于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坚实载体的角色,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地理文化背景下,建筑如何不仅是遮风避雨的结构,更是思想、信仰、权力与技术的集中体现。 第一部分:史前与古代的基石——秩序与永恒的追求 第一章:巨石的低语——史前巨石阵与早期聚落 我们将从人类最早的建筑尝试——史前巨石阵开始,探究这些神秘的纪念碑如何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天文、祭祀以及群体组织的理解。随后,我们将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泥砖构建的空中花园与宏伟的Ziggurat(吉库拉塔),分析这些垂直堆叠的结构如何象征着人与神之间的层级关系。本章重点在于理解“建造”这一行为,如何从生存需求上升为文化表达的第一步。 第二章:尼罗河畔的不朽宣言——古埃及的永恒工程 聚焦于古埃及文明,我们详细解析了金字塔的建造谜团与宗教意涵。这不是简单的工程学案例,而是对“来世”信仰的物质化表达。从阶梯金字塔到真正的三角锥形金字塔,我们将剖析其精确的几何学、严谨的规划,以及支撑这一庞大工程的社会组织结构。同时,我们将转向神庙建筑,如卡尔纳克神庙的宏大柱厅,研究光影在宗教仪式中的核心作用。 第三章:古典时代的理性与美学——希腊与罗马的规范 本部分转向地中海世界,探讨古希腊建筑如何通过“三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确立了西方建筑的比例与和谐标准。帕特农神庙被视为理性美学的巅峰,我们将深入解析其“视错觉矫正”的细微设计。紧接着,罗马人接手了这一衣钵,并将其发扬光大。本章的重头戏在于罗马拱券结构、混凝土的发明以及万神殿的巨大穹顶,这些创新如何使罗马能够建造出规模空前的公共设施(如浴场、巴西利卡和引水渠),从而支撑起庞大的帝国统治。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之塔与文艺复兴的回响 第四章:向上生长——哥特式大教堂的垂直精神 中世纪是人类对“高”的极致追求。我们将详细分析哥特式建筑的核心技术——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和尖拱(Pointed Arch)。这些结构上的创新,使得墙体得以被解放,让位于巨大的彩色玻璃窗,使得教堂内部充满了“神圣之光”。从巴黎圣母院到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场所,它们是中世纪社会对天堂的渴望在泥土上的投射。 第五章:回归人本——文艺复兴的黄金比例 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建筑学重新将目光转向古典的和谐与尺度。本章探讨了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上的突破,这不仅是工程的胜利,更是对古罗马知识的重新发现。我们将分析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等大师,如何将古典的数学比例(如黄金分割)系统化,并将其应用于别墅和城市规划中,奠定了此后几个世纪的“学院派”美学基础。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冲击与现代性的诞生 第六章:钢铁、玻璃与速度——结构革命 工业革命对建筑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本章探讨了新材料(铸铁、钢结构)和新技术的出现如何打破了传统石材的物理限制。从伦敦的水晶宫到埃菲尔铁塔,建筑开始展示其内在的骨架,结构本身成为一种美学。我们将讨论芝加哥学派如何将摩天大楼的实践推向极致,开启了城市天际线的重塑。 第七章:形式追随功能——现代主义的宣言 20世纪初,一系列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对传统进行了彻底的清算。本章深入分析现代主义的五大原则,从“自由平面”到“底层架空”,重点剖析了功能主义哲学如何试图建立一种普适的、高效的、服务于大众的建筑语言。我们将审视现代主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与冲突。 第八章:解构与多元——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思潮 随着对现代主义单一性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兴起,建筑开始重新拥抱历史的符号和地方语境。本章探讨了复杂的几何形态、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的回归,以及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参数化设计。从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到扎哈·哈迪德的流动形态,当代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四部分:超越地球——未来栖居的边界 第九章:生态建筑与可持续的栖所 面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本章关注建筑如何从资源消耗者转变为生态伙伴。我们将考察绿色屋顶、被动式设计(Passive House)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利用生物材料(如木材)和仿生学原理,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 第十章:星辰大海的居所——太空建筑的想象与工程 旅程的终点是地球之外。本章探讨了人类在月球基地、火星殖民地乃至轨道空间站中对“家”的重新定义。从充气式栖息地到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就地制造”(ISRU)的建造技术,本书以对未来居住形态的宏大设想收尾,展示了人类在任何环境中创造秩序与美学的永恒驱动力。 总结: 《寰宇建筑奇旅》不仅是一部建筑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材料科学、文化信仰与空间想象力的编年史。它旨在帮助读者跳脱出单一的审美判断,理解每一座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人类对“完美居所”的不懈探索。读完此书,您将能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脚下的城市与头顶的天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一把线条流畅、充满艺术感的椅子,搭配柔和的色彩,一眼就能看出与北欧设计的渊源。翻开书,我最先被震撼的是那些经典椅子的图片,每一张都仿佛带着设计师的灵魂,在黑白或是色彩的纸页间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我尤其喜欢那些角度巧妙的特写,能够细致地观察到木材的纹理、皮革的缝线、金属的质感,仿佛指尖能够触碰到它们。我一直对设计类的书籍有所涉猎,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无法真正触及设计背后的精髓。而这本《名椅好坐一辈子》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复杂的工业设计史和美学理念娓娓道来。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那些线条背后蕴含的智慧,去感受北欧设计那份经久不衰的魅力。

评分

自从我开始关注家居设计以来,北欧风格就以其简洁、实用、温暖的特质,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而“椅子”作为家居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的设计往往能够最直接地体现一个风格的精髓。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市面上那些“网红”椅子,而是深入地剖析了每一把椅子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位设计师生平的介绍,以及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这让冰冷的家具仿佛拥有了温度和生命。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斯堪的纳维亚的森林,感受着木材的温润,聆听着海风的低语。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北欧设计的“道”,并将其融入到我自己的生活之中。

评分

坦白讲,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也不是一个狂热的收藏家,我只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的普通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被“名椅”和“北欧设计”这两个关键词所吸引,我期待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在家居搭配上的灵感。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介绍了北欧设计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其独特的风格特征。最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具体的椅子案例,让我看到了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了解到,好的设计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书中的一些关于如何挑选合适椅子的小贴士,对我来说非常有实用价值。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对自己的家居环境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伟大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沟通。而北欧设计,恰恰是这种沟通的典范。这本书的出版,让我有机会深入探究那些成就了“北欧设计神话”的幕后故事。《名椅好坐一辈子》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北欧设计殿堂的大门。我惊叹于那些设计师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材料的精妙运用,以及对人本主义的深切关怀。书中不仅仅展示了椅子本身的美,更挖掘了椅子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我从中看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看到了功能与美学的和谐统一。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培养自己更敏锐的设计感知力,并学会欣赏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说实话,我对“一辈子”这个词一开始有些疑虑,觉得似乎有些夸张。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特别是看到书中介绍的那些椅子,我才渐渐理解了这个词的深意。它们不仅仅是家具,更是承载着生活方式、哲学思考的艺术品。每一把椅子都凝聚了设计师对人体工学、材料科学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刻理解。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让我了解到许多耳熟能详的北欧设计是如何诞生的,设计师们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突破。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功能与美学的统一”这一理念的阐述,这正是北欧设计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设计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并从中学习到如何选择那些真正能够陪伴我们“一辈子”的物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