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象级畅销书《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姊妹篇,白落梅2016年全新作品,
★ 徐志摩是中国近代文坛上具影响力的诗人,且一直是文化界的热点,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白落梅以其独特的语言,冷静的视角,倾情五年,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拥有复杂感情经历的诗人的人生历程,带你发现一个真性情的徐志摩。
★ 本书插图选用了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内文双色印刷。
★ 附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三位民国奇女子小传。
他有相看又相嫌的妻子,有相恋又相离的红颜,
有相爱又相怨的爱人,亦有相识又相忘的知音。
他的每一段缘分都令人追忆流连,又感慨万千。
其实也只是寻常情感,寻常男女,
可他却生生将冷暖阴晴的生活演成了传奇。
他将民国的诗情和浪漫背负于身,令无数名媛佳丽为之倾倒,
并亦享尽人间风月,断送似锦前程。
他就是徐志摩。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活跃一时并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他的一生很短暂,但却给世人留下了《再别康桥》等著名作品。白落梅以独特的语言,冷静的视角,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拥有复杂感情经历的诗人的人生历程,带你发现一个真性情的徐志摩。
一个带着梅花气息的女子,端雅天然,安静无争。江南人物,隐世之才。
其散文在CCTV-3《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播出四十余篇,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
她开创了“唯美传记”这一全新畅销书领域,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
代表作有《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在*深的红尘里重逢》《世间所有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你是锦瑟 我为流年》等。
diyi章 民国风景
第二章 深宅旧事
第三章 朝花夕拾
第四章 乱世浮烟
第五章 有凤来仪
第六章 北国知遇
第七章 天涯道路
第八章 雨雾之都
第九章 康桥之恋
第十章 慧极必伤
第十一章 了断前缘
第十二章 擦肩而过
第十三章 依从因果
第十四章 人世诀别
第十五章 飞鸟新月
第十六章 命里红颜
第十七章 民国女子
第十八章 一往而深
第十九章 终成眷侣
第二十章 草木香远
第二十一章 海上花开
第二十二章 半生青衣
第二十三章 新月如洗
第二十四章 渐行渐远
第二十五章 再别康桥
第二十六章 生活修行
第二十七章 山南水北
第二十八章 飘蓬流转
第二十九章 幻灭无形
第三十章 缘有尽时
附录一: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开到荼蘼花事了——张幼仪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
一生爱好是天然——陆小曼
附录二:徐志摩诗歌选
附录三:徐志摩年谱
民 国 风 景
他一生追寻真、美、自由,为情爱舍弃荣华功名,翻越世俗界限,不惧流言碎语。他将民国的诗情和浪漫背负于身,令无数名媛佳丽为之倾倒,并亦享尽人间风月, 断送似锦前程。
早春的diyi场雨,湿泠,清冽,明净,亦醒透。时光如水,不急不缓,从容有序,多少人情物意,世事机缘,皆落于悠悠风景中。千古江山,起落沉浮,婉转而不哀怨,沧桑而不悲凉,世故却不俗流。
民国世界,气象万千,如梦亦真,纷乱多景,又朴素有情。物转星移,纵是隔了时空,依旧可以感知那个时代的忧患和喜乐,动荡与安逸,庄严和随性。生命本是一场清朗又迷离的修行,几多红颜名将,佳人才子,渺入风尘,只是偶然被人想起,继而遗忘于茫茫沧海。
光阴明灭闪烁,流去无声,像一部疏密有致的经卷,看似悟道参禅,实则不过是把岁月虚耗消磨。唯有情爱,一如初时,那么熟悉温暖,恍若故知。它不分朝代,不计得失,不畏聚散,一直被人珍视、追寻和拥护。
当年的老宅依旧,只是青藤爬满了墙院,梁间的燕子还在,似待故人归。他就是这样一个江南人物,生于民国乱世风云中,后来驰骋于文坛诗界,纵身情海波涛。他此一生,被批过宿命,受造化相弄,锦绣交织,却也清贫如洗。
他是民国世界里的风流才子,文采惊世,盛名远播。他是三生石畔的多情种子,前因已定,只待果报。他出生在江南富商之家,貌似潘安,情如宋玉,才胜子建。就是这样一个响亮的人物,途经民国岁月,抛下几段未了的缘分,留下数卷瑰丽的诗文,独自仓促离开。
他这一生,不慕虚名浮利,只恋风月情长;不求富贵安乐,唯愿厮守相欢。他一生追寻真、美、自由,为情爱舍弃荣华功名,翻越世俗界限,不惧流言碎语。他将民国的诗情和浪漫背负于身,令无数名媛佳丽为之倾倒,并亦享尽人间风月,断送似锦前程。
他叫徐志摩,又名徐章垿。他一世繁华,一世悲凉,一世多情,也一世心酸。他活得认真执拗,又过得随性自在,他多情也薄情,慈悲又冷酷。他一生短暂,却经历了别人几生几世的情爱和故事;他热烈缠绵,亦只是别人眼中轻描淡写的风景。
他是民国世界的一本诗集,简短精妙,耐人寻味。他被华丽和诗意装点,却不够完美,不够光鲜。他原该春风得意,奈何情感之路失落彷徨。他一生本清白无过,到底错在情多。他值盛年锦时,于文坛诗界叱咤风云,感情世界却多灾多难,枝节横生。
徐志摩这一生和三个女人有过深刻交集,ZUI后来不及嘱咐道别就匆匆转身。他是春日枝头那抹新绿,也是苍茫天空那片流云,更是历史星空那阵薄风。他此生视爱如命,用尽所有的筹码,下一场叫作情的赌注,拥有过,失去过,珍惜过,也辜负过。
他这一生以热闹开场,有殷实的家境,恩宠他的父母,有爱自己、自己也爱的女人,亦有良朋知己,还有傲然于世的盛名。可诗人的内心一直住着孤独的灵魂,ZUI后用悲剧的方式,结束了锣鼓喧嚣的一生。
张幼仪,是他耗尽一生也还不了的情债。所谓宿债难偿,真情难舍,纵是债,他亦不能为爱妥协。又或许,感情本就没有相欠,所有的爱怨皆是自己一厢情愿。张幼仪端庄大方、贤惠善良,为他平凡生养、照料双亲,无怨无悔。徐志摩给不了她爱,只能无情地将她抛掷在异国他乡,不肯问津。
他亦有他躲不过的情劫,亦有他的不如人意。当这颗柔软诗意的心邂逅梦中那朵素洁的白莲时,他如何视若无睹?伦敦的烟雨,康桥的柔波,让他深深地沉醉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恋中,不能醒转。
她恰逢ZUI好的年华,似惊鸿照影,美不胜收。他玉树临风、倜傥多情,似一块刚打磨好的美玉。她的出现,是上苍对他的恩赐,弥补了他情感的缺憾,亦慰藉了他灵魂的空寂。他深信,这朵白莲便是他命里注定的红颜,根植于心,此生不忘。
她是从人间四月天里走来的林徽因,是爱,是暖,是希望,是天真,也是庄严。在此之前,他不知世间会有如此娉婷轻灵的女子,在此之后,百花皆不能入其眼。他甘心做一株招摇的水草,葬身于康桥的柔波,只为换取她一颦一笑。
当他舍弃结发妻子,与张幼仪断情割爱时,林徽因却悄然转身。过往的誓约,刻骨的爱恋,在瞬间成为幻影。“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一朵。”原以为这朵白莲可以采撷回家,一生珍藏,免她流离,免她遗世,免她孤苦,却终究还是错过了她ZUI美的花期。
再相见,她已嫁作他人妇,虽有往来,却也只能相望她的背影假装冷静。她依旧是那朵清白、醒透的莲,从容安静,无痛无恙,他连怪罪她的话都说不出口。可他到底不能忘情,亦无法收心,只盼着岁月垂怜,红颜回首,但覆水难收。
林徽因有情,却不会为情而迷失荒径,她活得坚定、清透。她的生命里不容许有背叛、纠缠,亦不能有缺失和破碎。她愿永远活在人间四月天,高雅温婉,美好宁静,不轻易为任何人泛起波澜。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weiyi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看似安于宿命,但徐志摩内心早就千疮百孔、悲伤不已。那场春风满座的盛筵,他此生注定缺席。林徽因是岁月恩赐于人间的女神,高贵、典雅,她可以负天下人,亦不敢负春天之约。
所幸,命运对他留有余地,在其落拓无依时,给了他另一番安排。如果说林徽因是人间四月的白莲,那陆小曼则是一株绚烂妖娆的海棠。她生来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妖精,当他靠近她,她未施任何妖法,便已收魂摄魄。
爱情可以纯净浪漫,亦可以潋滟风情。陆小曼不同于世间任何女子,她纯粹又热烈,坦荡亦决绝,堕落也清白。他们的邂逅,未必在ZUI好的时间,亦未必会有结局,他们却毫无顾忌地放纵自己的情,爱到难舍难分。
这是一个勇敢、令人敬佩的女子。为了爱,她与丈夫王赓离婚,流掉腹中孩子。为了爱,她忍受世间流言谩骂,无视众生冷眼。她像一朵罂粟,一生沉迷于烟火中,无惧无伤。她更是一个戏子,在偌大的人世剧场导演一场叫作爱情的戏,别人早已从戏文里走出,她却尘封于此,自演自唱,直到死去。
她不够完美,打牌、听戏、跳舞、喝酒,痴迷阿芙蓉,过着shechi堕落的生活;她不够自爱,像个交际花似的周旋于夜上海;她不够自重,和翁瑞午隔灯并枕躺在一张榻上吸鸦片。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让徐志摩甘愿为她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她是民国世界与众不同的风景,无人相争,无人可争。她不是徐志摩的weiyi,却是他于人间ZUI后的归依。她的爱也许不唯美,却彻底、干净。她贪玩骄纵、任性自私,却在徐志摩离世后,为他闭门谢客,用数十年寂寥的光阴惩罚自己。
有人说,是陆小曼葬送了徐志摩。可徐志摩又何尝没有葬送陆小曼。她一生浮华招摇,却把所有的爱只给他一人。她不欠他,只是不能风雨携手,一同走到风停雨住、美好晴天。这是命运的摆弄,人生的缺失,纵是拼尽所有,亦不能相护周全。
走过去的是福,躲不过的是劫。他是云,必须以漂流的姿态行走,但有不舍,亦该从容无惧,幻作尘烟。人生本就变幻莫测,他匆匆离去,也不过是将那出没有演完的戏提前散场。来不及交代给谁,那些未说出口的话将是世间ZUI美的诺言。
任凭时光如何锋利,亦不能再伤他分毫。他做不到让爱适可而止,却用另一种方式成全自己。他以一个俊朗诗人的模样,美好地活在民国,活在那些爱过他的人心中。慢慢地,他成了一本叫《新月》的诗集,被珍藏在民国的河山,端丽庄严。
人的一生不过是午后至黄昏的距离,月上柳梢,茶凉言尽。诗人的心,是灵性而细腻的,他能感知许多凡人不能感知的物事,预测因果。都说,云来云往,无有踪影,可有时又分明看到它的来处、它的归程。灵魂是有故乡的,它将自己寄存在岁月某个美丽的缝隙里,只为了不让世人轻易遗落,亦不要轻易去怀想。
深爱百岁老人杨绛先生的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ZUI后才发现:人生ZUI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ZUI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徐志摩走后,陆小曼就是这样掩门遗世,在自己的院落里观山戏水,怡情养心。的确,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无论生命短长,爱与不爱,以哪种方式开始又或结束,都值得尊重,值得感恩。
月色下的梅透过稀疏窗影倒映着光阴的枯枝,素简清宁。人世安静慈悲,什么劫数忧患都没有。
关于徐志摩,他一往情深的过去,他的哀怨苦乐,在民国阑珊的灯火下若隐若现。等着与你,与每一个有缘的你,产生淡淡交集,直到月上柳梢,茶凉言尽。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
初夏,江南的烟雨像轻描淡写的诺言若有若无,美丽亦不安。多少人,多少事,随着深流浅行的光阴就这样草草过去了,以为萦绕不尽,转眼天地清明。
小楼独坐,半炉香燃尽,内心早已行经风日溪山,却又这般安静淡然。人世风光虚实相生,不承想,隔了朝代时空,亦会有那么多莫名的交集。
他本民国风流才子,我只是今世陌路之人,各有故事,各有宿命。他此一生,纵是简短如梦,却远胜过寻常人几生几世,有过几度春光当是无憾无悔。他来自何处,去往何方,早已是前尘旧事,又何劳岁月挂牵。
他有相看又相嫌的妻子,有相恋又相离的红颜,有相爱又相怨的爱人,亦有相识又相忘的知音。他的每一段缘分都令人追忆流连,又感慨万千。其实也只是寻常情感,寻常男女,可他却生生将冷暖阴晴的生活演成了传奇。
虽只有短短三十五载的光阴,却不曾寂寞无依。本生于江南富庶之家,拥有过华贵,受到过荣宠,更有幸得遇恩师,有着漂洋过海的历练。亦因此,他邂逅了生命中那场惊天动地的康桥之恋。
他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教会了他写诗。在康桥,他与梦中的女神携手同游。也是在康桥,他和发妻张幼仪了断尘缘,自此只为爱存活于世间。
那个美若莲花的女子梦幻般地途经了他的时光,又匆匆转身离去。经过了乱世凋年,自知人生深邃,可他的爱情,恰如林徽因的妙年,永远明静出尘。她自可相离,他无怪罪之心,独自留在康桥,用旖旎又哀怨的风景疗伤。
世间多少无理的情缘皆为劫数,来来去去总是别无他法。他终究经不起寂寞消磨,收拾单薄的行囊回到北京,愿与所爱之人得以前缘再续。这座纷乱的王城,因为一代才子佳人,亦有了温柔的脂粉气。无奈她已名花有主,多少往事,多少情爱,一如东风桃李,随水流去。
看似与民国ZUI美红颜擦肩,实则命运别有安排。那时,他为失意才子,她是落寞佳人,彼此相见,竟是男欢女悦,心意相通,妙不可言。他脉脉情思,她剪剪清愁,一切宛如戏文里的章节,恰到好处,让人欢喜到心里去。
他倜傥风流、敢爱敢恨,她妩媚妖娆、我行我素。那时的陆小曼,虽为人妻,却不惧世俗流言谩骂,愿与之生死相随。这段情感经百难千劫,方修成正果。原以为彼此可以远避尘嚣,于山间静谧处做一对人间仙侣,终难遂人意。
她为红尘女子,世间百媚千红皆爱,金粉之都的上海才是她的归宿。他为她营建了一座华丽的修行道场,对她极尽所有,千恩万宠。她借着病弱之身,在她的道场里打牌、跳舞、唱戏、抽烟,一掷千金,shechi放纵。
她不问钱的来处,更不问用去何方,只随了心情,于凡尘恣意尽欢。她包剧院,捧戏子,和翁瑞午躺在一张烟榻上吞吐烟霞。她从不刻意避嫌,凡事不牵愁惹怨,更无惧遭灾落难。也算尝尽人情浇薄,却不肯计较,看似任性招摇,然则清白纯粹。
他虽对她千依百顺,却终难抵御岁序相催。为了她,他整日尘寰奔波,为银钱费尽心思。之后天南地北,他迫于生计周旋两地,她离不开阿芙蓉。过往的缱绻温情都付与似水流年,随之而来的是埋怨和争吵。
若说转身走失,用死亡的方式来惊醒迷醉的她,那是赌气的话。命数如此,葬身云海是他此生跃不过的劫。他自是羽化成仙,和白云雨雾相伴相依。一袭仙骨葬于日月山川,与匆乱人世再无瓜葛牵连。
山高水长,多少人情物意,兴废沧桑,亦随了他的离去纷纷散场。留下几位红颜,在各自的人间剧场,演绎着自己的喧嚣与落寞。旧时烟雨长巷,斜阳庭院,或是海上风情,车马闹市,皆随着天涯道路消逝湮灭。
不要再去寻找,他只是民国世界里的一片云彩,轻轻地来过,又悄悄地走了,不曾惊扰你的心情,亦无有搅乱我的人生。
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weiyi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只是,此一生谁才是那个真正走进他灵魂的伴侣?林徽因或陆小曼?抑或是他自己?
他拥有过,亦失去了。是幸,亦为不幸。他用尽青春,只为和所爱之人相遇。他之情事,无论以哪种方式终结,他都是民国weiyi的徐志摩,无人取代,无可替代。
光阴的波澜渐息渐止。日色风影,一如远去的岁月,端正悠闲,有一种安然的静美。命运编排好的一切不容你与之相争,顺应因果便是今生ZUI好的修行。
初读《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极具感染力的文字。作者的笔触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用饱含情感的色彩,勾勒出徐志摩模糊而又鲜明的轮廓。我一直觉得,传记中最忌讳的就是平铺直叙、干巴巴的史实堆砌。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仿佛是从徐志摩的诗歌中“提炼”出来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画面感。例如,书中对徐志摩童年生活的描写,那种江南水乡的氤氲气息,那种旧式家庭的压抑与束缚,都通过细致的笔触跃然纸上,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而当笔锋转向他出国留学、接触西方思想的时期,文字又变得激昂、开阔,充满了求知与探索的激情。尤其是书中对他与陆小曼结合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着重展现了他们之间那种“飞蛾扑火”式的爱情,那种在世俗眼光下,对精神契合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使得徐志摩的个人命运不再显得孤立,而是成为时代浪潮中的一个缩影。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徐志摩的飞机失事时,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悲悯的笔调,没有渲染死亡的惨烈,却更能引发读者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传记的最高境界,便是能让读者在掩卷之后,觉得仿佛与传主本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而《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并非线性地讲述徐志摩的一生,而是通过一些关键的节点、一些重要的关系,来层层剥开这位传奇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那段情愫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之定性为“才子配佳人”的浪漫邂逅。相反,书中深入剖析了他们之间思想的共鸣,对美学的追求,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如何与徐志摩的浪漫主义情怀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书中对当时文坛的氛围,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也有着极为生动的刻画。我们看到,徐志摩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的理想与现实,他的激情与困顿,都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解读徐志摩的诗歌时,并非生硬地去“考据”每一句诗的灵感来源,而是将诗歌作为他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力。读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我仿佛也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位见证者,与他一同经历着那些爱恨情仇,一同感受着那些诗意的瞬间,也一同为他最终的命运感到扼腕叹息。
评分掩卷良久,心中波澜壮阔,久久不能平息。《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传记,不如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我曾以为,徐志摩不过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康桥”、“翡冷翠”的浪漫想象。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真正窥见了那个文字背后,一个鲜活、复杂、充满矛盾与激情的灵魂。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不仅仅是罗列他的人生轨迹,更是深入挖掘了他情感世界的每一处褶皱。那些诗歌中的意象,那些看似飘渺的词句,原来都源于他生命中真实的遇见与失去,爱与不爱。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他当年在牛津的清晨,为每一个灵感而雀跃的呼吸;我能感受到他在陆小曼身边,那种近乎虔诚的痴迷;我也能体会到他在与原配妻子张幼仪之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无奈。书中对那个时代大背景的描绘也同样精彩,那些涌动的思潮,那些思想的碰撞,都为徐志摩的个人命运增添了更为广阔的维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自由、关于爱情、关于时代洪流中个体挣扎与追求的史诗。我常常在想,如果他没有那些情感纠葛,是否还能写出那样动人的诗篇?如果他没有那些不羁的个性,是否又能成为后世传颂的传奇?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一切呈现给读者,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引导,去感受、去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民国时期文学艺术颇感兴趣的读者,《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仿佛不是在记录一个历史人物,而是在重现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徐志摩诗歌创作心路历程的解读。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文学分析,而是将诗歌的灵感来源、创作过程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读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书的引导下,我仿佛能看到它们是如何从他那颗敏感而又热烈的心中孕育而生,又如何成为他表达情感、宣泄内心世界的绝佳载体。书中对徐志摩与梁启超、胡适等当时思想界大佬的交往描写也相当精彩。这些片段不仅勾勒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也展现了徐志摩在思想上的碰撞与成长。我从中看到了他对于新思潮的拥抱,对于个性解放的向往,也看到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妥协。最让我感到共鸣的是,书中没有将徐志摩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偶像,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共有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文学符号,而是一位值得我们去理解、去感悟的同行者。
评分我常常觉得,读一本好的传记,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人的人生剧场,而《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无疑为我搭建了一个极为真实且动人的舞台。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徐志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我一直以为,他不过是一位沉醉于浪漫情怀的诗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他渴望自由,却又被家庭、责任所羁绊;他追求理想的爱情,却又在现实的泥沼中跋涉。书中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将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他与不同女性关系时的 nuanced approach。无论是对林徽因的才情激赏,对陆小曼的痴迷不悔,还是对张幼仪的责任与愧疚,书中都展现了这些情感背后的复杂动因,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风流”或“多情”。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徐志摩的缺点与不足,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审视的态度来呈现他。这使得徐志摩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更具人性的光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诗人,更像是在和一位有着丰富情感、复杂思想的个体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感受到了他生命的温度与热度,也为他最终的悲剧命运而感到深深的惋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