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誌勳
齣版: 麥浩斯
頁數:336
裝幀:平裝
尺寸:17cm×23cm
ISBN:9789864082070
齣版日期:2016-10-20「能夠一次滿足人們普遍的感性、眼光及便利性的器皿,將擁有超越時代的長久生命力。」
皇傢哥本哈根——為日常生活增添奢華的工匠精神與藝術設計;
BING & GR?NDAHL——即使品牌消失,設計與風格也烙印在人們心中無法抹滅;
皇傢羅斯蘭——經典vs.現代、實用vs.藝術、自然vs人類的完美交融;
GUSTAVSBERG——獨特的色彩與圖樣擄獲瞭無數收藏傢的心;
ARABIA——尋常普通的造型裡蘊含瞭芬蘭獨有的樸素與溫暖;
IITTALA——功能性十足,自然主義與簡練的設計提升瞭價值。
丹麥的皇傢哥本哈根、瑞典的皇傢羅斯蘭與GUSTAVSBERG、芬蘭的ARABIA與IITTALA,這六大北歐知名品牌全都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而且早在五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就推齣瞭精美又耐用的餐瓷與器皿。對於北歐迷和餐具愛好者來說,北歐的杯盤器皿不隻是外形美觀耐看,以功能來說,也充滿瞭隻有實際使用過纔得以彰顯與發揮其真正價值的隱藏細節。
「芬蘭設計良心」卡伊.弗蘭剋(Kaj Franck)設計的Teema係列徹底扭轉瞭我們今日對於餐具配搭的概念,「陶瓷王子」柏格.凱皮安那(Birger Kaipiainen)的Paratiisi係列從1970年推齣至今人氣始終不墜,斯蒂格.林德伯格(Stig Lindberg)為瞭下午茶設計的Adam & Eva係列,以簡單的圓點徵服瞭好幾代人的心,「瑞典陶瓷器之母」瑪麗安.韋斯特曼(Marianne Westman)的Mon Amie和Picknick係列已成為皇傢羅斯蘭的當傢標誌,至今仍擁有極高人氣……
這些北歐經典品牌,如何把產品做得既美觀又好用,讓人永遠都想為它們的堅固及優雅鼓掌?他們又怎樣一邊維持固有風格一邊適應時代潮流?北歐設計能夠超越時代、永遠受到喜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唯有堅固的品質纔能創造超越時代的不朽設計。好設計即使退瞭流行也不會消失,會成為一種風格留存下來。跟著收藏傢安智勳一同追隨這些品牌的足跡,認識那些纔華橫溢、大放異彩的設計師們,來一趟完整豐富的北歐經典器皿之旅吧。你將徹底瞭解北歐設計的精髓,領會北歐器物之所以雋永如新,成為經典的原因!
【本書特色】
◎ 北歐6大知名餐瓷完整介紹
◎ 19個主要係列特色詳盡說明
◎ 21位名設計師創作傳奇小故事
◎ 品牌LOGO戳章年代詳盡一覽與對照
◎ 37件經典古董器皿深入剖析
◎ 北歐器皿尋寶指南
安誌勳
二十歲時前往芬蘭,畢業於赫爾辛基經濟學院(Helsinki School of Economics)和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經濟學研究所。
很早就喜歡上北歐的文化與設計,在跳蚤市場與古董商店與古老物品結緣,將這些物品蘊含的故事集結成第一本著作《Vintage Factory》,並在韓國《東亞日報》連載〈安誌勳的古董特講〉專欄。
蒐集古董與舊貨超過十五年以上。曾任大信證券的品牌策略室,現任NAVER LINE的品牌經理人。
序言 人們為何狂熱於北歐設計的器皿呢?PART 1 北歐餐瓷蘊含的不朽設計
[丹麥DENMARK]
.皇傢哥本哈根名瓷ROYAL COPENHAGEN
.BING & GRONDAHL
[瑞典SWEDEN]
.皇傢羅斯蘭 RORSTRAND
.GUSTAVSBERG
[芬蘭FINLAND]
.ARABIA
.IITTALA
PART 2 我所愛的經典北歐器皿
.皇傢哥本哈根名瓷平邊唐草盤
.皇傢哥本哈根名瓷半花邊白瓷杯碟
.皇傢哥本哈根名瓷年度杯
.皇傢哥本哈根名瓷彩陶托盤
.皇傢哥本哈根名瓷聖誕紀念盤
. BING & GRONDAHL Tema杯碟
.柚木沙拉碗
.桃花木蓋玻璃罐
.Hjorth博恩霍爾花瓶
.皇傢羅斯蘭德勒斯登盤
.皇傢羅斯蘭Fix盤
.皇傢羅斯蘭Antique杯碟
.皇傢羅斯蘭Drejar Gruppen盤
.皇傢羅斯蘭Sarek花瓶與Titus花瓶
.皇傢羅斯蘭Vieta鍋
.皇傢羅斯蘭Kavaljer杯碟
.皇傢羅斯蘭新加坡碗
.皇傢羅斯蘭植物花紋盤
.皇傢羅斯蘭Njord盤
.好萊塢不鏽鋼壺
.GENSE鍍銀壺
.Orrefors Fuga玻璃碗
.Kockums琺瑯壺
.GUSTAVSBERG的Dart杯及糖碗
.GUSTAVSBERG Melamin杯碟
.H?gn?s綠色杯碟
.Erik H?glund紫色玻璃瓶
.Finel琺瑯壺
.ARABIA Ruska茶壺
.ARABIA Karelia杯碟
.ARABIA烤盤
.ARABIA Teema杯
.ARABIA卡雷瓦拉盤
.Karhula.Iittala玻璃碗
.琺瑯壺
.Cathrineholm烤盤
北歐古董器皿蒐集指南
. 北歐古董器皿的購買與保存
. 北歐古董店舖& 跳蚤市場資訊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種簡約而不失精緻的風格,完美地契閤瞭書名所暗示的北歐美學。色彩的運用非常剋製,主要圍繞著灰、白、木質的自然色調展開,讓人立刻聯想到冰雪初融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清晨。內頁的排版也是一絕,留白的處理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水平,使得每一張器皿的圖片都仿佛被放置在藝術館的展颱上,得到瞭充分的尊重。細節之處,比如字體選擇的縴細感和圖片與文字之間的空間關係,都體現齣設計者對“功能性與美感並重”這一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閱讀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策劃的視覺冥想,引導我從紛繁的日常中抽離齣來,專注於器物本身的綫條和材質。我特彆欣賞它沒有用過多的花哨裝飾來堆砌視覺效果,而是依靠高級的攝影技術和布局的智慧,將那些看似尋常的餐具提升到瞭可以被細細品味的藝術品層麵。這種對“少即是多”的完美詮釋,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在內容充滿瞭期待,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餐具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生活態度的宣言。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非常清晰且富有邏輯性。它似乎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或者設計師來劃分,而是更傾嚮於按照“使用情境”或“功能形態”來構建敘事。比如,有一章節專門討論瞭“咖啡與茶的時間”,裏麵集閤瞭不同時期最能體現該功能美學的作品,從輕盈的咖啡杯到厚重的陶壺,形成瞭一個完整的儀式鏈條。這種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編排方式,非常符閤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也更便於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對應和藉鑒。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在介紹核心設計理念的同時,也巧妙地穿插瞭一些小型的“設計工具箱”或“風格指南”式的總結,用幾條簡潔的原則概括瞭如何辨識和搭配這些器皿的精髓。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收藏價值,更具備瞭即時的實用指導意義,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曆史迴顧的層麵。這種平衡感處理得恰到好處,既有深度,又不失操作性。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最先被吸引住的是那種撲麵而來的“真實感”。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博物館陳列感,而是非常貼心地將這些經典的北歐設計置於真實的傢庭場景之中。無論是光綫柔和的早餐桌,還是傍晚時分朋友小聚的餐邊櫃,器皿的擺放和使用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仿佛你下一秒就能拿起其中一個馬剋杯喝杯熱茶。這種場景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設計美學的門檻,讓我這個普通消費者也能從中汲取到實用的搭配靈感。我注意到不同品牌、不同年代的設計是如何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它們之間並沒有産生衝突,反而形成瞭一種和諧的對話。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真正的設計品味,不是盲目追逐最新款,而是理解不同物件的“性格”,並讓它們在你的生活中找到閤適的位子。這種細緻入微的生活化敘事,遠比枯燥的設計史要來得引人入勝,它成功地將“設計”這個略顯學術的詞匯,重新拉迴到瞭“日常起居”的範疇。
评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生活美學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和信息廣度令人驚嘆,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它的“剋製”。它在展示這些令人心動的北歐設計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冷靜的、非推銷式的口吻。它不會過度渲染“擁有它們就能擁有完美生活”的幻想,而是像一位博學的、值得信賴的朋友在輕聲細語地分享他所熱愛的領域。書中對於那些經典的、已經停産的“孤品”的介紹,也處理得十分得體,沒有流露齣那種“你買不到就失敗瞭”的焦慮感,反而更加強調瞭發現和珍惜現有物品的價值。這種氣質,恰恰是北歐設計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一種務實的、對環境負責的、不浮誇的、根植於日常的優雅。閱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內心的沉靜和對“精選”而非“囤積”的推崇。它教會我的不是“買什麼”,而是“如何看待你手中已有的東西”,這無疑是一本能改變日常消費觀的佳作。
评分我對書中對材料和工藝的探討部分非常感興趣。它沒有停留在簡單地羅列“這是陶瓷”或者“那是玻璃”,而是深入剖析瞭瑞典的粘土特性、芬蘭的玻璃吹製傳統,以及丹麥木匠對手工打磨的執著。這種對工藝源頭的追溯,賦予瞭每一個器皿背後的故事以厚度。例如,描述某款標誌性盤子邊緣那微妙的釉色變化時所使用的詞匯,充滿瞭敬畏和理解,讓我能感受到工匠在高溫和壓力下與材料對抗的艱辛與創造。這種尊重製造過程的姿態,與當下許多追求快速復製的工業化産品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閱讀這些段落時,我仿佛能聞到作坊裏木屑的味道,或者感受到打磨砂紙的粗糙。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那些看似簡單的白碗,價格會比普通餐具高齣數倍,因為你買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容器,更是數代人積纍下來的技術和對品質的堅守。這種對“物之本源”的挖掘,極大地提升瞭我對這些器皿的欣賞層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