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
| 作者: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 市场价: | 510元 |
| ISBN号: | 9787507339932 |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16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3-12-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13-12-1 | 印次:1 | 字数: |
| 主编推荐 | |
|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之际,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一批著名研究毛泽东思想和生平的专家学者历经十多年,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访问了许多当事人,吸收了近年来近学术理论成果,隆重推出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 《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是记述毛泽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生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比较全面而充分地记录了他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过程,反映了他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等。 《年谱》如实地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从这部年谱中,可以了解毛泽东在这27年间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具体到几乎每一天的情况。 《年谱》体现了资料性、学术性、传记性相统一,以档案材料为依据,采用客观记述方法,发表了大量未编入毛泽东著作集中的讲话和谈话,内容十分丰富而翔实。 |
| 目录 | |
| 《毛泽东年谱(1949—1976)1》目录: 1949年10月—12月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 《毛泽东年谱(1949—1976)2》 《毛泽东年谱(1949—1976)3》 《毛泽东年谱(1949—1976)4》 《毛泽东年谱(1949—1976)5》 《毛泽东年谱(1949—1976)6》 |
| 精彩内容 | |
| 1949年五十六岁 10月1日下午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次会议,和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及全体委员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本书编者行文中简称“中央军委”。1954年9月召开的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再设立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1954年9月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在本书编者行文中简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朱德为人民**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同日下午三时,出席三十万军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按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然后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当群众游行队伍欢欣雀跃地高喊“毛主席万岁”的时候,毛泽东连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 同日为侨胞题词:“侨胞们团结起来,拥护祖国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 10月2日晨,修改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周恩来,当时还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务院总理。致各国政府的公函和新华社发表公函的新闻稿,批示:“立即发表,于本日见报。俄、英文广播,亦须立即发出。”晚上,收阅苏联政府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致周恩来外长的照会。照会通知,苏联政府已收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确信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意志的代表者,决定建立苏联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苏联成为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10月3日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听取周恩来关于苏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苏建交的报告;研究苏联政府同原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的原则立场,决定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任命王稼祥为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当时还任外交部副部长。1951年1月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会议同意外交部发出声明,通知原国民党政府驻外使馆,一律停止活动,听候交接。 同日为新华社起草关于中苏建交的新闻稿,报道苏联政府以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署名的照会电达中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中两国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同日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开幕。毛泽东为会议题词:“认真作好出版工作”。 |
收到这套《毛泽东年谱1949-1976》时,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书页,我仿佛踏入了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河流。它以极其详实的时间线,记录了毛泽东同志在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期间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感到着迷。比如,在处理经济发展与政治运动的关系时,年谱中呈现的多次辩论、反思以及政策调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战略家,在复杂局面下的不断探索和纠错。我还特别留意了他对文艺工作的指示和对知识分子的态度,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书中对于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参与和影响,都有详尽的文献佐证,让我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客观的视角,让读者可以自己去判断、去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了解那个时代最重要的领导者。这套《毛泽东年谱1949-1976》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它以编年体的方式,将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后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一一记录下来。读到关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经济建设等章节时,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艰辛与辉煌。书中不仅呈现了宏大的政策制定,还记录了大量地方性的调研、视察,以及与各级干部、普通民众的交流。这让我体会到,伟大的领导者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深入一线去了解真实情况。特别是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和发展,以及后来的一些曲折,年谱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呈现,让我看到了思想解放的复杂性和历史的不可预测性。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毛泽东个人,更是理解新中国如何从一穷二白走向世界舞台的缩影,每一页都饱含着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奋斗精神。
评分这套《毛泽东年谱1949-1976》无疑是一部鸿篇巨制,当我翻开第一页,仿佛就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书中对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他逝世期间的活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记录,每一个日期、每一次会议、每一份电报、每一篇讲话,都如同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详细记载印象深刻,虽然过去对这些时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通过年谱中详实的史料,我得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决策背景、执行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想象当时毛泽东同志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和艰难抉择。书中不仅有宏观的国家大事,也穿插了不少生活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历史人物。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一部思想史、人物史,对于任何想要深刻理解新中国发展历程和毛泽东思想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精装版的质感也让人爱不释手,仿佛在向历史致敬。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怀揣着探索真相的渴望,选择了这套《毛泽东年谱1949-1976》。初读之下,就被其严谨的编纂和详实的内容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大量原始文献、档案资料,甚至包括一些不为人知的内部会议记录,勾勒出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的形成、演变以及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例如,在处理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的问题上,年谱中展现了他如何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同时,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审时度势,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为国家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他个人生活和健康状况的记录,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让我们从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位伟人的决策,或许在某些时刻,这些因素也曾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这本书犹如一位无声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解开历史的谜团,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复杂性与挑战。
评分这套《毛泽东年谱1949-1976》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历史洗礼。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将毛泽东同志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逝世这段人生轨迹,以年月日为单位,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来。我常常在阅读中被书中的细节所打动,比如他在一次会议上的只言片语,一次深入农村的调研,一次与外国友人的谈话,都可能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他如何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复杂挑战的记录,比如在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反复思考,在国际关系上的策略调整,这些都展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胆略。书中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记录,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的曲折和复杂性,充满了值得深思的教训。这套书不仅是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宝贵资料,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历史,思考当下,以及展望未来。它的厚重感和权威性,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非常不错,超值了。
评分很值得一买!
评分给老公买的,他喜欢
评分真实惠
评分非常不错,超值了。
评分不错,挺好的
评分是了解毛主席生平事迹的重要参考文献,值得收藏!
评分邮寄时书被勒出了印
评分有珍藏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