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爸爸,等等我》
成为好父亲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大多数男人都想成为好父亲,只是不知从何做起,尤其是自己并没有一个优秀父亲做榜样的情况下。只是拿坏父亲当反面教材,反其道而行之,并不能保证我们自己就能成为好父亲。
如果说当母亲可凭天性,当父亲却往往需要违反天性,这意味着好父亲必须做出牺牲,还得像一个孩子那样思考、行动,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孩子。
世上没有专门培训好父亲的机构,然而本书却通过总结好父亲所共同拥有的优秀品质,给全天下的父亲们上了十堂生动的心灵成长课。拥有这些品质,才能让孩子更快乐,更健康,也更成功。而这些优秀品质对于所有男人来说,都很容易培养和掌握。
花点时间和孩子们玩,尽可能给家里带来欢笑;
离开你的舒适区,进入孩子们的世界;
结交健康的朋友,为孩子营造健康的生活氛围;
好好与孩子沟通,你的话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开发自己的品牌,建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在物质上保证家人的需要,在精神上领导家人;
找到孩子的天赋,全力培养;
让孩子体验苦楚,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
孩子只是家庭成员,要管教,要约束,不要惩罚;
成为家庭的守门员,保护家人远离一切伤害。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更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童年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而且可能随时伤害孩子的心灵。而要修复童年时期的创伤极其困难,有些创伤几乎是不可治愈的。
本书根据《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心理学家葛氏妇总结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以“孩子的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形式,真切而生动地述说了孩子的痛苦和欢乐,促使父母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去感受孩子本真的需求。他们还用32个真实的案例,帮助中国家长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治疗自己的童年创伤,同时有效避免将错误的教育模式沿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爸爸爸爸,等等我》
★做个好父亲,受益的不仅是孩子,而是整个家庭。身为父亲,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你的生活艰难,孩子的生活也不轻松。不要以养家糊口为由忽略孩子成长,创造欢乐的家庭氛围才是好父亲应做的事。
★没有任何一个奖项是专门颁给父亲的,然而你的付出,孩子总会知道。男子气概与温柔的父亲仿佛有根本性的冲突,这意味着成为好父亲要比好母亲牺牲更多,虽然没有人会因此歌颂父亲,然而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刻在孩子的人生轨迹上。
★父爱不同于母爱,却是母爱无法代替的。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更需要母亲,而不是父亲,因此忽略了父亲的责任。如果父亲错过了孩子的童年,将很难再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而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我们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疗自己童年的伤;当父母对孩子发火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沮丧,还是自己本来就很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于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品,此次出版为10周年纪念版。适用于中国的家长及儿童教育工作者。
*根据人类科学家的理论,童年的经历将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若不能了解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终生难以痊愈的伤害。
*性格决定命运。不当的家庭教育将造成孩子的性格扭曲,0~12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可不慎。
*本书采用“孩子的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形式,架起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桥梁,让家长直接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作者是有着30多年心理治疗经验的心理学家,曾在全球60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心理治疗。
*书中有32个真实的心理治疗案例,全部与童年创伤有关。可以帮助中国家长提升心理觉察能力,改善自己与原生家庭及子女的关系。
*是中国家长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治疗的入门书籍。
著有《优秀的父亲才有出色的儿子》《成为女儿需要的父亲》《那是我儿子》《成为你配偶优秀的另一半》等畅销书。在美国发起"优秀的父亲"运动,旨在帮助男人们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父亲。同时是美国和加拿大很多大型教育及婚姻会议争相邀请的演讲人。
赛西·高夫,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询部主任。曾多次受电台邀请在节目中担任嘉宾,是各类亲子活动以及教师培训项目中广受欢迎的主讲人。已出版专著5部。
戴维·托马斯,社会学博士,长期为《家长生活》杂志撰稿,多次受电视台和电台邀请担任嘉宾,现任职于“明日之星”,负责“男性及男孩”咨询部工作。
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明日之星”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教授过研究生课程,曾在国内多所社区和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国及加拿大电视台和电台担任嘉宾,其讲座在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龄段儿童中广受欢迎。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葛安妮(AgnesGhaznavi)&葛碧建(BijanGhaznavi),葛氏夫妇是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具有30多年丰富的专业经验。葛碧建博士几十年来一直担任瑞士心理学院的高级讲师和夏日心理培训学校的培训师。葛氏夫妇曾被许多大学聘为客座讲师,讲学足迹遍及欧、美、亚三大洲的60多个国家。从1999年开始,他们经常来中国开展心理咨询和培训,并应邀在多所高校开班讲学。除本书外,葛氏夫妇还为中国父母写了《成功跨越学习困难》一书。葛安妮博士还著有《家庭修复手册》和《性、婚姻与精神成长》。
《爸爸爸爸,等等我》
导言
要设定你的底线/01
01 要有趣!
幽默和游戏的重要性/001
02 离开你的舒适区
尽管外面让你感到不舒服!/015
03 结交健康的朋友和伴侣
这很重要!/027
04 好好与孩子沟通
留心对孩子有影响的人/043
05 开发你的品牌
让每个人都认识你/057
06 男人的信仰
寻找你的信仰,才能引导孩子也找到信仰/075
07 孩子的信仰
引领孩子找到人生之道/087
08 品格教育
要让孩子体验苦楚/099
09 孩子只是家庭成员
而不是宇宙的中心/111
10 我家的规矩
父亲是家庭的守门员/131
好父亲手册
杰出父亲的10个不寻常特点/147
结语/167
致谢/169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修订版序 开启“童年秘密”之锁 /03
初版前言 /09
01 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 /001
02 孩子的独白 /013
03 父母的独白 /035
04 学会保护自己 /041
05 人的性格 /049
06 几条心理学原则 /062
07 性别问题 /093
08 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 :32 个案例分析 /095
修订版译后记 /181
推荐阅读书目 /184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前 言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 4
第1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 1
第2章 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 21
第3章 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 39
第4章 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 57
第5章 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 73
第6章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 111
第7章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 125
第8章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 147
第9章 爱的逻辑与谎言 / 165
第10章 心智成熟的旅程 / 193
《爸爸爸爸,等等我》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父亲是一个家庭的代言人。一个父亲什么样,一个家庭就什么样。因此,即使扮演父亲的角色会有些难度甚至吃力不讨好,但是,优秀的父亲--至少是更好的父亲--总是能把这个挑战变得有趣和令人兴奋。他通常会抱着这样的态度:尽管当一个好父亲是很难的,但这个挑战值得我去尝试。于是,他就会找到把这一挑战变得有趣的方法,而不是像对待一份工作一样去应付了事。你只是陪着孩子出去走一走--这件事比你想象的更容易实现--就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快乐完全对得起你为此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
笑声是一个家庭健康程度的晴雨表
一个充满笑声的家庭一定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但是,幸福的家庭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请回答这样的问题:你所憧憬的家庭是什么样子的?你打算如何建设成这样的家庭?
这取决于你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这里有一个好的方法可供你参考:首先,你(和太太)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父亲,也必须做出务实的规划。我可以肯定,如果你想十来年如一日地保持每周工作90个小时的习惯,你就别想成为一个好父亲。不管你有多么特殊——这个定律对谁都一律平等。
我研究过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人生。有些伟大人物也是优秀的父亲,而有些则不然。但我想,这些伟大人物的孩子大多会说,他们想念自己的父亲,他们期待能有更多时间跟父亲待在一起。历史书一般不会完整地披露事实真相,不会提及这些人离家庭生活有多远,但如果你能体会出历史书上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你会发现,他们如果不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他们将无法做出为他们带来声望的那些成就。一个人要想在做出伟大成就的同时,还能抽出足够多的时间去经营一个家庭,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我所认识的人里面,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人寥寥无几。
其次,与你的太太一起确定你们想要的家庭氛围。你们想要的是一个随性、自然但充满欢乐的家庭氛围,还是一个严肃、认真且不慌不忙的家庭氛围?在你们的家里,什么事是大事?是教育、性格、信仰、愉快,抑或这些都是?要在你的家里培养某些或全部这样的要素,就必须有所规划,因为一个家的家庭氛围不会毫无来由地变得更加健康。
孩子为什么需要父亲的幽默感
本章的话题是通过笑声来诊断家庭的健康状况,也许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笑声及其蕴含的活力来判断我们家庭的财富。要知道"沮丧"的反义词并非"快乐"--"沮丧"的反义词是"活力"。活力意味着健康的生命力,而幽默又是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有关孩子的调查表明,他们更喜欢父亲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幽默感。父亲的傻里傻气会使其家庭生活变得生动又有趣。笑声是父亲更好的工具。
人们往往低估了笑声的价值。其实,欢笑可以打开沟通的大门,让人们放下防备。你的妻子可能一开始就是因为你会让她开怀大笑而被你吸引。你想让你那闷闷不乐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敞开心扉和你分享他们的感受吗?那就让他们开怀大笑吧,再看看他们的态度会如何转变。即使是喜怒无常又郁郁寡欢的青少年也希望待在一个充满乐趣与欢声笑语的家中。大部分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另说)都等不及父亲下班回家,因为他们知道父亲会把激动人心的故事和外面的世界带回家。好好利用这种热忱,与孩子们分享你这一天里有趣又古怪的故事和经历。
你可以通过眼下的笑声判断家中的情绪与氛围。父亲们,别总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对,人生是很艰难,但是孩子的生活也不轻松。全家人都需要一起欢笑,才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欢笑可以让人释放有益身心的化学物质。一次捧腹大笑会让你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大脑里感觉愉悦的化学物质。它让我们忽略疼痛,感觉放松。你欢笑时,身体中还会释放其他化学物质,如血清素与多巴胺,它们会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爸爸,你知道,我比你小多了。你是我高大的爸爸,我为有你这样一位魁梧的爸爸而骄傲。不过,求你不要使我感到我很渺小,甚至比实际的我还渺小。不然,我会觉得自己正在消失,地球会把我吞下去。请不要那样做。虽然我只是个孩子,但我是个潜力无穷的"人"。我跟别人一样,需要尊重。我像一座蕴藏着宝石的矿产,外表虽然粗糙,里面却是宝石。我会把这些宝石一颗接一颗地拿到太阳底下来,到时你肯定会为我骄傲的。实际上,我已经在挖掘这些宝石,而且会永远挖掘下去,只不过你们这些大人的眼睛注意不到我的努力罢了。
我系鞋带时,请不要马上来帮我。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会向你们示意的。那时,我就会接受并感激你们的帮助。只有通过反复的尝试,我才能学会做事。你们知道我犯过的所有错误,但即使我犯了错误,也不要对这些错误说三道四,使我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我喜欢向你们显示,我可以是只"老虎";我想显示我所有的力量,好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这场游戏并不好。大家不过是在显示自己的力量,仅此而已。
还有,除了走路、吃饭、睡觉和说话,其他大多数事情你们都替我做了,这使我觉得自己像个婴儿,可我早已不是婴儿了呀!你们这是在给我帮倒忙。这样下去,我会觉得我可以一直叫你们服侍我。到头来,你们可能会厌烦这个游戏,而我却会深深地陷在里面,不能自拔。因为到那时,我已习惯了叫你们服侍我,就像我是一个什么大人物似的。
有时我会淘气。我总会淘气那么几天的。我淘气时,你们如果呵斥我或责打我,这会给我过多的注意,我就有可能慢慢习惯于这份额外的注意,这份只有在我淘气时才能从你们那儿得到的注意。这样下来,我就会变得越来越淘气。可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样。这不是我的目标。我淘气时,我需要你坚定而又和蔼地给我指明限度。那样我就不会养成坏习惯。我才不想做坏孩子呢!我想做个好孩子。不过,我难以驾驭的本性还没有完全驯服,我有时会像一匹野马。我需要你们温柔而坚定地把我驯服,使我成为一匹温顺而坚强的马儿。
你们不愿我当着别人的面羞辱或责备你们,这你们是知道的。我也跟你们一样,不愿你们当众责备我,不论在场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姑姑、舅舅姨妈,还是我的同学。这样我会感到很丢人,那可真让人难受。我不知道以后怎样在别人眼中恢复自己的尊严。那样一来,我就会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不再愿意和别人交谈或发生联系。请你们单独跟我解释,那样我很容易就会理解,那样我就不怕你们说我什么,也不用怕失去自己的尊严。
不过,如果当时我还很兴奋,我就会听不进你们所说的话。我还是个小孩,一心不能二用。我要么兴奋地沉浸在玩耍或游戏中,要么专心听你们说话。但是如果要求我一边玩一边听你们讲,我做不到。所以,请过一会儿,等我稍微平静一些时再跟我说话。要在我准备好听你们说话时再跟我说。我是想向你们学习的,这你们是知道的,对不对?
妈妈,你向我说教时,我很讨厌。我的耳朵就会下班,对你的话充耳不闻。那可对你我一点好处都没有。你疲劳的时候,或者生别人气的时候,或者事情不如意的时候,你常常会教训我。这时我就经常对自己说:"她都给我讲了好多遍了,我早就知道了!"但是,我还没有能力这样跟你讲:"妈妈,这我知道,但我还是一个小孩,正处于学习阶段。有时我还会犯错误,不能做好我应该做的事。所以,你就让我学吧,多给我一点耐心吧。"如果我犯了一个错误,那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努力。我只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对罢了。如果我犯了一个错误,那并不意味着我是一个罪人或坏人。
请不要骂我。那会使我害怕你们,然后我就会关上耳朵。我听不下去,因为责骂使我既害怕又伤心。我不想成为你们眼中的坏孩子。请用一种我能听懂的语言跟我说话,这样我就能继续向你们学习了。
有时候,我的行为不合规矩。你们这样说,我也同意。当我看到你们对我非常不满时,我就知道我刚才的行为不妥。你们问我:"为什么那么做?"我实在讲不出为什么,因为我的确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就那么做了。我还是个孩子嘛,这你们是知道的。但是,请给我把事情解释得更详细一些。如果我能更好地理解你们的意思,我就会重新高兴起来。
有时候,你们说我不诚实。我向你们吐露了好些贴心的话,你们反倒说我不诚实。有时,我也喜欢给你们讲故事。难道我给你们讲的每件事都得"诚实"吗?我常会陶醉在我的幻想里,很多离奇的事情会自然而然地跑到我的脑海里来。我喜欢给你们讲故事,我也喜欢你们给我讲故事。那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故事都得总是"诚实"的呢?你们想让我对你们撒谎吗?我没有撒谎,我只是在给你们讲我脑子里出现的事情而已。
……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女儿出生的那天,我和亲友们在产房外的过道里一起分享快乐,谁会想到,几个月之后,我们却抱着女儿踏入了范德比尔特儿童医院的大门。孩子娇嫩的身体插满了管子和线头,一旁的监视屏上显示着她的心跳和脉搏。我躺在女儿身旁,心里在想,这才几周大的女儿啊,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上课的时候,我会经常问班上的家长们类似的问题。其实跟他们一样,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付出了什么,也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会走上这条人生之旅,要承担何种义务和责任。至于以后应该做什么,人生有何转变,未来的生活会有哪些波折,我没有丝毫概念。《在养儿育女中长大》一书的作者丹·阿兰德说得很好: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更高贵、更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此外,为人父母也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角色更加矛盾,它让我们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害怕希望,时而执拗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时而又敞开心扉向他人求助。养儿育女令人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有些父母可以将美好的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表现得像个十恶不赦的魔鬼。"
做了父亲之后,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发现自己竟然愿意为了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越过常人的事情--比如说,我可以连续3个昼夜不合眼,可以反复给自己的孩子注射药物,也可以凌晨2点钟从睡梦中醒来,打扫孩子呕吐的污物。记得有一次半夜醒来,怀里搂着女儿--当初医生把她送到我怀里的时候,小姑娘是多么可爱乖巧啊!可是那天晚上,小家伙因为病毒感染而剧烈腹痛,半夜醒来便开始呕吐,小床上到处都是她吐出来的脏东西,连头发里都有,睡衣也湿透了。我赶紧给她洗了个温水澡,梳理她那湿漉漉的头发。把里边的呕吐物清理掉,妻子赶紧给她换上干净的床单。可是没过多久,小家伙又吐了,早上5点前又吐了3次,于是洗澡、洗头、换床单,两三个小时里我和妻子就重复了3次相同的动作!(要知道,一晚上能替一个人打扫那么多次,是需要真正的爱的付出的。)
作为父亲,我一方面心甘情愿奉献自己,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自私。为人父母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坏的一面,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感到恐惧万分的念头,正如安妮·拉模特在描述自己做母亲的经历时说的那样:"那时候,心里的一些想法太可怕了,要是说出来,估计耶稣都会气昏过去。"至于我那时,情况就更糟了,所有的负面情绪--愤怒、困惑、怨恨、刻毒、羞耻,在我身上都有,而且远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时表现得强烈。养儿育女令我们身上的优缺点暴露无遗,父母们可以表现得至善至美,也可能摇身一变,化作凶神恶煞的魔鬼。
《爸爸爸爸,等等我》
要设定你的底线
好父亲都有区别于坏父亲或普通父亲的优秀品质。也正是因为这些品质,好父亲才能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巨大的支持,让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快乐,更健康,也更成功。不仅如此,这些父亲自己也能从父亲的角色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空谈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比现在的自己更好)当然容易,但遇到困难之时,真正做一个好父亲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是在他自己并没有一个优秀的父亲做榜样的情况下。然而有意思的是,好父亲的优秀品质对于所有男人来说都很容易培养和掌握。
大多数男人都想要做一个更好的父亲,甚至是伟大的父亲,只是不知从何做起。这是因为很多人都对好父亲必备的优秀品质一无所知——我们极少接受此种教育,除非我们有幸在成长过程中能从一位智慧贤达的男性模范身上观察到这些品质;或是在少年时身边有一群长辈,他们引导并有意教导我们这些品质的重要性。幸运的是,一旦我们了解了我们家人的需求以及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做一个出色的父亲就简单多了。这也是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我们不断尝试做得更好就能成为一个完美的父亲。当然,我从未认为自己是个伟大的父亲,但我不会因不曾为此目标努力而受到指责。即便是我的孩子长到比我初为人父时还大,也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好父亲。这可能要归功于我的成熟或经验,但更可能是因为我不断有意识地学习如何成长为一名父亲。这对多数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但我知道有不计其数的父亲不知为何在此过程中放弃或退出了。等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就会鄙视他们,或是对他们不理不睬。
在过去13年的工作里,我研究过、采访过、咨询过也调查过数千名父亲。在此之前,我也研究过自己眼中的好父亲,因为我想了解一个好父亲究竟是什么样的。我的父亲酗酒,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我深知自己不想成为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但却不清楚我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当好父亲——仅仅是照着你不希望的样子来反着做也没什么用。我知道我不想当一个会动手打孩子的父亲,但这也不能指导我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这本书探讨了一个卓越的父亲应具备的特质或非凡品格。正是这些特质或品格得以让普通父亲成为优秀的父亲。在使用这些建议的时候,您可以参考我在前几本有关父亲的书中提到的关键意见,它们分别是《优秀的父亲才有出色的儿子》和《成为女儿需要的父亲》。这些书是健康亲子关系的初级读本,并且有助于你分别了解儿子和女儿的不同需求。决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前,抽出一点时间,先是自己,之后是和你太太一起,好好设想一下: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你想向你的孩子灌输什么样的品质,你的家庭中什么是更重要的价值观,你家里的氛围将会是什么样的。依照我的经验,这些东西没有计划不会自发形成,单靠意愿也不能让理想成为现实。比如说,你不能只是嘴上说“我想塑造孩子的品格”——世界上有那么多品格,而无论是多么伟大的父亲,也不可能将每种优秀品格都灌输给孩子们。但你可以先深刻认识其中三四个关键的品格,继而有意教导孩子们。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来向孩子传授某种品格。这也是为什么要花时间规划你想要的家庭模式——这让我们有时间搞清楚我们要培养自己什么品质,好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们。这样的话,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能做到有计可施,同时也考察自己是否取得进步。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亲爱的爸爸妈妈 :
请不要娇惯我。我不过是个孩子。正因为是孩子,我不懂什么对我好,什么对我不好;也不清楚获取好东西应有什么限度,或者不好的后果会从哪儿开始。你们是大人,是父母,有教育我的责任。我自己无法教育自己,因为我还是一个孩子,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懂。我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比如说,我不懂自己是不可能拥有每样东西的。我想要许多东西,我想得到它们,我希望自己的要求能立刻得到满足。是我幼稚的本性在驱使我要求不可能的东西。作为父母,你们应该给我一定的限度,不过限制的方式要让我能够接受,就算我不大明白那种方式。
你们对我态度坚定的时候,我感到你们就像在紧紧抓着我的手,以免我掉到地上摔坏了。"刚刚,白天这时候可不能吃巧克力,吃了对胃不好,晚上还会损害你的消化系统呢。"如果你们这样坚定地要求我,尽管我可能会讨厌你们的话,可能会撅嘴生气、哭叫闹腾,但是如果你们给我解释后依然保持坚定,这表明你们在很好地保护着我,不让我接触可能伤害我的事物。一旦我感受到了这种坚定态度,我就感到很安全、很踏实,我的焦虑就会消失。我会平静下来,而且感觉良好,虽然刚才我还是那么伤心。
你们一定晓得,我是无法预见未来的,因为我没什么生活经验。但你们应该知道很多事,并能预见未来。由于我是个小孩子,生活在一个由自己的情感和"今天"的欲望构成的世界里。我是无法预见未来的。
求求你们,不要使用你们所具有的力气来严厉地责骂我或粗暴地惩罚我。这种语言是我的灵魂、我的感情和我渺小的身体无法承受的,也是我的思维无法理解的。这种语言会把生命的娇嫩火苗从我身体里带走,使我沮丧难过。那时候,我的灵魂和躯体就好像被你们的力量压碎了一样。求你们了,用另一种方式跟我讲话,用一种我容易理解的方式跟我交流。如果你们使用这种暴力的语言,这种残酷惩罚的语言,我肯定会陷入麻烦。我可能会从你们那儿学到同样的语言,然后反过来用它对待你们或别人。你们以后会后悔的。请你们给我解释事情,亲身引导我感受你们的爱与关怀,这样我就会听你们的话。
当你们在温柔和粗暴之间摇摆不定时,当你们一会儿给我解释一会儿对我严惩时,当你们对同样的事情这次说"行"下次说"不"时,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儿。我会觉得自己不是站在坚实的土地上,而是站在一块沼泽地里往下陷,或者正往深深的水里沉。我不听话时,只要你们给我解释,同时态度坚定,向我讲解可能产生的后果,我就会明白过来,因为这个时候我是在学习经验。这种语言我完全能够理解。这种坚定的语言,这种利用后果教育我的语言能教给我什么是生活。这正是我来到世上的目的。你们要对我态度坚定,这是你们的责任。如果你们犹豫不决,在两种教育方法间摇摆不定,我就搞不清你们的意思,我就会变得蛮横无理,会把我的意志和要求强加到你们身上。这样一来,你们就会生气,而这又会使我伤心难过。
你们说话要算数。如果你们能兑现诺言,我就会感到自己走在坚实的土地上。如果你们说话不算数,我就会感到自己被欺骗了,我就会失去对你们的信任。可你们知道,我需要信任你们,不然我就无法向你们学习。在家庭和父母之外,我没有安全感。没有你们,我会完全迷失的。你们是我所有的一切。有时候,我会挑战你们的权*,想表明我有多强。我这样卖弄,你们不要在乎。我兴奋起来就会这样的。我知道这种做法就像一袋子空气:你用手拍一下,袋子就爆炸了。所以,当我像老板一样发号施令时,不要在乎我,对我保持坚定。
在生气的时候,我会朝你们喊叫,会说"我恨你们"。这时你们千万不要生我的气。我只是在模仿一个同学,他曾朝我那么喊过。在我心中,我很爱你们,这你们肯定是知道的。我只是无法像大人一样解释事情而已。比如我不会这样解释:"你那样对我时,我很伤心。我实在不喜欢你那样对我。"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没有别的方法来告诉你们什么使我难受,什么让我伤心。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这本书写的东西我的确很喜欢,不过我更想了解的是,怎样才能把孩子(不是我自己)培养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而且心灵纯洁的人。"说这话的是一位父亲,是专程上门来对我们说这番话的。这位父亲近期参加了我们举办的一次家长座谈会,话中提到的,正是我们当时在撰写的新书,也就是现在各位手中的这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们知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以后,许多家长会跟这位父亲一样,有类似的想法。
我们3个人上班的地方全名叫"明日之星辅导中心",是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专门针对那些关注子女成长但又满腹疑问的家长。比如说,近期中心就来了一对夫妻,满面愁容,在我们面前一坐下来,丈夫便开口说道:
"我们家女儿10岁,是那种比较难对付的小孩。每次只要我们没满足她的要求,她就开始大喊大叫,凡事都要按她的想法去做,否则就把家里闹个天翻地覆。我们带她去看过两个心理辅导师,还做过专业治疗,不过今天就我俩过来,因为我真的觉得,以前我俩是在把责任往外推,老想着找个人管管女儿,管好了再还给我们。现在看来,我们俩可能也需要帮助了。我自己嘛,已经很不耐烦了,老对她发火,其实不应该的。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我们做父母的能改善改善,女儿大概就不会这么过分了。"
在我们中心,像这样的父亲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明白孩子在跟父母对抗,也知道孩子逆反是有原因的,父母自身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的确,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方面的问题--也许后者才是更重要的环节。
近来我们算了一下:3个人加起来,我们已经在家庭教育这行做了75年。不过,戴维和赛西总是说,这些年的事大多是梅丽莎做的,她是我俩的老板。1985年,梅丽莎创办了"明日之星",之前她在纳什维尔的一所学校里干了好多年,一直负责青少年指导工作和心理咨询。至于戴维,1995年以来就一直负责男孩的心理辅导工作;赛西呢,则是从1993年开始负责中心的女孩心理辅导工作。
大家也许听说过"明日之星"吧。这是位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一家心理辅导机构,中心主要针对5-18岁的少年儿童,为孩子们提供单独和集体形式的心理辅导,同时也定期针对青少年举办一个名为"希望之城"的夏令营活动。"明日之星"有别于其他的心理咨询机构,有何区别呢?这里转述一名孩子的话,他是这样说的:"我不是去'明日之星'接受辅导的,我是去跟他们讨论问题的。"
我们经常在国内的教堂和学校巡回演讲,每次一开场,总要给听众讲清楚--我们并非是什么专家,每天能和各种年龄段的孩子以及家长们坐在一起,是我们的荣幸,因为我们也从孩子和家长身上学到了很多,经过反省、经过思考,我们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反哺给听众。
近期一段时间我们发现,今天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子女,他们开始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和改变,父母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正如美国更有名的女人希拉里所言,"我初次做你的母亲,你初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我们有理由认为,本书的读者也是这样的家长,因为无论如何,大家选择并阅读了这本书。作为心理辅导师,我们相信,今天的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将会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
其实,我们真正想做的,就是和父母一道坐下来,共同倾听他们及其子女的故事。我们希望各位父母走入我们的办公室,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我们3个人的办公室各有不同:梅丽莎坐的是一把安乐椅,房间里的色调是黄蓝搭配,既让人眼前一亮,又令人放松和宽心;戴维坐的是一把真皮椅子,已经陪伴他好多年,房间的陈设富有阳刚之气,给人强烈的安全感;赛西的办公室光线充足,红色和黄色的格子印花布构成了房间的主色调,让人倍感温馨和鼓舞。
如果您愿意,就请选择一间办公室,拖把椅子过来,和我们一起坐下,说说您为人父母的那些事儿吧。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