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敦煌文獻探析——西域文明探秘
原價:20.00元
作者:楊寶玉
齣版社:人民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102032177
字數:
頁碼:10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159kg
編輯推薦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文化史上,曾有四大發現令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界備受震撼,其中影響最大的又首推敦煌文獻的再現。它不僅改寫瞭人類文明史上許多篇章,還使學術星空中誕生瞭一顆冉冉上升的璀璨新星——敦煌學。與安陽殷墟甲骨、居延漢晉簡冊、明清大庫檔案相比較而言,敦煌文獻具有數量龐大、形式多樣、跨越時間長、使用語言多、內容豐富、史料翔實等幾大特點,具有極高的文物珍藏價值和文獻研究價值,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古代學術的海洋”。
內容提要
“西域”是古代中國人使用的一個地理概念,泛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廣大地區,其核心則包括我國新疆在內的中亞地區。
西域曆史和文化的復雜性、民族的多元性、語言的多樣性,使西域研究涉及曆史、考古、語言、民族、民俗、藝術、宗教、哲學、文學以及人類學、遺傳學、地理學、生物學等諸多領域,成為一門難度很高的綜閤性學科。正因為具備殷實充足的內涵,擁有神秘奇美的色彩,艱辛睏苦的探索過程中常常伴隨著令人目不暇接的驚喜,使西域研究反而充滿牽魂動魄的巨大魅力,吸引瞭大批學者甘為這衣帶漸寬,九死不悔。
可以說,西域研開鑿瞭一條時空隧道,讓我們能夠沿之前往尋覓、觸摸幾韆年來從未間斷的國傢與國傢、地區與地區、民族與民族、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交流軌跡。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憂憤無奈的劫難——敦煌文獻的再現與流散
石破天驚:佛窟秘寶重現人間
絲路魔影:文物載籍星散異鄉
歧文異說:敦煌文獻涵括至廣
第二章 手民纔思的結晶——敦煌文獻的外觀
多樣裝幀:中國書史終獲改寫
早期印本:雕版故鄉有力佐證
名碑初拓:大傢書跡再現天壤
第三章 精神傢園的寫照——敦煌宗教文獻的內容與價值
佛教文獻:精品無數佛光重輝
道教文獻:為數眾多與佛爭勝
景教文獻:墜籍重現填補空白
摩尼教文獻:鳳毛麟角世所僅存
祆教文獻:隻言片語披露端倪
第四章 中古曆史的縮影——敦煌世俗文獻的內容與價值
經部文獻:聖賢言教字字珠璣
史部文獻:拾遺補缺古史新證
子部文獻:包羅萬象今古奇觀
集部文獻:俗情雅韻寰宇絕響
第五章 卓絕輝煌的曆程——敦煌學的研究狀況
名實之辯:約定俗成學苑奇葩
百年業績:國人首倡領袖群倫
國際顯學:五洲學者共同參與
徵引文獻
作者介紹
楊寶玉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1982—198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學士、碩士學位。曾撰寫《敦煌學目錄初探》、《敦煌史話》、《敦煌淪桑》,編輯《英藏敦煌文獻》第9—11捲等。
文摘
序言
我最期待看到這本書中關於“西域文明”的獨特之處的描繪。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匯聚瞭來自四麵八方的文明元素。我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展現齣,在敦煌文獻中,我們能夠看到哪些獨特的文化融閤的痕跡,例如,漢族文化與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臘化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作者是如何通過文獻來揭示這些文化基因的?是通過文字記錄,還是通過藝術風格的對比?我尤其關注書中對語言文字的研究,敦煌文獻中存在著大量的異域文字和方言,它們是如何被解讀的?又為我們揭示瞭怎樣的曆史信息?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帶我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我深刻理解“文明”並非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流動的、不斷演變的。
评分總而言之,我完全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敦煌文獻的研究,更是一次深入西域文明腹地的探險。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憑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從浩如煙海的敦煌文獻中,挖掘齣那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真相,去解讀那些古老文字背後的文化密碼。我相信,這本書會給我帶來一場知識的盛宴,更會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文明”這個概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能夠更加珍視我們所擁有的曆史文化遺産。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與曆史的對話,一次與古老靈魂的交流。
评分讀這本書,我仿佛變成瞭一名考古學傢,小心翼翼地拂去那些曆史的塵埃,去發現埋藏其中的珍寶。作者在書中對敦煌文獻的呈現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溫度”。他不僅僅是在介紹文獻的內容,更是在講述文獻背後的故事,挖掘文獻背後的人物。比如,當他談到某一篇寫於戰亂時期的書信時,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作者命運的關懷;當他解讀一份寫給親人的祈禱文時,我能體會到穿越時空的、人類共同的思念和希望。這種“人本主義”的解讀方式,讓枯燥的文獻變得鮮活起來,讓我感受到曆史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和事件,更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構成的、充滿悲歡離閤的畫捲。我相信,通過這些生動的故事,我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喜怒哀樂。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並非隻局限於對單一文化或地區的敘述,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西域文明”。這意味著,它必然會涉及到與中原王朝、印度、波斯、羅馬等地的交流與影響。這種跨文化的視角,對於理解敦煌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書中是如何梳理這些錯綜復雜的文化脈絡的,例如,佛教如何從印度傳入並在中國發展壯大?粟特商人如何在絲綢之路上扮演關鍵角色?波斯藝術的風格又是如何融入敦煌壁畫的?這些問題一旦得到解答,將會極大地拓展我的曆史視野,讓我對“文明”這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認為,真正的文明探秘,就應該超越國界、超越種族,去發現那些人類共通的智慧與情感。而敦煌,作為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熔爐,無疑是進行這種探秘的最佳地點。
评分從這本書的章節設置或者說是行文脈絡來看,我認為作者對敦煌文獻的解讀,必然是多維度、多角度的。我猜想,他不會僅僅停留在對文獻文字內容的字麵理解,而是會結閤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宗教、藝術等多個層麵,進行深入的分析和闡釋。例如,當解讀一份關於土地買賣的文書時,他可能會分析當時的土地製度、經濟狀況,甚至可能涉及到當時的法律條文。當分析一份佛教經文時,他可能會探討當時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狀況,以及不同流派之間的爭論。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研究方法,我相信能夠讓讀者對敦煌文明有一個更加全麵、更加立體的認識。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獨立的文獻,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揭示齣隱藏在背後的文明演進規律。
评分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敦煌文獻的“探析”具體會體現在哪些方麵。是對於文獻的真僞考辨?是對文獻內容進行曆史學、語言學、宗教學等方麵的解讀?還是對文獻的傳播和演變過程進行梳理?我猜測,這本《敦煌文獻探析——西域文明探秘》會包含以上所有內容,並且會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的文字功底必然不俗,他能夠將復雜的學術研究,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語言,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期待看到書中對於那些具有代錶性的敦煌文獻的詳細解讀,比如《金剛經》的早期抄本,《弟子規》的雛形,《推背圖》的淵源等等。我相信,通過這些具體的文獻解讀,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西域文明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深遠影響。
评分我始終認為,曆史的魅力在於它的細節,而這本書的名字《敦煌文獻探析——西域文明探秘》恰恰點齣瞭這種對細節的追求。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被曆史長河所淹沒的、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比如,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他們的娛樂方式有哪些?他們的社會關係又是如何維係的?這些瑣碎而真實的生活片段,往往能夠最直觀地反映齣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我相信,通過對敦煌文獻的細緻解讀,作者一定能夠捕捉到這些珍貴的細節,並將它們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麵前。例如,一份傢庭賬簿,可能會揭示齣當時物價的水平和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慣;一封私人信件,可能會描繪齣鄰裏之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能夠構築起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曆史世界。
评分我認為,作者在書中對於“探秘”這個詞的理解,是十分到位和深刻的。它不僅僅是對未知的好奇,更是對真相的追尋,是對曆史細節的深挖,是對文化演變的洞察。這本書絕非是簡單的文獻介紹,而是通過文獻,去探尋更深層的文明內涵。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將零散的文獻碎片,巧妙地拼接成一幅完整的曆史畫捲。例如,通過幾份看似不相關的文書,推斷齣某個商隊的行程和命運;通過壁畫中的細節和同期文獻的記載,還原齣當時某個宗教儀式的具體過程。這種偵探式的研究方法,能夠極大地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讓我感覺自己也在參與一場智力遊戲,與作者一起,共同揭開曆史的謎底。我相信,這本書會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讓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以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靜而古老的色調,搭配上若隱若現的敦煌壁畫元素,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空,直接將我拉到瞭那個神秘而輝煌的絲綢之路起點。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十分考究,厚重而不失細膩,翻閱間自帶一種儀式感,預示著即將開啓一段非同尋常的閱讀旅程。我一直對曆史,尤其是那些關於文明交融、文化碰撞的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敦煌,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傳奇色彩。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核心樞紐,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是無數珍貴文獻的守護者。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跟隨作者的腳步,深入探尋那些隱藏在曆史塵埃中的故事,去理解那些古老的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智慧、信仰、生活和藝術。作者的選題本身就極具吸引力,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窺探其中的究竟,去感受那份來自西域的、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文明氣息。
评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開篇方式,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的學術術語或者艱深的理論,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加親切、更具畫麵感的方式來引導讀者。想象一下,在浩瀚的沙漠中,一座古老的城池,駝鈴聲聲,商旅絡繹不絕,各色人種、各種語言在這裏交織。作者用這樣生動的筆觸,勾勒齣瞭敦煌的時代背景,讓我瞬間被帶入那個充滿活力的曆史場景。隨後,他巧妙地引入瞭“文獻”這個概念,並非枯燥地羅列齣土文物的清單,而是通過文獻本身所承載的信息,來解讀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甚至是個人的情感生活。這種“以文獻為鏡,觀照曆史”的視角,我認為是非常有深度的。它不是簡單地復述史料,而是對史料進行二次創作和解讀,讓那些曾經沉寂的文字重新煥發生機,訴說著韆年前的故事。我尤其期待書中對不同類型文獻的解讀,比如佛教經捲、官方文書、民間契約,甚至是那些帶有個人情感的信件,它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摺射齣當時社會的方方麵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