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敦煌文献探析——西域文明探秘
原价:20.00元
作者:杨宝玉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102032177
字数:
页码:1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史上,曾有四大发现令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备受震撼,其中影响最大的又首推敦煌文献的再现。它不仅改写了人类文明史上许多篇章,还使学术星空中诞生了一颗冉冉上升的璀璨新星——敦煌学。与安阳殷墟甲骨、居延汉晋简册、明清大库档案相比较而言,敦煌文献具有数量庞大、形式多样、跨越时间长、使用语言多、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等几大特点,具有极高的文物珍藏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内容提要
“西域”是古代中国人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其核心则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西域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民族的多元性、语言的多样性,使西域研究涉及历史、考古、语言、民族、民俗、艺术、宗教、哲学、文学以及人类学、遗传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成为一门难度很高的综合性学科。正因为具备殷实充足的内涵,拥有神秘奇美的色彩,艰辛困苦的探索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令人目不暇接的惊喜,使西域研究反而充满牵魂动魄的巨大魅力,吸引了大批学者甘为这衣带渐宽,九死不悔。
可以说,西域研开凿了一条时空隧道,让我们能够沿之前往寻觅、触摸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的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流轨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忧愤无奈的劫难——敦煌文献的再现与流散
石破天惊:佛窟秘宝重现人间
丝路魔影:文物载籍星散异乡
歧文异说:敦煌文献涵括至广
第二章 手民才思的结晶——敦煌文献的外观
多样装帧:中国书史终获改写
早期印本:雕版故乡有力佐证
名碑初拓:大家书迹再现天壤
第三章 精神家园的写照——敦煌宗教文献的内容与价值
佛教文献:精品无数佛光重辉
道教文献:为数众多与佛争胜
景教文献:坠籍重现填补空白
摩尼教文献:凤毛麟角世所仅存
祆教文献:只言片语披露端倪
第四章 中古历史的缩影——敦煌世俗文献的内容与价值
经部文献:圣贤言教字字珠玑
史部文献:拾遗补缺古史新证
子部文献:包罗万象今古奇观
集部文献:俗情雅韵寰宇绝响
第五章 卓绝辉煌的历程——敦煌学的研究状况
名实之辩:约定俗成学苑奇葩
百年业绩:国人首倡领袖群伦
国际显学:五洲学者共同参与
征引文献
作者介绍
杨宝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1982—198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曾撰写《敦煌学目录初探》、《敦煌史话》、《敦煌沦桑》,编辑《英藏敦煌文献》第9—11卷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非只局限于对单一文化或地区的叙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西域文明”。这意味着,它必然会涉及到与中原王朝、印度、波斯、罗马等地的交流与影响。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对于理解敦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是如何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文化脉络的,例如,佛教如何从印度传入并在中国发展壮大?粟特商人如何在丝绸之路上扮演关键角色?波斯艺术的风格又是如何融入敦煌壁画的?这些问题一旦得到解答,将会极大地拓展我的历史视野,让我对“文明”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真正的文明探秘,就应该超越国界、超越种族,去发现那些人类共通的智慧与情感。而敦煌,作为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熔炉,无疑是进行这种探秘的最佳地点。
评分我始终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细节,而这本书的名字《敦煌文献探析——西域文明探秘》恰恰点出了这种对细节的追求。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被历史长河所淹没的、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比如,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他们的娱乐方式有哪些?他们的社会关系又是如何维系的?这些琐碎而真实的生活片段,往往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相信,通过对敦煌文献的细致解读,作者一定能够捕捉到这些珍贵的细节,并将它们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一份家庭账簿,可能会揭示出当时物价的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一封私人信件,可能会描绘出邻里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够构筑起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历史世界。
评分我认为,作者在书中对于“探秘”这个词的理解,是十分到位和深刻的。它不仅仅是对未知的好奇,更是对真相的追寻,是对历史细节的深挖,是对文化演变的洞察。这本书绝非是简单的文献介绍,而是通过文献,去探寻更深层的文明内涵。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零散的文献碎片,巧妙地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例如,通过几份看似不相关的文书,推断出某个商队的行程和命运;通过壁画中的细节和同期文献的记载,还原出当时某个宗教仪式的具体过程。这种侦探式的研究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我感觉自己也在参与一场智力游戏,与作者一起,共同揭开历史的谜底。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
评分我非常好奇书中对敦煌文献的“探析”具体会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对于文献的真伪考辨?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方面的解读?还是对文献的传播和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我猜测,这本《敦煌文献探析——西域文明探秘》会包含以上所有内容,并且会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的文字功底必然不俗,他能够将复杂的学术研究,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语言,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于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敦煌文献的详细解读,比如《金刚经》的早期抄本,《弟子规》的雏形,《推背图》的渊源等等。我相信,通过这些具体的文献解读,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西域文明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
评分总而言之,我完全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敦煌文献的研究,更是一次深入西域文明腹地的探险。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从浩如烟海的敦煌文献中,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去解读那些古老文字背后的文化密码。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一场知识的盛宴,更会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文明”这个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古老灵魂的交流。
评分读这本书,我仿佛变成了一名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拂去那些历史的尘埃,去发现埋藏其中的珍宝。作者在书中对敦煌文献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温度”。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文献的内容,更是在讲述文献背后的故事,挖掘文献背后的人物。比如,当他谈到某一篇写于战乱时期的书信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作者命运的关怀;当他解读一份写给亲人的祈祷文时,我能体会到穿越时空的、人类共同的思念和希望。这种“人本主义”的解读方式,让枯燥的文献变得鲜活起来,让我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和事件,更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构成的、充满悲欢离合的画卷。我相信,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我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古老的色调,搭配上若隐若现的敦煌壁画元素,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直接将我拉到了那个神秘而辉煌的丝绸之路起点。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考究,厚重而不失细腻,翻阅间自带一种仪式感,预示着即将开启一段非同寻常的阅读旅程。我一直对历史,尤其是那些关于文明交融、文化碰撞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传奇色彩。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核心枢纽,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无数珍贵文献的守护者。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故事,去理解那些古老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信仰、生活和艺术。作者的选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窥探其中的究竟,去感受那份来自西域的、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明气息。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开篇方式,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学术术语或者艰深的理论,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亲切、更具画面感的方式来引导读者。想象一下,在浩瀚的沙漠中,一座古老的城池,驼铃声声,商旅络绎不绝,各色人种、各种语言在这里交织。作者用这样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敦煌的时代背景,让我瞬间被带入那个充满活力的历史场景。随后,他巧妙地引入了“文献”这个概念,并非枯燥地罗列出土文物的清单,而是通过文献本身所承载的信息,来解读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甚至是个人的情感生活。这种“以文献为镜,观照历史”的视角,我认为是非常有深度的。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史料,而是对史料进行二次创作和解读,让那些曾经沉寂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不同类型文献的解读,比如佛教经卷、官方文书、民间契约,甚至是那些带有个人情感的信件,它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评分从这本书的章节设置或者说是行文脉络来看,我认为作者对敦煌文献的解读,必然是多维度、多角度的。我猜想,他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文献文字内容的字面理解,而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例如,当解读一份关于土地买卖的文书时,他可能会分析当时的土地制度、经济状况,甚至可能涉及到当时的法律条文。当分析一份佛教经文时,他可能会探讨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我相信能够让读者对敦煌文明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认识。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文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文明演进规律。
评分我最期待看到这本书中关于“西域文明”的独特之处的描绘。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元素。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在敦煌文献中,我们能够看到哪些独特的文化融合的痕迹,例如,汉族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献来揭示这些文化基因的?是通过文字记录,还是通过艺术风格的对比?我尤其关注书中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敦煌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异域文字和方言,它们是如何被解读的?又为我们揭示了怎样的历史信息?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深刻理解“文明”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流动的、不断演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