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装共包含7册书籍:
《心有所定,不畏浮世》
《爱到极致是放手》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
《重遇未知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
《心有所定,不畏浮世》
身为女人,你是否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总是焦虑?我的恐惧、不安来源何处?我希望过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我们该如何自处,并与他人产生联结?相较于男性,女人集多重的丰富性、甚至是矛盾的特质于一身,那么,一位内在从容的女性该具备什么特质呢?
本书由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发起,携手周国平、冯仑、苏芒、十二等,以360度全视角,来探讨、阐述如何唤醒你的女性特质,激发你的内心力量。
勇敢不是从不害怕,是明知前方并非坦途,仍毅然选择坚定不移,达到富足、自由、充满坚定、温暖的爱的状态,坦然当下,幸福自来。
《爱到极致是放手》
这是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解读亲密关系的必读经典,带你找到与所有爱的人--爱人、父母、孩子、朋友相处的内在力量和智慧,学会接纳、臣服和放手,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成长真的就是一条自我认识的道路。这个自我认识不是单行道,而是多面的、360度的认识自己。因此,这本"爱到极致是放手",就可以让你去映照一下自己和父母、子女、爱人,以及和自己的关系,自行对号入座,看到自己多个角度的不同层面,对其他人的感受能够有个不同维度的体察和认识。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
没有什么比温柔更有力量。
华语身心灵畅销书作家张德芬,继百万畅销书后,主编人生诗意生活的修行课。
张德芬、毕淑敏、陈文茜、黄佟佟、武志红、李银河……三十余位重量级作家共同分享:怎样过上想要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光芒,绽放出自己的爱与美。
《重遇未知的自己》
困境来临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活得出来,就算活不出来,也没有关系,事后你是否能清楚地看到自己,承认、接受自己的不足,进而很快原谅自己,这是成长的关键。
而在事后的检讨、反省中,我突然明白了,不是你拜过多少老师,上过多少灵修课,读了多少本书,念了多少万遍的咒语,磕了多少头,做过多少大礼拜,或是静坐可以双盘多少个小时,你就能够脱胎换骨般开悟。*终你要面对的,还是自己心里的那些阴暗面和负面的人格特质。
——张德芬
《活出全新的自己》
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之深度疗愈篇
《遇见未知的自己》唤醒了未知的你,本书帮你找回内在力量,疗愈好自己
在书中,作者运用一个特别的成长模式,让你可以随书中人物的遭遇和历程,逐步展开自己的成长:
*个阶段是唤醒沉睡中的自己,学会自我回观;
第二个阶段是疗愈旧时的创伤,学会整合、安抚各种能量,勇敢面对人生的各种难题;
第三个阶段是创造,也就是找出“你”是谁,同时找回自己的内在力量。
找回内心全新自我的生命课程,带你踏上爱和喜悦的心灵之旅!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之一《遇见未知的自己》的重生创造篇。
“我一直认为,‘心想事成’应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事。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心想事不成,甚至事与愿违呢?这是因为两层重大的障碍。*层障碍是,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梦想,或是鼓励我们让梦想成真。第二层障碍是,我们不但没有养成培育自己内在世界的习惯,而且还充塞了很多错误的信念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本书通过一个天方夜谭似的童话故事,创造出“心想事成”的人生步骤:
*步:你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第二步:清除大脑中一直占据你思想的旧信念,重新设定目标;
第三步:等待接受、学习放下,让宇宙的力量带领你。
《遇见未知的自己》
华语世界超300万册的身心灵自我修行必读经典
谦卑和感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丹。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可以让你了解自己、看清小我,进而在生活中操练,让自己更加自在、解脱、快乐。而感恩,正是你用谦卑的心去体会一切之后,自然而然发生的。感恩会带来更多的谦卑、更多的福分、更多的快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这个成长进步的过程,需要大家把书中的资讯拿出来,彻底在生活中执行。一段时间以后,你一定会在某个领域或是某些情境能够做到先知先觉,不再堕入惯性模式的陷阱里。
——张德芬
张德芬:
台湾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曾任台湾电视公司记者、主播多年。在美国UCLA取得MBA学位,2002年辞去国际知名公司IBM高薪工作,致力心灵潜修及写作,迄今其系列作品总销量已经超过600万册,被誉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作品已被泰国、韩国、越南等国翻译成该国文字热销中。
2007年,出版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台湾一上市就掀起了阅读狂潮,该书被誉为华语世界第一本身心灵成长小说。同年,大陆引进的简体版,很快位列各大图书销量排行榜榜首,至今销量已突破300万册。
2008年至2013年,作品《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台版为:《爱上自己的不完美》)《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逐一上市。与此同时,张德芬还翻译了德国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尔的作品《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修炼当下的力量》和加拿大知见心理学领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礼物》,并审校《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等身心灵作品,为华语世界的身心灵普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心有所定,不畏浮世》
《爱到极致是放手》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
《重遇未知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转念作业
若菱看到老师发下来的家庭作业,着实有点儿纳闷儿。作业的题目叫“批评你周遭的人”,然后按照要求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一共六个题目。
若菱*想写的当然是志明,但是她又不想在陌生人面前吐露自己婚姻的问题,所以她琢磨着该怎么写这些问题,搞到很晚才睡。听到志明进屋的脚步声,和他关上客房房门的声音,又是一阵心痛。
第二天是周日,若菱起了个大早,很期待地又去那个工作室,听老师的课。一开始,老师又是带领大家静坐,若菱在一种无形的能量中,感觉好放松,身体轻飘飘的,思绪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直到老师呼唤他们回来,若菱才依依不舍地睁开眼睛。
“昨天我们谈到逃避我们自己以及其他问题的策略,其实还有一种策略,叫作……”老师在白板上写下了“投射”两个字。
“什么是投射呢?比方说,我从小就被教导我应该是一个聪明的人,我也自认为我很聪明,所以我压抑、否认了自己不聪明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不聪明的人的时候,他提醒了我内在不想面对的部分,所以我特别讨厌不聪明的人,对他们没有耐心。”
老师停下来,看看所有的学生:“同样的,当你对某一类人或是他们的行为,特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其实,他们的那些缺点你都有,只是不承认罢了!”说着,老师把手比成一个手枪的姿势,对着一个学生,然后说,“你看,当我手指着你批评的时候,有几根手指对着我自己?”
很明显,一根手指对着对方,三根对着自己。然后老师说:“我的老师*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她看看若菱,显然她说的是老人,“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针对老师的这句话,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若菱班上的同学好像已经都是灵修老手了,对老师说的话很能够呼应、认同。若菱却觉得她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这么激进的观念。
首先,有个同学就提到了那部若菱看不太懂的电影,他指出电影内容说:“观察者在各种事物的可能性中选择了一种,于是事情就如实发生了,所以事情是我们的‘选择’,而不是我们被动地看事情发生。”也有同学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能量相同的事物会彼此吸引,所以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都是我们本身的能量吸引过来的。
一个同学忍不住了,她有不太相同的观点:“我是个基督徒,我是认同有一个*高力量在管制这个宇宙的。你们这样说,好像人可以超越神,掌管自己的命运!”
大家突然变得鸦雀无声,震惊于半路杀出来这么一个程咬金。若菱倒是挺欣赏她的态度,毕竟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激发我们更多不同层面的想法。
“没有冲突,亲爱的,”老师柔声地说,“当我们心里有个深切、真诚的渴望,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这就是你心目中的神。当你祈祷的时候,你的内在会发出一股正面振动的能量,它会把你想要的东西吸引过来,也就是神在回应你的祷告而赐给你真心想要的东西。”
那个同学紧绷的面孔稍稍有些放松了。
老师继续说:“我们面对每天的生活,都去试着活在当下,臣服于所有‘已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事就是神,因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话,它不会发生,所以我们臣服于它。然后因为我们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在当下的每个选择中,我们没有惧怕,能做出*好的选择,而且正因为我们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好的事物会因为我们有意识的选择而发生。”
若菱真是很佩服老师能一转头就用基督教的语言,把刚才大家说的“另类”观点换成基督徒能接受的说法。在这一转念中,不但那位同学,连若菱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老师这时转过头来,看着一直没有发言的若菱,邀请她分享她的家庭作业。
若菱有点儿害羞地低头看自己写的东西,然后老老实实地念道:“谁让你感到愤怒、挫折、迷惑,为什么?谁激怒了你?你不喜欢他们什么地方?”
若菱停顿了一下,更不好意思地小声念道:“我对志明感到愤怒,因为他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
“好!”老师要她停下来,然后问,“这是真的吗?”
“什……什么?”若菱不解。
“志明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你?”老师重复若菱的话。
“嗯,是真的。他只管他自己的事,很少关心我。”若菱回答。
“志明很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真的吗?他每时每刻都是这样的吗?他的每个朋友、周围的亲人都觉得他是这个样子吗?”
“嗯……”若菱没有把握了,不敢接腔。
“他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你,”老师又念道,“这是真的吗?”
“有偶尔关心一下啦,但是……”
“从来没有,真正的,”老师加重语气,“这是真的吗?”
若菱说:“嗯,大部分时候是真的。”
同学们都笑了,若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老师又问:“当你有这样的想法时,你是什么样的人?”
“嗯?”若菱听不懂。
“当你抱持这样的想法——‘志明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的时候,你看到他,或是想到他的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嗯,不太舒服……”若菱保守地描述。
“是喜悦、和平还是紧张、压力?”老师追问。
“紧张、压力!”若菱不假思索地答道。
“好,你想想,今天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想法,在你的脑袋中,你看到志明,或是和他相处的时候,你会觉得怎么样?”
“好多了,比较平静。”若菱想象了一下,然后老实地回答。
“好,我不是要求你要放掉这个思想,我只是问问你,你有没有看到任何理由,让你放掉这个思想,不再背负着它?”
“是的,我知道。”若菱说。
“好,我现在请你把这个句子反转过来,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嗯?”若菱不确定要怎么改。
老师帮她起头:“志明不是……”
“志明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不是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若菱机械地念出来。
“好,我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这句话,看看它的真实性和原来那句话比较起来如何?”
若菱闭上眼睛,照老师的话默念这个反转了的句子,她觉得很滑稽,不过好像后来这一句的真实性真的并不亚于原来那句。
若菱张开眼睛,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看着老师。
老师没有乘胜追击,只是继续要求若菱:“把志明改成你,你改成若菱,把你写的句子再念一遍。”
若菱照着念了:“若菱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志明!”
“这句话的真实性怎么样?”
若菱闭目沉思,其实是在逃避困窘。她有点儿心虚,因为她知道她对志明的关心也是从她自己的观点出发的,很可能志明对她也会有同样的抱怨。
“这个家庭作业真是个陷阱!”若菱觉得自己上钩了,可是也不得不佩服它的设计之巧妙!原来我们对别人的指控,真的是有三根指头是对着自己的!
最近的生活,让我觉得有些失焦。每天忙忙碌碌,却好像原地踏步,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强。我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有意义。这种迷茫和不安,让我觉得难以呼吸。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偶然发现了这套书,原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真诚、朴实的语言,和我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找回内心平静的智慧。特别是书里关于“臣服”的讨论,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对抗,习惯于控制,总想把一切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这种控制欲,反而让我更加焦虑和疲惫。 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看到了“臣服”并不是放弃,而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去应对生活。它是一种对未知数的接纳,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信任。当我们不再拼命地去抗争,而是顺应生命的河流时,反而能够找到更轻松、更自在的路径。书里讲到的“爱到极致是放手”,也让我深受启发。我常常会因为害怕失去而紧抓不放,结果反而将对方推得更远,也让自己更加痛苦。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导我如何解决眼前的困境,更是在引导我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它让我去审视自己内心的恐惧,去理解那些阻碍我前行的障碍。最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在的潜力和力量。原来,我一直低估了自己,我所需要的,并不是向外索取,而是向内挖掘。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相信,即使身处喧嚣的世界,我的内心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力量。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不太爱看书的人,尤其是这种“心灵鸡汤”类的。总觉得它们有些脱离现实,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是,这套书却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被书中那种真诚、温暖的文字深深吸引,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告诉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接纳”的观点。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苛责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而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生命。学会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不是放弃进步,而是以一种更平和、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自己。 书里提到的“重遇未知的自己”,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以来都给自己贴了很多标签,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只能是什么样的人。但这本书告诉我,我们是可以不断成长的,我们身上隐藏着许多未知的潜能。只要我们愿意去探索,去尝试,就有可能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这种可能性,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和鼓舞。 我之所以如此喜欢这套书,是因为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可以通过调整我们内心的视角来化解。它让我不再纠结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内在能量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变得更加柔软,也更加坚定,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它让我相信,即使身处浮世,只要内心有所定,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精神解药!最近生活节奏太快,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陀螺,不停地转啊转,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工作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各种各样的事情堆积在一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每次拿起手机,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光鲜亮丽,仿佛全世界都活得比我精彩,那种焦虑和失落感简直要把我吞噬。 就在我感觉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我偶然发现了这套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心灵鸡汤”这个词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空洞。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那些文字就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渗透进我的内心。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却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她没有居高临下地教导,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暖、理解的方式,和我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的道理。 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比如“情绪是我们内在的信号”、“放下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焦虑,为什么总是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了别人的评价和外界的期待之上。而这本书,恰恰引导我将目光转向内在,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发现自己本身就拥有的价值和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变得柔软了许多,也更加坚定。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干扰,而是能够更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我开始尝试着去感受每一个当下的美好,即使是平凡的日常,也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励志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在我迷茫时给我指引,在我失落时给我安慰,在我脆弱时给我力量。它让我明白,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只要内心有所定,就能不畏浮世的喧嚣。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人,别人的评价,社会的舆论,甚至是朋友圈的点赞,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的情绪。长期以来,这种不安全感让我活得很累,总是想方设法地去迎合别人,去证明自己的价值。直到我读了这套书,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最真实的需求。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她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然后用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把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的恐惧、不安和脆弱,一点点地揭示出来。她并没有批判,而是用一种理解和共情的方式,让我觉得自己是被看见的,是被懂得的。特别是“我心温柔,自有力量”这个主题,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一直以为温柔是软弱的表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温柔,恰恰是一种内在的坚韧和力量,是一种能够容纳一切,接纳一切的包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抓取,害怕失去,所以常常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前行。无论是过去的人际关系,还是已经无法改变的经历,我总是在反复咀嚼,让它们不断地折磨自己。这本书让我明白,放下不是遗忘,而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智慧。当我们选择放下那些不再滋养我们的东西时,我们才能腾出空间,去迎接新的生命能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句子,然后对照自己的生活去思考。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解读方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鼓励我去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去相信自己的内在力量,去拥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它让我意识到,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接纳自己所有面向的人,无论光明还是阴影。
评分刚开始拿起这本书,其实我是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毕竟,“心灵鸡汤”类的书籍市场上太多了,良莠不齐,很多都只是贩卖焦虑,或者提供一些空洞的口号。但是,这套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她能够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以及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所产生的各种纠结和困惑。 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爱”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是对生命的热爱,对自己的接纳,对身边人的关怀。我一直以来在人际关系中都有些困扰,总是在付出和索取之间摇摆不定,有时候觉得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预期的回报,有时候又会因为害怕被伤害而不敢真正地敞开心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爱到极致是放手”的智慧,它告诉我,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给予,是祝福,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彼此都获得自由。 书里还讲了很多关于“自我成长”的观点,特别是“重遇未知的自己”这个部分,让我深受触动。我们总是被过去的经验和固有的认知所束缚,很少有机会去重新认识那个曾经的自己,去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潜能。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过去,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的经历,然后以一种更成熟、更接纳的态度,去拥抱那个不断变化的自己。 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可以通过调整内在的视角来化解。我不再纠结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内在能量上。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温柔而强大的心,只是有时候被现实的尘埃所蒙蔽。通过这本书的指引,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为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扫去了那些不必要的包袱,让内心重新焕发出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