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我国清初文坛上,有一位名满天下,妇孺皆知,却又毁誉天壤的大名士,他就是李渔。�ダ钣�(1610~1680),字谪凡,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湖上笠翁等,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他是我国清初戏剧家、文学家、戏剧理论家,在他所留给后世六百余万字的作品中,人们较为熟知的有戏剧作品《笠翁十种曲》,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等。另外,李渔一生还评点、评改过大量的小说、戏剧作品。爽口《金瓶梅》就是李渔后改定的作品,时间当在1667至1674年间;而鲜为人知的《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才子书》则是李渔晚年所评改的作品。透过李评本及其为《三国演义》题的两篇序,我们可以窥视到李渔与《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密不可分,是那样的使人惊叹。�ダ钣嬗搿度�国演义》有着特殊的关系。他不仅早就推崇《三国演义》,后来自己评点过《三国演义》,对《三国演义》给予很高的评价,并且在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即《四大奇书种》的问世,以及读书流传之始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百多年来,人们都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初的罗贯中,但实际上流传至今,人们所读到的却是清初的毛评本。郑振铎说:“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罗本被废弃的主要原因是:罗本经毛氏加以评改之后,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较为完整,较为进步,所以,毛本一出,罗本便湮没无闻。�ァ度�国演义》评点本传世的不多,明、清两代正式对该书提出“批评”者的有:《书坊冲止余象乌批评》、叶昼托名的《李卓吾先生批评》、《景陵钟惺伯敬父批评》、《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李笠翁评阅》等,其中,毛评本、李评本为有价值。但是,在实际流传过程中,毛评本《三国演义》却成为后来的通行本,得以广泛流传,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李评本《三国演义》则湮没无闻,不为人们所知,这种相互间的反差之大,实与李渔大有关系。假如当年李渔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毛评本的流传很有可能被李评本所替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毛纶、毛宗岗父子所评的《三国演义》始成,李渔为其题序。序中,李渔对罗氏著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历史演义给予了很高评价;对毛氏父子“布其锦心,出其绣口”的整理和评点大加赞赏。�ァ度�国演义》是“四大奇书”之一。对于“宇宙四大奇书”之书目,明“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所定的是《史记》、《南华》、《水浒》与《西厢》四种;而冯梦龙所定的则是《三国》、《水浒》、《西游》与《金瓶梅》四种。李渔的观点倾向于冯梦龙,李渔认为:“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水浒》在小说家与经史不类,《西厢》系词曲,与小说又不类,今将从其类以配其奇,则冯说为近是。”李渔还认为,上述四大奇书当中,奇之书非《三国》莫属,他说:“然野史类多凿空,易于逞长,若《三国演义》则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由是观之,奇莫奇于《三国》矣。”那么,《三国》到底奇在哪里?李渔经过分析后认为,《三国》之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第二,“演《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第三,评《三国》者,韶“布其锦心,出其绣口”。由于上述三个方面因素,李渔认为在“四大奇书”当中,《奇书》之名非《三国》莫属。�ダ钇辣尽度�国演义》约比毛评本迟个把月时间脱稿付梓,该书卷首有李渔自题的序,但序文比毛评本里的序文要短。从内容来看,比较精练、明快,序中,对“四大奇书”所定的书目.其观点基本上仍倾向于冯梦龙,所不同的是在此序中,李渔对上述“四大奇书”的优劣之处一一作了评论。李渔认为,《三国》是一部真正的奇才奇文,应当多读,读《三国》比读《水浒》、《西游》、《金瓶梅》都要好。李渔指出:“《水浒》文藻虽佳,于世道无所关系,且庸陋之夫读之,不知作者密隐鉴诫深意,多以为果有其事,借口效尤,兴起邪思,致坏心术,是奇而有害于人者也;《西游》辞句虽达,第凿空捏造,人皆知其诞而不经,诡怪幻妄,是奇而灭没圣贤为治:二心者也;若夫《金瓶梅》,不过讽刺淫侈,兴败无常,差足澹人情欲,资人谈柄已耳。”至于《三国》则不同,李渔指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虽由陈寿的《三国志》扩而为传的,但其叙述精详、记事详明,文字优美等,堪与春秋时代左丘明《左传》相媲美。首先,《三国演义》能做到“首尾映带,叙述精详,贯穿联络,缕析条分,事有吻合而不雷同,指归据实而非臆造”;其次,“演此传者,又与前后演列国、七国、十六国、南北朝……“各传之手笔,亦大相径庭。传中摸写入物情事,神彩陆离,了若指掌”;再者,《三国演义》“行文如九曲黄河,一泻直下,起结虽有不齐,而章法居然井秩,几若《史记》之列本纪、世家、列传、各成段落者不侔”。除了以上几点外,再加之其文藻具有“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不匮,章而不繁”等精当之处,李渔称其“奇才奇文也”。因在此之前李渔在《毛评本·序》中已把《三国》定名为“奇书”,又复忆起当年金圣叹欲评《史记》为“才子书”,后未果。据此,李渔向世人宜称:《三国》“诚哉才子书也。”“才子书”的提出和定名、定位,自此以后,大大提高了《三国演义》一书的价值、声望及学术地位,继而扩大了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目录:
回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宼立功()第三回董卓议立陈留王吕布刺杀丁建阳()第五回曹操起兵伐董卓虎牢关三战吕布()第七回赵子龙磐河大战孙坚跨江战刘表()第九回王允定计诛董卓李傕郭汜寇长安()第十一回刘玄德北海解围吕温侯濮阳大战()第十三回李傕郭汜乱长安杨奉董承双救驾()第十五回孙策大战太史慈孙策大战严白虎()第十七回袁术七路下徐州曹操会兵击袁术()第十九回吕布败走下邳城白门楼操斩吕布()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关云长袭斩车胄()第二十三回祢衡裸体骂曹操曹孟德三勘吉平()第二十四回曹操勒死董贵妃玄德匹马奔冀州()
我对于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的经典书籍,总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特别是像《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巨著,不同版本的价值和意义也各有千秋。《三国演义》的魅力在于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教训。而“李渔批阅”这几个字,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李渔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对于作品的解读,必定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和广度。我设想,他或许会对书中某些人物的抉择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或是对某些情节的安排提出精辟的见解。我希望这套全4册的“珍藏典本”,能够通过李渔先生的批注,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伟大的小说,感受到作者罗贯中和批阅者李渔共同的思想火花。
评分我对《三国演义》这部作品的喜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故事性,更多地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人性以及历史观的探索。偶然间看到“李渔批阅三国演义全4册 珍藏典本”这个书名,立刻被它所吸引。李渔作为清代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的视角和见解往往是独特而深刻的。我设想,在李渔的批注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甚至是一些配角,都会呈现出更加立体和鲜活的形象。他或许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解读那些政治斗争和军事谋略,也会从更细微之处去洞察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起伏。我非常期待能在这套“珍藏典本”中,跟随李渔先生的笔触,去重新认识和理解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去品味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从而获得一种更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对于《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常常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而“李渔批阅”这个标签,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李渔,这位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戏剧家,他的才情和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我设想,他当年在批阅《三国演义》时,一定不仅仅是简单地润色文字,而是会从他对人性的理解、对历史走向的分析,甚至是对戏剧冲突的把握,来审视和评论这部小说。也许他会揭示一些人物内心深处的动机,点明一些被忽略的伏笔,或者对某些事件的因果关系提出独到的见解。我非常渴望能在这4册书中,看到李渔先生的“乾货”,他那些如明镜般锐利的批注,能照亮我之前阅读时的盲点,让我对曹操的雄才、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慧,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小人物,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在读《三国演义》,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灵魂进行思想的交流。
评分一直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从小时候听评书,到后来自己捧着书啃,它里面的英雄豪杰、权谋斗争,总能让我着迷。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号称“李渔批阅”的《三国演义》全4册珍藏典本,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而且还是“正版现货”,这让我立刻心动了。我猜想,李渔这样的大文豪,对《三国演义》的解读一定有独到之处,或许能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我特别期待能够通过李渔的批注,看到一些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或者对某些情节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毕竟,每一次阅读经典,都应该有新的收获,而一本经过名家审阅的古籍,无疑是绝佳的引导者。我希望这套书的装帧也能配得上“珍藏典本”的名头,纸张、印刷都能够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让我能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与历史人物对话,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三国演义》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丰富阅读体验的版本。市面上流通的《三国演义》版本众多,但真正能够打动我的,往往是那些在文本之外,能够提供深度解读和文化价值的版本。当看到“李渔批阅”和“珍藏典本”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时,我的好奇心就被瞬间点燃了。我一直对李渔先生的文学造诣有所耳闻,如果他真的对《三国演义》进行过批阅,那这份批注的价值必然不菲。我期待着在这4册书中,能够看到李渔先生如何品评书中人物的性格,如何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甚至是如何解读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重现,而是一本能够引领读者走进更深层阅读的指南。同时,“珍藏典本”也暗示了其装帧和品质的精良,这对于一本我打算反复阅读的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