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2011-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上下册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部 | 出版时间:2012-08-01 |
| 作者:本社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90.00 | 页数: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151281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1)(套装上下册)》真实反映了中国民间在一些对外敏感问题上的态度。这可以减少外界对中国的误判,这种实事求是的表达对中外发展可持续的关系是有益的。
《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1·上)》
中欧*可能摆脱零和魔咒
再多“同盟”也救不了萧条的日本
中美:宁做假朋友,莫做真敌人
中美都应承受“暗中较劲”的压力
中美:西太平洋谁也别挑战谁
南苏丹公投,中国紧张不着
歼- 20试飞考验美国是否大度
欧洲对华军售禁令将成垃圾股
“中国偷盗说”是小人之心的荒唐
中国仍是研究生教育弱国
中美别让世界当猜谜的狗仔队
春运,现代中国的不可承受之重
日本别把危机感当成被子裹
10%增长,哪一个点可以少呢
《联合声明》符合中美真正民意
“全国化”,决不比全球化轻松
构筑对“全国化”概念的共识
不自信是对美国尊严的真正羞辱
让恐怖分子绝望,西方应带头
北方期待“南水”早早到来
加快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建设”
民主需要一场创新竞赛
李娜:更宽容中国的一个符号
对兔年中国抱一颗平常心
中国与美欧的“非洲对立”是假的
用工荒与就业难,中国的鸳鸯火锅
中国要抗的是21世纪大旱
“微博打拐”为何得不到及时纠正
埃及民主经验要从零积累
民主化不会导致世界“西方化”
“GDP中国”不可能引领世界
中美互联网有可能分道扬镳
重塑中东,中国难成旁观者
美打压中国企业应受到报复
配合社会治理,知识分子应带头
中东革命打乱全球化节奏
房产新政,社会不鼓掌的尴尬
中国应抓紧从信息低洼处往上走
唯恐天下不乱者举世难绝
世界“乱一下”西方未必不想赌
中国互联网的政治贡献和缺陷
核武重回韩国是危险念头
我们爱的是哪一个中国
安全,中国现代化的试金石
中国的关键几步注定无处可学
重寻幸福感,中国该做些什么
围绕中国军费吵一吵,没啥
中国对动荡的记忆已经够了
防控“街头政治”,不值得大惊小怪
理性讨论有助于民生进步
对信息失真做一次集体反思
中国没理由向多党制膜拜
官员要习惯掌声越来越少
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向前走
巩固扩大中国社会的政治共识
中国核电需要舆论监督护航
……
《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1·下)》
中国歼-20试飞成功,引起少数周边国家的复杂想象。日本人的担心看上去尤甚,据日本媒体透露,东京正加紧与华盛顿接洽,商讨尽快引进F-35战机,还有日本学者建议购买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机,目的都是“平衡”歼-20。
日本似乎是“中国威胁”*执着的监督者。中国军费增长,中国军队拥有了某件新武器,日本经常比美国“还忧虑”。这或许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日本离中国近。但这里要问的是,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是后者能够通过努力打消的吗?
东京的不满,很多是针对中国崛起本身的。中国增加军费,舰队穿过**岛链,准备造航母,试飞歼-20,中国要做完整的大国,这些都不能不做。日本一方面表示“欢迎中国崛起”,一方面希望中国做“不设防”的大国,这两种东西是能捏合在一起的吗?
日本对中国崛起的心理底线,就是中国的力量不要超过日本。只要中国跨过日本的力量这条线,日本人就会不安起来。但中国的人口总量是日本的10倍以上,日本的愿望怎么可能是一口倒扣的锅,把中国的成长罩在里面。
日本必须突破与中国对比力量的心理定式,逐渐接受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比日本大甚至比日本强的战略预期,以此为基础思考东北亚的未来。
迄今为止,中国崛起给日本带来的几乎都是收益,“中国威胁”基本是假说,日本自己清楚,中国当前与亚洲国家打交道的方式,与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的行为有多么不同。“中国进攻日本”,以及中国用武力解决钓鱼岛争端,发生的概率与日本列岛因地震“沉没”差不多。
日本应当清楚,中国发展军力不是针对它的,如果日本社会想不通这一点,是很奇怪的。难道是因为日本历史上一有力量就外侵,现在“以己度中国”吗?
日本应有足够的豁达,与中华民族的复兴雄心共存,中日的雄心本来就不在一条轨道上,但日本一些人的狭隘却像扳道岔一样,强行让两者迎面相撞。中日都处东北亚,文化相近,可供两国崛起消费的历史精神资源差不多,两国谁都不应指望在运气上永远比对方好,如果日本非要与中国竞争,这种竞争应是理性、务实的。
中国没兴趣集中精力在东北亚博弈,中国更愿意在陆地及海上全面开放,歼-20给中国的鼓舞,比给一些日本人带来的忧虑要小。日本防中国之心过重,把危机感当成被子一样裹住自己,其实它应该试着从危机感钻出来,真实感受一下,有中国崛起的东北亚真的那么冷吗?
……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式”的阅读体验。2011年,我或许还在年少,对世界和中国都懵懵懂懂。而《环球时报》的社评,像是一群睿智的长者,在我耳边细语,讲述着那个年代的中国故事。我被其中对中国经济崛起背后逻辑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们不仅看到了增长的数字,更看到了增长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挑战。在国际关系方面,书中对一些关键事件的点评,展现了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我尤其喜欢那些讨论中国文化自信的篇章,它们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感到自豪。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过去,展望未来。
评分翻开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2011年。即便我并未亲历其中,但透过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当时中国正经历的深刻转型。那些来自《环球时报》社评的声音,既有对内政的深邃洞察,也有对外关系的敏锐捕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心声、国家的脉搏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复杂视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讨论印象深刻,这些话题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们在分析问题时,既展现了宏观的视野,又不乏对微观细节的关注,使得论述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曾经的社评是如何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又是如何塑造了当时的舆论环境。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参照。
评分我承认,我对《环球时报》的社评一直有着复杂的情感,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让我对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2011年,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而这些社评,就像是那个时代的回声,传递着来自中国的声音。我惊叹于作者们在处理敏感问题时的智慧与勇气,他们既能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又能兼顾事实的复杂性。书中对一些国际冲突和地区热点事件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如何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寻求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同时,国内政策的探讨,也让我了解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界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地“说真话”,它更在于如何“说真话”,如何让真话有力量,有深度,有温度。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与自己过去的一些认知进行对照,发现了不少新的视角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进,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2011年,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而《环球时报》社评的汇编,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大门的钥匙。我被书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犀利点评所吸引,作者们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剖析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演变,以及国内社会结构的点滴变化。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复杂国际关系的解读,那些看似遥远的地缘政治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而具象,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外交策略的制定过程与深层考量。同时,书中对国内社会问题的探讨,也触及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引发了我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评论,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而来的,2011年的中国,真话,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翻阅《环球时报》的社评,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无数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一同思考。书中对当时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既有对成就的肯定,也有对潜在风险的警示,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在评论国际事务时,展现出的理性与自信,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以一种务实的态度,阐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立场与主张。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文化交流和民间互动的评论,它们展现了中国在开放包容中,如何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这本书不仅仅是新闻评论的集合,更是一份珍贵的时代记录,它用文字勾勒出了2011年中国社会的精神风貌,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