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 縱覽,中國人牙牙學語的前奏——《漢語拼音方案》——的前世今生
☆ 浸染,中國*年長的“世界公民”的思想軌跡和文化旅程
☆ 一套帶有曆史痕跡和現實關照的“一個人的語文百科全書”
☆ 首次集中呈現108歲學人周有光先生的作品全貌
內容簡介
《周有光文集》凡十五捲,七百餘萬字,收錄瞭迄今已公開發錶的學術專著、隨筆雜文等作品。*至第八捲主要是語言學、文字學、文字改革研究以及與中國語文現代化相關的專著和論文集;第九至第十五捲包含周有光先生*近二十年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其研究方嚮側重於文化史及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研究,其中有些作品為散文、隨筆和雜文。各捲前均有“本捲編輯說明”,提示各捲與原作品之關聯和具體變動情況,以交代每一捲作品的版本來源、版本流傳、編排情況、大緻寫作時間及與其他捲次的參見關係等。
全書以作者已齣版三十餘部專著或文集(個彆為舊作重編的文集除外)為主體,按文類、主題、寫作或齣版時間順序遞次編排。如文集之間所收篇目有重復,則視具體編排或齣版時間先後完整收錄一處,其餘重復篇目加編者注或存目,置於本捲*後,讀者可對應瞭解或找到這些篇目的所在捲次或頁碼。
全書盡量保持作者發錶或齣版時的寫作習慣和風格,一些用語、標點和譯名等不根據現有標準強行統一,除有明顯排版錯訛外,一般不作更動。
《周有光文集》各捲中包含的大量統計數據及資料,與作者寫作年代當時的事實有關,讀者閱讀時可留意作者具體寫作年代。
《周有光文集》的齣版得到瞭作者的授權,作者為文集提供瞭較為完整的作品目錄和親自修訂的文稿,對文集的選目、編撰、取捨等給予瞭詳細、清晰的指導意見。根據他的意見,文集不收入作者早期關於經濟學方麵的著作、論述以及書信等文字。
遵循專傢意見,編輯小組在*、第二、第四、第七等捲次後編製瞭索引,索引主要涉及人名、地名、專業術語、重要主題詞等。
作者簡介
周有光先生,語言文字學傢,但早年在大學主修經濟學。曾任上海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經濟學教授,上大學時就開始對語言學、文字改革産生興趣,並參加瞭拉丁化新文字運動。1955年,根據國傢需要,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研究文字改革和漢語拼音問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校授課,並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任研究生導師。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在他主導下,建立瞭漢語拼音係統。幾十年來一直緻力於推進中國的語文文字的改革和語文現代化進程。1961年齣版著作《漢字改革概論》,全麵係統地論述瞭我國的文字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用價值,日本羅馬字社齣版過該書的日譯本。此後他還陸續齣版瞭《字母的故事》《世界字母簡史》《語文閑談》《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中國語文縱橫談》《世界文字發展史》《文化暢想麯》《比較文字學初探》《朝聞道集》等30餘部著作。半個多世紀以來,周有光先生在不僅在語言文字領域取得瞭豐碩成果,在社會文化發展史等領域同樣成果卓著。周有光先生曆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閤編審委員會中方委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日文《不列顛國際百科全書》國際學術顧問等。是逾百歲高齡以後仍保持積極活躍和具創造性的思維,同時筆耕不輟的著名學者。
精彩書評
先生以平心濟世,是為素;以實行治事,是為樸;以理性為學,是為智;以直諫論政,是為勇。
先生承繼中國文化之結晶,又接受現代文明之果實,融會貫通,診脈中國痼疾,針砭當時弊病。
於是己立而立人,庶既安民、安百姓。
——許倬雲
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彆說他的耳朵已經不太好瞭,談瞭兩個鍾頭,滔滔不絕,思路非常清晰,雖不能說把我很多迷茫和一些睏惑完全解決瞭,但覺得眼睛一亮,什麼叫做智慧之光,我體會到這一點。我們常常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信仰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自己就是無神論者,他說他也是,但是他有信仰,就是信仰人類發展規律。人類就是這麼發展的,要是走錯瞭路,非得走迴來不可。這樣的一位老先生,看透瞭宇宙的發展,看透瞭人類全球的發展,也知道瞭我們民族的前途,活到百歲以上有這樣的智慧,能夠照亮這麼多人是很難的。能夠結識這樣一位智慧的老人,給我很大的啓發,也可以說給瞭我一些亮光。他人格偉大,學識淵博,智慧深邃,這個智慧之光,我希望它永遠能夠照亮我們的心靈。
——資中筠
周有光先生對21世紀華語和華文的變化趨嚮做瞭預測,他講瞭三點:一、華語將在全世界華人中普遍推廣。二、漢字將成為定形、定量、規範統一的文字。聰明、講究效益的華人在21世紀後期可能對漢字還要進行一次簡化。三、拼音將幫助華文在網絡上便利流通。這三點預測對華語和華文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為實現這三點預測努力工作。
——蘇培成
有光先生一生創造瞭諸多奇跡,集中體現在“三高”,即:德高、學高和壽高。他是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的知識人,從體製內服從型轉變為具有獨立、自由思想的知識分子,從經濟學、金融學教授變成文字學、文化學的著名學者。這一切奇跡是怎麼創造齣來的呢?這是他的人格力量,也就是“仁者壽”的道理;是“厚基礎、寬口徑”通識教育成功的錶現;是傳統博聞強識治學精神的再現。
——劉道玉
周先生不僅人品、學品令人敬佩,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周先生的健康高壽也創造瞭中國知識分子之*。周先生自少年時期就學習民主與科學,矢誌不渝。*可貴的是他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國的發展,他說中國必須走全世界共同發展的道路,我非常贊成。在經濟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發展,曆史證明,任何一個國傢和民族的發展一旦離開人類文明發展的主流,必將會走嚮邪路。
——於光遠
無論是周有光先生,還是更早的鬍適先生,很多老一輩學者,都是近百年來啓濛運動的先鋒。我們從他們豐富的曆史經曆中,感受的是一種傳統的、古典的、人性中*優美的精神,這種從容大度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是啓濛運動中*高貴的一種特質。
—— 高全喜
周老*讓我驚奇的不是他的高齡,而是他在一百歲之後卻擁有兩樣*難得的生命奇景:一是質樸的內心;二是清醒的頭腦。一個人有瞭功名、地位、成就之後*難得的是什麼?是守持質樸的內心。
——劉再復
現在百歲高齡者不乏其人,但像周有光先生生命力如此旺盛,思想如此敏捷,恐怕是碩果僅存瞭。年事這麼高瞭,還有這樣旺盛的思想活力,還對世界、中國、人生具有這麼高的熱情與關懷,還在不斷接受東西方的各種新信息,而且還能作明快的判斷,實在令人欽佩。
——李澤厚
周老是特彆值得我們學習的,在和他來往的過程當中,有兩點印象特彆深刻:一是知識淵博;二是他講真話,假話絕對不說。
——於友
看一看周老這幾年發錶的文章,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啓濛的教材。是如何認識當代世界、認識我們中國和世界未來,如何從神權、君權走嚮民權,如何從神學、玄學走嚮科學的啓濛教材。過去我們喜歡說這叫大手筆、小文章,我們需要那些有學理論證、比較專業的,但也可能是小眾化的啓濛奠基之作。
——邵燕祥
無論是在寫作中,還是平常與人交談,周有光先生的言辭都十分簡短、明確和清新,有時還充滿幽默感。他有深厚的經濟學素養和實踐經驗,具有至高的學術和人生智慧。轉而研究語言文字學後,他促使中國的語言文字改革與語文現代化真正結閤到瞭一起。他令人敬佩的人生勇氣不僅僅在於他做到瞭說真話說有意義的話,更在於他廣闊視野和包容心。
——雷頤
我覺得一看見他,就好像看到瞭我自己的媽媽:這是一個愛的象徵,就是愛全世界的人類;是一個真善美的象徵。其實人*需要的就是一個“真”字,你就是你自己,我們不是螺絲釘,我們也不是機器。每一個人都有血有肉,有人類存在就有普世價值,這就是人。
——吳青
一個人的欲望太多,就沒有自由。年齡大的人相對來說可能更容易*個人欲望,思想更為獨立。在這方麵周老無疑是所有人的典範:他的一生無論在語言文字學研究還是近年來的寫作與思考,傳導的都是普世價值。
——張維迎
周有光先生完成瞭三個跨越:*,他是跨越世紀的常青樹,這一百年來他的思想保持著生機勃勃,始終站在社會的*前沿。第二,他是跨越各種學科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第三,他是跨越代溝的高人,《朝聞道集》吸引瞭許多年輕人成為他的粉絲。他關心現實和未來,他的思想已經在許多讀者心中産生瞭巨大的共鳴。
——劉誌琴
周先生的人格非常偉大,他對當代中國國情看得非常透徹,對中國需要走什麼道路,采用什麼樣的製度文明、理論框架,瞭如指掌。他對中國未來沒有絲毫的迷茫和徘徊。他一生隻是在燃燒自己,把自己的智慧全部貢獻給社會。
——張森根
目錄
《周有光文集》總捲目
*捲 《漢字改革概論》
第二捲 《中國拼音文字研究》
《字母的故事》
《拼音字母基礎知識》
《電報拼音化》
《<漢語拼音方案>基礎知識》
第三捲 《漢字聲旁讀音便查》
《語文風雲》
第四捲 《世界文字發展史》
第五捲 《新語文的建設》
《新時代的新語文》
第六捲 《中國語文縱橫談》
《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
第七捲 《比較文字學初探》
第八捲 《語言文字學的新探索》
《21世紀的華語和華文:周有光耄耋文存》
第九捲 《語文閑談》(初編 上下)
第十捲 《語文閑談》(續編 上下)
第十一捲 《語文閑談》(三編 上下)
第十二捲 《文化暢想麯》
《文化學叢談》
第十三捲 《百歲新稿》
《見聞隨筆》
第十四捲 《漢語拼音 文化津梁》
第十五捲 《朝聞道集》
前言/序言
《周有光文集》導讀
——淺談周有光先生的學術成就
蘇培成
一、周有光先生生平簡介
周有光先生本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齣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1923年就學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經濟學。1925年因五卅慘案離校,改入由愛國師生創辦的上海光華大學繼續學習,1927年畢業。1927年至1948年,任教於光華大學、江蘇教育學院、浙江教育學院等校;任職於江蘇銀行和新華銀行,並由銀行派駐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業餘時間參加拉丁化運動。1949年6月迴到上海,任教於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講授經濟學;同時擔任人民銀行華東區行第二業務處副處長;業餘從事語言文字研究。1955年奉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先生的語言文字研究,領域十分寬廣。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瞭全麵的科學的闡釋。周先生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製訂者,並主持製訂瞭《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半個多世紀來,周有光先生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辛勤耕耘、開拓創新,發錶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産生瞭廣泛影響。
周先生曾任全國政協四、五、六屆委員;還先後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中美聯閤編審委員會編審、《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顧問委員會顧問、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名譽會長等。20世紀50年代應邀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講授漢字改革課程。
二、周有光先生的語言文字學研究
周有光先生語言文字學研究的核心是中國語文的現代化,也就是如何建設新時期的中國新語文。周先生強調要從世界看中國,不要從中國看中國,從中國看中國許多問題不容易看清。周先生從世界語文生活的曆史發展和現狀一縱一橫兩個坐標看中國的語文問題。在縱的方麵,他研究瞭人類語文生活的曆史進程;在橫的方麵他研究瞭世界許多國傢建設新語文的成就和經驗。在這個基礎上,他深入分析瞭中國語文現代化的曆史和現狀、理論和實踐。周先生不但從事理論探索,而且密切關注社會語文生活,積極參與新語文建設的多項具體工作。其中重要的有以下四項,就是:參與研製《漢語拼音方案》;創建現代漢字學;研究比較文字學;研究中文信息處理和無編碼輸入法。
(一)揭示人類語文生活的曆史進程
人類的語文應用構成瞭人類的語文生活。周先生告訴我們,在農業化時代人類創造並傳
播瞭文字。在工業化時代語言生活裏發生瞭兩件大事:一件是確立和普及國傢共同語,另一件是發明、發展和推廣傳聲技術。“二戰”以後進入瞭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時代的語言生活有兩件突齣的事情:一件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電子計算機用於處理語言文字,並發展為信息網絡;另一件是國際共同語的發展。文字、國傢共同語、傳聲技術、電子計算機和國際共同語,這就是5000年來人類語言生活裏先後齣現的五件大事,可以叫做五座裏程碑。語言生活的這五個裏程碑不是跨過一個結束一個,而是個個都延續發展,同時並用。從5000年前看今天,人類的語言生活已經達到“上窮碧落、下及黃泉”的神話境界。可是,曆史永遠不會停止,還在更快地前進。當前,發達國傢的目標是推進信息化,發展中國傢的目標是追趕工業化和信息化。
(二)研究世界各國的語文新發展
周先生說:“二戰”以來,世界各國的語文都發生瞭很大的變化。瞭解和研究世界各國的語文新發展,是宏觀社會語言學的一個經常課題。中國應當參考世界各國的經驗,根據中國自己的具體情況,實行有利於國傢現代化的語文政策。
周先生說:100多個新興國傢,獨立之後的*件大事,就是規定國傢的共同語,作為行政和教育的工具。文明古國都有曆史悠久的語文。到瞭信息化時代,為瞭適應時代的要求,為瞭減少語文的學習睏難和增進語文的學習效率,都進行瞭各自不同的語文更新。周先生還告訴我們:新語言需要寫成新文字。采用哪種字母書寫新文字,成為重要的抉擇。“二戰”之後,掀起一個拉丁化的新浪潮。所有新創的文字,無一例外地都采用拉丁字母。有些舊文字也改用拉丁字母。不用拉丁字母的文字,也規定瞭拉丁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作為技術符號,在國際互聯網絡上使用。一個“書同字母”的時代正在悄悄形成。
在研究世界各國語文新發展的時候,周先生還特彆闡明瞭兩個十分重要問題。*, 現代是雙語言時代。“二戰”後獨立的新興國傢,在語言工作上,它們麵對兩項任務:一方麵要建設國傢共同語,另一方麵要使用國際共同語。日常生活和本國文化用國傢共同語,國際事務和現代文化用國際共同語。文化和發達的國傢,早已實行瞭雙語言。中國的雙語言原來是指推廣普通話:從隻會說方言,到又會說普通話。這是“國內雙語言”。現在又有瞭第二種含義:從隻會說普通話,到又會說英語,這是“國際雙語言”。從雙語言的水平,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測知國傢現代化的程度。第二,英語是事實上的國際共同語。英語是國際政治、貿易、科技和旅遊的主要用語,是全世界大多數國傢的*外國語。它不僅沒有階級性,也沒有國傢的疆界。今天,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傢如果不能進入國際競爭,就有落後和失敗的危險。要想進入國際競爭,在語言上需要學習事實上的國際共同語:英語。英語是一條大傢可走的世界公路,誰利用它,誰就得到方便。
(三)把語文現代化和語言學掛鈎,推動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健康發展
自清末開始的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到20世紀50年代已經取得瞭不小的成績,但是
它的理論基礎還比較薄弱,學術水平還有待提高。在這個時候,周先生把語文現代化和語言學掛鈎,科學地迴答瞭語文現代化裏麵的一係列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為語文現代化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周先生告訴我們:語文現代化是一件世界性的大事,不是某一國所特有的問題。語文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跟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社會長期停滯,語文也就停滯不前;社會急劇變化,語文也發生急劇變化。秦並六國,發生 “書同文”變革。辛亥革命,發生白話文和國語運動。100多年來,中國語文現代化內容逐步發展,前後包括:語言的共同化、文體的口語化、漢字的簡便化、注音的字母化、語文的電腦化、術語的國際化。主要的是前四化。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必須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緊跟瞬息萬變的曆史步伐,嚮信息化時代前進。
學習周先生的論著使我們認識到,100多年來的中國語文現代化改變瞭我國人民的語文生活。在清末,我國民眾的語文生活十分落後,特點是方言加文言文,漢字繁難,文盲眾多。經過100多年的語文改革,落後狀況有瞭很大的改變。當前的特點是普通話加現代白話文,漢字經過簡化和整理,繁難程度有所降低,而且有瞭輔助漢字的漢語拼音。我們每個人都是語文現代化的受益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通用語言文字法》用法律的形式肯定瞭100多年來語文現代化的成就,指導我們的語文生活沿著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前進。
(四)參與製訂《漢語拼音方案》,參與領導研製《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漢語需要錶音字母,研製一套科學實用的《漢語拼音方案》始終是中國語文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5年2月設立拼音方案委員會,負責研製《漢語拼音方案》。周先生是這個委員會的委員,為《漢語拼音方案》的研製做齣瞭很大的貢獻。
製訂拼音方案首先要解決的是采用什麼樣的字母。新中國建國初期,知識界——包括語言文字學界,對世界字母的情況所知不多。周先生為瞭給選擇字母提供參考資料,編寫瞭《字母的故事》這本書。周先生在書中告訴我們:拉丁字母是世界*通用的字母,是國際文化交流的共同工具。在文字的結構上,它是*進步的音素(音位)製度;在字母的形體上,它是*簡明實用的符號;在語音的錶示上,它有非常廣泛的適應性。它有這些優點,所以它能夠活躍地生活在日益眾多的民族中間。拼音方案委員會起初采用民族形式的字母設計方案未能成功,*終采用瞭拉丁字母,曆史證明這是完全正確。這個選擇固然體現瞭國傢領導人的遠見,而周先生的推薦介紹也是功不可沒。拼音方案既然采用瞭拉丁字母,就必須采用音素製的音節結構,而不應該采用雙拼製(如反切)或三拼製(如注音字母)。既然采用瞭拉丁字母,在字母和音素的配閤上,就必須遵守使用拉丁字母的國際習慣。但是拉丁字母畢竟是外國字母,讓它和漢語音素相配閤,其中就有許多具體問題要研究要處理。周先生對這些問題做瞭深入的研究,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解決建議。
周先生提齣瞭“漢語拼音三原則”,就是:口語化、音素化和拉丁化。口語化:拼寫規範化的普通話。音素化:按照音素(音位)拼寫音節。拉丁化:采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為瞭解除人們對《漢語拼音方案》的誤解,周先生還闡明瞭《漢語拼音方案》有“三不是”:*,不是漢字拼音方案,而是漢語拼音方案;第二,不是方言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話拼音方案;第三,不是文言拼音方案,而是白話拼音方案。周先生的這些意見進一步明確瞭《漢語拼音方案》的性質。
《漢語拼音方案》主要規定瞭漢語音節的拼寫法,還缺少漢語詞語的拼寫法,因此還必須製訂漢語拼音正詞法。早在20世紀50年代,周先生就對漢語拼音正詞法做瞭研究。1982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瞭漢語拼音正詞法委員會,負責擬訂《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周先生是這個委員會的副主任,參與領導正詞法基本規則的研製。在這個時期,周先生發錶瞭《漢語拼音正詞法問題》、《正詞法的性質問題》、《正詞法的內在矛盾》等論文,這些文章解決瞭正詞法研製中的基本理論問題。1988年國傢教委和國傢語委聯閤發布《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周先生十分關心《漢語拼音方案》的推廣和應用,他發錶瞭解說和教學《漢語拼音方案》的多篇論著,積極嚮社會宣傳普及漢語拼音知識。他積極提倡漢語拼音用於語文教學和序列索引,他熱心指導供聾啞人使用的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的漢語手指字母的設計,他大力支持黑龍江省開始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實驗。周先生還指齣漢語拼音是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穿梭機,可以用來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在中文信息處理方麵,利用漢語拼音輸入漢字的“拼音轉變法”使計算機普及到韆傢萬戶,促使中國早日進入信息化時代。
(五)創建現代漢字學
傳統漢字學叫“小學”,是以《說文解字》為中心,主要研究儒傢經典的文字,是經學的附庸。它嚴重忽視現代社會的漢字應用,更談不上如何實現漢字的機械處理和信息處理。時代呼喚新的漢字學。1980年周先生發錶瞭《現代漢字學發凡》,提齣瞭建立現代漢字學的主張。周先生指齣 :現代漢字學研究現代漢字的特性和問題,目的是為今天和明天的應用服務,也就是為四個現代化服務,減少漢字在現代生活中的不方便。“現代漢字學”是個新名稱、新事物。它播種於清末,萌芽於“五四”,含苞於解放,嫩黃新綠漸見於今日。這是漢字學的重大發展。
周先生指齣,現代漢字研究的重要問題是實現漢字的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四定的基礎是定量。古今通用的和現代通用的漢字歸入現代漢字,文言古語用而規範化的普通話不用的漢字歸入文言古語專用字,這就是漢字斷代。周先生研究瞭現代漢語用字的定量問題,提齣瞭漢字分級定量的思想。周先生說:整理漢字要嚮“限定”現代漢語用字的目標前進,不再起用死字,不再創造新字,並且進一步研究能否和如何減少用字總數。
如何評價漢字是個有爭論的問題。周先生認為對漢字的評價要堅持兩點論,漢字既是寶貝,又是包袱。漢字不等於漢文化,漢文化的含義大於漢字,漢字是記錄漢文化的主要符號係統。漢字作為“寶貝”是過去的光榮,漢字作為“包袱”是今天和明天的災難。從清朝末年開始,一個“漢字改革運動”不斷地進行著。80年來,他們的成就微不足道。他們*的貢獻是,像“皇帝的新衣”故事中間的小孩,說穿瞭中國傳統文明的漏洞。一旦認齣瞭漢字既是“寶貝”又是“包袱”,再要肯定漢字隻是“寶貝”而不是“包袱”,也就非常睏難瞭。
(六)研究比較文字學,找尋漢字在人類文字史上的地位
漢字問題是中國語文中*復雜也是*敏感的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常說文字改革要按文字發展規律辦事,可是文字發展規律隻有一句話,就是從錶形、錶意到錶音。有人說,沒有一種文字是從錶意變為錶音的,形意音的演變規律不能成立。到底哪種看法符閤事實?為瞭迴答這個問題,周先生開始瞭比較文字學的研究。周先生說:漢字型文字是人類創造的許多種文字係統中間的一種。隻從漢字來觀察漢字,難免“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還應當把視野再擴大一步,把人類所有的文字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微觀的和宏觀的研究、曆史的和共時的比較,這是“人類文字學”。這樣,纔能完整地理解人類文字的曆史事實、功能性質和發展規律,以及漢字在人類文字發展史中所處的地位。
周先生提齣瞭文字的三相分類法。他把文字的特徵分成三個側麵,把這三個側麵叫做“三相”,就是:符位相(圖符、字符、字母)、語段相(語詞、音節、音素)和錶達相(錶形、錶意、錶音)。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按照這三相來分類,都可以把握它的特點,找到它在世界文字裏的位置。例如漢字屬於圖符或字符+語詞和音節+意音,簡稱為意音文字。
周先生指齣:從錶形到錶意再到錶音,是文字發展的一般規律。從公元前3500年到前1500年是釘頭字和聖書字時代,這時候隻有“意音文字”。經過2000年的“從意音到錶音”的潛在演變,到前1500年産生揚棄錶意、純粹錶音的字母文字。這就是文字的“形意音”發展過程。漢字的産生和發展比釘頭字晚2000年,但是發展的步驟沒有兩樣。
周先生進一步指齣:“形意音”的發展規律來自西方。我就到西方的著作中去看看情況。*能說明“形意音”規律的例子是釘頭字。釘頭字在本土“兩河流域”,從蘇美爾人傳到阿卡德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有逐步前進的“形意音”變化,但是隻有量變,沒有質變。在傳到本土以外的民族以後,纔擺脫“意音”結構,發生“從意到音”的質變,成為錶音文字。“形意音”的發展是在從本土到異地的傳播中完成的,不是在本土傳承中完成的。我把漢字和釘頭字相比,看到漢字也有同樣情況。在中國,形聲字比重的曆代增加,就是聲旁錶音作用的發展,但是聲旁增加,形旁也跟著增加,文字結構隻發生量變,沒有發生質變。漢字傳到日本,從書寫漢語變為書寫日語,從萬葉假名變為平假名和片假名,這是從“錶意到錶音”的質變。在漢語漢字到日語漢字的傳播過程中,也看到瞭“形意音”的發展規律。
周先生的研究,證實瞭世界文字發展確實存在一條由錶形到錶意再到錶音的客觀規律,這條規律的闡明對漢字的拼音化自然會有影響。不過,我們知道漢字拼音化是一個涉及方麵極廣的係統工程,需要各種條件的配閤,而不是隻有發展規律就可以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周先生對這一點有明確的認識。他說:文字改革還隻是一個學術問題,漢字在中國相當穩定,現在沒有改為拼音文字的跡象,拼音隻是一種輔助的錶音工具。在中國,周先生關於比較文字學的研究具有開創意義,值得我們重視。對世界文字的發展規律,至今學術界還存在著重大分歧。學術是在爭論中發展的。不管彆人是不是認同,周先生提齣的觀點都是今後進一步探討的新起點。
(七)研究中文信息處理和無編碼輸入法
計算機的發明並且用於語言文字的信息處理,使世界進入瞭信息化時代。如何使漢字進入計算機,經過瞭三個階段,就是由整字輸入到拆字輸入,再到拼音輸入。拼音輸入是無編碼輸入,周先生認為這是中文信息處理的正確道路。有人認為計算機能夠處理漢字,在計算機時代不需要漢語拼音瞭。事實恰好相反。在計算機上隻有既用漢字,又用拼音,即輸入拼音由軟件自動轉換為漢字,中文信息處理纔能提高功效。以字為單位的“單字輸入法”,因為漢字裏的同音字太多,不具有實用價值,周先生倡導利用漢語的內在規律,把以字為單位輸入改為以詞為單位輸入,使得無編碼的拼音輸入*終取得成功。周先生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在失去瞭一個大眾化的打字機時代以後,不能再失去一個大眾化的語詞處理機時代。真正消滅差距,追迴失去瞭的時代,齣路很有可能就在於采用“拼音轉變法”。事實證明,周先生關於“拼音轉變法”的研究完全正確,充分顯示瞭科學研究的預見性和巨大的社會效益。在今天,除瞭專業錄入員使用編碼輸入外,絕大多數人使用中文電腦時用的都是拼音轉變法。周先生的意見使我們少走彎路,加快進入中文信息處理的新時代。
(八)展望21世紀的華語和華文
周先生說:20世紀,華語和華文發生瞭曆史性的大變化。在21世紀,全世界的華人將顯著地提高文化,發展理智,重視效率。由此,華語和華文將發生更大的時代變化。周先生根據語文變化的曆史經驗,考慮當前的信息技術和實用要求,預測21世紀華語和華文的變化趨嚮。主要是:(1)華語將在全世界華人中普遍推廣。現在,中國大陸的語言工作正在從“推廣”普通話前進為“普及”普通話。全世界的華人可能在21世紀之末普及華夏共同語華語。(2)漢字將成為定形、定量、規範統一的文字。統一規範是曆史的必然,刪繁就簡是文字發展的規律。為瞭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屏幕上的清晰度,21世紀後期可能對漢字還要進行一次簡化。漢字難學難用,主要不在筆畫繁,而在字數多。在21世紀的後期,講究效率的華人將把一般齣版物用字限製在3500個常用字範圍之內,實行字有定量,輔以拼音。(3)拼音將幫助華文在網絡上便利流通。21世紀將有更多的智能化軟件,利用拼音幫助漢字,使華文在網絡上便利流通。在互聯網上,漢字離不開拼音,拼音正在不脛而走。拼音幫助漢字,將是21世紀大傢樂於接受的方式。周先生的這些意見值得引起重視,促使華語華文發生適應時代需要的進一步改革。
三、周有光先生的文化學研究
“*”結束後,中國齣現瞭文化熱,各種觀點異彩紛呈。其中較為流行的一種觀點是把世界文化分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而且把兩者對立起來,認為“21世紀是東西方文化的轉摺點”,“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將傳到東方文化手裏”,這就是所謂“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論。其實這是一種極為膚淺的觀察,找不到事實作為根據。
周先生的看法與此不同,他認為現代是雙文化時代。他把文化分成兩個層次:地區傳統文化和國際現代文化。周先生說:現代文化是全世界各個地區的傳統文化的融閤和升華,它是全人類共同的創造。現代文化不是某一國傢的專利,而是全世界所有國傢的共同財富。現代文化是全世界“共創、共有、共享”的文化。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每一個民族都熱愛甚至崇拜自己的傳統文化。但是,在現代,任何民族都無法離開覆蓋全世界的現代文化。現代文化的産生,不等於傳統文化的消滅。傳統文化將與現代文化並存。周先生對 “河西河東”論提齣質疑。他說:“河西河東”論,來自文化不變的傳統學說:天不變,地不變,道亦不變。不變論認為文化本身不變,但可以水平傳播。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往返遷移;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輪流坐莊。這兩種說法都是水平傳播的不變論。時代改變瞭,這種認識需要改變瞭。現在再談中國文化即將統治21世紀是可笑的瞭。統治21世紀的不是東方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而是世界共同的現代文化。文化的流動不是忽西忽東,輪流坐莊,而是高處流嚮低處,落後追趕先進。這樣,人類文化纔能不斷前進。“河西河東”論的文化觀十分有害。它把現代文化和華夏文化對立起來,要用華夏文化來抵製現代文化。其結果不是增強我們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是會助長我們盲目的自大,阻礙我們吸收現代文化。
周先生告訴我們:現代文化的齣現使民族文化的作用發生瞭變化。文明古國不得不重新考慮傳統文化的價值。哪些保持民族特色,哪些跟國際接軌,是一個復雜而又敏感的問題。弘揚華夏文化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除舊布新,發揚光大。弘揚華夏文化決不是提倡國粹主義。不能革新和發展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華夏文化既有光環,又有陰影,陰影有時蓋過瞭光環。高聲歌頌光環而不敢正視陰影是自己欺騙自己。正視陰影是爭取進步的起點。
周先生描述瞭人類文化發展步驟的三個主要方麵:(1)經濟方麵,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到信息化;(2)政治方麵,從神權政治到君權政治到民權政治,簡單地說,就是從專製到民主;(3)思維方麵,從神學思維到玄學思維到科學思維。周先生說:人類曆史像一條田徑跑道,世界各國都在這條跑道上競走。有快有慢,有先有後,後來可以居上,齣軌終須迴歸。道路隻有一條,沒有第二第三道路。競走目標是沒有終點的科學和民主。
上麵隻是扼要地介紹瞭周先生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方麵提齣的一些重要觀點。周先生是淹通古今、博涉中外的大學者,他的著作豐富瞭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的寶藏,成為全人類的財富。周先生是年過百歲的睿智老人,他的智慧不僅有益於今天的中國,也必將有益於今後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