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 概念间关系 考点二 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 考点三 直言命题的反对关系 考点四 直言命题的推出关系 考点五 三段论的结论型 考点六 三段论的前提型 考点七 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 考点八 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考点九 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 考点十 假言连锁推理 考点十一 二难推理 考点十二 复言命题综合 考点十三 模态命题矛盾关系 考点十四 模态命题等值关系 | 考点十五 朴素逻辑之元素对应 考点十六 朴素逻辑之数学思维型 考点十七 朴素逻辑之真假话 考点十八 类比推理 考点十九 枚举归纳 考点二十 因果论证 考点二十一 数据比例 考点二十二 缺桥论证 考点二十三 实验评价 考点二十四 解释分析 考点二十五 相似论证 考点二十六 常规评价 考点二十七 细节分析 |
《公务员联考提分系列·逻辑判断必考考点27个》 由中公教育考试研究院的多位专职师资,根据近几年多省市联考行测考试内容的特点和难度水平特别设计。
本书精选联考行测“逻辑判断”板块中高频考点27个,采用特殊装订形式及双色印刷给考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轻松备考。
便携的口袋书形式——帮考生充分利用每一分钟随时随地轻松学;
双色印刷——给考生营造轻松、明快的学习氛围;
“考点+真题+模拟”式科学体例——学习、巩固、实战一体化、帮助考生快速全面提升。
《公务员联考提分系列·逻辑判断必考考点27个》精选联考行测“逻辑判断”板块中高频考点27个。每个考点包括“披沙拣金”“引经据典”“所向披靡”三个板块。
“披沙拣金”——固定考查的直言命题、假言命题、模态命题等考点。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考点相关概念,穿插趣味故事调节学习气氛;
“引经据典”精选近年真题,深入探究联考导向;
“所向披靡”优选模拟试题,预测联考要点。
在考试中,一些题目会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依次分析出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文氏图进行解答。
■
1.(2012上海B-52) 某个会议的与会人员的情况如下:
(1)3人是由基层提升上来的
(2)4人是北方人
(3)2人是黑龙江人
(4)5人具有博士学位
(5)黑龙江人没有博士学位
(6)上述情况包含了与会的所有人员。
那么,与会人员的人数是:
A. 少5人, 多12人 B. 少7人, 多12人
C. 少5人, 多14人 D. 少7人, 多14人
【答案】B。解析:由(4)和(5)可知,黑龙江人和博士学位之间是全异关系,因此, 少有2+5=7人,此时3个由基层提升上来的人和2个非黑龙江人的北方人都具有博士学位。当与会人员的情况尽量不重叠时,人数 多,由于黑龙江人真包含于北方人,因此 多为3(基层提升)+4(北方人)+5(博士学位)=12人。故答案选B。
2.(2012浙江-90) 某大学寝室有8人,三个是广东人,一个是北京人,有两个是北方人,一个是保送生,三个是贫困生。
假设上述介绍涉及该寝室的所有同学,则下列关于该寝室同学的判断与题干有矛盾的是:
A.保送的学生来自北方 B.北京人既不是保送生也不是贫困生
C.有两个贫困生是广东人 D.没有一个来自黑龙江的学生
【答案】C。解析:将C项代入,则题干涉及的人包括3个广东人(包括2个贫困生)+2个北方人(包括1个北京人)+1个保送生+1个非广东的贫困生=7个人,与涉及所有8个同学矛盾。
■
1.所有甲都属于乙,有些甲属于丙,所有乙都属于丁,没有戊属于丁,有些戊属于丙。
以下哪一项不能从上述论述中推出?
A.有些丙属于丁 B.没有戊属于乙
C.有些甲属于戊 D.所有甲都属于丁
2.在某次交通整治民意代表座谈会的代表中,一个是黑龙江人,两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广东人,有两个人只负责客运业务,三个人只从事货物运输。
如果以上的介绍涉及了该次座谈会的所有代表,则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代表:
A. 少可能是3人, 多可能是8人 B. 少可能是5人, 多可能是8人
C. 少可能是5人, 多可能是9人 D. 少可能是3人, 多可能是9人 工作很忙碌,工作不忙碌的教师都不是优秀教师。
根据以上论述,一定可以推出:
A.有些优秀教师不是工作忙碌的教师
B.有些工作忙碌的教师不是优秀教师
C.所有称职的教师工作都很忙碌
D.所有忙碌的教师都很关心学生成绩
我以前买过几本市面上的逻辑判断辅导书,说实话,有些简直就是真题的简单堆砌,讲解部分写得晦涩难懂,很多地方的“为什么选这个”和“为什么排除那个”根本说不清楚,读完还是一头雾水。我这次选择这本,主要是看重它明确指出了“27个必考考点”,这让我觉得作者是经过深度研究和提炼的,而不是泛泛而谈。我最怕的就是那种理论讲一大堆,结果实战中一个都用不上的书。我期望这本宝典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直接告诉我哪些是考频最高的陷阱,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固定得分点。如果它能针对每个考点,提供一个“考点提炼区”,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核心原则,然后再用不同难度层级的例题进行深度剖析,那就太棒了。特别是关于削弱和加强的题型,那些“无关”、“强度不足”的干扰项设置得太狡猾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排除法和判断“力度”的标准,那无异于给我装备了一件强力的“逻辑武器”。我希望它能真正解决我在理解题目意图和区分相似选项时的困惑。
评分我最近一次模考中,逻辑判断部分失分严重,特别是那些需要进行多步推理或者涉及复杂选言、假言命题的题目,常常是算到一半就乱了阵脚,最后只能凭直觉蒙一个。这本书的定位是“联考”,这意味着它需要覆盖国考和各省的综合性要求,知识点覆盖面必须广且深。我更期待的是,它在讲解完基本逻辑规则后,能够有一部分内容是专门针对“高频考点组合应用”的。比如,如何在一个题目中同时运用到矛盾关系和必要条件判断?这种综合运用是区分高分和中等水平的关键。如果能有一章节专门收录近三年国考和热门省考中,那些被普遍认为是“难啃骨头”的逻辑题,并且提供详细到令人信服的“秒杀”思路,那就非常值得了。我需要的不只是“知道怎么做”,更是“知道如何最快、最准地做”。如果能针对不同题型,给出不同的时间分配建议,甚至标注出哪些题目可以跳过或快速解决,对我优化答题策略至关重要。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考生来说,逻辑思维的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我感觉自己的弱项在于对抽象概念的快速反应能力不足,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情景复杂的论证题时,很容易被题干中的冗余信息带跑偏。我希望这本针对联考的提分系列,能有一套非常实用的、适合短时间突破的训练方法。我非常看重它是否能提供一种“格式化”的解题步骤。比如说,遇到一个论证题,第一步应该是识别论题和论据,第二步是找出论证方式,第三步才是代入或检验。如果这本书能将复杂的逻辑链条拆解成这种标准化的操作流程,那就极大地降低了出错率。另外,对于言语理解中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并列、递进),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图形化或者表格化的梳理,让我能够快速在大脑中建立起这种结构关系?如果这本书能侧重于培养我们对逻辑结构的“敏感度”,而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定义上,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希望它读起来是“活的”,能真正激发我的逻辑潜能,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条。
评分这本书刚到手,拿到手感觉沉甸甸的,这感觉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平时工作忙,只能挤出零碎时间复习公务员考试的逻辑判断部分,每次做真题都觉得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那些绕来绕去的选项,总是让人抓耳挠腮。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系统梳理考点,并且能帮我快速抓住得分重点的“秘籍”。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简洁的,名字里提到了“联考提分系列”和“27个必考考点”,听起来就非常精准和有针对性。我特别希望它能把那些看似复杂、模棱两可的逻辑推理题,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模块。比如,那种假设、归谬、类比推理,我总是在一些细微之处失分。如果这本书能用非常直白的语言,配上足够多的典型例题和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那对我的帮助将是巨大的。我主要关注它是否能帮我建立起一套高效的解题框架,而不是单纯的题海战术。毕竟,考试时间有限,看到题目能迅速反应出应该使用哪种逻辑工具去破解,才是王道。希望它的编排逻辑能让人一目了然,从基础概念到高难度应用都能得到平滑的过渡,真正做到“提分”而不是“增加负担”。
评分说实话,考公务员就是一场信息筛选和效率的比拼。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它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一本“教材”。我希望它在内容安排上极其紧凑和实用,每一页的价值都要最大化。我特别想知道,这27个考点是如何划分的?它们是按照命题形式(如对话、论证、图表)划分,还是按照逻辑学原理(如直言、假言、选言)划分?我希望是后者,因为它更贴近逻辑学的本质。如果能附带一些可以撕下来的小卡片或者核心公式速查表,那简直是完美。我打算在考前最后冲刺阶段,只带着这张卡片快速回顾所有核心要点。这本书的字体排版和插图设计也很重要,如果关键的逻辑符号和推理过程能用醒目的颜色和清晰的图表来区分,能帮助我更好地在大脑中形成视觉记忆。对于我这种时间紧张的在职考生来说,效率就是生命,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经过时间检验、能真正带来分数提升的实战指南。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奥好啊好啊好啊好
评分书是正版的,很不错,知识点条理清晰,书也蛮小的,适合随时随地拿出来记忆。
评分丰富的知识要点,很全面
评分可以 特价活动性价比贼高 资料不错 只是有点灰尘
评分很小巧一本,挺实用的
评分不错
评分书是正版的,很不错,知识点条理清晰,书也蛮小的,适合随时随地拿出来记忆。
评分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很方便 简洁易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