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法則【2011全新增訂版】:第壹本跨越各专业领域的设计书/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設計的法則【2011全新增訂版】:第壹本跨越各专业领域的设计书/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设计
  • 设计法则
  • 用户体验
  • 交互设计
  • 视觉设计
  • 产品设计
  • 设计思维
  • 可用性
  • 人机交互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原点
ISBN:9789866408304
商品编码:1239983306

具体描述

出版社: 原点出版社 作者: 威廉.立德威/ 克莉汀娜.荷登/ 吉儿.巴特勒 L 出版时间: 2011年1月24日 开本装帧: 21.5X25.5CM精装 页数: 272页 语言: 繁体中文 译者: 吕亨英/ 吴莉君/ 吴佩芬 ISBN: 9789866408304 威廉.立德威 William Lidwell  以设计和工程心理学为主题,从事写作、演讲与咨询,对跨学科的设计、组织达到创新的方法,以及如何让创新制度化,特别感兴趣。文章常见于热门设计杂志及报纸。目前定居美国德州休斯敦工作。  克莉汀娜.荷登 Kritina Holden 现为美国太空总署约翰逊太空中心「使用性测试与分析设备」(UTAF)的技术指导兼代理经理,负责提案、项目规画、人员任务分配与监督,以及确保UTAF 的产品质量。她也以专家身份,为猎户座宇宙飞船驾驶舱小组提供人因工程学支持,协助需求开发、任务分析、成员评量等作业,时在休斯敦大学明湖分校(University of Houston-Clear Lake)担任副教授。  吉儿.巴特勒 Jill Butler  得奖的平面设计,兴趣涵盖讯息设计、用户经验设计、插画和造纸工程。2002年成立「创造东西设计工作室」(Stuff Creators Design Studio)。曾于休斯敦大学和金武德小区大学(Kingwood Community College)教授设计、桌面出版和字体设计。目前在德州休斯敦定居、工作。  译者简介  吕亨英(原100则)  静宜大学英国语文学系毕,现任专职译者。与先生Ronald Brown合作,一起把介绍国内文化与传统建筑的作品如《澎湖天后宫》、《神冈筱云山庄》、《认识古迹日手册》等书译成英文。英翻中作品有《戴安的日记》、《第三死罪》。  吴莉君(新增25则)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任职出版社多年,现为自由工作者,译有《观看的方式》、《我们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二十一世纪》、《建筑的法则》、《留住一切亲爱的》、《设计是什么?》、《光与影》、《建筑的危险》等书。  吴佩芬(原100则修订)  法国第戎市IUP Denis-Diderot文化管理硕士,曾从事艺术行政多年,现为自由文字编辑。  增加成功设计的可能性  不久之前,设计师是兼容并蓄的通才。他们研究艺术、科学与宗教,以便了解自然的基本定律。之后他们再利用所学,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这些陈年知识的份量与复杂性,增加了设计师专业分工的种类。知识的广度,逐渐取代知识的深度,而这种潮流一直延续到今日,结果造成设计师愈是专精于某项目,他们愈是不注意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与新发现。这种无法避免的情况是相当不幸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别的设计学科学到许多知识。从来没有人能简单地撷取跨越各设计学科的知识。一个对其他专业领域有兴趣的设计师,必须研究许多不同设计学科的工具书。他的diyi项挑战,就是要决定学科里的哪一本工具书是值得研究的,第二项挑战是破解书中的专有名词,第三项挑战是耐心研究详细的内容。他花了很大的精力,结果只是在不熟悉的领域,走马看花,去寻找他所要研究的特定问题。本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这些身负挑战的设计师,轻松地学习跨越各学科的主要设计规则。  本书所提及的概念,一概用「法则」来称呼。其内容包括守则、指导方针、人的偏见,以及一般设计的考虑。这些「法则」的选择,是基于如实用、误用与误会的程度,以及有力的证据等几种状况的设计原则而挑选出来的。本书撷取的一百个概念,不应该被解释成只有一百个适当的设计法则,因为很明显的,在设计的世界里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法则。  本书是根据英文字母编排,因此读者可以用名称,迅速容易地找到参考法则。如果你对某一特别设计问题感兴趣,本书也用设计师常见的问题来编排。每项法则都是两页的格式。左页包括了简短的定义、法则的详细描述、范例,以及使用指导方针。批注则出现在本文的右边,提供了细节与参考数据。右页包括了图例与相关图解,让读者对法则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不只是少数有特殊才华的人,几乎所有的设计师都可以设计出合用的设计。使用卓越的设计法则,会增加设计成功的可能性。使用《设计的法则》,你可增加跨越学科的知识、了解设计、为设计问题提供脑力激荡与意见,并重新想起不常用的设计法则。zui后,你可以利用本书来检视你的设计过程与成果。对这一点,威廉.史壮克(William Strunk)一段有名的告诫,说得很好:「zuihao的设计师有时并不理会设计法则。但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通常会因为违反法则,而做出一些补偿性的措施。除非你能确定你也能做得这么好,否则你zuihao还是遵守这些法则。」     本书是diyi本跨越各专业领域的设计书,当中罗列的125个设计法则,试图找出好设计,为什么好的决定关键。这些法则的适用范围,广及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展场规划,甚至广告与公关宣传。 为什么有些设计,就是抢眼,而且可信度高;有些则比较难使用、容易被忽略,甚至让人反感?它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每个设计的背后其实都有很多看不到的力量,牵引着使用者的认知、情绪、好恶和使用习惯,例如:  「外观较美的设计,会被认为比不美的设计更好用。」 「在设计角色或产品时,如果需要明显的五官特性,就要考虑人们的娃娃脸偏见。」  「去饱和度、明亮的色彩,会被视为友善又专业。」  「书封面、网站首页、商店入口,这些『进入点』障碍越少越好;还要设计『全貌点』与『渐进的引诱』,引导人潮完成后续行为。」  「在设计『时间就是关键』的作品时(例如煞车系统、路标),就要把选项降到zuidi,以减少反应时间,降低错误机率。」  「腰到臀比例是决定男女迷不迷人的主要因素,男性偏爱介于0.67至0.80的女性……,这是健康及繁殖潜力的指标。」 
   不管是举办营销活动、设计海报、筹划博物馆展览、设计计算机游戏或甚至更复杂的建筑与工业设计,所有专业工作者,都不断思索的问题:  如何增加视觉吸引力?如何增强功能并方便使用?如何影响使用者认知?    如何增加美感?如何做出zuihao的设计决定? 从「80/20法则」(80/20 rule)、「意元集组」(chunking)、「娃娃脸偏见」(baby-face bias)、「奥卡姆剃刀」(Ockham’s Razor)、「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到「说故事」(storytelling)等通则,书中以丰富的插图及清晰易懂的图表加以解说。读者可从这些法则中,快速地吸收宝贵经验,避免犯错,更可启发许多新灵感与创意。  这本重要的设计法则书,是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师,以及正在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必备工具和实用对策宝典。而任何一个消费者,也可以用这本书看懂设计的门道,培养出判断「好设计为什么好?」的眼光与能力。     1.80/20法则 2.容易使用 3.前导手册 4.美即好用效应 5.功能可见性  6.对齐 7.拟人形 8.原型  9.面积对齐 10.魅力偏见 11.娃娃脸偏见 12.亲生命效应 13.大教堂效应 14.意元集组  15.古典制约  16.闭合  17.认知失调 18.颜色  19.共同命运 20.比较  21.确认 22.一致性  23.恒常性 24.约束 25.曲线偏见 26.控制 27.聚合 28.成本效益 29. 30.处理深度 31.委员会设计 32.偏好路径 33.开发周期 34. 35.错误 36.预期效应 37.曝光效应 38.脸部主义比率 39.安全系数 40.反馈循环 41.费布那西数列 42.图形—背景关系 43.费茨定律 44.五帽架 45.弹性—使用性取舍 46.宽恕性 47.形式追随功能 48.框架 49.僵住-逃跑-对抗-认输 50.垃圾进、垃圾出 51.黄金比例 52.连续律 53.古腾堡图表 54.希克定律 55.层次 56.需求的等级 57. 58.恐惧留白 59.猎人-抚育者定像 60.图像表征 61.浑然忘我 62.不注意视盲 63.干扰效应 64.倒金字塔 65.重复  66.布拉哥南斯定律  67.分层法 68.容易识别 69.产品周期 70.映射 71.心智模型 72.模拟 73.记忆技巧 74.模块化 75.够前卫又可亲近  76.zui平均脸孔效应 77. 78.非我发明 79.推力 80.奥卡姆剃刀 81.操作制约 82.定位感 83.效能负载 84.表现 vs.偏爱 85.人物志 86.图优效果 87.促发作用 88. 89.命题密度 90.全貌—庇护 91.雏型设计 92.接近 93.可读性 94.辨认比回想重要 95.红色效应 96.备援 97.罗塞塔石碑 98.三分定律 99.满意法 100.大草原偏爱 101.规模缩放谬误 102.物稀为贵 103.自相似性 104.序列效应 105.塑造 106.信噪比 107.相似性 108.黏着性 109.说故事 110.结构型态 111.对称 112.威胁侦测 113.三维立体投射 114. 115.恐怖谷 116.测不准原理 117.均质连结性 118.范布伦效应 119.可见性 120.视觉空间共振 121.梵雷斯托夫效应 122.侘寂之美 123.腰臀比  124.找路  125.zui弱的一环   在我念大学和研究所的时候,设计教育根本不包含心理学与人类学的课程。人类行为受到漠视,几乎没人想去深入了解,也没人想要用比较学术的方式去理解设计。离开学校时,我对如何创造形式懂得不少,但对人类如何感知世界和如何创造意义,则是毫无所悉。《设计的法则》是填补这道缺口的一大资源,它可帮助我们破除迷思,并为许多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  这几年来,我一直是「居家和庭院电视」(HGTV)买屋─装潢─整修节目的忠实观众,我从没听哪个人说过,他喜欢矮天花板、小窗户或视野很差的房子。《设计的法则》引导设计师去了解,究竟是哪些原因让人们偏好高大宽敞的天花板(大教堂效应,见P.38),以及可以看到自然美景的大窗户(亲生命效应,见P.36)。谁会猜到,答案是高天花板可以激发创意,而自然景观有助于恢复身心健康?  我从没真正搞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和大多数人产生共鸣,有些人则没办法;我也不知道,原来有一些方法可以计算人们的反应。直觉上,我总认为,好设计加上好质量,就能所向无敌,这两点虽然占了很大的比重,但还是有许多更深层的象征和意义,值得我们思考。例如第190页「命题密度」法则,便从形状、意含和假想的模拟性,仔细探究意义这件事。它提供一道公式,让设计者可以计算出产品设计与民众产生共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提供设计者一种沟通方法,让客户愿意支持设计师的决定。  《设计的法则》让我深入了解设计中的人性方程式。设计不只是以表面风格来讨好民众的眼睛,设计比这复杂多了。人类的动机神秘难解,与潜意识的本能、感知和作用密不可分。《设计的法则》让我们看到是哪些力量在背后驱动人类的行为,让设计师更加了解直觉的面貌。这些法则可不是臆测,每一条都是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真实而且有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