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中国人的处事心经

传习录:中国人的处事心经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明] 王阳明 著,叶圣陶 校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2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828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0
字数:210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大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载体,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极经典的入门必读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作者简介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代表作《传习录》《大学问》。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知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稻草人》《倪焕之》。

精彩书评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余秋雨

目录

绪论

传习录

王守仁

王学

王学大概

余语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序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序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精彩书摘

  徐爱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①。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②。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③。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④,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⑤。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⑥。
  【注释】
  ①《大学·礼记》四十九篇之第四十二。郑玄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唐人已有《大学》专本。北宋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并为四书。程颐谓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为之作注,称《大学章句》,则区全篇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记之云:“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而以旧本为误本。《大学》有“致知在格物”一语,朱熹注云:“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又补释“格物致知”之义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此说也,守仁抵之。
  ②“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语出《中庸》;言垂法于后,堪以俟待后之圣人,虽远至百世,其道不异也。
  ③二氏之学,言释与道也。按守仁门人钱德洪诸人所为年谱,守仁至二十七岁,始“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至三十一岁,“渐悟仙、释二氏之非”。
  ④明武宗初政,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戴铣等以诤谏得罪。守仁抗疏救之,亦得罪,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以正德三年春至龙场,五年升江西庐陵县知县。其在贵州,为始论“知行合一”之时。
  ⑤昔九方皋相马,观其精而不措意于牝牡骊黄。此处言见其粗而弃其精也。
  ⑥徐爱,字曰仁,号横山,余姚人。从守仁游,守仁器之,妻以女弟。举正德进士,历官南工部郎中。守仁良知之说,学者初多未信,爱疏通辨析,畅其指要。年三十一卒,守仁哭之恸。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学说,都以旧本,也就是先儒所说的错误版本为依据。我最开始听说时十分震惊,继而感到困惑、怀疑,然后苦心思考、仔细比较,并向先生询问,这才知道先生的学说像水的冰凉、火的炙热一样,即使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绝对不会对其产生怀疑的。先生天资聪颖、见识卓着,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胸怀坦荡、不拘小节。别人见他年少时豪迈洒脱、无拘无束,又曾沉迷于诗词文赋,出入于佛道之说。突然听说了他的这些学说,都会认为他这是标新立异的异端学说,所以不会去深入研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先生在偏僻的地方居住了三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修身养性,“精一”的功夫已经超越了一般人,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回归正统达到了返璞归真、中正无私的境界。我整日在先生门下学习,知道先生的学说在刚开始时似乎感觉很简单,深入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很高深;表面上看似乎很粗疏,深入探究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很精妙;刚开始接触时会觉得很平常,深入学习之后就会发现没有止境。十多年来,我竟然还没有入门,连其简单的轮廓都看不到。现在的求学者,有的只和先生见过一面,有的从没听过先生讲学,有的事先就带着轻视、激愤的情绪,没交谈几句就仓促地要根据传闻来妄自揣度,这样怎么能真正地领会先生的学识呢?来求学的学生们聆听先生的教诲,往往领会的少而遗失的多,就好像鉴别马匹的优劣时只根据马匹的外在特点,而看不到它作为千里马的内在的优良品质。因此我详细地把平日从先生那里得到的见闻记录下来,私下给一起学习的求学者观看,互相考证,希望不会辜负了先生的教诲。学生徐爱记录。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①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②,‘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④。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⑤,‘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①《大学》篇首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章句》据程子曰:“亲,当作新。”注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作新民”系《大学》引《康诰》语。
  ②《孟子·尽心篇》云:“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③见《书·舜典》。
  ④《书·尧典》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峻俊通假,大也。平章百姓,言百官之氏族分别章明也。
  ⑤见《论语·宪问篇》。子路问君子,孔子答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而殿以此语。
  【译文】
  徐爱问:“《大学》里所说的‘在亲民’,朱熹说应该是‘新民’,后面章节‘作新民’的文句好像是印证了他的论断。而先生认为这里应该按照旧版本作‘亲民’,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中的‘新’,是自新意思,与‘在新民’中的‘新’意思不一样。这难道不能当作依据吗?‘作’字虽然和‘亲’字相对,但不是‘新’字的意思。后面说‘治国平天下’的地方,都没有说明这个‘新’字。比如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都是‘亲’字的意思。‘亲民’的意思就和《孟子》里说的‘亲亲仁民’一样,‘亲之’就是‘仁爱’。‘百姓之间不互相仁爱’,舜于是任命契为司徒,让他尽心竭力地推广礼仪教化,以使百姓互相仁爱。《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从‘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再比如孔子说过‘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亲民’原本就包含有教诲和养化的意思,说‘新民’就偏颇了。”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②。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③。”
  【注释】
  ①“知止而后有定”,《大学》语。止,所止之处,指至善也。言知所止则有定向也。朱子注即物而穷其理,固以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为前提也。
  ②义外之说,发自告子。《孟子·告子篇》:“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与辩,则明仁义俱在内。此处取义外为言以明至善不在事事物物上也。
  ③朱熹注解《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句曰:“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各自的定理,这似乎与先生的学说相抵触。”
  先生说:“在具体的每一件事上求至善,这就是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且达到惟精惟一的地步就是了。当然,至善也从没有脱离具体事物,朱熹所注的所谓‘穷尽天理的极限而内心没有分毫私欲’的人,能达到这种至善的境界。”
  ……

前言/序言


传习录:中国人的处事心经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传习录:中国人的处事心经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传习录:中国人的处事心经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传习录:中国人的处事心经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传习录:中国人的处事心经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