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通过对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城市社会关系的产物,被社会关系支持,又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2)现代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而城市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巨系统。(3)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是权力、资本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空间的重要塑造,随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是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成为产物的综合过程。
作者简介
周璐(1980-),女,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现工作于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与城市发展。主持湖北省体育局“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湖北省教育厅教研课题等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科学研究课题;以首作者发表科研论文8篇,主编《高校体育理论教程》等书籍。
内页插图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与数据准备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相关研究
2.2 空间生产研究进展
3 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
3.2 空间生产理论
3.3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体育
4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过程及机制分析
4.1 新中国成立前(1860-1949)
4.2 改革开放前(1949-1978)
4.3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1992-2003)
4.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3-2015)
4.6 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格局
4.7 小结
5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治理机制
5.1 “十三五”时期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背景
5.2 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治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前言/序言
空间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随着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哲学思辨促使人文社科界的“空间转向”,成为很多学科都关注的问题,引起城市空间生产研究的热潮。本研究以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界定为武汉市主城建设区。遵循“背景与问题——理论与框架——分析与研究——展望与结论”的逻辑思路,系统梳理了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过程,探讨了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行为主体、生产模式,归纳了其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并对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代表性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重点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首先,现实中,在全民健身、体育产品的需求不断高涨的前提下,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问题日益凸显;其次,理论上,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转向,及完善体育地理学学科体系促使学术界对空间进行再认识。将“体育休闲活动空间”定义为: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在各类用地上民众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空间形式。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本质上是行为环境,以人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是由人们的体育休闲活动和所处环境组成的整体。因此,系统研究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进展。空间生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理论日趋成熟,方法日趋完善,成果日趋丰富;对于体育学的研究视角目前还集中在规划布局、需求供给、运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研究中,运用空间生产视角进行的研究明显不足,研究尺度和研究深度应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上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较少,研究范式尚未形成。
城市脉搏跳动,活力在此舒展——探寻中国体育休闲活动的无限可能 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休闲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成为连接健康、快乐与社会活力的重要桥梁。从挥洒汗水的运动场馆,到绿意盎然的户外公园;从热闹非凡的体育赛事,到安逸惬意的文化体验,体育休闲活动的空间形态日益多元,其背后蕴含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意义也愈发深刻。本书致力于深入剖析中国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生产机制、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旨在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全面的图景,展现这项关乎人民福祉与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 一、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多维度的定义与理解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涵盖了广泛的物理载体与非物理体验。首先,从物理空间层面来看,它包括了各类专门为体育休闲设计的场所,如: 室内运动场馆:从专业的体育竞技场馆,到满足大众健身需求的综合性体育中心、游泳馆、羽毛球馆、篮球馆、健身房等。这些空间往往具备完善的设施、专业的指导与管理,能够提供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 户外运动场地:包括公共体育场、足球场、网球场、跑道、攀岩墙、滑板公园等。这些场地将体育活动引入自然环境,或是在城市中开辟出绿色的运动区域,鼓励人们走出室内,亲近自然,享受运动的乐趣。 自然与半自然空间:如公园、绿地、郊野、山林、湖泊、河流等。这些区域为徒步、跑步、骑行、露营、登山、水上运动等提供了天然的舞台。它们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场所,更是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重要载体。 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广场、步行街、社区公共区域等。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这些原本具有社交、商业功能的空间,也逐渐被赋予了体育休闲的功能,例如街头篮球、广场舞、轮滑等活动在此兴盛。 其次,体育休闲活动空间也包含非物理空间的维度,例如: 线上平台与社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体育APP、社交媒体群组、在线课程、虚拟健身房等,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构建了虚拟的体育休闲社群,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流、技能学习、互动参与的平台。 体育赛事与文化活动: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如奥运会、世界杯、马拉松等,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体育休闲体验。同时,与体育相关的文化展览、讲座、电影节等,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拓展了体育休闲的内涵。 服务与体验:体育旅游、户外探险、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这些围绕体育休闲而产生的服务和体验,也构成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将体育活动与旅游、健康、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创造出更具价值的休闲选择。 本书将从这些多维度的视角出发,系统性地考察中国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生成、发展与演变。 二、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生产机制:多方力量的交织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生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生产机制,是认识其现状与未来的关键。 政府引导与政策推动:作为城市规划与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划、投资与政策支持。从国家层面的体育发展战略,到地方政府的城市绿道建设、体育场馆补贴、全民健身计划推广,政府始终扮演着关键的引导者和推动者角色。政策的导向性,例如对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持,直接影响着各类体育休闲空间的供给与质量。 市场驱动与商业运作: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体育休闲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需求。各类商业主体,如房地产开发商、健身房连锁品牌、体育用品公司、旅游运营商等,积极投身于体育休闲空间的开发与运营。商业地产项目中的运动配套、主题公园中的运动体验、高端健身俱乐部、以及各类体育赛事的商业赞助与门票收入,都体现了市场在体育休闲空间生产中的强大驱动力。 社会力量与社区参与:体育社团、民间组织、社区居民等社会力量,在体育休闲空间的形成与活力维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居民自发组织的健身活动、对公园绿地的爱护与利用,都为体育休闲空间的普及和深化注入了生命力。社会力量的参与,往往更能贴近居民的实际需求, fostering 更加多元化、本土化的体育休闲体验。 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科技的进步不断为体育休闲空间带来新的可能性。智能健身设备、VR/AR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室内运动体验。大数据分析则能帮助优化场馆管理和活动组织。共享经济模式也催生了共享运动场地的出现。这些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不仅提升了空间的效率和吸引力,也催生了新的体育休闲形态。 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公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是体育休闲活动空间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健康”成为一种时尚,当“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人们自然会寻求与之匹配的空间与环境。这种文化观念的转变,反过来又会影响政府的决策、市场的开发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生产机制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表现,揭示不同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当下的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格局。 三、 中国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特点与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体育休闲活动空间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特点: 规模的快速扩张与供给的显著增加:中国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类体育场馆、公园、绿道等数量大幅增加,为民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空间。 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体育休闲空间的供给、质量和可及性上存在明显差异。 从竞技体育向全民健身的重心转移:国家战略的调整和公众需求的演变,使得全民健身成为了体育休闲活动的主流,体育休闲空间的设计和功能也更加侧重于大众参与。 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的涌现: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如飞盘、桨板、飞盘高尔夫等)以及对健康、康复、社交等多元化休闲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着体育休闲空间的多样化发展。 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融合:体育休闲空间逐渐融入城市规划和乡村发展战略,成为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乡村活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利用废弃工业遗址改造的运动公园,或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的健身步道。 挑战: 空间利用率与效益问题:部分体育场馆和设施存在利用率不高、运营困难的问题,如何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长期存在的挑战。 空间的可达性与公平性:部分地区,特别是低收入社区和偏远地区,体育休闲空间的可达性仍然较差,存在公平性问题。 空间品质与服务水平的提升:部分体育休闲空间的设施陈旧、维护不到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品质化需求。 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建设和利用体育休闲空间的过程中,如何兼顾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管理与运营的专业化:体育休闲空间的专业化管理与运营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在市场化运营、智慧化管理等方面。 跨部门协同与政策落地:体育、规划、国土、文化、旅游等多个部门在体育休闲空间发展中的协同配合仍然存在不足,政策的落地与执行效率有待提高。 本书将对这些特点和挑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和发展建议。 四、 未来展望:智慧、绿色、共享的体育休闲新时代 展望未来,中国的体育休闲活动空间将朝着更加智慧、绿色、共享的方向发展。 智慧化升级: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体育场馆将实现智能化管理,例如智能预约系统、运动数据分析、个性化训练指导等。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智慧体育平台将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休闲体验。 绿色化发展:未来的体育休闲空间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采用环保材料,加强生态修复,打造生态友好型的运动场所。将体育休闲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相结合,提升其文化与生态价值。 共享化服务:共享经济的理念将进一步渗透到体育休闲领域,例如共享运动场地、共享体育器材、共享教练资源等,降低参与门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社区体育服务将更加普及和均等化,形成覆盖广泛的体育休闲网络。 品质化提升与个性化满足: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体育休闲的品质要求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体验的独特性、服务的专业性、环境的舒适性。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体育休闲产品和服务将层出不穷。 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体育休闲空间将不再是孤立的设施,而是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有机融合,构建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空间。 本书将通过对现实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对未来趋势的科学预测,为理解和推动中国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相信,一个更加健康、快乐、充满活力的中国,正通过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与优化而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