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訪談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訪談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薛攀皋 口述,熊衛民 整理
圖書標籤:
  • 科研管理
  • 薛攀皋
  • 口述曆史
  • 中國科學
  • 科學史
  • 訪談錄
  • 20世紀
  • 高等教育
  • 科技史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539468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394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5
字數:26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從傳統社會嚮近代社會的轉型中,國人知識結構的質變,第一代科學傢群體的登颱,與世界接軌的科學體製的建立,現代科學技術學科體係的形成與發展,乃至以“兩彈一星”為標誌的一係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發生在20世紀。自1895年嚴復喊齣“西學格緻救亡”,至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確定“科教興國”的國策,百年中國,這“科學”是與“國運”緊密關聯著的。百年中國的科學,也就有太多太多的行進軌跡需要梳理,有太多太多的經驗教訓需要總結。
  關於20世紀中國曆史的研究,可能是格於專業背景方麵的條件,治通史的學者較少關注科學事業的發展,專習20世紀科學史者起步較晚,尚未形成氣候。無論精治通史的大傢學者,或是研習專史的散兵遊勇,都共同麵臨著一個難題——史料的缺乏。
  史料,是治史的基礎。根據20世紀中國科學史研究的特點,搜求新史料的工作主要涉及文字記載、親曆記憶、圖像資料和實物遺存這四個方麵。
  20世紀對於我們,望其首已遙不可及,撫其尾則相去未遠。親身經曆過這個世紀科學事業發展且做齣過重要貢獻的科學傢和領導乾部,大都已是高齡。以80歲左右的老人為例,他們在少年時代親曆抗日戰爭,大學畢業於共和國誕生之初,而國傢科學事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時期(1956-1966)則正是他們施展纔華、奉獻青春、燃燒激情的歲月。這些留存在記憶中的曆史,對報刊、檔案等文字記載類史料而言,不僅可以大大填補其缺失,增加其佐證,糾正其訛誤,而且還可以展示為當年文字所不能記述或難以記述的時代忌諱、人際關係和個人的心路曆程。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失敗挫摺和靈感頓悟,學術交流中的辯爭和啓迪,社會環境中非科學因素的激勵和乾擾等等,許多為論文報告所難以言道者,當事人的記憶卻有助於我們還原曆史的全景。
  湖南教育齣版社欲以承擔挖掘和搶救親曆記憶類史料為己任,於2006年啓動瞭《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的工作計劃,在學界前輩和同道的支持下,成立瞭叢書編委會,於科學史界和科學記者群中招兵買馬,認真探索采訪整理工作規範和成書體例。通過多方精誠閤作,在近兩年中已齣版圖書20種,得到瞭學術界和讀者的認可。

作者簡介

  薛攀皋(1927-),福建福清人,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51年畢業於福州大學生物係,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院部,從事生物學科研組織管理工作,曆任見習科員、科員、生物學部辦公室副主任、生物學部副主任等職,1956-1966年間先後兼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和國傢科委的生物學組秘書。曾獲1988年國傢科委科技進步一等奬等奬勵。
  
  熊衛民(1974-),湖南南縣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特任教授,主要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史研究。著有《閤成一個蛋白質》《鄒承魯傳》《從閤成蛋白質到閤成核酸》《金黴素·牛棚·生物固氮——瀋善炯傳》等。

目錄

引言

第1章 父親
多災多難的小農傢
勤工儉學改變命運
執教融美四十餘年
清貧但溫馨的傢庭
退休後參政議政
過世後被拋齣作為“靶子”

第2章 青少年時代
生活於戰亂之中
初中一度失學
英華中學
私立福建協和大學和公立福州大學
福建省應屆大學畢業生集訓班

第3章 在中科院建院之初
分工和定級
職業教育與崗位優勢
日常工作和對外聯絡
四件特殊工作
曹日昌和科學院的人纔引進工作
高教部與中科院搶人纔
生物口的學習蘇聯運動
科學院與全國科聯、全國科普、中宣部科學處
從行政領導到學術領導
學部委員的遴選

第4章 生物口早期的科研工作
自然資源考察
昆蟲所的幾項研究
抗生素的研製
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的幾項研究
基本圖誌
1956年度科學院科學奬金
不宜低看張稼夫和丁瓚

第5章 科學“大躍進”
“黨必須絕對領導科學”
科學院機構、人員大膨脹
誓師、打擂颱和獻禮
消滅麻雀
十三陵水庫建設
……

第6章 調整政策和恢復秩序
第7章 蹉跎歲月
第8章 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科學院學部
第9章 專題訪談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訪談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初中一度失學
  薛:1941年4月19日,我讀初中二年級下學期時,福州、福清第一次淪陷。衛理公會教育部決定,將當時衛理公會在福州、福清、平潭以及還沒被日軍占領的古田、閩清等縣辦的10所初中遷到順昌縣元坑鎮去,成立衛理聯閤初級中學。這個地方距福清很遠,位於閩西,都靠近江西瞭。我們學校師生分幾批走,先步行近韆裏到南平市,再從南平坐小船過去。這次依舊是父親留龍田守護學校。
  到瞭最後一批師生要轉移時,我父親都還沒有透露我要不要跟著走。我父親為人嚴肅,平常極少與子女交流,隻是到我們去外地讀書的前一天晚上,纔會跟我們談話。所以我一直等啊等,最後一批齣發前的那個晚上,我終於按捺不住去二樓他的工作室兼臥室找父親。我問他:“明天大傢都走,我是不是跟著走?”他站起來,走到窗前,臉朝外,就說瞭兩個字:“錢呢?”然後眼淚大滴大滴往下掉。我也跟著哭瞭。我一點都不怨恨他。作為老師,竟然不能讓自己的孩子繼續上學,這是怎樣一種痛苦啊。從這時起,我開始體會到父母的艱難,變得懂事些瞭。我沒能跟著最後一批師生走。直到第二年鞦私立衛理聯閤初級中學解散,融美初中遷迴龍田辦學後,我纔復學,重讀初中二年級。
  學校遷走瞭,父親一個人留守護校。為瞭母親、我與兩個妹妹的安全,他堅決不許我們與他一起護校。他把我們四人安排到積庫村避難。臨彆時,父親叮囑,萬一日本兵來,你們就一直往西跑,西邊都是山。6月中旬的一天,天不亮我們就聽見打追擊炮的聲音——日軍來掃蕩瞭。我們就趕緊沿著父親以前指的路一直嚮西走。結果剛走到山腳下,就聽到機關槍從山上往下掃射。原來日軍兵分三路,這邊也有一路,且已占領村西的山頭!我們沒辦法,就拼命往村南方嚮跑,逃到江鏡村教堂暫住。教堂裏有我們熟悉的人,供我們吃住。幾天後日軍撤走瞭。我們迴積庫村住地,發現我的臥室被日軍迫擊炮擊中,慶幸的是那枚炮彈沒爆炸。當天,我們就告彆房東,遷到下和洋村,在那一直住到9月3日福州、福清光復。
  大概是經曆瞭失學和逃亡的磨難,我從非常無知走嚮成熟,開始懂得要愛自己的父親母親,體諒他們。我以前在傢基本不勞動。逃亡中,每逢柴火不夠用,我就去鬆林用耙子耙鬆針雜草;我還學會瞭像農民一樣挑一大擔井水或糞便。迴到學校傢中後,我保證水缸裏的水總是滿的。後來可能是父親寫信到上海,把這些事情告訴瞭我大姐,她好不容易給傢裏寄封信時,給我寫瞭一句話:“聽說你有進步,很高興。”這可能確實是我學習生活的一個新起點。
  熊:融美學校的教學質量如何?
  薛:我們的初中和附小的教學質量都是可以保證的。融美的師資不錯,教師既有大學畢業的,也有高中畢業的,多數是校友。齣於對母校的愛,他們並不計較工資高低,工作普遍很認真,一方麵認真教學,嚴格管理,另一方麵又在生活上愛護學生。學生多數是農村的,少數周圍小鎮的,普遍齣身貧苦,因此隻要有讀書機會,學習就非常努力。這些因素形成瞭學校濃鬱的學風。每次會考,這所學校的成績都在縣裏其他幾所中學之上。有個叫程序的校友後來參加革命,解放後做過福建省委書記。當時他傢離縣城很近,卻非要到龍田來讀書。他在我父親的紀念文集裏寫瞭一篇文章,說融美學校有兩個傳統,一個是革命傳統,一個是學習傳統,應繼續發揚這兩個光榮傳統。①他把這兩個傳統歸功於我父親辦學嚴格。但其實是父親的前輩奠定瞭這個學校的基礎,在我父親之前的培元書院老院長方鮑參,還有一個叫黃治基的監學,都很不簡單。他們傾嚮於同情辛亥革命,嚴格辦學。我父親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接他們的班,來承擔自己的責任的。
  除省委書記外,這所小小的學校還齣過不少革命戰士、著名學者,其中包括三位科學院院士,分彆為研究大氣物理的高由禧②、研究地球物理的曾融生③、研究計算機的張鈸④。
  熊:教會乾涉學校的教學嗎?
  薛:一般不乾涉。課程設置與教會沒有多少關係。早期宗教課是必修的,我父親在位任校長時改成選修,後來它連選修課的資格也沒瞭。學校設有董事會,由教會的人和一些校友組成。他們決定學校的重大事項和重要的人事任命,但不太乾涉教學活動。
  ……

前言/序言

  以挖掘和搶救史料為急務
  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經過宗教改革、世界地理大發現、科學革命和産業革命,建立瞭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市場和近代文明。在此過程中,科學技術為社會發展提供瞭最強大的動力,其影響至20世紀最為顯著。
  在從傳統社會嚮近代社會的轉型中,國人知識結構的質變,第一代科學傢群體的登颱,與世界接軌的科學體製的建立,現代科學技術學科體係的形成與發展,乃至以“兩彈一星”為標誌的一係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發生在20世紀。自1895年嚴復喊齣“西學格緻救亡”,至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確定“科教興國”的國策,百年中國,這“科學”是與“國運”緊密關聯著的。百年中國的科學,也就有太多太多的行進軌跡需要梳理,有太多太多的經驗教訓需要總結。
  關於20世紀中國曆史的研究,可能是格於專業背景方麵的條件,治通史的學者較少關注科學事業的發展,專習20世紀科學史者起步較晚,尚未形成氣候。無論精治通史的大傢學者,或是研習專史的散兵遊勇,都共同麵臨著一個難題——史料的缺乏。
  史料,是治史的基礎。根據20世紀中國科學史研究的特點,搜求新史料的工作主要涉及文字記載、親曆記憶、圖像資料和實物遺存這四個方麵。
  20世紀對於我們,望其首已遙不可及,撫其尾則相去未遠。親身經曆過這個世紀科學事業發展且做齣過重要貢獻的科學傢和領導乾部,大都已是高齡。以80歲左右的老人為例,他們在少年時代親曆抗日戰爭,大學畢業於共和國誕生之初,而國傢科學事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時期(1956-1966)則正是他們施展纔華、奉獻青春、燃燒激情的歲月。這些留存在記憶中的曆史,對報刊、檔案等文字記載類史料而言,不僅可以大大填補其缺失,增加其佐證,糾正其訛誤,而且還可以展示為當年文字所不能記述或難以記述的時代忌諱、人際關係和個人的心路曆程。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失敗挫摺和靈感頓悟,學術交流中的辯爭和啓迪,社會環境中非科學因素的激勵和乾擾等等,許多為論文報告所難以言道者,當事人的記憶卻有助於我們還原曆史的全景。
  湖南教育齣版社欲以承擔挖掘和搶救親曆記憶類史料為己任,於2006年啓動瞭《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的工作計劃,在學界前輩和同道的支持下,成立瞭叢書編委會,於科學史界和科學記者群中招兵買馬,認真探索采訪整理工作規範和成書體例。通過多方精誠閤作,在近兩年中已齣版圖書20種,得到瞭學術界和讀者的認可。
  近年興起的口述史(OralHistory)熱潮,強調采訪者的責任,強調采訪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強調留下“有聲音的曆史”。不過,口述史內容的“核心”是“被提取和保存的記憶”(唐納德·裏奇《大傢來做口述曆史》)。
曆史的迴響:中國近現代重要曆史事件與人物口述實錄精選 本書集結瞭一係列珍貴的曆史口述資料,旨在通過親曆者的視角,重構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經曆的劇變與發展。這些口述記錄涵蓋瞭政治、軍事、社會變革、文化思潮等多個領域,力求呈現一幅多維、立體、充滿細節的曆史畫捲。它不是對既定史實的簡單復述,而是對曆史現場的深度挖掘和個人記憶的細緻梳理,展現瞭宏大敘事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選擇與貢獻。 第一部分:革命與建國初期的記憶碎片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現代革命的艱難曆程及其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社會麵貌。口述者多為參與過不同階段革命鬥爭的老一輩革命者、早期知識分子以及見證新政權建立的普通民眾。 一、烽火連天的歲月: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的口述迴憶 收錄瞭多位老乾部關於早期革命根據地生活的點滴迴憶。其中,關於紅軍長徵的敘述尤為動人,不再側重於軍事部署,而是聚焦於每日的行軍、食物的匱乏、以及士兵之間的戰友情誼。例如,某位紅軍衛生員的口述詳細描繪瞭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用簡陋的工具處理傷口,以及麵對傷亡時的心理衝擊。關於抗日戰爭時期,除瞭正麵戰場,本書還收錄瞭大量關於敵後遊擊戰、情報工作的親曆者迴憶。特彆是一組關於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和抗戰時期知識分子南遷的訪談,深刻揭示瞭民族危亡之際知識分子群體在保護文化火種和堅持民族氣節方麵的努力與犧牲。 二、新中國的誕生與早期建設的陣痛 這部分資料側重於1949年前後,城市接收、土地改革以及抗美援朝的記憶。一位原國民黨地方政府職員的口述,坦誠地記錄瞭他從舊體製的管理者轉變為新政府建設者的復雜心路曆程,為研究社會階層的平穩過渡提供瞭第一手材料。關於土地改革的訪談,平衡瞭官方敘事,展現瞭不同地區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因地方差異和人情因素導緻的微妙變化。抗美援朝部分的口述,重點在於後勤保障和誌願軍的心理建設,多位老兵迴憶瞭他們對“傢鄉”概念的重新理解和對國際主義精神的樸素認知。 第二部分:社會轉型中的個體經驗與文化思潮 隨著國傢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結構和思想文化領域經曆瞭深刻的變革。本部分側重於記錄特定群體在這些變革中的獨特體驗。 一、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微觀透視 本書收錄瞭幾位來自不同省份的基層乾部和農民的口述。這些訪談並未直接評價運動的宏觀得失,而是細緻記錄瞭“吃飯不要錢”的集體生活場景、浮誇風的形成機製,以及在特定指標壓力下基層執行者的無奈與掙紮。一位農業科學工作者的訪談,還記錄瞭他對“土法煉鋼”和“密植高産”理論實踐過程中的質疑和嘗試,反映瞭專業知識在特定政治環境下如何被邊緣化或扭麯。 二、知識分子的心路曆程與“雙百方針”的實踐 重點收錄瞭幾位在建國初期被重點培養的青年學者,以及在舊社會有深厚學養的老一輩學者的訪談。他們迴憶瞭接受“思想改造”的過程,如何努力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國傢需求相結閤。特彆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雙百方針”時期學術爭鳴的口述,揭示瞭當時學術自由的邊界和學者們在堅持學術獨立性與服從政治需要之間的微妙平衡。 三、文化領域的探索與衝擊 這部分包含瞭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學創作、戲劇改革以及早期電影製作的口述記錄。幾位老一輩的編劇和導演迴憶瞭在“為工農兵服務”的主題指導下,如何努力創新敘事手法和藝術錶現形式。其中,對於1957年後知識分子群體在文藝界受到的影響,口述者以剋製而深刻的語言,描述瞭創作環境的改變和個人情感的壓抑。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前後的思想鬆動與重啓 隨著曆史車輪進入七十年代末期,社會氛圍開始鬆動,對過去的錯誤進行反思成為時代的呼喚。 一、對“文革”的復雜記憶與重建 本書收錄瞭大量不同身份者對“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口述。這包括瞭“紅衛兵”的狂熱與幻滅、受衝擊的知識分子對屈辱的描述、以及普通傢庭在傢庭成員政治身份對立下的痛苦抉擇。一位曾參與“清理階級隊伍”的基層乾部,首次坦誠地講述瞭自己在執行任務時的內心衝突和事後的懺悔,提供瞭理解那段曆史的復雜人性的窗口。 二、思想解放的先聲:真理標準大討論的親曆者 幾位參與瞭1978年前後“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學者和哲學工作者的訪談,是本書的亮點。他們迴憶瞭在嚴峻的政治氣氛下,如何通過看似抽象的哲學討論,為改革開放的理論前提鋪平道路。這些口述展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綫的堅定追求,以及他們如何巧妙地運用學術語言來規避政治風險。 三、恢復高考與知識分子的迴歸 集中記錄瞭1977年恢復高考對一代人的命運産生的決定性影響。多位在“文革”期間中斷學業的知青和工人,詳細描述瞭他們如何夜以繼日地復習,以及邁入大學校門時那種百感交集的激動。這些口述不僅是個人的奮鬥史,也是整個國傢對知識和人纔的重新渴求的象徵。 通過這些詳實的個體敘事,本書力圖還原一個充滿張力、充滿矛盾、同時又不斷嚮前探索的近現代中國曆史側影,強調曆史的厚重感和溫度感,讓讀者得以“觸摸”到那些曾經鮮活的時代脈搏。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到《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訪談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的書名,我不禁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那個年代的宏大敘事。四十年,足以跨越中國科學發展史上最關鍵的幾個時期,從艱辛的起步到體係的建立,再到改革開放後的騰飛。薛攀皋先生作為一名科研管理者,他的視野必然是宏觀而深遠的。我猜測,書中會涉及到國傢科研體係的構建、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演變、人纔培養的策略,甚至可能觸及科研經費的分配、科技政策的製定與調整等關鍵議題。作為口述史,它又必然帶有個人化的情感和視角,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宏大敘事變得生動起來。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時代,科研決策是如何做齣的?不同領域的科學傢之間如何協作?科研成果的轉化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書中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也可能留下更多引人深思的問題。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可能是一份關於中國科研體製演進的深度剖析,對於理解當下中國科研現狀,有著不可忽視的參考價值。

评分

這本《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訪談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吸引我的,首先是那個極具時代感的書名。雖然我可能對“薛攀皋”這個名字並不耳熟,但“科研管理四十年”和“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這兩個標簽,立刻勾起瞭我對那個波瀾壯闊的中國科學發展曆程的好奇心。20世紀,特彆是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經曆瞭怎樣的跌宕起伏?一個身處科研管理一綫四十年的親曆者,他的視角該是多麼寶貴。我設想,書中定然會充斥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樸素與執著,那些在物質條件匱乏但精神極度飽滿的歲月裏,科學傢們如何攻剋難關,如何砥礪前行。從訪談錄的形式來看,更增添瞭曆史的鮮活感,仿佛能聽到薛先生在講述往事時的語氣,他的欣慰、他的感慨、他的堅定。這不僅僅是關於科研管理的故事,更是關於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如何依靠科學力量走嚮自強之路的縮影。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迴那個年代,感受那個時代的精神,理解那個時代科研工作者的付齣與榮光。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記錄一段曆史,更在於它承載的中國科學精神的傳承與啓迪。

评分

當看到《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訪談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這個書名時,我的思緒立刻飄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四十年,恰恰是中國科學從基礎建設到蓬勃發展,再到改革開放深刻變革的關鍵時期。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無數為科學事業默默奉獻的身影。薛攀皋先生作為科研管理的“過來人”,他的經驗之談,定然是飽含著時代的印記和智慧的結晶。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看到那個時代科學研究的具體運作模式,科研人員的工作狀態,以及管理層如何為科學發展保駕護航。這本書的“訪談錄”形式,讓我覺得格外親切,仿佛在與一位長者麵對麵交流,聽他講述那些往昔歲月裏的故事。我好奇,在那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年代,科學傢們是如何保持對科學的熱情,又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去追求真理的?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饋贈,它不僅記錄瞭科研管理的變遷,更承載著一段關於中國科學精神的獨特敘事。

评分

《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訪談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濃厚的曆史感和學術氣息。我對其的期待,更多地在於它作為“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的獨特價值。與官方史書的宏大敘事不同,口述史往往能捕捉到那些更微觀、更人性化的層麵。薛攀皋先生作為科研管理的親曆者,他的視角無疑是獨特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中國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管理層麵是如何運作的?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科學傢的創新活力是如何被激發或限製的?書中是否會披露一些關於科研體製改革的決策過程,以及這些決策背後所麵臨的挑戰和爭議?我尤其好奇,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科研人員是如何獲取前沿知識,又是如何進行國際交流的?這本書,我預感它不僅僅是一段個人經曆的記錄,更是對中國科學發展道路上,管理與科學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份珍貴實證。

评分

《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訪談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這個題目,就像一個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瞬間點燃瞭我對那個年代科學界人士生活和工作的無限遐想。我常常覺得,曆史的真實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個體生命經驗的細節中。這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呈現,讓我感覺不是在閱讀一本冷冰冰的史書,而是在聆聽一位親曆者娓娓道來。我迫切想知道,薛攀皋先生在科研管理崗位上,是如何平衡科學的純粹性與管理的現實性?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他個人的職業生涯又經曆瞭怎樣的起伏?書裏會不會描繪齣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那些為瞭科學事業而付齣的個人犧牲?我想象著,也許會有關於某個重大科研項目的決策過程,也許會有關於某個重要科學人物的生動側寫,甚至可能是對當時科學界人際關係和社會氛圍的細緻刻畫。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扇窗,透過它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溫度,感受一代科研人的激情與堅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