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修遠攻算路:方開泰自述/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Endless and Unbending Journey to Statistics Research:The Oral Autobiography of Kai-Tai Fang]

漫漫修遠攻算路:方開泰自述/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Endless and Unbending Journey to Statistics Research:The Oral Autobiography of Kai-Tai Fang]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方開泰 著
圖書標籤:
  • 統計學
  • 口述曆史
  • 中國科學史
  • 數學史
  • 20世紀中國
  • 科學史
  • 人物傳記
  • 迴憶錄
  • 高等教育
  • 學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5394683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393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外文名稱:Endless and Unbending Journey to Statistics Research:The Oral Autobiography of Kai-Tai Fang
開本:16開##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漫漫修遠攻算路:方開泰自述/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承《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編委會之邀撰寫。據說,先前入編叢書的40多本,是以前輩老科學傢為主體的,希望能有一位“四O後”的科研人員,憶述自己親曆的學術人生軌跡,以人“帶”史,保存一份可供科學史研究的資料。立意甚好,我願應命。
  我齣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中,童年在日本鬼子、新四軍、國民黨軍和土匪交錯的農村,經曆瞭戰爭的動亂,在簡陋的小學讀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幸進入百年名校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北京大學。1950年以來我經曆瞭一係列的政治運動——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派、“大躍進”、拔“白旗”樹“紅旗”、批蘇反修、農村“四清”運動以及浩劫中國的十年“文革”。在“文革”中參加過穿流中國大地的“大串聯”,曾下放到部隊農場“接受再教育”。

作者簡介

  方開泰(1940-)江蘇泰州人。統計學傢。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隨後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86年任應用數學所研究員,1984-1992年任副所長,1985年被批準為博士生導師。1993年至2006年在香港浸會大學任講座教授,其間任一屆數學係主任,統計學研究及谘詢中心主任。2006年至今,在珠海市的北京師範大學一香港浸會大學聯閤國際學院任教授,統計與智能計算研究所所長。1995-1999年任國際統計協會(ISI)常務理事,1992年當選美國數理統計學院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IMS)會士,2001年當選美國統計協會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ASA)會士。研究領域為分布理論、多元統計分析、試驗設計、數據挖掘和統計計算等,是"均勻試驗設計"方法的創始人(與王元閤作)。先後發錶300多篇論文。曾獲輕工業部特彆奬(中國成年人服裝標準,1982年),中科院科技進步奬二等奬(占有問題的分布,1984年),總參科技進步奬一等奬(毀傷概率分布的研究,1989年),國傢自然科學奬二等奬(均勻設計理論、方法及其應用,2008年)。國際泛華統計協會傑齣成就奬(2014年)。

目錄

序言

第1章 少年時代
傢世與童年
從揚州到上海
上海解放
險些在火車上被炸死
鎮江旅揚小學

第2章 升入揚州中學
百年名校
日常的儉樸生活和豐富多彩的春節
校友瑣記

第3章 在北京大學的歲月
入學之旅
中國的“莫斯科大學”
我認識的兩位右派
大躍進中煉鋼、“教改”與下廠
睏難時期
北大要辦成“太學”
學習之道
許寶驟先生指導我完成畢業論文
學生會乾部
學習攝影
在王力教授傢看世界乒乓球比賽
報考研究生

第4章 中科院數學所運籌室的研究生
住進中關村
嚴謹的學風
應用統計的啓濛地——鞍山鋼鐵公司
在安徽農村搞“四清”

第5章 “文革”初期的經曆
周總理接見
大串連
“鵲橋相會”之日結婚
小站軍墾農場
讀《紅樓夢》與裝“半導體”
下廠用“射流”做自動控製

第6章 我在試驗設計中漫遊
在青島啤酒廠做試驗
統計在北京維尼綸廠
北京正交設計學習班的流産
對“正交設計法”的反思和創新
中央電視颱報道“正交設計法”
……

第7章 新挑戰——多元統計分析
第8章 動蕩年代中的艱難生活
第9章 在科學的春天中誕生瞭均勻試驗設計
第10章 在耶魯大學
第11章 難忘的斯坦福大學
第12章 齣任應用數學所副所長
第13章 瑞士的客座教授
第14章 再次訪問美國

精彩書摘

  《漫漫修遠攻算路:方開泰自述/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母親帶我們去揚州時,我纔六歲,當時父親已到上海工作,母親又生瞭我的小弟弟,無人管我的學習。幸虧我的堂姐方開銘是一個小學教師,就叫我去上她所在的小學。這是一個由佛教徒資助的非正式的僅有一年級的學校。老師所教的字我全部認識,所教的加法,對我來講也無新意,唯一的收獲是學會瞭揚州方言。這個學校不久便關閉瞭。後來我轉至一所相對正規的學校上二、三年級,我的兩個姐姐開瑜和開秀從泰州農村來也上這所學校。記得每個星期一上午,全校師生集閤在一起,共同背誦“總理遺囑”。抗戰雖然勝利瞭,百廢待興,內戰風雲又起,老師不能專心於教學,上課與否全憑老師的自覺。
  隨後,傢中其他人也都到瞭揚州。由於戰爭,我的幾個姐姐不同程度地耽誤瞭上學,我的四姐方開瓏和我同班,整整耽誤瞭兩年。
  就在這時候,我父親一人在上海生活有睏難,1948年我母親帶著兩個男孩(可以看齣當時重男輕女)到上海,而大媽媽在揚州照顧五個女孩。通過努力我在上海東明小學插班四年級。上海地皮緊張,我們隻上半天課(上午或下午),另半天在傢做功課。開始不懂上海話,那時上海人瞧不起蘇北人,在上海一年的學習,並沒有任何喜悅。
  父親當時在上海中央銀行電信部任副主任,算一個中等職員。中央銀行位於外灘。我們傢住在舊城區,近豫園。我很喜歡豫園,有時一個人去玩。從傢裏步行到外灘,然後可乘有軌電車到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有電梯,這在當時並不多見。偶爾,父母帶我去永安、先施等百貨公司,和揚州的百貨公司相比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印象最深的是大世界的哈哈鏡,把人一會變胖,一會變瘦,變成奇奇怪怪的模樣,至今曆曆在目。舊城區多為木結構的房,一旦引發火災,一燒一大片,而火災時有發生。
  十四年抗戰,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的苦難,電影《一江春水嚮東流》從一個傢庭在抗戰中的故事反映人民在那個時代的苦難。母親平時很少去電影院,但是這部電影她去看瞭三次,她告訴我電影院遍地哭聲,她哭濕多條手帕,母親在抗戰中受苦太深瞭!後來,我有機會也多次觀看瞭這部時代的巨製,每次我都流淚。
  那時物價呈指數增長,每逢發工資那日,所有的日用品都藉機飛漲。為瞭減少漲價帶來的損失,每逢發工資時,我母親專程趕到中央銀行,從父親處拿瞭金圓券立即去買米買油,買足一個月的生活必需。人們不敢放金圓券在傢過夜,要買成金條或銀圓。由於許多銀圓上有袁世凱的頭像,人們又稱銀圓為“大頭”。有一次,父親帶我去看他的一位老友,老友送我一雙皮鞋的錢作為見麵禮,我第一次收到這麼多錢,把錢緊緊收藏,沒想到兩周後,這些錢隻能買一打火柴,我傷心極瞭!
  ……

前言/序言

  本書承《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下稱“叢書”)編委會之邀撰寫。據說,先前入編叢書的40多本,是以前輩老科學傢為主體的,希望能有一位“四O後”的科研人員,憶述自己親曆的學術人生軌跡,以人“帶”史,保存一份可供科學史研究的資料。立意甚好,我願應命。
  我齣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中,童年在日本鬼子、新四軍、國民黨軍和土匪交錯的農村,經曆瞭戰爭的動亂,在簡陋的小學讀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幸進入百年名校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北京大學。1950年以來我經曆瞭一係列的政治運動——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派、“大躍進”、拔“白旗”樹“紅旗”、批蘇反修、農村“四清”運動以及浩劫中國的十年“文革”。在“文革”中參加過穿流中國大地的“大串聯”,曾下放到部隊農場“接受再教育”。
  1963年,我考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成為越民義先生的第一個研究生,不幸的是,“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斷瞭我們的學業,我的學習和研究幾乎整整停頓瞭十年。
  改革開放帶來瞭科學的春天,鄧小平為廣大知識分子落實政策,提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解脫瞭長期戴在我們身上的枷鎖,使我有機會走齣國門,訪問世界級名校(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等),用自己的勤奮來縮短與世界同行的差距。
  我的學術生涯得益於小學、中學及大學老師的諄諄教導,大學畢業論文得到世界級概率統計學傢、中科院院士許寶��的直接指導。研究生時代的導師——越民義教授的嚴謹學風給我打下深深的烙印。我遵循“實踐一理論一實踐”的科學發展之路,從許多實際項目中的要求齣發,提齣和發展新的理論。我的研究得益於許多名入學者的指教和同行的幫助,其中特彆要感謝王元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鍾開萊教授和T.W.Anderson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我有幸直接接觸過許多國內外學術名人,如陳省身、華羅庚、吳文俊、許寶驟、越民義、陳景潤、王元、鍾開萊、T.W.Anderson、C.R.Rao等,有關故事是有用的史料,對年輕的一代或有參照價值。
  我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生在戰火中,長在紅旗下,飽經人生的風風雨雨、酸甜苦辣。許多人從我的經曆中可以找到共鳴,從我的坎坷、起伏、睏擾、失敗和成功中吸取經驗。路走得漫長麯摺,但對數學和統計學的求索從未鬆懈,我想起瞭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權且引以為題。
  由於年代太久,部分史實可能不夠準確,書中的部分年代、事情的敘述也可能不甚精確,我甚至想不起一些照片的年代和照片上每個人的名字,如有不當之處,請讀者多多包涵。由於時間的限製,這本迴憶錄主要迴憶1990年以前的經曆,有些事情也涉及1990年以後,但省略瞭細節。對1990年以前的各部分,敘事的連貫性也有很大差彆,興之所至,實話實說,拉拉雜雜,漫憶而已。
曆史的褶皺與思想的交響:一部二十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的側影 本捲收錄的並非關於統計學泰鬥方開泰先生的個人學術生涯迴顧,而是將讀者引入一個更為廣闊的時代背景——二十世紀中國科學體係的艱難構建與知識分子的生存圖景。本書精心挑選瞭若乾位在不同領域做齣卓越貢獻的科學先驅、工程專傢以及教育奠基人的口述實錄,力求勾勒齣一幅既宏大又微觀的時代畫捲。它聚焦於科學精神的薪火相傳、技術引進與本土化的碰撞,以及在動蕩時局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堅守學術理想、應對體製變遷的復雜心路曆程。 全書內容跨越瞭晚清的西學東漸初期,覆蓋瞭民國時期的獨立建樹,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事業的麯摺發展與重建。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過程”而非“結論”本身,即這些卓越的頭腦是如何在資源匱乏、政治氣候多變的條件下,確立研究方嚮、培養人纔梯隊,並最終將中國科學研究推嚮世界的。 第一部分:舊製崩塌與新知湧入——知識的斷層與銜接 此部分集中展示瞭第一代接受係統西方教育的中國學者,他們肩負著“救亡圖存”的曆史使命感,將西方最前沿的科學理論引入古老的東方土壤。口述記錄生動地再現瞭留學經曆的艱辛——從語言障礙、文化衝擊到經費短缺,他們如何憑藉堅韌的毅力在哈佛、劍橋、柏林等地的實驗室與圖書館中站穩腳跟。 例如,某位物理學傢講述瞭他歸國後,如何在簡陋的教室內,用最基礎的設備搭建起接近國際水準的實驗環境;某位地質學傢則詳述瞭在抗戰期間,如何帶著全套儀器設備,輾轉內陸,堅持野外考察,其工作場景充滿瞭邊塞的蒼涼與學術的執著。這些敘述不僅僅是個人迴憶,更是對那個時代中國教育體係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側麵印證。它們揭示瞭早期中國大學,尤其是國立大學和私立教會大學,在引進現代科學框架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由此産生的學科結構差異。 第二部分:戰火中的學術堅守與民族工業的萌芽 二十世紀中期,國傢動蕩給科學研究帶來瞭毀滅性的挑戰。本捲的幾段口述尤為震撼人心。它們細緻描摹瞭知識分子在流離失所中如何保護珍貴的圖書、儀器和學術手稿。其中一位化學傢的敘述,詳盡記錄瞭他在西南後方,聯閤幾位同仁,以極其有限的資源,完成瞭幾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化學閤成工作。這不再是象牙塔內的純粹研究,而是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的實踐。 此外,本部分也包含瞭對中國早期工業化進程中,技術專傢角色的深刻反思。一些工程師的迴憶揭示瞭他們在引進國外技術時,所遇到的“水土不服”問題,以及他們如何結閤中國的具體國情,進行“二次創新”和本土化改造的努力。這些敘述強調瞭,中國科學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對西方模式的簡單復製,而是一場艱苦的本土化再創造。 第三部分:院係調整與學科重塑——體製化浪潮下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後,科學事業進入瞭體製化、計劃化的新階段。口述史料為我們提供瞭瞭解這一巨大變動內部運作的獨特視角。多位資深教授迴憶瞭1950年代初的院係調整對他們個人研究方嚮和學術群體造成的深遠影響。這些調整在集中優勢力量、服務國傢戰略方麵起到瞭巨大作用,但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導緻瞭某些學科的暫時擱置或研究方嚮的強行轉嚮。 我們得以窺見,在政治運動和思想改造的浪潮下,學者們如何在保持自身學術良知與適應時代要求之間尋求平衡。一位老科學傢的口述提到,當時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熱愛的理論研究,轉而投身於當時急需的實用技術攻關,盡管內心有所不捨,但強烈的國傢責任感驅使他完成瞭任務。這些迴憶展現瞭老一輩知識分子在國傢意誌與個人學術追求之間做齣的艱難權衡與曆史擔當。 第四部分:恢復元氣與重開國際視野——八十年代的學術復蘇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科學的“撥亂反正”與改革開放初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口述者們迎來瞭學術上的春天。他們詳細描述瞭如何重新與國際學術界接軌的場景:重新翻譯的西方著作、首次收到的國際會議邀請、以及在籌建國傢重點實驗室過程中的種種細節。 這些敘述充滿瞭對知識和自由探索的渴望。他們記錄瞭重新指導研究生時的興奮、對“學問”二字被重新尊重的喜悅,以及在國際閤作中,如何努力彌補過去幾十年間知識更新帶來的巨大鴻溝。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人纔的培養,深知“人”纔是科學發展的核心。這些口述構成瞭對中國現代科學史學研究極為寶貴的一手資料,它不是抽象的政策總結,而是活生生的、充滿情感與掙紮的個體生命史。 總結而言,本書超越瞭任何單一學科的範圍,它是一部關於“中國知識分子如何思考、如何生存、如何重建一個現代科學體係”的宏大敘事。通過這些鮮活的記憶,我們得以觸摸到二十世紀中國科學發展的脈搏,理解其背後的文化邏輯與時代張力。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樣一本以“口述史”形式呈現的科學人物傳記,最吸引我的地方莫過於其“原汁原味”的敘述風格。我能想象,在翻閱這本書時,仿佛置身於一個溫暖的訪談現場,聽著方開泰先生娓娓道來他的人生故事。這種非虛構的敘事方式,往往能捕捉到許多精心撰寫的傳記所無法比擬的細節和情感。它不是經過二手加工的文字,而是直接來自當事人的記憶和感悟,充滿瞭個人化的色彩和獨特的視角。我會特彆關注他迴憶起科研攻關時的細節,那些深夜燈下的思索,那些與同行交流時的火花,那些麵對睏難時的掙紮與堅持。同時,作為“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的一部分,這本書也必然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印記。方開泰先生的個人經曆,將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科學研究的整體麵貌,包括其挑戰、機遇以及重要的轉摺點。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那個年代的科學傢群體有更深的理解,認識到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為中國科學的進步貢獻力量的。

评分

我對於“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這個係列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方開泰先生的自述,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想象著,這本書將會為我們呈現一個鮮活、立體的20世紀中國科學界。它不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通過一位親曆者的視角,將那些曆史事件、學術爭論、科研成果,以及科學傢們的情感世界,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方開泰先生在統計學領域的研究,必將是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會期待看到他如何在中國特定的曆史和科研環境下,發展和貢獻他的學術思想。這本書也許會讓我瞭解到,在那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科學傢們是如何依靠智慧、毅力和閤作,剋服重重睏難,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希望能夠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科學傢的精神風貌,他們的求真務實、他們的獻身精神,以及他們對於國傢科學進步的深切責任感。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漫漫修遠攻算路”,讓我感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學術厚重感。這不是一本輕鬆的消遣讀物,而是一份關於科學探索精神的鄭重宣言。方開泰先生的“自述”,意味著我將直接聆聽一位在統計學領域有深厚造詣的學者的心聲,他的成長經曆、學術思考、人生感悟,都將 unfiltered 地呈現齣來。我會仔細品味他在“攻算路”上遇到的每一個節點,那些關鍵的學術決策,那些對統計學理論和方法的創新性思考。書名中的“漫漫修遠”,不僅僅是對時間維度的描述,更是對知識探索深度和廣度的暗示,預示著一條充滿挑戰但意義非凡的學術之路。我期待從這本書中,不僅能瞭解到方開泰先生在統計學上的貢獻,更能窺見他作為一個科學傢,是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自己的學術信仰,並在漫長的探索中不斷超越自我。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智慧的傳遞。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漫漫修遠攻算路”,光是這幾個字,我就感覺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曆經滄桑、不懈探索的學術精神。加上“方開泰自述”和“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的副標題,更是勾起瞭我對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以及一位傑齣科學傢個人奮鬥軌跡的好奇心。我想象著,這本書會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20世紀中國科學發展的那段艱辛卻又充滿希望的歲月,而方開泰先生的親身經曆,無疑會是最生動、最真實的注解。他的人生旅程,是如何與那個時代的科研浪潮交織在一起的?他的學術道路上,又經曆瞭怎樣的挑戰與突破?“漫漫修遠”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距離,更是知識探索的漫長與艱辛;“攻算路”則直指其在統計學領域深耕細作的決心和成就。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真實的科學世界,感受那位科學傢內心的聲音,體會那份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我猜測,這本書中一定充滿瞭樸實而深刻的見解,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傢國情懷,這都是現代社會中越來越難得的寶貴財富。

评分

“漫漫修遠攻算路”,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追求。它不僅僅是關於統計學本身的技術探討,更像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麵對未知、不斷探索的精神寫照。方開泰先生的自述,我預感會不僅僅停留在學術成就的羅列,更會深入到他個人如何形成這種“攻算”精神的內在邏輯。他是如何看待科學研究的本質?他如何在漫長而充滿變數的學術生涯中保持初心?“修遠”二字,暗示著其學術道路的艱辛與漫長,也可能包含瞭對理論深度和應用廣度的雙重追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齣方開泰先生在統計學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背後的思想脈絡,以及他是如何將抽象的數學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閤的。作為一個讀者,我渴望從中獲得關於如何堅持科研理想、如何在逆境中尋找齣路的智慧啓示。這本書,或許是一本關於統計學的教科書,但更可能是一本人生的指南,教會我們在“漫漫修遠”的道路上,如何“攻”剋難關,達到“算”的精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