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价值: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体现的理法方药,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成书1800多年以来一直对中医临床各科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被尊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但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其中的方药已不能完全适应患者需求,但其理法(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却仍是中医临床之圭臬,后世循其理、按其法、仿其方、用其药,重新配伍组成的方剂,极大地拓展了仲景学术的应用范畴。加之目前中医学术界对回归经典的重视,中医工作者对仲景学术临床应用的青睐,中医药高等院校对经典教学尤其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看重,学生更愿意接受地道的中医本体临床著作的研习。遗憾的是,迄今尚无此类著作出版发行。该书将填补仲景理法方药临床拓展应用中的一项空白,这是本书出版的重要价值所在。
内容: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自唐宋以来,一直为学习中医必读之书。但因其成书年代久远,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对初学者来讲,甚难得其要领而入其门。中医临床实践证明,掌握仲景学术“活”的灵魂,在其理法指导下灵活机变,熟其理、明其法、晰其方、用其药,药配其方,方随其法,法遵其理,“随手拈来,便是一方”。这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本着这一宗旨,笔者根据自己三十余年的临床和教学体会,并撷历代先贤名家在仲景学术理法方药运用方面的成就,著成《仲景理法方药临床应用》一书。全书分为四章,*章治疗大法,它是张仲景治疗实践的理论概括,也是中医临床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第二章病证辨治原则,分为六经辨证原则和脏腑辨证原则,主要讨论六经病辨治和脏腑病相关辨治方法。第三章治法方药以解表、清热、和解、通下、利水祛湿、温里、逐水、补益、祛痰、理血、固涩、涌吐、外治等法为纲,各方证治法为目,分门别类对治法方药进行仔细剖析,并附有典型案例。第四章用药法则,从因机因症用药、类方配伍、性味配伍等方面揭示仲景组方用药的规律。
特色:1.突出仲景学术理、法对临床的指导意义;2.强调经方治疗疾病的合理规范运用;3.注重活学活用仲景理法,师法不泥,灵活遣方用药,并附经方组方思想指导下的现代验方和案例。
王振亮,男,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研究所所长,为伤寒论专业博士生,于1994年6月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由于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研究内容均为《伤寒论》,博士毕业之后又一直从事仲景学术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所以在仲景学术方面研究有素,写作水平好。一、王振亮著作:主编:1.中西医结合实用心血管病学.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2.古今专科专病医案?D?D心脏病.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仲景研究大成—学术体系卷.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 4.仲景研究大成—诊法病证卷.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 5.仲景研究大成—治法方药卷.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 6.仲景研究大成—疑难辨析和现代研究卷.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 7.仲景研究大成—文献荟萃卷.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 8.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实训.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9.伤寒论辨证广注(校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副主编: 10.络病学.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1.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编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2.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编委:13.全国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14.伤寒论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5.中医经典诵读精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6.伤寒论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二、王振亮科研成果:1.参赭助运合剂对系统性硬皮病食管病变治疗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005年5月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肌炎灵胶囊治疗多发性肌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2006年4 月获石家庄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腮腺内注射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2006年4月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4.石藤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作用及其抗血管新生机理研究,2008年11月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健行中医药传承创新博士后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5.周络通胶囊对系统性硬皮病伴雷诺氏现象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2005年完成,并于2006年1月通过河北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6. 特色中医传承教育模式的建立及其与院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2014年1月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作者对张仲景学说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种“信手拈来”的境界,无论是理论的阐释,还是方药的运用,都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对中医精髓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巧妙融合,让古老的中医理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书中对于“理”的讲解,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与临床症状紧密相连,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病症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去理解它。而“法”的阐述,更是直击要害,让你明白治病的关键在于抓住病机,因势利导。最让我惊喜的是“方”和“药”的组合,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方剂,更是将方剂的背后逻辑,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信心又增强了许多,也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最近在学习伤寒论,感觉头绪有些混乱。偶然间翻到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并没有停留在对经典条文的生搬硬套,而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将条文背后的理法方药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书中的案例分析特别接地气,真实反映了临床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以及张仲景的医方是如何应对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辨证施治”的深入探讨,它让我明白了中医的精髓不在于僵化的套用,而在于灵活的变通。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情味,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通过这本书,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真正将其内化为指导临床思考的智慧。我感觉自己对疾病的认识更加立体化了,也能更好地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原理。这本书对我的专业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中医专业的同仁们。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但总觉得理论太枯燥,难以实践。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它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张仲景的医理、治法、方剂以及临床应用讲解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讲课,娓娓道来,让人茅塞顿开。特别是书中对每个方剂的讲解,不仅列出了组成、功效、主治,还深入剖析了其配伍的精妙之处,以及在不同病情下的加减变化,让我对这些经典方剂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许多常见病症的理解都上升了一个层次,甚至开始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为家人朋友提供一些温和的调理建议。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真的非常棒!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理、法、方、药”这四个核心概念的阐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让我不再是将一个个方子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治病的根本思路。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很精美,排版清晰,阅读体验极佳,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医世界。作者的文笔十分流畅,叙述的条理清晰,将张仲景的医理、治法、方剂以及临床应用,描绘得有声有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理”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洞察,让你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疾病的本质。而“法”的讲解,更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你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情,灵活运用各种治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方”和“药”的融合,作者将一个个经典的方剂,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你不仅仅是记住方名和药名,更能理解它们之间的精妙配合,以及在临床上如何发挥出强大的疗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它陪伴我一起探索中医的奥秘,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充满了动力。
评分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我一直致力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升。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它以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对张仲景的经典理论和方剂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梳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理”的强调,作者认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是运用方药的基础,这一点在我多年的行医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书中对“法”的论述,更是点出了治法的关键所在,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机选择最恰当的治疗原则,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引。而对于“方”和“药”的讲解,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对经典方剂的组成、功效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非常透彻,让我看到了方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变化和妙处。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反思了自己的临床实践,觉得受益匪浅。这本书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