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名作演奏指导(套装版.共4册)附CD八张 [ [A History of Piano Masterworks]]

钢琴名作演奏指导(套装版.共4册)附CD八张 [ [A History of Piano Masterwork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丹尼尔·格罗弗 钢琴演奏 著,[美] 南希·巴屈斯 选 编,周彬彬  等 译
图书标签:
  • 钢琴
  • 古典音乐
  • 乐谱
  • 演奏技巧
  • 名曲
  • 教程
  • 音乐教育
  • CD
  • 套装
  • 钢琴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75125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3036
包装:软精装
外文名称: [A History of Piano Masterworks]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附件:CD
附件数量: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社会、风尚和音乐潮流对伟大钢琴作曲家的影响。弹奏170余首钢琴名家名作,全方位领略400年音乐艺术发展史。

内容简介

本系列四册丛书总结了钢琴音乐的历史,以及自17世纪一直到20世纪早期钢琴音乐与当时社会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每册书的第一部分都探究了音乐与文学、科学、社会以及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素。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时代背景对这些伟大音乐家的影响。南希·巴屈斯(Nancy Bachus)独具匠心地采用了综合艺术的方式,为每一位钢琴教师、学生以及音乐爱好者创造了一份不可或缺的音乐财富。

目录

巴洛克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
第一部分:巴洛克时期社会、风尚和音乐潮流的影响
音乐风格
巴洛克风格时期
政治背景:意大利、德国、法国、英格兰和西班牙
三位巴洛克时期键盘大师
艺术赞助人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艺术的理念
巴洛克歌剧

意大利的音乐生活
意大利歌剧
巴洛克音乐中的装饰音
意大利键盘音乐
威尼斯风格的影响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协奏曲风格
巴洛克音乐的结构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合奏/早期的管弦乐队
西班牙的音乐生活
法国的音乐生活
路易十四
法国键盘音乐

德国的音乐生活
德国城市音乐家
德国键盘音乐
前奏曲
幻想曲
创意曲

其他巴洛克舞曲
缪塞特舞曲
号角舞曲
萨拉班德
变奏曲:恰空
英国的音乐生活

第二部分:16位伟大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影响
F.库普兰(1668—1733)
J-P.拉莫(1683—1764)
E-C.雅凯(约1666—1729)
J.B.罗伊列特(1680—1730)
G.F.亨德尔(1685—1759)
H.珀塞尔(1659—1695)
C.P.E.巴赫(1714—1788)
J.S.巴赫(1685—1750)
C.(J)格劳普纳(1683—1760)
G.P.泰勒曼(1681—1767)
D.斯卡拉蒂(1685—1757)
D.齐波利(1688—1720)
C.d.塞伊哈斯(1704—1742)
B.加卢皮(1706—1785)
T.阿恩(1710—1778)
A.索勒神父(1729—1783)

古典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
第一部分:古典主义时期社会、风尚和音乐潮流的影响
古典、古典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风格时期(1750—1820)
启蒙主义运动
艺术与建筑中的新古典主义
科学的进步
早期工业革命及其对音乐生活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潮流
古典主义装饰音

形式各异的古典小步舞曲
18世纪的职业女性音乐家
启蒙运动在美利坚合众国
小步舞曲在美利坚合众国
小步舞曲与三声中部
谐谑曲与三声中部
腓特烈大帝的宫廷
华丽风格或古典风格
音乐的特征
“情感风格”(Empfindsamkeit)
“学究”与新风格元素的融合
伦敦,一个音乐中心
伦敦的音乐出版业
键盘奏鸣曲与小奏鸣曲
伦敦的钢琴制造业
英国舞曲(Anglaise)
音乐盛行的奥地利
维也纳,欧洲音乐之都
艺术赞助人与“维也纳的大师们”
F.J.海顿
W.A.莫扎特
L.v.贝多芬

第二部分:16位伟大古典主义作曲家的影响
C.车尔尼(1791—1857)
T.阿特伍德(1765—1838)
M.卡米吉(1764—1844)
D.奇玛罗莎(1749—1801)
F.J.海顿(1732—1809)
F.库劳(1786—1832)
C.P.E.巴赫(1714—1788)
W.F.巴赫(1710—1784)
J.C.巴赫(1735—1782)
D.G.图尔克(1750—1813)
M.T.v.帕里黛斯(1759—1824)
W.A.莫扎特(1756—1791)
L. v.贝多芬(1770—1827)
J.N.胡梅尔(1778—1837)
A.莱纳戈尔(约1750—1809)
M.克莱门蒂(1752—1832)

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
第一部分:19世纪社会、风尚和音乐潮流的影响
音乐风格
浪漫主义时期(1790—1910)
政治变革: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
19世纪的社会变革
浪漫主义的理想
转变:从古典主义风格到浪漫主义风格

钢琴:浪漫主义时期的乐器
浪漫主义时期新的键盘演奏效果
贝多芬的钢琴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

文学的影响
叙事诗

自然的影响
浪漫主义音乐中的踏板
特殊的踏板效果
延音踏板和浪漫主义的音色

风格小品
前奏曲
牧歌
标题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的舞曲
圆舞曲
加洛普舞曲

家庭中的钢琴
土耳其音乐
民歌的影响
民族主义
异国风情

第二部分:13位伟大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影响
L.v.贝多芬(1770—1827)
C.M.v.韦伯(1786—1826)
F.舒伯特(1797—1828)
F.门德尔松(1809—1847)
N.加德(1817—1890)
R.舒曼(1810一1856)
F.F.肖邦(1810—1849)
C.夏米纳德(1857—1944)
F.李斯特(1811—1886)
P.I.柴科夫斯基(1840—1893)
J.勃拉姆斯(1833—1897)
E.麦克道尔(1860—1908)
E.格里格(1843—1907)

近现代钢琴名作演奏指导
第一部分:20世纪初社会、风尚和音乐潮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
政治变革
科学发展
社会潮流
音乐中的后浪漫主义
印象主义
点描主义(新印象主义)
走向抽象
远离现实
美术中的立体主义
新的和声与节奏技巧
异域风情和复古主义
新古典主义
幽默与讽刺
表现主义
无调性
民族主义和来自民间的影响
“本真的”民间音乐和音乐学
匈牙利
西班牙
古巴
美国
步态舞和雷格泰姆
美国流行音乐
步态舞风靡全世界

第二部分:16位近现代伟大作曲家的影响
俄罗斯音乐
V.雷比科夫(1866—1920)
A.斯克里亚宾(1872—1915)
S.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S.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

英国音乐
C.司各特(1879—1970)

法国音乐
G.格罗夫莱(1879—1944)
M.拉威尔(1875—1937)
C.德彪西(1862—191 8)
J.伊贝尔(1890—1962)
F.普朗克(1899—1963)

斯堪的纳维亚和芬兰音乐
S.帕姆格伦(1878—1951)

匈牙利音乐
E.波尔迪尼(1869—1957)
B.巴托克(1881—1945)

美洲音乐
E.纳泽瑞斯(1863—1934)
H.维拉-洛勃斯(1887—1959)
J.H.E.布莱克(1883—1983)



《乐海拾遗:中外钢琴经典作品深度赏析与演奏技法》 本书特色: 本套四册珍贵丛书,汇集了钢琴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和演奏难度并存的经典作品群,旨在为严肃的钢琴学习者、演奏家及音乐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资料。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地域风格,而是跨越巴洛克晚期至二十世纪中叶的宏大乐章,对这些不朽之作进行文献考证、风格解析和演奏策略的细致剖析。 第一册:巴洛克至古典主义的结构与清晰 本册聚焦于键盘音乐的奠基性阶段,重点解析了J.S.巴赫、亨德尔的赋格与组曲,以及海顿、莫扎特奏鸣曲的精髓。 巴赫的织体艺术: 深入探讨《平均律键盘曲集》中的复调思维,分析“声部进行”与“对位法”的实际应用。尤其侧重于如何通过触键的均匀性与力度对比,清晰地呈现出多声部的逻辑关系,而非仅仅是机械的音符堆砌。对于《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中舞曲的风格特征(如小步舞曲、萨拉班德、吉格的内在节奏感)进行了详尽的描绘。 古典奏鸣曲的骨架: 剖析海顿奏鸣曲中“幽默感”的体现,即如何通过节奏的切分和旋律线的处理,展现其机智的结构美。莫扎特奏鸣曲则着重于歌唱性旋律的线条塑造与乐章的平衡感。书中特别提供了针对古典时期钢琴(如羽管键琴向钢琴过渡时期的乐器特性)演奏特点的现代演绎参考,强调清晰的句法划分和装饰音的准确执行。 第二册: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叙事诗篇 此卷是浪漫主义巨匠们的“精神肖像集”,涵盖了贝多芬中晚期作品、舒伯特、肖邦以及舒曼的标志性篇章。 贝多芬的革命性表达: 重点研究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如Op.109、Op.110、Op.111)中变奏曲与奏鸣曲式结构的融合,以及其在踏板运用上的革新性尝试。解析了其力度记号(sforzando、subito piano)背后的情感张力与哲学思考。 肖邦的诗意与技巧的统一: 对《练习曲》(Op.10/25)不仅从技术难点上进行分解,更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民族性与抒情诗意。夜曲部分则侧重于“鲁巴托”(Tempo Rubato)的合理边界与运用,探讨如何做到“在不打乱节拍的前提下自由处理速度”,以烘托旋律的歌唱性。 舒曼的内心世界: 聚焦于《狂欢节》、《童年情景》等作品,阐释其“双重人格”在音乐中的体现,即如何通过快速转换的音色和情绪,描绘出复杂的内心冲突与和解。 第三册:李斯特的“钢琴上的管弦乐队”与民族乐派的色彩 本册探讨了钢琴表现力的极限拓展,以及十九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地涌现出的独特民族风格。 李斯特的宏大叙事: 深入剖析《帕格尼尼练习曲》、《钟》、《唐璜幻想曲》等作品中展现的超凡技巧。书中详述了八度连奏、高难度和弦分解及对位声部的分离处理等关键技术。更重要的是,本册探讨了李斯特如何通过“主题变形”与和声的色彩变化,实现“钢琴上的管弦乐队”效果的秘诀。 德彪西与印象派的音色探秘: 介绍德彪西和拉威尔作品中,如何运用平行和弦、全音阶、五声音阶来“描绘光影与水波”。强调了对踏板的精妙控制(如“模糊的踏板”),以创造出空气感和朦胧的美学效果。 东欧的旋律宝藏: 涵盖了德沃夏克、斯美塔那以及早期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对民间旋律和斯拉夫节奏的运用,分析其独特的忧郁和英雄气概。 第四册:二十世纪的语汇与演奏的现代性 最后的核心部分关注二十世纪钢琴文献的多元化发展,从新古典主义的回归到现代主义的探索。 新古典主义的回响: 分析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中对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重点解析其宽广的音域跨度和宏大的和声体系。 前卫与探索: 选取代表性的二十世纪作品(如巴托克的部分钢琴曲、普罗科菲耶夫的部分奏鸣曲),探讨如何处理非传统的节奏组合(如复节奏、交叉拍子)和尖锐的音色对比。书中特别指导演奏者如何理解并准确呈现作曲家在乐谱上标记的“非人性化”的力度和音响要求。 踏板的再定义: 总结了从古典到现代,踏板功能从“连接”到“染色”再到“构建空间”的演变过程,为学习者在处理复杂现代和声时,提供了清晰的控制导向。 总结: 本套丛书拒绝提供标准化的“一刀切”演奏方案,而是通过对每部作品历史背景、技术难点、美学意图的立体化解读,引导演奏者形成自我判断和深刻理解,最终实现“技与心”的完美结合,达到对钢琴名作的精准再现与个性化诠释。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乐理自学者来说,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乐理知识转化为手指的实际动作。很多技术书籍会告诉你“这里需要一个变化音程”,但我不知道这个变化音程在键盘上应该用多大的力量去触碰才能体现出作曲家想要的那种“不安”或“惊艳”。这套书在这方面的连接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弹强”或“弹弱”,而是将力度与和声色彩紧密挂钩。例如,在讨论浪漫主义时期那些突然出现的对比时,它会分析背后的功能和声学效果,并直接建议采用何种指尖的“锐度”去实现这种对比。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肖邦圆舞曲的处理,书中提到,很多业余演奏者在演奏这些轻快的作品时,会不自觉地把所有音符弹得一样“亮”,从而失去了维也纳圆舞曲特有的那种优雅的层次感和“呼吸感”。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在强拍和弱拍之间建立微妙的张力,如何用触键的“柔和度”来模仿声部的起伏,而不是仅仅依靠音量的变化。这种对“触觉语言”的精妙翻译,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演奏表现力,让我能更自信地去驾驭那些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作品。

评分

我发现,这四册书中,关于演奏记号的“非标准”解读部分,对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传统的乐谱教学往往过于强调那些明确的指示,比如连奏线、重音符号等,但音乐的魅力往往隐藏在那些模糊不清,或者因时代不同而含义变化的记号中。例如,在对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再现演奏中,书中探讨了装饰音的选择与即兴发挥的空间,提醒我们不应将巴洛克音乐演奏得像十九世纪的钢筋水泥结构一样僵硬。接着,它又转到对二十世纪曲目中那些“指示不清”的模糊踏板标记进行分析,指出在某些特定的和弦堆叠下,适当的“延音覆盖”反而是达到作曲家追求的“泛音共鸣”的最佳途径。这种批判性地看待既定规则的态度,让我对“演奏的权威性”有了新的认识。它鼓励演奏者去探索乐谱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演奏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符号完全束缚。这套书真正培养的是演奏者的“耳朵的独立思考能力”,它为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然后鼓励你勇敢地去质疑和尝试。对于那些渴望形成自己独特演奏风格的音乐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

这套《钢琴名作演奏指导》的精装版,光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觉得值回票价。我本以为这会是那种枯燥的、只针对特定曲目进行技术分析的教材,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汗牛充栋。但翻开第一册,我立刻被它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更像是一位资深演奏家,带着你穿越历史的长廊,去探访那些音乐巨匠们创作时的心境与背景。尤其对巴赫赋格的解析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指法或踏板的机械指导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复调音乐的逻辑美学,这种对音乐“骨架”的构建,远比单纯模仿大师演奏更具启发性。我过去在练习巴赫时总觉得僵硬,现在理解了声部间的对话关系,演奏时自然多了呼吸感和立体感。再说到印象派作品的触键处理,书中对德彪西和拉威尔对音色颗粒感的要求,描述得极其微妙且富有画面感,那不是简单的“轻柔”或“力度变化”,而是关于如何让琴弦发出“水波纹”或“雾气”的声音,对于追求细腻音色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这四册书的编排,从古典时期的严谨到浪漫主义的激情释放,再到近现代的探索,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让人感觉不是在学技巧,而是在重温一部波澜壮阔的音乐史诗。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感觉演奏停滞不前的进阶学习者,它能帮你找到新的突破口,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钢琴爱好者,已经学琴近二十年了,但总有一种感觉,我的演奏始终停留在“弹奏”层面,离真正的“诠释”相去甚远。我买过很多关于肖邦夜曲的指南,大多数都聚焦于左手琶音的流畅性和右手旋律的歌唱性,这些点我早就烂熟于心了。然而,《钢琴名作演奏指导》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情感地图”的绘制。例如,在解读贝多芬晚期奏鸣曲时,作者并没有用陈词滥调来形容“英雄气概”或“悲怆”,而是结合了贝多芬失聪后的内心挣扎,将乐谱中的和声进行和调性转换,解读为一种与命运的抗争与和解的过程。这种心理层面的分析,让我对那些高难度的转调和不协和音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某些音符的重音必须落在那里,那不仅仅是作曲家的指示,更是他在特定心境下对声音的必然选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力度记号的细致辨析,比如一个p(弱)在不同的乐章、不同的情绪背景下,其物理上的力度值是完全不同的,这需要演奏者极高的敏锐度和自控力。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弹出”音乐,而是如何“思考”音乐的内在驱动力,使得我的演奏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带着个人印记的对话。这种深挖灵魂的指导,远超出了普通练习册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哲学导论,关于如何通过钢琴这门媒介,表达复杂的人类情感。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套装版”的指导书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大部头往往是内容稀释、水分过多。但这套书的厚度并非来自于冗余的篇幅,而是源于其内容之详尽与广博。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不同作曲家风格时的那种“切换模式”。当我从勃拉姆斯那厚重、内敛、带有德奥传统韵味的曲目转向李斯特那种炫技、浪漫、充满舞台魅力的作品时,书中的分析口吻和侧重点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于李斯特的练习曲,它给出的建议非常务实,侧重于手腕的放松和手指力量的有效传递,强调如何在高速度下保持清晰度,甚至细致到不同握拳角度对音色的影响。而转向德彪西时,重点又完全转移到了踏板的模糊处理和对整体声响空间的把握上,如何创造出“空气感”。这种针对性极强的差异化教学,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对于我这种喜欢涉猎广泛曲目的学习者来说,它就像一位全科导师,能根据你当前正在攻克的曲目风格,迅速调出最恰当的分析框架和技术要点。每一册书的衔接都非常自然,仿佛引导你从一个风格的“语境”平稳地进入下一个“语境”,这对于构建全面的音乐素养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