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书写

历史、记忆与书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帕特里克·格里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记忆研究
  • 书写
  • 文化研究
  • 叙事学
  • 社会历史
  • 口述历史
  • 文本分析
  • 历史理论
  • 文化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1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22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大学堂顶尖学者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记忆与书写》属北京大学“大学堂学者丛书”,系校庆献礼作品之一,作者皆为国际一流学者。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中世纪史的方方面面,全面体现了作者学术生涯所取得的成果和贡献。

内容简介

  《历史、记忆与书写》是杰出欧洲中世纪史专家帕特里克·格里的论文选编,所收论文涵盖了他近半个世纪学术生涯的主要方面,涉及族群意识、社会变迁、文化结构、历史记忆、民族主义和基因技术的历史学应用等多个重要领域。
  《历史、记忆与书写》旨在向中国读者介绍格里的研究,不仅看他面对遥远的过去时如何提出问题、组织材料并给出解释,更重要的,看他如何理解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如何回应当下社会的历史焦虑,以及如何践行历史学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格里,中世纪史专家,曾任全美中世纪史学会会长。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弗罗里达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12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著作宏富,代表作有《在法兰西和德意志之前》《与死者共生的中古时代》《回忆的幽灵》《民族的神话》《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历史学家》《中世纪早期的语言与权力》等,素以领域宽广、思想深刻和风格独特为西方学界推重,他的许多论著都已成为相关领域的“标准文献”。

目录

历史学家的道义责任(代序)

作为共公共知识分子的历史学者
中世纪研究在美国

蛮族与族性
中世纪早期族群认同的情境性建构
权力、族群史与人类学
多重中世纪:竞争中的元叙事及对讲述过去的竞争
作为记忆的历史

拉丁文出了什么事
圣徒与圣地:中世纪朝圣者的目标
中世纪宗教实践中对圣徒的逼迫
700-1000年间欧洲的土地、语言及记忆
中世纪早期的几种庭外和解方式

作为跨文化互动的民族大迁徙
蛮族入侵再思考:以基因组历史为视角
皮埃蒙特居民的系谱关系:中世纪早期与现代之间

出版后记

前言/序言

历史学家的道义责任(代序)

我们为谁写历史?为当今之人,为未来之人。愿未来之人还会读我们今日之所写。不过,倘若你听说有人写出了什么终极版的研究,永远别信。没有这回事。我们都是凡胎肉身,现身于此,在2016年的北京。这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世界。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居民,参与其间,尝试为现世去理解过去。我们不能如无所不知的上帝那样看到真实的过去,人没有那种能力。我们各有具体的局限。我们所提的问题部分地来自历史传统,但更多来自我们各自当前的社会。这便是为什么历史会一再重写,因为每一代所要了解的过去各有不同。

是啊,我们希望我们所写的书能传之后世,传好几个世纪,不过还是现实一些吧。我们处在沟通过去与当前的过程中,想要做得好,但愿后人不至于发现我们的著述有事实错误,或有愚蠢的论证。可是他们还是得再来一遍,还是得写有关过去的书,因为他们需要为一个不同的世界去写。危险在于他们可能简单地接受我们从当前出发所给出的有关过去的那些答案,并据以了解过去。

我们从当前出发,是因为我们就处在当前。不过,如果我们出发时所依赖的,是我们基于自身经验而生发的世事本当如何如何的某种观念或假定,或者如果我们用搜集来的历史资料简单地证实那些我们本已知道的,那么我们就是极端可怜的学者了。

当前是出发点,本不必是终点,可是太多的历史正是这么做的。不止历史,文学、神学、哲学,太多的著述只是简单地从往昔选取材料以确认当前的偏见,正是这种做法通常会制造受欢迎的历史学家。要多卖点书,人们想听什么你就讲什么好了,把他们想听的故事设置到中世纪,他们会喜欢的。

不过挣钱可以走别的路子,学者应有更道德的做法。据我所知,“过去”总是为当前行动、意识形态和信仰的正当化需求而被认领。人类是历史存在物,我们的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即我们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和历史。所以,过去真的不是无关紧要。

你们知道,美国人喜欢说:过去无关紧要,不都是工程制造嘛,你用不着理解文化与过去,只要有好的运算法则,你就可以解决世界上的问题。然而照这个路子,美国人在解决问题方面迄今做得并不怎么样。我认为,我们需要去理解过去,可是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不能简单地用过去来正当化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事情。对政治家来说这是一个诱惑,这个诱惑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来说更是无可抗拒。

作为专业学者,我们有责任去观察、去改正。也许我们不知道一切过去,我们也不会写完美客观的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怎么写都行。我们必须是过去的负责任的监护人,随时准备好指出那些对过去不恰当的阐释。

比如十字军研究在西方现在很热门。我想我知道为什么。伊斯兰与基督教的文明冲突,在伊斯兰世界某些圣战组织里也很流行。基地组织的词汇表里经常提到十字军。但那是好的历史吗?

事实上,圣战者理解的十字军正是从阅读20世纪早期的历史学家的著述发展而来的,伊斯兰世界本没有关于十字军的长时段记忆。在普及的层面上,这正是从西方重新引入的,而且还颇有一些西方人热衷于谈论这种文明冲突。当然这可以卖书。如果你真想制造点动静,那就把十字军写成当今世界的预兆吧。然而,在我看来那可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作为学者我们必须做的就是指出为什么这样不行。我们需要理解这个爆炸般的,充满可怕、令人恐惧的暴力的时期——可是,过去不会再发生。我们必须理解过去对于当今的重要性,也必须理解过去与当今之间的区别,因为历史就在于变化。如果有人以为历史会重复,那就大错特错了,过去肯定不会再次发生。

目下欧洲对“蛮族入侵”——就是我研究的领域——有很大的兴趣,这是因为来自叙利亚、近东和北非的难民。政治家说又有蛮族入侵了,4世纪又来了。当然,说这不是4世纪重来,并不意味着难民危机不是一个必须应对的、非常严重的问题,也不是说现在处理得很好。然而,说我们应该做罗马人早就该做的,并不是应对这一严重问题的一个有创意的办法。

作为历史学家,我们的工作常常(如一个欧洲学者喜欢说的)是做过去的看门狗。如果人们错用过去,我们就得在夜里吠叫,有时候还得撕咬,不过别指望会讨人喜欢。没人喜欢看门狗,可是看门狗很重要。

历史学——被正确地研究、正确地使用的历史学——是一个批判性的学科。批判性不是指说坏话,而是独立地思考过去及其与当前的关系,且不惮于加以区分;即使社会大众中间流行的是另一种主张,他们热烈地想要把过去与当今联系起来,为正当化当今而想象过去。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尘封的航线:大航海时代的遗产与重塑》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或主题。 --- 尘封的航线:大航海时代的遗产与重塑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页数: 680页(含插图及附录) 定价: [虚构定价] 内容概述 《尘封的航线:大航海时代的遗产与重塑》是一部深度剖析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即大航海时代)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上仅聚焦于探险家功绩的叙事框架,转而采用多维度的视角,系统梳理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对人类社会、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以及文化认同产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大航海时代并非一个线性进步的故事,而是一系列复杂、矛盾且相互交织的系统性变革的开端。它构建了现代世界的地理与经济骨架,同时也播下了诸多长期性冲突与不平等的种子。通过对原始档案、贸易记录、航海日志以及殖民地行政文件的细致爬梳,本书旨在重建一个更为立体、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 核心章节与研究视角 本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共十六章,辅以详尽的地图集和统计数据附录。 第一部分:技术的飞跃与认知的重塑 (Foundations of Expansion) 本部分探讨了促成大航海时代的技术基石。重点分析了星盘、罗盘、卡拉维尔帆船等航海技术如何与地图学(特别是托勒密地理学在被挑战与修正过程中的作用)的进步相互作用,使得远洋航行从近海冒险转变为可计算的商业行为。此外,还深入研究了欧洲国家,特别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将航海技术转化为国家战略的机制,以及造船业在早期国家资本积累中的关键角色。 第二部分:白银洪流与全球贸易网络的诞生 (The Silver Currents and Global Exchange) 这是全书论述最为详尽的部分之一。作者考察了美洲白银(特别是波托西矿脉的开采)如何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和跨大西洋贸易,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的“血液”。本章细致描绘了“耶酥之圈”(耶稣会士建立的跨太平洋通信与贸易网络)的运作模式,分析了欧洲对亚洲奢侈品(丝绸、茶叶、瓷器)的需求如何通过白银输入得以满足,以及这种单向的白银流动对明清中国经济结构产生的通货膨胀与地方经济重心的转移效应。 第三部分:生命的迁移与生态的交错 (The Exchange of Lives and Ecosystems) 本书最具争议性也最富洞察力的部分,聚焦于“哥伦布大交换”的生态和社会后果。作者不仅分析了动植物的跨大陆传播(如马、玉米、马铃薯、烟草的扩散),更严肃探讨了病原体的灾难性影响——欧洲疾病对美洲原住民人口的毁灭性打击,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详细记录了奴隶贸易的起源、发展及其对非洲西海岸社会政治形态的长期破坏,揭示了劳动力的“地理错位”如何成为早期资本积累的关键要素。 第四部分:帝国的边界与主权的构建 (Mapping Empire and Sovereignty) 本部分转向政治地理学与法理学的探讨。作者检视了欧洲列强如何通过《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等一系列双边协定,试图在“无主之地”上划分主权。重点分析了殖民行政体系的建立,例如西班牙的“监护征赋制”(Encomienda)和葡萄牙的“土地授予制”(Sesmaria)如何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剥削,建构出全新的社会等级与法律秩序。通过对比不同殖民地模式(如巴伊亚的种植园与秘鲁的矿业中心),揭示了帝国治理策略的多样性及其内在的运作逻辑。 第五部分:遗产、记忆与现代性的回响 (Echoes in the Modern World) 最后一章着眼于历史的回响。作者探讨了大航海时代留下的制度性遗产:全球贸易路线的固化、边缘化地区的持续发展困境、跨国族群的形成,以及现代种族观念的起源。本章旨在指出,理解当代世界秩序的许多核心议题——从全球供应链的不平衡到地缘政治的权力结构——都必须溯源至这一历史断裂期。作者强调,对这些“尘封的航线”进行重新审视,并非为了批判历史本身,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继承的物质与精神遗产。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融合了经济史学、环境史学、社会人类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的工具。通过对欧洲国家档案馆(如葡萄牙国家档案馆、西班牙总督府档案)以及亚洲(如日本长崎文献中心)的材料的交叉比对,本书力求打破传统区域史学的壁垒,呈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历史叙事。书中包含大量首次出版的贸易航线图示和人口迁移数据图表,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证据支持。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史、环境史、全球化研究的专业人士、研究生,以及所有对现代世界起源抱有深刻探究精神的普通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耐心,并愿意接受一个复杂、充满矛盾的历史解释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它巧妙地糅合了档案学、社会心理学乃至文学理论的元素,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书中对“非正式书写”——比如涂鸦、私人信件、甚至是未被出版的草稿——如何反作用于主流历史叙事的讨论,尤其令我耳目一新。这表明,历史的真实面貌,往往潜藏在那些被主流典籍所轻视的“边角料”之中。作者的叙事结构仿佛一张精密编织的网,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在风格上,这本书体现了一种极强的实验性,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学术论文格式,而是大胆地引入了一些叙事跳跃和视角切换,这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惊喜。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理论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呈现出来,让人在阅读的快感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历史生产线”的完整认知,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智力冒险。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精妙,它并非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断地在“书写”的媒介和“记忆”的载体之间进行复杂的穿梭。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书写工具变迁如何影响知识传播的探讨。从莎草纸到印刷术,再到如今的数字档案,每一次媒介的革命,都意味着一次权力中心的转移和新的历史建构模式的诞生。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详实的数据支撑了这些观点,使得原本晦涩的传播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充满思辨性的,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认知舒适区,去质疑那些被封装在“经典”之中的文本。我读完后,面对任何一篇历史文章,都会本能地去探究它的装帧、它的出版背景、以及它试图忽略掉什么。这完全改变了我对待信息的基本态度,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提问者。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头一颤的书,因为它不仅仅是学术探讨,更像是对我们生存状态的一次温柔而坚定的审视。我被其中关于“遗忘”的章节深深触动。作者剖析了人类社会为何需要主动遗忘某些历史片段才能得以维系现状的悖论,这种“必要的遗忘”与我们推崇的“铭记历史”之间产生的巨大张力,令人深思。书中的某些段落,描绘了文化冲突中,一方如何通过控制书写权来抹除另一方的存在痕迹,那种无声的消亡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虽然主题沉重,但作者的文笔却保持了一种冷静而富有诗意的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反而因此更显力量。它就像一剂清醒剂,提醒着我们,每一个被书写的词语,都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既能保存真相,也能掩盖罪恶。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消化那些信息所蕴含的道德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探讨,转化为一场关于“我们是谁”的深刻反思。我阅读时,最大的感受是“共鸣”——那种夹杂着怀旧的惆怅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作者在探讨“记忆”如何成为历史的原材料时,所采用的案例非常巧妙,涵盖了从集体创伤到个人遗忘的多个层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口述史”的章节,那里面记录的个体经验,是冰冷档案所无法触及的温度。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被遗忘的名字背后,都曾是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记忆才是抵抗时间洪流的最坚韧的堡垒。这种对“失语者”声音的捕捉和重建,赋予了这本书极强的伦理重量。行文节奏上,它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雷炸响,直击核心,整体的阅读体验是流畅而富有层次感的,让人在感动之余,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思考自己在面对过去时的责任。

评分

翻开这本《历史、记忆与书写》,我仿佛被引领进入了一个由文字和时间交织而成的迷宫。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这一宏大概念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解剖。作者并未满足于罗列事件和因果,而是深入探究了历史叙事是如何被构建、选择和遗忘的。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时期史料的批判性考察,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实”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和主观偏见。例如,书中对某个古典文献的重读,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被既定的历史框架所塑造的。它不是在告诉我“发生了什么”,而是在拷问我“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这种元历史(meta-history)的视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仿佛在与历史的构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语言风格是古典而严谨的,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但每一次深入的论证都伴随着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发现感,让人欲罢不能,深陷其中。

评分

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

优秀的社科人文作品,有充足的可读性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嘿嘿嘿嘿嘿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百年经典不错我 值得拥有

评分

蛮有意思的一部学术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