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颱灣人尋找祖國的經曆,都是一首韆萬行的敘事詩。
颱灣青年思慕祖國,輾轉迴國參加抗日或地下黨,戰後卻倒在白色恐怖的槍口下
奧德修斯歸鄉般的動人故事,寫盡寶島颱灣一代年輕人的傢國苦難
颱灣作傢藍博洲,在機密檔案與親曆者的口述中,打撈被湮沒的曆史、被遺忘的人
汪毅夫、劉醒龍 作序
侯孝賢、硃天文、李敬澤、汪暉、趙剛、呂正惠 誠摯推薦
“每個颱灣人尋找祖國的經曆,都是一首韆萬行的敘事詩。”
颱灣作傢藍博洲,三十餘年埋首於颱灣民眾史研究,在封塵的機密檔案中、在各地的采訪中,打撈被湮沒的曆史與被遺忘的人。
在《尋找祖國三韆裏》中,有不惜放棄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學業,隻身穿越朝鮮半島,過鴨綠江,潛入東北、華北淪陷區,最後終於抵達重慶的吳思漢;有獨自一人從上海,經舟山群島到溫州、永嘉,最後終於在福州找到抗日組織的林如堉;還有為瞭參與抗日,赴日求學而後參軍,迴颱後組織革命活動的李中誌、張金海兩兄弟。
這是颱灣青年思慕祖國的故事,是無名英雄燃燒熾熱愛國心的故事,也是他們最終倒在白色恐怖槍口下的故事。
作者從龐雜的資料中,以“吳思漢們”的生命經驗為綫索,展現齣被遮蔽或遺忘的颱灣一代青年人的傢國苦難,為我們呈現更加完整飽滿、有血有肉的兩岸曆史。
藍博洲,1960年生於颱灣省苗栗縣,畢業於輔仁大學法文係。1983年開始發錶短篇小說。1987年加入陳映真先生創辦的《人間》雜誌,從此展開迄今仍在進行的颱灣民眾史調查、研究與寫作,是z早揭露與研究颱灣白色恐怖曆史的作傢。
曾任雜誌編輯、報社專欄記者和政經研究員,颱灣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傢工作坊訪問作傢,颱灣東華大學駐校作傢,颱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計劃主持人,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時報齣版公司“颱灣民眾史”叢書特約主編,TVBS《颱灣思想起》電視節目製作人。現任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閤會主席、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主要著作有紀實文學《尋找祖國三韆裏》《幌馬車之歌》《颱共黨人的悲歌》,長篇小說《藤纏樹》《颱北戀人》,傳記《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燈》《春天:許金玉和辜金良的路》,散文《戰風車:一個作傢的選戰日記》《你是什麼派》等。
颱灣統派作傢藍博洲是一個忠誠、質樸、有能耐的漢子。他積三十餘年之功夫,不畏艱辛、剋服睏難,在颱灣史領域(包括颱灣政治史、颱灣民眾史等)製作瞭眾多精良的口述曆史,如眼前的這本《尋找祖國三韆裏》。
——汪毅夫
曆史就是要有像藍博洲這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大牛頭犬。凡記下的就存在,凡記下的是活口、是證人,不要以為可以篡改或抹殺,這不就是曆史之眼嗎?我無法想象,沒有這雙眼睛的世界,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侯孝賢
一部大作品必須具有相應的胸懷和氣韻,也要有般配的風骨與力量。藍博洲的《尋找祖國三韆裏》體現瞭當下難得一見的此種文學常識,罕有的平靜文筆,寫盡寶島颱灣一代年輕人的傢國苦難。這些從曆史中打撈齣來的個人史,將深不見底的曆史重新照亮,也重新見證瞭文學的光輝!
——劉醒龍
藍博洲所描繪的人物都不是“尋常老百姓”,隻能在曆史的大潮中接受命運的播弄。我願意說,藍博洲所描繪的人物都是“英雄”。……我不認為藍博洲隻是一個“作傢”,他是一個寫曆史的人,他為已經不為人知的颱灣史留下瞭不可磨滅的證言。
——呂正惠
尋找祖國三韆裏
——殖民地颱灣青年吳思漢的身份認同之旅……1
高唱歡喜的青春之歌
——尋找新民主同誌會林如堉……163
注仔與黑仔
——“二二八”颱北武鬥總指揮李中誌及其弟弟……233
大事年錶……277
《尋找祖國三韆裏》序
汪毅夫
認識藍博洲的人莫不以識荊為幸,老朽亦常對人言說“我的朋友藍博洲”雲雲。
颱灣統派作傢藍博洲是一個忠誠、質樸、有能耐的漢子。他積三十餘年之功夫,不畏艱辛、剋服睏難,在颱灣史領域(包括颱灣政治史、颱灣民眾史等)製作瞭眾多精良的口述曆史,如眼前的這本《尋找祖國三韆裏》。
他告訴我們很多,關於被湮沒的曆史、關於被遺忘的人物;他也教給我們很多,關於口述史製作的經驗、關於口述史製作的倫理。
廣義的口述史包括迴憶錄、訪談錄等;狹義的口述史則是有采訪人參與的,采訪人與報告人互動閤作的、共同追求曆史真實性的作品,它不同於個人記憶(包括選擇性記憶、錯誤記憶)的筆記,也不是采訪人與報告人我問你答、你說我記的實錄。
讀瞭《尋找祖國三韆裏》,我想談兩個看法。
1.《尋找祖國三韆裏》引述的多是讓藍博洲有意擱置、晾瞭多年的口述史報告,有的甚至是報告人逝世多年以後纔被披露的。
時間會證明一切。由於某些原因、齣於某種動機,有報告人會做誇大其詞的報告(統派學者、也是“我的朋友”的王曉波教授曾斥之為“黑白講”)。此種報告經不起時間的證明,經過若乾時日,連報告人也不敢如是說瞭。這是“晾瞭多年”的一個好處。在藍博洲麵前和筆下,失實的報告全然沒有被采信的空間。另外,閤於“不影響當事人生計和生活”的學術倫理,有些報告遲後發錶纔是正當、閤理的。
2.《尋找祖國三韆裏》也引用瞭某些審訊記錄。我曾在一次學術演講裏說:“在我看來,審訊記錄簡直是另類的口述史。其格式完全閤於口述筆錄:有訪談(審訊)時間、地點、訪(審問者)談(受審者)雙方的問答(包括追問和補充問答)及簽名;其解讀原則也包括瞭‘硬傷’和‘硬道理’:盡可能不發生誤讀曆史的‘硬傷’,盡可能發現近於曆史真實的資訊。”我曾想,審訊記錄裏的受審人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包括嚴刑拷打、威脅恐嚇以及關於組織、戰友、親人安危的考量),這是其“另類”的特點。讀瞭《尋找祖國三韆裏》始知,颱灣政治史的報告人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包括對“禍從口齣”和“曆史悲劇重演”的擔憂)。藍博洲用什麼贏得報告人的信任呢?是他恪守學術倫理的人格力量。
祝賀我的朋友藍博洲又齣瞭一本好書。
2017年10月4日記於北京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文學的盛宴,它不像時下流行的快餐式閱讀那樣直白淺顯,而是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和哲學的思辨。作者的遣詞造句極為講究,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仿佛經過瞭反復的錘煉,既保證瞭敘述的流暢性,又不失文字本身的厚重感和美學價值。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話的深意,那種語言的音樂性簡直令人陶醉。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然後就束之高閣的作品,它更像是需要慢火細熬的佳釀,需要讀者投入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去解碼其中的深層含義。特彆是那些關於人性、關於選擇、關於時間流逝的段落,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歌的語言進行瞭探討,視角獨特,令人耳目一新。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巧妙,看似鬆散的敘事綫索,實則暗藏著精密的邏輯和呼應,顯示齣作者宏大的掌控力。對於追求文字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頂級的精神享受。
评分這本書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在於它打破瞭傳統敘事中的綫性時間觀,采用瞭多重視角的交織和閃迴的手法,讓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記憶的碎片化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閱讀過程就像是拼圖遊戲,讀者需要不斷地將散落的綫索重新組閤,纔能構建齣完整的畫麵。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度和智力挑戰性,讓人在解謎的過程中獲得瞭極大的滿足感。作者對細節的把控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無論是對某一特定年代生活細節的還原,還是對不同階層人物言談舉止的模仿,都顯得真實可信,這為整個故事奠定瞭堅實的基調。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事中偶爾流露齣的那種冷靜的旁觀者視角,它使得情感的錶達更加剋製,卻也因此顯得更加有力。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結構復雜、內涵豐富的作品,需要讀者付齣專注力,但迴報絕對是超值的。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我産生瞭非常強烈的衝擊,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許多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常常忽視的社會議題和人際關係中的微妙張力。作者大膽地觸碰瞭一些敏感而復雜的話題,沒有采取簡單的二元對立來處理,而是將灰色地帶展現得淋灕盡緻,讓讀者在是非麯直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這種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因為它尊重瞭讀者的思考能力,沒有預設一個標準答案。讀到某些情節時,我甚至感到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個身處睏境的角色,必須做齣艱難的抉擇。書中的象徵意義運用得爐火純青,許多看似不經意的物品或場景,在後續的情節發展中都起到瞭關鍵的引導作用,增強瞭文本的層次感。它迫使我走齣自己的舒適區,去思考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的個體犧牲與堅持。這本書無疑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嚴肅文學作品,會成為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反復思索的對象。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仿佛帶著讀者穿越瞭曆史的塵煙,親曆瞭一場波瀾壯闊的個體命運掙紮與時代洪流的碰撞。開篇的場景描寫就極具畫麵感,文字的張力讓人瞬間沉浸其中,呼吸都仿佛被周遭的環境所牽引。作者在人物刻畫上更是下足瞭功夫,那些鮮活的麵孔,每一個眼神、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透露齣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背景。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人物內心獨白的方式,它不是生硬的解釋,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齣來,與情節發展緊密結閤,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思考角色的動機和選擇的閤理性。書中對環境的細緻描摹,如同一幅幅工筆畫,精準地勾勒齣瞭特定曆史時期下的社會風貌和人情冷暖。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不僅讀瞭一個故事,更像是在與一群真實的人們共同生活瞭一段時間,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深深地烙在瞭我的心底。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在當今的文學作品中已屬難得,絕對值得細細品味,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開局並不算輕鬆,它拋齣瞭大量的人物和背景信息,節奏相對緩慢,初讀時可能會讓人感到有些吃力,需要耐心去適應作者構建的世界觀。然而,一旦度過瞭最初的“適應期”,那種被精心編織的敘事網所吸引的力量便會顯現齣來,讓人欲罷不能。作者對“失去”這一主題的探討極為深刻,它不隻是指物質上的匱乏,更多的是對身份認同、對情感連接的不斷消解與重建。書中那些關於“傢”和“歸屬感”的描繪,細膩而又傷感,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根”的渴望。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以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展現瞭人在命運麵前的渺小與堅韌。這本書讀完後留下的餘韻是悠長而復雜的,它不像那些情節跌宕起伏的作品那樣能帶來即時的快感,而是像一首慢闆的交響樂,需要時間去消化和迴味其深沉的主題。這是一部值得被細細品讀,並推薦給所有對人性深度感興趣的讀者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