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領袖的文獻集成
適閤研究與收藏
一部重要的曆史學著作
本書從語言學角度入手,從甲骨文鍾鼎彝器直到先秦典籍中有關“性”“命”二字悉數統計,以音韻、訓詁、考據方法,通過字形尋求字義。在探求古字演進的過程中,作者又進一步探求其演進背後的曆史文化意義,以“性”“命”兩字的解釋來梳理孔、孟、荀、墨諸子思想,最終得齣宋明理學是先秦儒學之集大成的結論。
本書是傅斯年先生論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的一部傑齣著作,它將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諸子典籍中的“性”“命”二字逐一統計並分析,以其來源與演變論述先秦諸子的思想,最後推斷宋明理學為先秦思想的承繼與總結。此書從訓詁學、考據學、語言學方法入手以微觀字形、字義建構宏觀思想史,鮮明地體現瞭傅氏“哲學乃語言學之副産品”的治學思想和嚴謹的學術風格。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著名曆史學傢、教育傢、古典文學研究專傢。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颱灣大學校長。他所提齣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考古原則影響深遠。
引?語
《性命古訓》一書,儀徵阮元之所作也。阮氏彆有《論語論仁》《孟子論仁》諸篇,又有論性、命、仁、智諸文,均載《揅經室集》中,要以《性命古訓》一書最關重要。此中包有彼為儒傢道德論探其原始之見解,又有最能錶見彼治此問題之方法,故是書實為戴震《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兩書之後勁,足以錶顯清代所謂漢學傢反宋明理學之立場者也。自明末以來所謂漢學傢,在始固未與宋儒立異,即其治文詞名物之方法,亦遠承硃熹、蔡瀋、王應麟,雖激成於王學之末流,要皆朝宗於硃子,或明言願為其後世。其公然掊擊程硃,標榜炎漢,以為六經、《論語》《孟子》經宋儒手而為異端所化者,休寜戴氏之作為也(漢學傢掊擊宋儒始於毛奇齡,然毛說多攻擊,少建設,未為世所重)。然而戴氏之書猶未脫乎一傢之言,雖曰疏證孟子之字義,固僅發揮自己之哲學耳。至《性命古訓》一書而方法丕變。阮氏聚積《詩》《書》《論語》《孟子》中之論“性”“命”字,以訓詁學的方法定其字義,而後就其字義疏為理論,以張漢學傢哲學之立場,以搖程硃之權威。夫阮氏之結論固多不能成立,然其方法則足為後人治思想史者所儀型。其方法惟何?即以語言學的觀點解決思想史中之問題是也。
……
第一章?提?綱
本捲所論之範圍,大體以先秦遺文中“生”“性”“令”“命”諸字之統計為限,並分析其含義,除非為解釋字義之必要,不涉思想上之問題。以此統計及分析為基礎,在第二捲中進而疏論晚周儒傢之性命說。
統計之結果,識得獨立之性字為先秦遺文所無,先秦遺文中皆用生字為之。至於生字之含義,在金文及《詩》《書》中,並無後人所謂“性”之一義,而皆屬於生之本義。後人所謂性者,其字義自《論語》始有之,然猶去生之本義為近。至孟子,此一新義始充分發展。令之一字自古有之,不知其朔。命之一字,作始於西周中葉,盛用於西周晚期,與令字僅為一文之異形。其“天命”一義雖肇端甚早,然天命之命與王命之命在字義上亦無分彆。茲為讀者醒目計,在本書中嚴定“字”與“詞”之界。所謂字者,指書寫下之單位言,英語中所謂 character 者是。所謂詞者,指口說中之單位言,英語所謂 word。字異詞未必異,如粵之與越是兩字而是一詞;詞異字未必異,如一字有其本訓與眾多假藉義是也。
難者或以為此所論是字不是語,論古籍自當以語為對象,不當局於字形,王引之曰,“夫訓詁之要在語音不在文字”,是也。吾將答之曰,此言誠是矣,然有不可不察者。王氏父子時代,古文字學未發達,訓詁學之所據,後人經籍寫本與字書耳,故不能拘泥於文字之形也。今則古文字學之材料積纍日多,自可進一步求其精審。在古時,一引申之詞既未離原字而獨立,在持論者心中口中自易混淆。今之職業的哲學傢猶不能以邏輯嚴格之界律限辭說,遑論周世之人?兩字未各立,即兩詞易混淆之故也。且生與性,令與命之語法的關係,吾固不敢忽略,將於本捲之末一章詳加推索。此章乃本捲所統計與所分析之結果,讀者幸留意焉。
……
我購買這本書,純粹是被其獨特的書名所吸引。當我在書店看到《傅斯年文集:性命古訓辨證》這個標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什麼?“性命古訓”聽起來很有分量,似乎蘊含著某種古老的智慧;而“辨證”二字,又帶著一種學術性的挑戰意味。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關於人生意義、修身養性的論述。我曾讀過一些古籍,但總覺得有些東西難以理解,或者說,經過時間的洗禮,其原意可能已經發生瞭變化。因此,當看到“辨證”這個詞時,我立刻聯想到,這本書可能是在對這些古老的“性命古訓”進行一番梳理和考證,去僞存真,還原其本來的麵貌。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古代智慧世界,讓我能夠真正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生命、如何追求人生價值的,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模糊的、片麵的認識上。
评分坦白說,初次接觸這本書,我對於“傅斯年”這個名字的熟悉程度,遠不如我對“性命古訓”四個字的興趣度高。但“文集”二字,還是讓我對其內容産生瞭初步的好感,畢竟,能被匯編成文集,說明作者在某個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纍和獨到的見解。而“性命古訓辨證”這個題目,更是激起瞭我內心深處對生命奧秘的好奇。我一直認為,人類對於“性命”的理解,是所有哲學思考中最核心、也最根本的課題之一。古人留下瞭大量的關於如何安頓生命、如何理解生命意義的教誨,但這些教誨是否都能適用當今?其中又是否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傅先生的“辨證”,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深入古人的思想世界,去探尋那些關於生命最本質的追問,並希望通過傅先生的分析,能夠為我理解個體生命在這個宏大宇宙中的位置,提供一些新的綫索和思考方嚮。
评分這本書我剛開始接觸時,純粹是被書名裏“性命古訓”四個字吸引瞭。總覺得古代先賢對於生命、對於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一定有許多深刻的體悟,是現代社會浮躁的生活節奏下難以尋覓的。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修身養性、人生哲理的內容。傅斯年先生的名字,雖然不算耳熟能詳,但從“文集”二字,便能想象其學識淵博,涉獵廣泛。我特彆期待在閱讀中,能跟隨傅先生的筆觸,去探尋古人對於“性命”二字的真實含義,他們是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又是如何指導人們在紛繁復雜的世事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堅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能提供一些可實踐的智慧,幫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讀一本好書,就像結識一位良師益友,我期望能從傅先生的文字中,獲得一次思想上的啓迪,甚至是對人生觀的重塑。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源於一種對曆史真相的探求欲。傅斯年先生作為一位傑齣的史學傢,其嚴謹治學的態度是毋庸置疑的。而“性命古訓辨證”這個書名,則讓我聯想到他對於曆史文獻的細緻考證,對於古籍中可能存在的訛誤、麯解進行深入的剖析。我一直認為,很多我們今天奉為圭臬的古訓,經過韆百年的流傳,可能已經發生瞭偏離,甚至被某些觀念所扭麯。傅先生的“辨證”,便是我最為看重的一點。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他如何運用史學的方法,撥開迷霧,還原那些“性命古訓”最初的、最純粹的意義。這不僅僅是對古代智慧的尊重,更是對曆史負責的態度。我期待著,通過傅先生的辨證,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那些影響深遠的古老思想,避免被一些錶麵的、甚至是被誤讀的“傳統”所誤導。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是我在閱讀任何學術性著作時都極度渴望的。
评分作為一個對傳統哲學頗感興趣的讀者,我購買這本書完全是齣於對“辨證”二字的好奇。我認為,任何一種學說、任何一種思想,都不能被視為一成不變的真理。它們在産生之初,必定有其時代背景和特定語境,而在後世的傳播過程中,也難免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産生變化。傅斯年先生的“辨證”二字,恰恰點齣瞭這種動態的、批判性的審視過程。我非常想知道,在“性命古訓”這個領域,傅先生究竟對哪些具體的古訓進行瞭辨證?他又是運用瞭怎樣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新鮮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批判性的思維去審視那些流傳甚廣的“人生道理”。我並非要全盤否定傳統,而是希望在理解其精髓的同時,也能認識到其局限性,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形成自己獨立而成熟的見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