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3
香港回归二十年来的法治实践和社会管理经验犹如一面镜子,依然可以为内地提供许多借鉴。就此而言,香港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要观察和理解香港法治实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足够的耐心细致和法律感悟。显然,这本书为研究香港立法、司法和行政制度的运行以及为进一步读懂香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顾敏康,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香港太平绅士
香港是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一国两制”的宪法结构使得香港独特的普通法法治传统得到完整保存并为内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法治之所以值得信赖,是因为法治立基于常识。作者从自己在香港学习和生活的“介入式观察”出发,一笔一画地描绘了香港法治的真实面貌,没有浮夸和溢美,没有丑化和歪曲,也没有故意用行话和术语来遮蔽常识的光芒。其笔工,其理正,值得每一位关心香港问题和法治问题的人士品读。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法治、人权与民主是香港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作者基于其在香港的所见所闻所思,向读者真实地展现其对这三个核心价值的亲身体会和认识,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和法律问题的新视角。
——赵云,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法律系主任、中国法研究中心主任
《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治观察》是作者利用公派留学香港的机会,以自己在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立法会法律事务部、高等法院原讼庭等机构实习的经历,结合亲身的观察、感受和体悟,写就的一本深入浅出地介绍香港法治治理结构和特色的著作。作者是法学科班出身,对香港的法治机理既有理论方面的学习和修养,又有近距离的实践观察。
作者既介绍了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余年来成功的法治实践和社会管理经验,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香港存在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和法治问题。值得每一位关心香港问题和法治问题的读者研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法律部部长王振民教授为本书作序。
胡健,80后,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香港大学普通法硕士(Master of Common Law),清华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现供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工作之余,曾开始《法制日报》“香江札记”专栏和《晶报》“法眼旁观”专栏。在《比较法研究》《法学》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南方周末》等发表随笔评论百余篇;参著法律释义若干,著有《法律的底色》,译有《美国破产法》等。
2008—2009年,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立法会法律事务部、高等法院原讼庭等机构实习。
寄语——致青年法律人…I
序——认真回答“香港还有什么用?”…III
引言——法眼看香港:“望远镜”与“显微镜” …001
1议事堂与大秀场
透明开放的议事堂…006
不设防的立法会…008
“还”给终审法院的立法会大楼…010
香港立法会的“粗口”风波…013
香港“接访”亲历记…019
当“大花筒”遇上“看门狗”…026
香港高铁为何迟迟不开工?…033
艰难的博弈:香港最低工资立法…039
精细化立法的样板:《猫狗条例》…046
2炮台里的“司法风云”
一日访遍香港四级法院…054
细节之处的司法尊荣…062
常识的力量…068
一场盛典管窥香港法治…071
别了,李国能首席法官…077
马道立:香港终审法院来了“年轻人”…083
法庭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地方…087
透视香港首例“包揽诉讼案”…093
“集体诉讼”在香港渐行渐近…098
“积聚财富,不知将来有谁收取?”…103
跨境生子:一场未落幕的电影…111
3香港政府的治理之道
香港街头的“标语”与“告示”…122
我眼中的香港政府大楼…127
“发飙”的“法改会”…133
香港有个“平机会”…138
一言难尽“性骚扰”…144
“替你申诉,还你公道”…149
香港申诉专员的成功之道…155
变还是不变,这是个问题…161
“相约自杀”为哪般?…167
香港导游强制购物风波面面观…171
4廉署请我喝咖啡
“廉署请你喝咖啡!”…180
香港“三管齐下” 反腐倡廉…185
“香港胜在有你和 ICAC”… 192
反腐倡廉为何深入人心?…197
让阳光照在官员的财产上…202
防止利益冲突是预防腐败的关键…205
官员退休以后干点啥?…211
再严密的制度也有完善空间…214
被廉政公署盯上的“内地人”…218
“黑暗年代”的彻底终结…221
最让廉政公署“头疼”的事…225
廉署与警队的“爱恨情仇”…229
谁来监督 ICAC?… 235
5薄扶林道 82号的日与夜
这里处处弥漫人性的温情…244
细节的作用有多大…248
香港印象五则…251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谱系的…264
又见龙应台…267
张爱玲:谁能懂得你的悲伤…272
久违了,红馆…276
我们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279
一部纪录片背后的冲突与妥协…282
从文化沙漠到绿洲有多远…285
深港双城记…288
后记——我们不是轻飘飘的一代
法眼看香港:“望远镜”与“显微镜”
香港,是一座城市,却更像一个标签。
香港,离我们很近:她与内地只有一河之隔,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唇齿相依;她深深印刻在历史课本、城市地标、流行歌曲中。CEPA开放了自由行,去香港也越来越便利,但大多数人似乎更关注作为“购物天堂”和“金融中心”的香港。所以,香港其实离我们也有些远,我们并不十分熟悉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会屡屡创造各种奇迹;而这些奇迹,与制度运作、社会治理、文化背景,又存在哪些内在的关联。
“一国两制”在香港与澳门的成功实践,使我国成为一个独特的“三法系四法域”的国家。法系之间的借鉴融合体谅,法域之间的交流协助合作,都亟待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互信了解与信息沟通。根据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在回归后,保留了普通法系的判例制度,是我国唯一一个实施普通法系的法域,这既给我们借鉴判例法的有益经验,尤其是观察具体制度的运行提供了便利,但也给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民商事判决、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等跨境法律合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是摆在法律人眼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观察香港、理解香港,不仅是当今的现实需要,也是曾经的历史延续。自鸦片战争以后,香港一直是各种外来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媒介。近代中国报业就从香港开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香港充当了革命的基地。王韬、梁启超、孙中山等近代历史名人都曾与香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此同时,香港也是中国通向西方世界的通道。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就和香港有着不解的缘分。从法治发展进程来看,百年留学史,法科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各种法治理念和学说的引进、大规模的法律移植以及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背后都有着法科留学生努力的身影。中国近代赴海外留学第一人、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就与香港有缘,也与法律有缘。容闳从耶鲁学成归国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香港高等法院担任英文翻译。不知道从美国归来的容闳,在香港这个本属中华版图但当时却在英伦治下的中西文化汇聚冲突之地,会不会与我们一样,有着复杂的感受和体会。除了容闳外,和容闳结伴赴美留学的黄胜曾担任香港立法会的非官守议员,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留洋前都曾在香港中央书院就读,留美幼童周寿臣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回港后出任行政局议员,成为香港首位华人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和香港华人领袖之一。无论是容闳、黄胜,还是孙中山、唐绍仪、周寿臣,他们来港或者留洋的目的,都是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以改变旧中国的落后和愚昧,而香港的价值,则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放眼看世界的参照和标尺,以此反思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遗憾的是,在当时昏睡而又保守的国土上,很多改革的设想付之东流水甚至并没能付诸实践。
相比之下,今天在香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内地法律人就要幸运得多。因为在“一国两制”的宪制框架之下,观察香港、读懂香港,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需要。香港与内地在制度建构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是个双赢的过程;香港在社会治理、腐败预防、环境保护、古迹保护、推动平等等方面走过的坎坷曲折路以及积累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我们细细探寻和琢磨。
事实上,内地法律人在香港这个熟悉的特区、陌生的法域,会不断有一些新鲜的发现和直观的感受。孤立的观察虽然有其借鉴意义,但却会丧失比较的趣味和互动;成功的比较则取决于我们观察的角度,无论是俯视还是仰视,都不是正确的姿势。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评说一个地方,最好的位置是站在门槛上,一只脚踏在里边,—只脚踏在外边。倘若两只脚都在外边,隔着墙说三道四,难免信口胡说;倘若两只脚都在里边,往往身陷其中,既不能看到全貌,也不能道出个中的要害。”也正如严飞等青年学者所体认到的,或许,这种建立在香港“本土论述”和内地“他者评论”基础上的“门槛上的视野”还更有助于我们理解香港人对国家民族身份的探索,对公民意识的实践,对集体记忆的珍视,对社区保护的执着,以及在地产主义、中环价值和边缘危机下的省思。
因此,我无意于简单地“比较”,更不愿意盲目地“移植”,只是想从法律人的视角,不仅用望远镜来“远眺”香港,还要用显微镜来“透视”香港,努力发掘法治发展的经验,探索表象背后的实质。我深知,只有亲身体验香港的制度运行和社会生活,深入到街道上全神贯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走过天星码头和中区警署,走进中环的高档写字楼和天水围的悲情城市,才能真正体会到香港法治运行中的社会基础和内在逻辑,才能真正感受到各种不同文化奇特融合在香港所产生的活力与激情。
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