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影红妆 中国古典妆容发型实例教程

鬓影红妆 中国古典妆容发型实例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蓝野,安洋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妆容
  • 古典发型
  • 妆容教程
  • 发型教程
  • 汉服妆
  • 古风
  • 传统文化
  • 彩妆
  • 发型设计
  • 影视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81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779
品牌:数艺社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如果想学习古风妆容造型,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教程。本书根据朝代分类,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清末民初时期,不仅有每个朝代的概述,更有67个妆容和造型案例,同时还有3个饰品制作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古装化妆造型的教程,根据朝代分类,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清末民初时期。其中不仅有每个朝代的概述,还搭配了多个妆容和造型案例,同时还有3个饰品制作教程。全书图文并茂,步骤分解详细,细节展示清晰,能给读者有效的指导,帮助读者提升古装化妆造型的技能。
本书适合专业化妆造型师以及古风造型爱好者、古风摄影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蓝野
化妆造型师
服装设计师
古典饰品设计师
蓝野尚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创始人
蓝野尚品百家联盟学校校长
古代服饰文化推动者
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
曾在韩国、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国家进行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巡展和讲座

安洋
化妆造型讲师
服装设计师
时尚摄影师
蓝野尚品百家联盟教育总监
蓝野尚品技术联盟创意总监
莱倩国际彩妆专家团技术导师
全国多家化妆造型专业院校客座导师
出版《化妆造型技术大全》《发型设计技术大全》《化妆造型实用教程》等化妆造型专业著作近40 本
作品发表于《化妆师》《人像摄影》《今 日人像》《影楼视觉》《新娘Modern Bride》《摩托车》等杂志
与众多知名艺人及品 牌保持合 作,涉及时尚、影视、新娘、影楼、服饰设计等多个领域

目录

1. 先秦时期
先秦王后妆容造型 014
先秦王妃造型 018

2. 秦汉时期
秦汉素雅高髻妆容造型 022
秦汉反绾高髻造型 026
秦汉后妃妆容造型 029
秦汉贵妇椎髻造型 033
秦汉皇后花钗髻妆容造型 036
秦汉皇后金冠造型 040

3. 隋唐五代时期
仕女倭堕髻妆容造型 044
仕女高髻造型 049
仕女云髻造型 052
贵妇抛家髻妆容造型 055
贵妇插花高髻造型 060
贵妇云髻造型 063
皇后冠冕妆容造型 065
皇后宝髻造型 070
国夫人高髻妆容造型 073
国夫人半翻髻造型 077
贵妃堕马髻妆容造型 080
贵妃高髻造型 083
贵妃灵蛇髻妆容造型 086
贵妃高髻造型 090
仕女望仙髻妆容造型 093
仕女堕马髻造型 097
仕女丫髻妆容造型 099
仕女半翻髻造型 102
贵妃宝髻妆容造型 104
贵妃两鬓抱面造型 108

4. 宋元时期
宋代民妇妆容造型 112
宋代民妇盘髻造型 115
宋代皇后珍珠花钿妆容造型 117
宋代皇后高髻造型 120
元代罟罟冠妆容造型 123
元代少女发辫造型 127

5. 明清时期
明代流苏点翠朝冠婚服妆容造型 132
明代点翠高髻婚服造型 137
明代凤冠婚服妆容造型 139
明代点翠高髻婚服造型 143
明代诰命夫人妆容造型 146
明代诰命夫人高髻造型 149
明代民妇妆容造型 151
明代民妇高髻造型 154
清朝妃子一字头妆容造型 156
清朝妃子钿子造型 160
清朝妃子大拉翅妆容造型 163
清朝妃子流苏大拉翅造型 167
清朝妃子端庄感大拉翅妆容造型 170
清朝妃子点翠大拉翅造型 174
清朝妃子妩媚感大拉翅妆容造型 176
清朝妃子奢 华大拉翅造型 179

6. 清末民初时期
凤冠霞帔婚服妆容造型 204
流苏高髻婚服造型 208
清末民初女子妆容造型 211
清末民初贵妇造型 216
清末民初钿子造型 219
清末民初民妇妆容造型 222
清末民初女子后盘发髻造型 225
清末民初缠头妆容造型 228
清末民初簪花发髻造型 231
清末民初中老年女子妆容造型 234
清末民初中老年女子后盘髻造型 238

7. 古典饰品制作
真羽仿点翠金丝凤制作 242
真羽仿点翠三尾凤制作 245
绢花制作 247
《华夏霓裳:古代服饰流变与文化探源》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全书依照历史时间顺序,从先秦的质朴古雅,经秦汉的雄浑大气,魏晋的风流飘逸,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清雅内敛,元代的民族交融,到明清的集大成与变革,系统梳理了历代主要的服饰形制、面料工艺、色彩制度与纹饰寓意。本书不仅是一部服饰形制的图谱,更是一部通过衣冠探寻历史、解读礼制、体悟审美的文化史著作。 第一章:曙光初现——先秦服饰的原始风貌与礼制初探 本章追溯中国服饰的源头,重点解析夏商周三代的衣冠形制。 形制起源与基本结构: 探讨“上衣下裳”的形成,以及“深衣”这一影响后世深远的形制是如何确立的。详细描述曲裾与直裾的早期形态。 材料与色彩的象征意义: 分析麻、丝、皮革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应用。阐述周代严格的“五色说”在服饰中的体现,色彩如何与五行、等级制度紧密挂钩。 礼制的确立与服章制度: 考察周礼对服饰的约束,服饰作为社会身份标识的初步确立。例如,冠冕制度的萌芽及其在祭祀场合中的作用。 第二章:大一统的奠基——秦汉服饰的恢弘与规制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深刻影响了服饰的风格和制度化进程。 秦代的威严与实用: 概述秦朝继承战国遗风的同时,如何通过服饰巩固统一的形象。重点解析“骻衣”、“襜褕”等实用性服装的流行。 汉代的衣冠系统成熟: 详述汉代“曲裾深衣”的鼎盛及其向“直裾”过渡的趋势。对“袍服”这一最具汉代特色的官服进行细致的描摹与考证。 巾、带、履的配饰艺术: 深入研究汉代头饰(如进贤冠、枘冠)的结构,以及腰带(革带、玉带)在展现身份等级上的重要性。 第三章:兼容并蓄的变奏——魏晋南北朝的玄逸与胡汉交融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玄学思想的兴盛,使得服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与飘逸。 玄学思潮对衣冠的影响: 阐述“褒衣博带”的审美取向,宽大、洒脱的服饰风格如何成为士人阶层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 襦裙与衫子的演变: 重点分析女性服饰中“襦裙”的结构变化,特别是上襦的长度和裙子的褶裥增多,预示着唐代风尚的来临。 胡汉服饰的碰撞与融合: 细致考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如窄袖、裤装、靴)如何被汉族服饰吸收,形成南北方各具特色的服饰面貌。 第四章:盛世气象——唐代服饰的开放与奢华 唐代是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巅峰时期,以其海纳百川的气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 官服制度的严谨与华美: 剖析唐代三品以上官吏所穿“圆领袍”的形制演变及其品色制度的完善。 女性服饰的革新: 重点研究“袒领装”的出现,分析其突破传统束缚的文化意义。详述“大袖衫”与“间色裙”的组合搭配。 异域风情的影响: 探讨胡服(如缺胯袍、幞头)对唐代服饰的深刻影响,以及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纹样和纺织技术。 第五章:内敛的精致——宋代服饰的理学影响与审美转向 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服饰风格由唐代的华丽转向内敛、含蓄的审美趣味。 士大夫的常服与公服: 考察宋代“公服”制度的细化,以及“直裰”、“褙子”在文人士大夫日常穿着中的普及。 宋代女性的端庄之美: 细致描绘宋代女性的典型装束,如“对襟衫”与“褙子”的搭配,以及“抹胸”作为内衣的进步。 织绣工艺的登峰造极: 探讨宋代高度发达的织造技术,特别是“绫罗绸缎”的精细化生产及其对服饰质感的提升。 第六章:融合与定型——元明清服饰的演变与定制 元代服饰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而明清两代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服饰体系的最后定型与规范化。 元代的蒙元影响: 分析“质孙服”等蒙元特色服饰在宫廷中的地位,以及汉族服饰在这一时期的适应性变化。 明代的复古与严谨: 重点剖析明代服饰对唐宋制度的回归与继承,如“曳撒”、“飞鱼服”等标志性服饰的出现。详细阐述女性服饰中的“袄裙”形制及其嫁娶礼服的规范化。 清代的旗装影响与“新旧交替”: 详述清代官方推行的“旗装”制度,特别是男子的“长袍马褂”的全面取代。探讨汉族服饰(如马面裙)在民间和特定场合中的延续与改良。 第七章:服饰背后的文化解码 本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探讨服饰的深层意义。 纹样与图腾的语言: 系统梳理龙凤、麒麟、蝙蝠、团寿等传统纹饰在不同朝代的寓意演变,及其在区分尊卑贵贱中的作用。 色彩制度与等级的关联: 总结历代王朝对特定颜色的垄断(如黄色、紫色),以及官服“补子”制度的形成与功能。 发饰、妆容、鞋履的整体性: 探讨头饰、面饰与衣冠的相互配合,揭示古代审美追求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结语:千年衣冠,流转的华夏风骨 总结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史上的独特地位,强调其兼具艺术性、礼仪性与实用性的三重价值,并展望传统服饰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借鉴意义。 附录:历代服饰形制图谱与词汇表 (包含大量根据考古发现和传世绘画整理的服饰结构图、细节图,以及专业术语解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尝试过一些零散的古典妆发视频,但总觉得不成体系,很多细节也解释不清。直到我看到了《鬓影红妆》,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实操教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头部骨骼分析,到不同脸型的修饰技巧,再到眼妆、唇妆、眉毛的各种变化,最后是发型的整体造型,每一步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我尤其看重它在讲解眼妆时,不仅仅是教如何画出“丹凤眼”或“柳叶眉”,更会告诉你如何通过眉形和眼影的配合,来表现不同的神态,是娇俏、是妩媚、还是端庄。发型部分也是如此,它会根据不同的妆容风格,推荐最搭配的发髻,并且详细分解每个步骤,就连发簪的插戴方向、发丝的卷曲程度都有细致的指导。书里的一些小窍门,比如如何让发髻更牢固、如何增加发型的层次感,都非常实用。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学习古典妆发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自我探索。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来说,《鬓影红妆》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妆发教程,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画卷。我喜欢它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简要介绍该妆容或发型所属的时代背景、文化渊源,以及它所代表的审美情趣。例如,讲到汉代的“蛾眉”,它会顺带提及当时女性梳妆的简朴与大气;说到唐代的“斜红”,则会描绘出盛世王朝的雍容与华丽。这种历史的梳理,让我在学习妆发技巧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女性生活、社会风貌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色彩饱满,细节清晰,仿佛能让人闻到历史的味道。那些模特们演绎出的古典神韵,更是让人心驰神往。我甚至觉得,仅仅是翻阅这本书,都能感受到一种静谧、优雅的东方美学氛围。它让我对中国古典美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

评分

哇,拿到这本《鬓影红妆 中国古典妆容发型实例教程》后,我简直惊呆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完全钻研透,但仅仅翻阅前几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图册,而是真正地将历史的韵味、艺术的美感以及实操的指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对于每一个妆容和发型的解析都详尽得近乎苛刻,从最基础的底妆打法,到眼影颜色的晕染技巧,再到发髻的盘绕方法,每一个步骤都配有高清、大尺寸的图片,并且附带了极其细致的文字说明。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时,不仅仅是告诉“怎么做”,更会深入剖析“为什么这么做”,比如某种妆容的流行背景、某种发型的象征意义,甚至是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女性在妆发上的细微差异。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收获,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技艺,更是在触摸和理解一段历史文化。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对中国古典美有着非凡的理解和热爱,这种情感也渗透在文字和图片中,读起来让人感觉亲切又充满启发。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跟着书中的教程,尝试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古典美人形象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之前对古典妆发“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这些精致的发髻和妆容只能出现在影视剧或戏曲舞台上,普通人根本无法模仿。然而,《鬓影红妆》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选取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妆发造型,然后用极其清晰、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拆解。我之前总觉得盘发是个技术活,要很多工具,还要费很大的劲。但这本书里,它会告诉你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比如发簪、发带,甚至只是一双巧手,就能勾勒出优美的线条。而且,它还考虑到了不同发质、不同长度的人的可能性,给出了一些变通的建议,这一点做得非常人性化。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妆容时,会强调“因人而异”,不是一味地复制,而是引导读者根据自己的脸型、肤色去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古典美。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古典的美,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触手可及。我已经开始尝试一些简单的发髻了,虽然还有些生疏,但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评分

从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中国古典美学那种极致的追求和严谨的态度。每一页的排版都充满了艺术感,图片与文字的搭配恰到好处,视觉效果非常舒适。在内容上,它远超我之前的任何一本相关书籍。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画”和“盘”,更是让你理解“为何如此”。比如,书中对古代女性妆容颜色的选择,会结合当时的社会审美、草药染料的运用,甚至是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进行解读。发型部分,则会分析不同发髻的结构、对称性,以及它们如何呼应整体的服饰和礼仪。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一些比较复杂的发型时,会给出不同角度的展示图,并且用箭头和标注来指示发丝的走向和缠绕方式。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觉得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一样。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打造古典妆发,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内敛、又充满生命力的美有了更深的体悟。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式的教程,值得反复品读和实践。

评分

内容实用,讲解详细

评分

,,。

评分

书角有些折损,但总体来说质量很好,很满意。

评分

配图好看!整个色彩也十分舒服!喜欢

评分

妆容不错,发型也讲解的很详细

评分

商品符合度挺高的。

评分

内容讲解很详细,发型也挺好看的

评分

这本编发书很清楚的讲解了怎么编头发 扎出女神发型值的购买

评分

一直在买……一直在用,我没办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